446
以上是承上省略。第一例省略一個主語「君子」,很明白;第四例省略兩個主語「楚人」、「吳人」,就需要 解釋了。第二例省略一個短語「擇其善者」,第八例也省略一個短語「要湯」,這樣上下句有參差之美。第九例省略兩個「治亂」,因為句中「治亂」字太多,省略 後才不顯得重複。第十例省略「之子孫侯者,其繼」字樣,就較為費解了。其他各例的省略,都有它的作用。
二、探下省
探下省的例子,如:
1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戶,十月蟋蟀入我林下。(詩經豳風七月)
2子曰:「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篇)
3.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二百〔鎰〕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孟子公孫丑篇)
4夏后氏五十〔畝〕而貢,殷人七十〔畝〕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篇)
5楊子之鄰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列子說符)
6其南為丈夫〔喪〕,北為女子喪。(史記天官書)
447
7.扦彌南與渠勒〔接〕,東北與龜茲〔接〕,西北與姑墨接。(漢書西域傳)
8.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徐志摩:偶然)
探下省是一種比較少用、也比較不易的修辭法。像第一例七月詩,前三句都省略「蟋蟀」,到第四句才出 現,是一般作者不敢輕易嘗試的。所以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一)引張文潛的話說:「詩三百篇,……要之非深於文章者不能作。如『七月在野』至『入我牀下』, 於『七月』以下皆不道破,直至『十月』方言『蟋蟀』,非深於文章者,能為之邪?」
三、樞紐省
還有一種省略法,是在上下句子轉折的時候,省了一句或數句。它不是承上省,也不是探下省;但又像承上省,也像探下省。也許可以稱為「樞紐省」。樞紐省的句子大部分是假設句,例如:
1人君唯毋聽寢兵,〔聽寢兵,〕則群臣賓客莫敢言兵。(管子立政九敗解)
管子說人君不應任令停止軍事,若任令停止軍事,那麼群臣都不敢談軍事了。句中省略「聽寢兵」一句假設的話,它是作樞紐用的。
2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若文之,〕是求顯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不言祿,也不讓晉文公知道。因為他不求顯宦,只想歸隱。「隱」與「顯」之間,省了一句「若文之」的過接語
448
。
3(句 踐)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 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率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係妻子,沈金玉於 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若赦越罪而許成,〕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若不赦越罪而不許成,〕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寧得此國 也?其孰利乎?」(國語越語)
越國還有軍隊五千人,將作殊死戰,一對一,當可殺死吳軍五千人。如果赦罪許和,就可留下一萬軍隊侍候吳王;如不赦罪、不許和,那就要傷害到吳王所愛的軍士了。這段話轉了兩次彎,中間省略了兩句作為轉折樞紐的假設言辭。
4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若我言志於公,〕是我傷公之心也。」……(禮記檀弓)
驪姬置毒於酒肉而誣陷申生弒父,申生不肯辯白。理由是:父親不能沒有驪姬,如果辯白了,驪姬將被殺,這就傷害了父親。中間轉折處,少了一句「若我言志於公」。
5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若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史記馮唐傳)
449
中間應有「若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一句,也是轉折處省略了一句。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省句例, 以為是「以語急而省」。他又說「太史公自序」云:「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 變事而不知其權。」兩「不可以不知春秋」下,各當有「不知春秋」一語,因為避複,所以省去。這都是承上啟下的樞紐省。
