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May 28, 2008

591

, 還有圖畫。所以僧侶轉唱講俗變文時,有俗講和僧講的分別,依據敦煌卷的資料,如孟姜如變文、王昭君變 文、董永變文等是俗講,而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維摩詰經講經文、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等是僧講。僧講的趣味性較少,偏重經義的探述,而俗講的趣味性較高,聽眾熱 鬧的場面,不亞於今日的佈道大會。唐代僧侶轉講變文,有講有唱,還有畫片樂器為助,是我國現存的講唱文學中最可信也最完整的資料。

    二 變文的內容

  敦煌變文的內容,據王重民所輯的敦煌變文共錄有七十八種。依內容的性質來分,可分為三類:演述佛事的變文,演述史事或民間故事的變文,以及俗賦、話本、詞文等演述雜事的俗文學。

  (一)演述佛事的變文:其中多為僧侶經講時所留下的資料,有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等。

  在當時要講變文時,先念唱一些詩篇,稱為「押座文」。押座文較短,目的在安定在座聽眾的情緒,類似後來話本的「入話」,彈詞的「開篇」,是開場白之類的詩文。如〈維摩經押座文〉:

   頂禮上方香積世,妙喜如來化相身,

   示有妻兒眷屬徒,心淨常修於梵行。

   智力神通難可測,手搖日月動須彌。

   我佛如來在奄園,宣說甚深普集教。……

592

這是開場白的定場詩,接下來才開講經文。往往先引佛經經文一段,然後用散文講解經文的含義,最後再用五、七言詩句唱一段,如此週而復始,是講唱變文的方式。如維摩詰經講經文中的一節:

   經:「是身如聚沫,……如泡、夢、影,……是身如雷電……。」(引佛經經文)

   是身如聚沫,譬如水中聚沫如河,撮摩以手觸之,自然後壞。是身如泡者,亦如水上浮漚,念念之間,即當壞滅。……是身如浮雲,須臾變,乃至念念不移。(用散文講述經義)

   是身如聚沬,不可能摩撮。將喻一生身,誰人得免脫。……惠虛假,只貪才,早晚曾將智惠開,更怕會中還不悟,說伊四大處唱將來。(再詩句吟唱經義)

這是經講變文的方式,先引佛經一段,然後加以講述,接著用詩句吟唱,使人聽了之後,對經文的了悟,更為深刻。

  在俗講中,也有講述佛教故事的變文,如降魔變文、地獄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這些變文,主要在宣傳佛教教義,說明因果報應,人生無常、地獄輪迴等觀念。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的一節:

    目連言訖,更往前行。須臾之間,至一地獄。啟言獄主:「此箇獄中,有一青提夫人已否?」獄主報 言:「青提夫人,是和尚阿孃?」目連啟計:「是慈母。」獄主報和尚曰:「三年已前,有一青提夫人,亦到此間獄中。被阿鼻地獄牒上索將,今見在阿鼻地獄 中。」目連悶絕倒,良久氣通,漸漸前行,即逢守道羅剎間處:

   目連行步多愁惱,刀劍路傍如野草。側身遙聞地獄間,風大一時聲號號。為憶慈親腸欲斷,前路不婁行即到

593

。忽然逢著夜叉王,按劍坐地當大道。……

這則目連救母變文,便是講唱目連和尚到地獄尋母救母的故事,其中對各種地獄的描寫,雖是佛經故事,卻充實了宗教神秘玄想的色彩。其他俗講佛教故事的變文,有太子成道變文、八相變、破魔變文等。

   (二)演述災事或民間故事的變文:這類變文,各寫僧侶們俗講時所講述的內容,借歷史故事或民間故事 來附會佛教的致義。無形中,從這些俗講的變文中,可知當時流行民間的傳統,或當時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從其中流露出民間的意識,帶有強烈的寫實性。這一類 的變文,也最富文學上的價值。如演述歷史故事的變文,有伍子胥變文、漢將王陵變、李陵變文等;演述民間故事的變文,有孟姜女變文、王昭君變文、董永變文 等;演述當時發生事件的變文,有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等。

