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May 25, 2008

81

。”

  隋牛弘把以上五次重大圖書損失稱為“五厄”。

  6.隋 末唐初。隋朝藏書極富,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均富藏書。西京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去重復有三萬七千餘卷,為唐朝繼承。東都洛陽藏書所謂“上品紅琉璃軸,中品 紺琉璃軸,下品漆軸,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者,《隋書‧經籍志》云:“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偽鄭(王世充),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 載之以船,溯河西上,將至京師,行經砥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安史之亂。《舊唐書‧經籍志序》:“自後毋煚又略為四十卷,名為《古今書錄》,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祿山之亂,兩都覆沒,乾元舊籍,亡散殆盡。”

  8.黃巢起義。《舊唐書‧經籍志》:“開成初,四部書至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廣明初,黃巢干紀,再陷兩京,宮廟寺署,焚蕩殆盡,曩時遺籍,尺簡無存。”

  9.靖康之難。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 金軍攻破汴京(開封),次年四月擄徽、欽二帝及宗室后妃數千人及各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攜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 府地圖北去,汴京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宋史‧藝文志》:“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這些書被掠到北方後,傳下來的極少,以宋版書而 論,北宋刻本傳世絕少,就是一個證據。真批:此與前所述金人亦重收藏者,有矛盾矣!疑此亦不免無意中陷入漢人沙文或正統本位故也.

  10.李 自成起義。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二十六《黃氏千頃齋藏書記》:“……歲積代累二百有餘載,一旦突遭焚如,銷沉于闖賊之一炬,內閣之書盡矣。(澤遜按:此 內閣當指明文淵閣,張萱嘗編《內閣書目》。)而內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燼之餘,繼以狼藉,舉凡珠囊玉笈、丹書綠字,綈几之橫陳、乙夜之進御者,用以汗牛 馬,

82

制駱駝,蹈泥沙,藉糞土,求其化為飛塵,蕩為烈焰而不可得。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讀不太懂! 自喪亂以來,載籍之厄,未之有也。”

  11.乾 隆禁燬。清乾隆徵求全國遺書,纂修《四庫全書》,同時也對圖書進行了一次大清查,當時因政治原因列為禁書(包括全燬、抽燬)的“據《禁書總目》、《掌故叢 編》、《文獻叢編》、《辦理四庫全書檔案》諸書考之,在於銷燬之列者,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部以上”(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序》)。另外,清代康熙、雍 正時亦有禁書,據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中國書店1999年出版),清代禁書有3236種,數量接近《四庫全書》。真按:此據其凡例言之也. 近人鄧實曰:“昔者之燬,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岩屋壁尚有存者。今之燬,并燬及民間,而比戶誅求,其所留遺者亦僅矣!”(《國粹叢書》第二集《禁書目合刻跋》)

  12.嘉慶宮火。嘉慶二年乾清宮火,昭仁殿在其東側,同時被焚,天祿琳琅四百餘種宋元抄校善本蕩然無存。

  13.太 平天國起義。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四庫全書》均被焚,片紙不留。文瀾閣被推倒,《四庫全書》流入肆市,百姓用來包裝物品,幸丁申、丁丙兄弟搶救,未遭 全毀。經太平天國起義,東南各省新舊文獻大都被毀,以至在太平軍被鎮壓後,市面上幾乎買不到書,社會上無書可讀。研究版本學的人一般都知道,康、雍、乾、 嘉四朝刻書往往不難得,而道、咸兩朝刻書往往印本稀見,反倒被視為善本,原因是太平天國時書版大都被毀。張秀民《中國印刷史》:“太平天國起義,南方戰火 連年,揚州文匯閣及鎮江金山文宗閣《四庫全書》全燬,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亦不全,其他民間藏書損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讀本。”

  14.英法聯軍縱火圓明園。在東南各省太平天國起義同時,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在搶劫之後,放火焚燒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及味腴書屋《四庫全書薈要》等毀於一旦。京城其他圖書損失尚無法計算