6王冕看了一回,心裏想道:「古人說:『人在圖畫中。』其實不錯。可惜我這裡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他幾枝,〔如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他幾枝,〕也覺有趣。」(儒林外史楔子——王冕)
「把這荷花畫他幾枝」一句,作為「沒有一個畫工」的末句,也作為「也覺有趣」的首句,是一句兩用的樞紐;事實上是少了「如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他幾枝」的假設句,因嫌重複,就把它省略了。
這種省略,既可說承上,也可說探下,所以就稱它為樞紐省。目的是為了「避複」。
四、文章繁簡
省略,是為了求文辭的簡潔。但如果求簡而過省,使句義晦澀,須另加注解,那反而不好了。像前面所舉的管子立政九敗解條,王念孫以為「『毋』為語詞,本無意義」,楊樹達認為王氏解錯了,
450
不是「毋」字沒意義,而是中間少「聽寢兵」一句。楊氏說:「管子原文以語急而省去一句,即善讀書如王氏者,亦不得其解。果如王說,則不唯『毋』字無義,即『唯』字亦為贅文矣。」(見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可見過分省略,即使是飽學之士,也會解錯,何況一般讀書人。
又如前面舉檀弓記申生故事,只說「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亦嫌過省。左傳僖公四年,寫這件 事,是作:「或謂太子曰:『子辭,君必辯焉。』太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文辭比較完備,意思更加 明白。但是陳騤卻說:「觀檀弓之載事,言簡而不疏,旨深而不晦,雖左氏之富豔,敢奮飛於前乎?」他以這件事的記述作比較,結論是:「考此,則檀弓為優。鳧 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檀弓之文,長短有度,不可增損,其類是哉!」(文則下)其實檀弓之文,也不見得言簡而不疏,也不見得鳧脛難續;要 不然,鄭玄注禮,以簡潔著稱,為什麼要在「是我傷公之心也」句下,注上「言其意,則驪姬必誅也」一句?還不是用左傳的說法來補充檀弓?
因此,作文,簡有簡的好處,繁有繁的好處。不當簡而簡,是晦澀;不當繁而繁,是冗贅。總之,應簡就簡,該繁就繁。
顧炎武論文章繁簡,說:「辭主乎達,不論繁與簡也。」這話很對。他引用黃震黃氏日鈔的話說:「蘇子 由古史,改史記多有不當。如樗里子傳,史記曰:『母,韓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曰:『母,韓女也,滑稽多智。』似以母為滑稽矣,然則『樗里子』三字 其可省乎?甘茂傳,史記曰
451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舉,學百家之說。』古史曰:『下蔡史舉,學百家之說。』似史舉自學百家矣,然則『事』之一字其可省乎?以是知文不可以省字為工。字而可省,太史公省之久矣。」(日知錄卷二十一)這是不當簡而簡了。
洪邁容齋隨筆卷一,文繁簡有當條云:「夫文貴於達而已,繁與簡各有當也。史記衛青傳:『校尉李朔、 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但云:『校尉李 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比於史記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記為朴贍可喜。」這是洪邁的看 法。仔細推敲,史記的似嫌繁複,漢書的卻簡潔得要;因為漢書記的已很「達」,既然已「達」,就不必那麼繁了。
檀弓有「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的句子,有人說疊用三個「之」字,很妙。檀弓又有一則:「石駘仲卒, 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衞人以 龜為有知也。」有人說疊用四句「沐浴佩玉」,尤妙。(洪邁亦持此說。見隨筆卷八。)但是章學誠卻說:「檀弓『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評者謂疊用三『之』 字,句法之妙;又石駘仲卒,疊用四『沐浴佩玉』句,評者又謂文之妙於繁者。檀弓之文誠古,然佳處卻不在此。如云:『南宮縚妻有姑之喪。』句自簡明無弊,何 為必疊用『之』字見長?石駘仲章,但云:『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從之;石祁子則否
452
,曰:「烏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省去二重疊句,未嘗不妙。夫經傳成文,流傳已久,豈可妄議增損字句;但必謂古人文辭佳處在此,則傅會之見矣。」(丙辰劄記)這話說得非常公平合理。