   伍子胥變文是講唱楚平王奪子妻為妃,並殺害忠良伍奢及其子尚。伍奢的次子子胥,因得浣紗女漁夫的救 助,始得逃至吳國。後佐吳王伐楚,時楚平王已卒,因擒楚昭王,為父兄報仇。反映了忠良之後,必能洗雪前寃的民間意識。又如孟姜女變文,今存殘卷,講唱孟姜 女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

   哭之已畢,心神哀失,懊惱其夫,掩從亡沒。歎此貞心,更加憤鬱,髑髏無數,死人非一,骸骨縱橫,憑何取實。咬指取血,灑長城以表丹心,選其夫骨。

   姜女哭道何收此,玉貌散在黃沙裏。為言墳隴有標題,攘攘髑髏若箇是?嗚呼哀哉難簡擇,見即令人愁思起,一一捻取自看之,咬指取血從頭試。……

至於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講唱唐末沙州將領張義潮等,領導軍民趕退吐蕃和回鶻的故事。

594

  這類講唱歷史或民間故事的變文,甚至報導當時發生的大事,不外教忠教孝,激發國人愛國愛親的思想,其中佛教的教義淡薄,然為善獲報的觀念,卻隱伏在字裏行間。

   (三)敦煌俗賦、話本、詞文:敦煌卷中有一部分不屬於變文,也雜在一起的俗文學,今也收輯在敦煌變 文一書中。俗賦有韓朋賦、晏子賦、燕子賦等。類似俗賦的,有孔子項託相問書、茶酒論。韓朋賦寫韓朋到宋國做官,得其妻貞夫的書信,不慎將書信遺失在殿前, 被宋王拾得。宋王讀後,卻甚愛韓朋妻,因派梁伯去接貞夫入宮。後韓朋被宋王折磨死,貞夫求見韓朋墳,後亦失踪。宋王因奪庶人之妻,枉殺賢良,不久亦遭滅 亡。韓朋賦的本事,搜神記亦有記載,而唐人的韓朋賦,文采增華,類似傳奇。晏子賦寫晏子使梁,梁王譏晏子醜陋短小,結果反為晏子所諷刺。燕子賦寫黃雀奪燕 巢,燕子向鳳凰控訴,後黃雀被判罪,此為寓言的作品,是誹諧文之類。

   一般文學史中,以為話本始於宋代,其實唐代已有。敦煌卷中有廬山遠公話、韓擒虎話本、葉淨能話、唐 太宗入冥記等。廬山遠公話是寫惠遠和尚持一部涅盤經,迢迢來到廬山修道的故事。葉淨能話是寫道士葉淨能的故事,這是一篇宣揚道教的話本,他不但懲處了強佔 張令妻子的岳神,同時還帶唐明皇遊月宮,全篇充滿浪漫神秘的色彩。這些唐人的話本,所寫的故事,情節至為曲折,是開宋人話本的先聲。

  其次,敦煌變文中收有詞文,如下女夫詞、蘇武李陵執別詞、季布罵陣詞文等。所謂詞文,是通俗的長篇敘事詩。如下女夫詞是男女對口的詩,寫一少年夜訪女郎家,用詩句對話道情,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其開端為:

   (兒家初發言):賊來須打,客來須看,報道姑畤,出來相看。

   女答:門門相對,戶戶相當,通問刺史,是何祇當?

595

   兒答:心遊方外,意遂恒娥。日為西至,更闢至此。人先馬乏,暫欲停留,幸願姑畤,請垂接引!

   女答:更深月朗,星斗齊明,不審何方貴客,侵夜得至門庭?

全 篇用男女對答寫成,其中多用唐人俗話,如「兒」指兒郎,「女」指女郎,「姑畤」指姑娘。蘇武李陵執別 詞,是寫李陵將後來看蘇武,臨走時,蘇武在塞外送別李陵的一段情節。季布罵陣詞文,是寫季布在陣上罵退漢王,漢王滅楚後,懸賞搜捕季布,季布逃亡,每每絕 處逢生。此篇詞文長達四千四百多字,是唐人最長的敘事詩。

   敦煌變文,是現存唐代俗文學中最珍貴的資料之一,其內容有講唱佛經的故事和民間的故事,然所使用的 題材,文體是多樣性的,變化也多。它保留了民間文學使用活語言、活題材的特性;同時,從這些作品中,可探索話本、詞文、彈詞等講唱文學的演變和文學上的地 位,表現了民間俗文學富於想像,充滿浪漫色彩等特徵。