83

  15.庚子事變。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圖書損失極大。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翰林院坐落在東交民巷,與使館區相 接,該地淪為戰場,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該書絕大部分為兵火所焚,其餘也散落瓦礫中,遍地皆是。帝國主義侵略軍竟用《永樂大典》來代替磚塊,構 築工事和鋪路,甚至做成馬槽,肆意糟蹋。一些稍微懂得此書價值的侵略者,又乘機搶劫。英國使館與翰林院毗鄰,可謂‘近水樓臺’,劫走最多。使館官員翟理斯 在《使館被圍日記》中記道,當硝煙餘燼尚未完全熄止的時候,他從翰林院的廢墟中拾來一些《永樂大典》,其中卷一三三四五這一冊,被作為戰利品後來交給他父 親收藏。”英國人普南特‧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1900624日 記云:“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貓,用其靈巧之手術,將火種拋入翰林院。只一點中間,眾公使居住之英使館頓陷於危險之域。”威爾當時就在英國使館中,他 說:“翰林院者,乃中國十八省之牛津、劍橋、海德堡、巴黎也,中國讀書人最崇敬者厥維翰林。院中排積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鈔本,凡數千萬卷。所有 著作為累代之傳貽,不悉其年。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無盡,皆堆置刻字之木板。……在槍聲極猛之中,以火具拋入,人尚未知,而此神聖之地已煙焰上騰矣。真批:外人所燒,不如子孫所弃也.今台灣大陸皆可明見,況當時耶! …… 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之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有綢面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其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 學者,見寶貴之書如此之多,皆在平時所決不能見者,心不能忍,皆欲揀選抱歸,自火光中覓一路抱之而奔。但路已為水手所阻,奉有嚴令,不許劫掠書籍,蓋此等 書籍有與黃金等價者。然有數人仍陰竊之。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亦一異事也。”又625日記:“英館之北,今已有人駐守,……此處毀壞荒涼之狀,儼如墳院。”按,英館之北即翰林院,其被毀之情狀,可堪回首真批:誰毀之耶?還不是中國人!○且今愚見所謂讀此書者,乃多敗類也!如此寧為澌滅,亦痛快者!

84

  翰林院中除《永樂大典》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各種文獻檔案,那“排積成行”、“一望無盡”的圖書,包括數以萬計的《四庫全書》底本和《四庫全書》未收的“四庫存目”書原本,這些乾隆時從全國徵集來的圖書,在《四庫全書》修完後,並未發還原藏書家,而是存放在翰林院中。真按:四庫全書底本並未歸還 這 些書是普通裝潢。威爾所強調的“綢面華麗之書”指的當是《永樂大典》。其餘則大都是四庫進呈本。由於《四庫全書》曾對原本進行了大量篡改,所以其底本對後 人了解篡改情況十分有價值。而“四庫存目”之書根本沒有收入《四庫全書》,就更有價值,其中孤本無法計算,所以在近年輯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時,有一兩 千種書查無下落。可見翰林院的慘遭兵火破壞,是我國歷史上文獻的重大損失,這一損失的嚴重性,人們還沒有充分估計到。真批:也不用估計了,我相信還有下一次哩.中國人.下次再合併計算吧.

  16.日 本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對我國的圖書文物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與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不可勝計。我曾參觀清華大學古籍書庫,裡頭有一架子因火燒而嚴 重受損的書,那是抗日戰爭中在重慶被日本飛機轟炸的燼餘之物。這批書近已得到修補重裝。我們學習古籍目錄版本,會讀到張元濟先生的《涵芬樓燼餘書錄》。1932128日晚,日軍進攻上海閘北,我國十九路軍奮力抵抗,真批:這裡的國是國民黨的國吧!民進與共產黨時在幹什麼? 這便是“一.二八事變”。129日清晨日軍飛機轟炸商務印書館,商務總管理處,第一、二、三、四印刷廠和紙庫、書庫、尚公小學以及東方圖書館中彈起火。21日日本浪人再次闖入東方圖書館,放火將日軍飛機轟炸時未毀之圖籍全部燒毀,館中珍本古籍及其他中外圖書四十六萬餘冊化為紙灰,真批:日本人幹嘛專對圖籍搞鬼呀!可憐三國論也是差不多先生爾. 隨著炮火硝煙,飄滿上海天空(參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涵芬樓原是商務印書館資料室,1924年擴建為東方圖書館,地點在上海寶山路西商務總廠對面