過分挑剔古人的文章,固然不對;一味贊頌古人的文章,也不見得合理。黃震說:「字而可省,太史公省 之久矣。」但史記的偉大並不在於無一字可增損。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就說史記屈原列傳「王使屈平為令,……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一 節,其中「『曰』字與『以為』意重複。」可能是誤衍一個「曰」字,但最好是刪去「以為」二字。可見史記是有字可省的。但這無損史記的偉大。
顧炎武又說孟子公孫丑篇「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這兩句話,不須重出而意已 明。上文原是齊宣王把一番挽留孟子的話,叫時子告訴孟子,時子又叫陳子轉告孟子,所以只要「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一句就可以了,重出並無意義。但是萬章 篇:「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 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兩句「得其所哉」,就必須重出。因為這故事,是說明「君子可欺以其方」的道理,重出 了,才能顯出校人的狡詐和子產的坦誠。何處宜簡,何處應繁,各以文章的需要而定。
鼂錯論貴粟疏,寫農夫工作之苦時,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
453
,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其中「春不得避風塵,……」四 句,和「四時之間,……」二句,意重句複,如果刪去,豈不簡單明瞭?但是全文主旨是在說明農民太辛苦了,必須提高穀子的價格,使農民獲得相當的報酬。所以 他特地加重描寫農民的辛勞。看似繁複,卻是應該如此。相反的,他認為商人工作輕鬆,賺錢容易,應該抑制。所以他寫商人是:「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 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聊聊數語,就交代出來。其實商人也有難念的苦經,尤其是小商人,稱斤計兩,覓取蠅頭微利,哪能「坐列販賣」就獲利必倍?漢朝的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本文就是代表。所以他詳述農民的勞苦,簡敍商人的安逸。適應文章主旨,繁簡之間,故意作這樣的描述。
朱自清的「背影」,用「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 借錢辦了喪事」幾句,交代了許多家庭事務,這是簡,一種適當的簡;卻用很多文字描寫父親浦口送別的一幕,送別中極大部分的文字,寫父親替他買橘子的一事, 這是繁,一種必需的繁。因為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寫父子的天倫之愛,尤其著重無微不至的父愛。其中有一句:「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 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給我做的」一語,實是贅疣;甚至「紫毛」二字也可省略。但當讀到下文「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時候,你 就知道那是作者苦心特意安排的「繁」。如果你不粗心,眼前必然出現兩個形象:一位穿著紫毛大衣,光鮮體面的大學生兒子;一個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青布棉袍, 寒酸土氣的鄉下佬父親。而那件紫毛大衣
454
,正是那個戴黑布小帽的人「給我做的」。父母之愛,總是犧牲自己,成全兒女。為了烘托主題,這些看似不必要的繁辭,就不能省了。
省略,並不是很重要的修辭法。它只是能使句子簡潔,避免重複;但有時,也有使人探索缺漏,獲得弦外音的趣味。省其可省,就是簡,但必須簡而不晦;不省不可省,就是繁,但必須繁而不贅。如何取捨,當視文章的需要為準。
455
本書參考書目
甲、修辭法參考書
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世界書局
唐詩紀事 宋計有功 臺北鼎文書局
翁注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 中華書局
夢溪筆談 宋沈括 商務印書局
苕溪漁隱叢話 宋胡仔 廣文書局
文則 宋陳騤 商務印書館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廣文書局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 臺灣開明書店
容齋隨筆、續筆 宋洪邁 商務印書館
滹南遺老集 金王若虛 商務印書館四部備要初編
文章指南 明歸有光 廣文書局
456
丹鉛雜錄 明楊慎 商務印書館
日知錄 清顧炎武 明倫出版社
隨園詩話 清袁枚 啟明書局