    三、 變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敦煌變文的發現,使我們了解唐人俗文學的概貌。這些資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民間講唱文學,無論在形 式上或內容上,都可以做為探索民間文學發展的線索,尤其對宋元的話本、詞文、詞話、鼓詞、諸宮調等講唱文學,以及對雜劇,南劇等戲曲,借此資料,尋繹出它 們的淵源,因此可知唐人的變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至鉅。

   就變文的內容而言,固然它是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僧侶們為了迎合大眾的喜歡,在題材上,便吸收了歷史 故事和民間的通俗故事。從民間意識的觀點,表現了人們愛僧的態度,表彰忠孝節義的民族魂。就變文的形式而言,開場白用「押座文」來平壓聽眾的喧鬧,使現場 靜下來,然後用散文或駢文的方式,來講述動人的情節,再用韻文將講述的情節重複一遍。其間的變化,是活用各種文體的優點,以達講唱文學最高的效果,與一般 靜態的或只用一種文體來表達情意的作品

596

,是迥然不同的。

  今就敦煌變文和敦煌的話本、俗賦、詞文等資料,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條舉如下:

  (一)唐代講唱變文一類的話本,並不限於寺院道觀,也流行於民間,為唐人所喜愛。這類唐人的俗講,為宋代說話人,開闢了一條俗講文學的道路。所以宋人的話本,淵源唐代,如唐人的韓擒虎話本、廬山遠公話,便是宋人平話的前身。

  (二)講唱變文時,先來一段「押座文」,用詩句來壓場;這跟後世的話本、章回小說,有「入話」,用一首詩或一闋詞做為開場白,是很相似的。同時,彈詞的「開篇」,戲曲中人物的入場有「定場詩」,也是淵源於變文的押座文。

  (三)變文中講述人物或重要情節時,有細膩的特寫,尤其對神的降臨,對他的衣著有詳盡的描寫,對後世戲曲,章回小說在人物的刻畫,情節的特寫,在寫作技巧上,有啟示的作用。

  (四)後世小說中,往往寫豔情時,不直接描寫,用一段優美的駢文帶過,便是取法於變文。

  (五)變文中一段散文,一段韻文,雜錯其間;在後代戲曲中,往往「唱」、「白」兼用,在章回小說中,往往在鋪敘情節中,突然雜入一首詩詞,便是比照變文的方式,留下講唱文學的痕跡。

  (六)寶卷、彈詞、諸宮調等講唱文學,便是變文的嫡派文學。

 第二節 敦煌曲子詞與唐代民歌

597

  敦煌卷中,除了變文以外,另一珍貴的資料,是敦煌曲子詞——唐人的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在文學史上,永遠是鮮明的一頁。其間所使用的語言,是活的語言;所表現的情感,是率真的情 感。民歌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表現強烈而獨特的民族性,於是民歌最能反映民間真實的遭遇,也最能傳達大眾的心聲。歷代民間的歌聲不絕,但被記錄下來的,實 在有限,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一百卷,的確保存了不少民間雜歌謠辭,自漢代以迄於宋代,對民間歌謠的保存,其功不可沒。其次,清康熙年間所敕編的全唐詩,也 收集了一小部分的唐代民歌。由於光緒年間,敦煌卷的發現,其中有關唐人的俚曲小調不少,後人稱這些俚曲小調為「敦煌曲」或「敦煌曲子詞」,今有王重民的 《雲謠集》、潘重規的《敦煌雲謠集新書》、任二北的《敦煌曲校錄》、饒宗頤的《敦煌曲》等,便是輯錄該項的資料,而這項資料,已超過樂府詩集和全唐詩所有 的全部。由於敦煌曲子詞的發現,使崔令欽的《教坊記》和宋王灼的《碧雞漫志》所記錄的唐曲,得到佐證。

敦煌曲子詞所包括的年代,從唐朝到五代,其間的俗樂民歌都兼備,是今人研究唐代民歌不可缺少的原始資料。

    一、 現存唐人民歌資料的來源

今 人研究唐人民歌,資料的來源約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從史籍和唐人的詩文集中,去收集唐人的民歌。例 如新唐書五行志上記載,唐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洛陽一帶久雨成災,洛水淹淹沒了天津、中橋、立德、弘毅、景行等村坊,於是民歌中便反映民間遭受災難的 苦楚。永淳中民謠:

