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May 25, 2008

331

第二十四章

知識分子的抉擇

  白先勇一九六一年畢業於臺大外文系,一九六三年他離開臺灣,赴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班深造,之後 選擇在美就業居留。同樣出身臺大外文系的郭松棻(一九三八~二○○五)於一九六七年抵達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專攻比較文學。七○年代初他投入保衛釣魚臺運 動,盡心竭力,竟致甘願放棄博士學業。愛國的激情使他不能見容於臺灣當局,有許多年他被迫羈留海外,有家難歸。

  白先勇與郭松棻只是六○年代臺灣留學潮的抽樣。放大眼光,他們的選擇——或無從選擇——反映了彼時 臺灣知識界的複雜面向。這是一個苦悶的年代。海峽局勢雖逐漸穩定,但意識形態的禁忌依然無所不在。這也是一個不安的年代。西方思潮的引進,島內政治生態的 改變,都促使有心的知識分子反思:他們應當何去何從?與此同時,大陸的政治與文化界的鬥爭方興未艾,終於在一九六六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

  白先勇的《現代文學》於一九六○年三月創刊,就在同一年的九月,《自由中國》遭到查封。

【見原文】白先勇(徐培鴻攝影,白先勇提供)

郭松棻(舞鶴提供)

332

《自由中國》創刊於一九四九年,由雷震(一八九七~一九七九)主其事,參與者包括胡適(一八九一~一九 六二)、王世杰(一八九一~一九八一)、杭立武(一九○二~一九九一)、傅正等國民黨開明派或學界的自由主義者。其中想法最深刻,也最負盛名的當屬殷海光 (一九一九~一九六九)。五○年代的《自由中國》鼓吹民主憲政,推動地方自治,甚至質疑權力當局的正統性,曾引來多次圍剿。到了一九六○年,這些大陸來的 自由派意圖結合本省人士,籌組政黨。這觸到統治者的要害了。九月《自由中國》殷海光的一篇〈大江東流擋不住〉被擋了下來。《自由中國》遭到查禁,雷震及核 心編輯人士皆以為匪宣傳的罪名入獄。殷海光雖以身免,卻一直受到監視,十年以後,鬱鬱而終。

  《自由中國》諸君子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已經帶有悲劇色彩。他們的挫敗為臺灣知識界帶來又一波的寒 蟬效應,卻也激發了更深沉的反思與行動。郭松棻就是其中一例。郭曾受教於殷海光,也曾參與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劇場、電影製作及哲學論辯。相對於大中至正 的主流文化,他毋寧是自居異端者。他赴美之時,必已懷有一腔叛逆的激情。柏克萊校園鋪天蓋地的學潮及左翼活動,進一步落實了他的激進抱負。

  但在郭松棻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抹屬於詩人的抑鬱色彩,揮之不去。這使他的政治憧憬添加了耽美的向度。寫於一九七○年的〈秋雨〉記述他出國三年後,回臺與殷師海光最後幾次會面的經過。經過十年折磨,殷海光已經到了生命末期。但在學生面前

【見原文】殷海光及書影

胡適

《自由中國》

333

,他還是那樣的桀驁不馴,橫眉冷眼;在他脆弱的身軀裡,自由主義仍然「迸出火熱的濃漿」。從「殷師臉上 神經質的抽搐」裡,郭松棻「彷彿捕捉到現代中國知識人的一個影子」。然而郭松棻不能無惑。在政治的狂飆下,那知識分子的影子可曾只是一種虛張的聲勢,一種 徒勞的姿態?或更不堪的,那影子只是一幢鬼影?

  〈秋雨〉因此記錄了兩代知識分子的心事。殷海光求仁得仁,死而後已。但郭松棻一輩的學生卻在老師以 身殉道的堅持中,看出存在主義式的兩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究竟是道德的承擔,還是荒謬的耽溺?而在這兩種可能後面,郭松棻試圖捕捉的不只是殷海光的臨 終面貌,也是一脈五四批判傳統的迴光返照。〈秋雨〉寫來沉鬱凝練,字裡行間飄蕩的盡是魯迅的身影,不,鬼影,豈僅偶然?

  〈秋雨〉寫出的同一年,白先勇完成了〈冬夜〉。兩位曾經參加五四運動的熱血青年,半個世紀後在臺北冬天的雨夜重逢。吳柱國旅居海外,成了古典漢學專家,曾以浪漫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為偶像的余欽磊則蝸居臺北,以武俠小說打發日子。什麼是傳統,什麼是反傳統?俱往矣,那些意興飛揚的歲月。家國傾頹,世路蒼茫,穿衣吃飯的生活卻還是得過下去。溫州街巷子的深處,兩個老去的身影彳亍走過。「臺北的冬夜愈來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卻仍舊綿綿不絕的下著。」

  白先勇出身仕宦之家,幼年隨父親白崇禧(一八九三~一九六六)將軍及家人渡海來臺;郭松棻生於臺 灣,父親郭雪湖(一九○八~)先生是臺灣藝術界的耆宿。兩人的背景不同,但身在海外,卻都不免感時憂國之思——這是書生的本色。白先勇看盡一個世代的繁華 起落,選擇創作為寄託。一本《臺北人》寫盡國共之戰後

【見原文】雷震及書影

《奔跑的母親》

334

,大陸來臺人士的滄桑。而郭松棻在見證殷海光之死的時候,已經一步一步的走向海外華人民族主義運動。他對自由主義的憂疑,可曾是他左轉的原因之一?然而不過數年,他將了解政治激情的虛幻。八○年代當他再度提筆創作時,他已然是個更深沉,也更凌厲的作家。

延伸閱讀

白先勇,《驀然回首》(壹北:爾雅,一九七八)。

——,《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二○○一)。

殷海光,《殷海光全集》十冊(臺北:桂冠,一九九○)。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定自由主義》(臺北:唐山,一九九九)。

郭松棻,《雙月記》(臺北:草根,二○○○)。

——,《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二○○二)。

雷震,《雷震家書》(臺北:遠流,二○○三)。

黎漢基,《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臺灣,一九一九~一九六九》(臺北:正中,二○○○)。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一九五○年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一九九六)。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臺北:桂冠,二○○二)。

【見原文】《雙月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