85

,為五層大樓。其中第三層為善本書室,仍名“涵芬樓”。其藏書量居當時全國公共圖書館之首,宋元善本、名家抄校本及全國府州縣志均收藏較多,富有盛名。日本飛機轟炸之後繼以縱火,必欲毀之而後快,其用心不言而喻。真批:日人對此而今如何解說?還搞漢學呢!跟中國人差不多嘛.可憐這世上大概沒有像樣的人類堪足以統領中國了. 先是,1924年為避戰禍,張元濟曾取出善本古籍五百餘種寄存于租界金城銀行保險庫內,從而使這部分古籍珍本幸免於難,後來忍痛將這部分善本編為《涵芬樓燼餘書錄》,成為永久的紀念。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圖書文獻的破壞,從東方圖書館被毀可以見其一斑。

  17.“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 十年間中國處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階段,無數文物文獻被毀,其中家譜被毀尤多。民間藏書及字畫,大多被沒收,許多被燒掉或送造紙廠化成紙漿,這樣的事 情到處都是,數不勝數。小時候我在農村,我的村莊是個文化村,不少人家有書,“文革”中全都抄到大隊(當時一個村叫一個大隊),堆放在小學,我父親是小學 教師,據我父親回憶,當時書堆到屋梁(小學是地主家的大房子,屋梁很高),小學派兩三位老師從中挑書,他們不敢多挑,僅挑出《辭源》、《辭海》、《資治通 鑑》等書,其餘全部裝成三大馬車送到了縣造紙廠,化為紙漿。其中最珍貴的不是四書五經,而是許多小說和鼓書唱本。鼓書唱本流傳不多,是俗文學的寶貴資料。 我的姑姑偷偷留了幾本唱本,後來形勢發展到殘酷的階段,這幾本唱本也被家人偷偷拿來燒鍋了。我的伯父把我家家譜藏在屋梁上,後來全家都勸他:“一旦被搜出 來,你能受得了嗎?”還是自己偷偷燒了。經此洗劫,民間藏書受到根本摧殘,存者稀如星風。真批:讚呀!這便是我欣賞中國人的緣故.拿來看看日本人與中國人,果然都是人類呀.只是不像樣爾.不知何故今日又寶若祕珍,神經病的世界麼?我期待下一次的餘灰!

二、歷代私家藏書之興替

官府藏書頭緒不複雜,容易理出線索。私人藏書家多如牛毛,

86

就不可能一一講述,這裡只能舉一些著名藏書家,以見梗概。如果要了解更多的藏書家事跡,可讀清末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民國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等書。

  (一)周秦私家藏書概況

  私人藏書大概是春秋時開始的。春秋以前學在官府,西周末年“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蠭出並作真按:據瀚典定! 各 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以《漢書‧藝文志》分析諸子百家來歷,認為:“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 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諸子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官,後來周王朝衰微,諸侯強大,王官就失其官 守了,只好走向民間。這些人大都一面授徒為生,一面到處找諸侯游說,希望得到諸侯任用。學術由此走向民間,這對那些王官似為不幸,對文化學術發展卻大有好 處,帶來了我國學術史上第一個繁榮——百家爭鳴。

  一方面這些走向民間的學者手頭要有先王之書,另一方面自己又著書立說,為了爭鳴,又要研究別家的學說,私人藏書應運而生。有如下記載:

  《墨子》:“今天下之土,君子之書不可勝載。”

  又:“子墨子南游使衛,關中載書甚多。”(《貴義篇》)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戰國策‧秦策》載蘇秦游說失敗,回家後“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

 《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真按:藏為動詞;書策為名詞(受詞),下句法同. 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主必從而禮之

87

。”

  《史記‧六國年表》:“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詩》、《書》之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

  (二)漢魏晉南北朝的私人藏書

  秦朝不許私人藏書。漢惠帝除挾書之令,私人又可以藏書了。《尚書》是濟南伏生藏在屋壁中保存下來的。西漢劉向、劉歆等校理皇家藏書,異本很多,其中有“內書”、“外書”,都是官藏,又有“臣向書”、“臣參書”,“射聲校尉立書”等,則屬於私人藏本。