陔餘叢考 清趙翼 世界書局
述學 清汪中廣文書局
十駕齋養新錄 清錢大昕 商務印書館
古文析義 清林西仲 廣文書局
退庵隨筆 清梁章鉅 藝文印書館
宋稗類鈔 清潘永固
古書疑義舉例又續補 清俞樾,民國楊樹達 世界書局
兩般秋雨盦隨筆 清梁紹壬 商務印書館
涵芬樓文談 清吳曾祺 商務印書館
清詩話 清丁福保編 明倫出版社
白香詞譜 清舒夢蘭 廣文書局
玉谿詩謎 蘇雪林 商務印書館
唐詩三百首詩話薈編 彭國棟 華岡出版社
457
文藝論衡 趙友培 商務印書館
漢詩研究 方祖燊 正中書局
修辭格 唐鉞 商務印書館
古書修辭例 張文治 中華書局
中國修辭學 楊樹達 世界書局
修辭學發凡 陳望道 文史哲出版社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傅更生 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修辭學 傅隸樸 正中書局
字句鍛鍊法 黃永武 商務印書館
中國詩學 黃永武 巨流出版社
修辭學發微 徐庭芹 中華書局
修辭學 黃慶萱 三民書局
乙、修辭例引用書
周易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尚書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458
毛詩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春秋左傳詁 清洪亮吉編注 商務印書館
禮記 漢鄭玄注 新興書局
論語 宋朱熹注 中華叢書委員會
孟子 漢趙岐注,清焦循疏 商務印書館
國語 三國吳韋昭注 藝文印書館
戰國策 漢劉向編,漢高誘注 中華書局
史記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 藝文印書館
漢書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藝文印書館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 藝文印書館
三國志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藝文印書館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撰 藝文印書館
老子 漢河上公注 廣文書局
莊子纂箋 錢穆箋 三民書局經售
晏子春秋 中華書局
荀子 唐楊倞注 中華書局
459
呂氏春秋 漢高誘注 中華書局
說苑 漢劉向撰 世界書局
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啟明書局
曹子建集 三國魏曹植撰 新興書局
陶淵明全集 清陶澍注 新興書局
文選 南朝梁蕭統編,唐六臣注 廣文書局
古詩源 清沈德潛編 臺中曾文出版社
韓昌黎集 唐韓愈 世界書局
柳河東集 唐柳宗元 中華書局
李太白集 唐李白 中華書局
杜詩鏡銓 唐杜甫 臺北華正書局
王右丞集注 唐王維 中華書局
白香山詩集 唐白居易 中華書局
玉谿生詩箋注 唐李商隱 中華書局
歐陽修全集 宋歐陽修 世界書局
蘇東坡全集 宋蘇軾 河洛圖書公司
460
南唐二主詞彙箋 民國唐圭璋編 正中書局
李清照集 宋李清照 河洛圖書公司
宋六十名家詞 宋毛晉輯 中華書局
宋詩精華錄 石遺老人評 廣文書局
元曲選 明臧晉叔輯 中華書局
西廂記 元王實甫 臺北西南書局
琵琶記 元高明 臺北西南書局
水滸傳 元施耐庵 世界書局
西遊記 明吳承恩 世界書局
牡丹亭 明湯顯祖 臺北西南書局
袁中郎集 明袁宏道 廣文書局
長生殿 清洪昇 臺北西南書局
桃花扇 清孔尚任 臺北大方出版社
紅樓夢 清曹雪芹 世界書局
鄭板橋全集 清鄭燮 新興書局
小倉山房尺牘 清袁枚 啟明書局
461
納蘭詞 清納蘭性德 世界書局
清詩選 民國吳遁生編 商務印書館
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 世界書局
鏡花緣 清李汝珍 世界書局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世界書局
浮生六記 清沈復 臺灣開明書店
幽夢影 清張心齋 臺北西南書局
老殘遊記 劉鶚 世界書局
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 中華書局
胡適文存 胡適 遠東圖書公司
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 傳記文學出版社
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正言出版社
劉大白文集 劉大白 臺北大漢出版社
雅舍小品 梁實秋 正中書局
陳之藩散文集 陳之藩 遠東圖書公司
莎士比亞戲劇 朱生豪譯 世界書局
462
中央日報副刊
(重校增訂)修辭析論 董季棠 著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封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