  東漢末蔡邕是大藏書家,由於賞識王粲的才華,曾說:“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三國志‧魏書 ‧王粲傳》)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被曹操從北方救回之後,曹操曾問蔡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蔡琰回答:“昔亡父賜書四千餘卷。”(《後漢書‧列女 傳》)《博物記》則說:“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注引)蔡邕晚年把藏書贈給王粲,為後世藏書家樹立了榜樣。北宋末 四川轉運使度在晚年把藏書交給晁公武,真按:詞:井1 jn ㄐ〡ㄥˇ〕〔《廣韻》子郢切,上靜,精。〕亦作“ 1 ”。1.水井。《易‧井》:“改邑不改井。” 孔穎達 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 前蜀 毛文錫 《贊成功》詞:“昨夜微雨,飄灑庭中,忽聞聲滴井邊桐。” 文震亨 《長物志‧鑿井》:“鑿井須於竹樹之下,深見泉脈,上置轆轤引汲,不則蓋一小亭覆之。” 孫犁 《白洋淀紀事‧紀念》:“我也看見了園子中間那一眼小甜水井,轆轆架就在那裏放,轆轆繩還在井口上搖擺。”2.形似水井的東西。如:天井、礦井、鹽井、藻井等。3.指污水池。一說通“ ”。詳“ 井匽 ”。4.指古代作戰時,為防穴攻而鑿的地穴。《通典‧兵五》:“地聽:於城內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聰耳者於井中,託甖而聽,則去城五百步內,悉知之。”5.指泉水。《呂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 三危 之露, 崑崙 之井。” 高誘 注:“井,泉。”6.指古代王侯的墓穴。 杜甫 《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忽憶雨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人哀。” 仇兆鰲 注引 張綖 曰:“井是貴者之墓,猶今言金井也, 人皆謂 王墳為井上。” 韓愈 《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 昭王 楚昭王 )井。”7.井田。《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 鄭玄 注:“此畿內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趙岐 注:“方一里者,九百畝之地也,為一井;八家各私得百畝,同養其公田之苗稼。”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古者建步立畝,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參見“ 井田 ”。8.設置或劃分井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 王安石 《明州慈溪縣學記》:“古者,井天下之田。” 王廷相 《慎言‧保傅》:“田不可井者三……必言可井者,迂儒之慕古也。”參見“ 井牧 ”。9.相傳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人口聚居地;鄉里;家宅。 陳子昂 《謝賜冬衣表》:“三軍協慶,萬井相歡。” 杜旟 《摸魚兒‧湖上》詞:“中都內,羅綺千街萬井。”參見“ 井里 ”。10.比喻法度;條理。《廣雅‧釋詁》:“井,法也。” 王念孫 疏證:“《越絕書‧記地傳》云:‘井者,法也。’井訓為法,故作事有法謂之井井。《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理’,是也。”《初學記》卷七引 應劭 《風俗通》:“井者,法也,節也,言法制居人,令節其飲食,無窮竭也。”參見“ 井井 ”、“ 井然 ”。11. ”的古字。《易‧井》:“舊井無禽。”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上》:“井當讀為阱。” 高亨 注:“‘舊井’之井,謂捕畜之陷井,陷井它書多作陷阱,古無阱字,只作井。”12.量詞。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有溫泉二十餘井。”13.象聲詞。見“ 井井 ”。14.《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卦象為巽下坎上。《易‧井》:“象曰:木上有水,井。” 孔穎達 疏:“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 王安石 《九卦論》:“君子之學,至乎井、巽而大備。”15.井宿。《史記‧天官書》:“德成 ,觀成 ,傷成 ,禍成 ,誅成 。” 張守節 正義引 晉灼 曰:“ 東井 主水事, 入一星居其旁,天子且以火敗,故曰禍也。”參見“ 井宿 ”。16.經 穴名。五腧穴(井、滎、俞、經、合)之一,是十二經脈起源之處。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即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沖 (心)、少澤(小腸)、至陰(膀胱)、涌泉(腎)、中沖(心包)、關沖(三焦)、竅陰(膽)、大敦(肝)。臨床常用於急救。《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經 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17.古國名。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四篇四:“所謂‘井家’‘井長’‘井人’之 乃國名,卜辭有 井方 彝《乙亥父丁鼎》有‘隹王正 井方 ’,入 則有《井人鐘》……是可知 代以來之古國,入後為 人所滅。”18.姓。 代有 井丹 ,見《後漢書》。 就是效法蔡邕故事。

  晉初,張華富藏書,“嘗徙居,載書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華所”,“祕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晉書‧張華傳》)。

  晉人范蔚“家世好學,有書七千餘卷,遠近來讀者恒有百餘人,蔚為辦衣食”(《晉書‧范平傳》)。范蔚樂于借書與人的品格,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南齊崔慰祖、宋代宋敏求、近人瞿良士都具有這種風範。真批:竟只有屈指可數的這幾人麼?自豪五千年歷史的人們.

  南齊沈麟士家富藏書,“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反故鈔寫真按:瀚典本作「手以反故鈔寫」有校勘記.『手 以反故抄寫火下細書 南監本、殿本、局本作「以火故抄寫,燈下細書」,毛本作「以火故抄寫,火下細書」.周一良讀史雜識云:「火故乃反故之譌.反故者,猶 言廢帋.南史侯景傳,稍至吏部尚書,非其好也.每獨曰『何當離此反故帋邪』.亦謂景不欲省文牘,故詈為廢帋也.」今按近年敦煌發現之北朝及唐代寫經,往往 利用舊官文書及戶籍冊之反面以書佛經,即所謂「反故」也.』 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南史‧沈麟士傳》)。所謂“以反故鈔寫”,真按:詞:【反2故】謂將舊紙翻轉使用。故,故紙,舊紙。《南齊書‧高逸傳‧沈驎士》:“ 驎士 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手以反故抄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中華書局編輯部校勘記:“今按近年 敦煌 發現之 北朝 唐代 寫經,往往利用舊官文書及戶籍冊之反面以書佛經,即所謂‘反故’也。”按:漢語大詞典此乃不引及周一良說,怪哉! 即用舊紙背面抄寫。

88

  南齊崔慰祖聚書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南史‧崔慰祖傳》)真批:愚初亦愚以為此.然則後則每惴不安!以不知士取去何用也,嗚呼,或許當時人較知禮好義而能學吧!行一不義,殺一不辜,以為難,斯真之若歟!

  梁任昉“聚書至萬卷,常多異本,及卒後,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無者就其家取之”(《南史》本傳)。

  北魏李業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治,躬加題帖,其家所有,垂將萬卷”(《魏書》本傳)。

(三)唐宋私家藏書

  唐代藏書家多于前代,藏書數量亦較前代為大。

  李元嘉(中宗之子)“聚書至萬卷,又採碑文古跡,多得異本”(《新唐書》本傳)。

  李泌家富藏書,其子李繁承其家業。韓愈《送諸葛覺往隋州讀書詩》曾描寫李氏藏書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

  蘇弁“聚書二萬卷,手自讎定,當時稱與祕府埒”(《新唐書》本傳)。

  王涯“家書多,與祕府侔”(《新唐書》本傳)。

  韋述“蓄書二萬卷,皆手校定,黃墨精謹,內祕書不逮也。古草隸帖,祕書、古器圖譜無不備”(《新唐書》本傳)。

  柳公綽“家有書萬卷,所藏必三本,上本貯庫,其副常所閱,下者幼學焉”(《新唐書》本傳)。

  吳兢“聚書頗多,真按:原訛吳競,據瀚典徑改! 嘗目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齋書目》”(《舊唐書》本傳)。《齊東野語》卷十二《書籍之厄》:“唐吳兢西齋一萬三千四百餘卷。真按:原訛作吳競,據上文徑改!

  田弘正“性忠孝,好功名,起樓聚書萬餘卷”(《新唐書》本傳)。

  宋代藏書家又多于唐代。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一記宋代藏書家有68家,另附載50人。其中較著名者,《文獻通考》引葉夢得《過庭錄》云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