   新禾不入箱,新麥不登場。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

598

雖簡短數語,卻包含了各少辛酸。從舊唐書高宗本紀的一段記載,便可看出:「永淳元年五月,自丙午,連日澍雨,洛水溢壞天津及中橋、立德、弘毅、景行諸坊,溺居民千餘家。六月,關中初雨,麥苗澇損,後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藉於路。」

   此外,像陳鴻長恨歌傳中的楊氏謠:「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 東城老父傳中的神雞童謠:「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便反映當時民間對唐玄宗寵幸楊貴妃,以及沈溺於鬥雞 走馬,賜幸十三歲的鬥雞童賈昌,感到不滿。

   第二方面資料的來源,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卷八十一為「近代曲辭」,卷八十九為「雜歌謠辭」, 卷九十一至卷一百為「新樂府」,其中收錄有唐代的民間歌謠,以及文人樂府。就以歌謠發生的地點來看,有邊地的胡歌,像涼州詞、伊州歌、破陣樂等便是,有宮 庭的新歌,像何滿子、清平樂、熱戲樂等便是;有民間的謠歌,像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漁歌子等便是。今舉涼州詞為例,歌詞共三首,其二為:

   朔風吹葉雁門秋,萬里煙塵昏戍樓;征馬長思青海北,胡笳夜聽隴山頭。

涼州在今甘肅省秦安縣一帶,唐時是邊睡,為胡人牧馬出沒的地方。唐王之渙、耿緯、張籍、薛逢都有仿製的樂府涼州詞,而王之渙的那首「黃河遠上」,尤為出色。

   第三方面,是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俚曲小調,這項資料最為豐富,也最真實可靠。據任二北的敦煌曲 校錄,共輯錄唐人民歌五十六調,五百四十五首,大都是邊地的胡樂和民間的俗歌謠辭,其中尚有一些佛曲和道曲。由於敦煌曲的發現,使唐崔令欽撰的《教坊記》 得到引證;同時,盛唐流行於民間、宮廷的俗樂,也得以進一步的瞭解

599

。任二北〈教坊記箋訂弁言〉說明《教坊記》與敦煌曲的關係:

    五十餘年前,敦煌石室之偉大發現,亦即唐代民間文藝資料,空前瑰麗而豐富之發現也。其波瀾震盪所 及,竟使寂寂無聞千餘年久,勢將陳死以終之崔令欽《教坊記》,忽然獲得活躍之生機,頓起許多現實之作用,事誠始料所不及。蓋本事(指《教坊記》)所載曲 名,向祇空名而已,今在敦煌曲方面,竟發現若干原調之始辭,而在敦煌曲方面,有此等曲辭,本無從揣得時代者,賴本書之早已列其調名,竟能指出其時代之大 概;彼此相互倚重,在詞曲史上,遂大現異彩!」

所以敦煌曲子詞的發現,不但使今人明瞭唐代民歌的面貌,也有助於探討詞——長短句的起源。

    二、 唐代民歌的內容

  唐代民歌所表現的題材是多方面的,從民歌的題材,內容,可以探討它發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以及歌詞中,有關生活的、思想的、民俗的反映。今舉數則歌謠為例:

  以邊塞為題材的民歌,由於敦煌曲子詞發現的地點在敦煌,因此這類的民歌資料最多。唐人感受了大沙漠的印象,長城雄偉的氣勢,由恐怖到豪壯,這遼闊的關城沙塞,便蘊有了他們偉大的詩境。如歌頌英雄事蹟的民歌,有舊唐書薛仁貴傳的「薛仁貴軍中歌」: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據新唐書記載,唐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薛仁貴率兵打敗九姓突厥於天山,自此西突厥衰弱,不復更為邊患。軍中唱此民歌,以頌揚薛仁貴將軍的英勇。

600

  又如全唐詩中無名氏的哥舒歌,也是歌頌英雄的歌謠,歌詞是: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 是流行西塞的民歌。臨洮,長城最西的一個關塞,即今甘肅省岷縣。天寶六年(七四七),哥舒翰因抗拒吐 蕃有功,其後任安西節度使,使西南的吐蕃、高昌、突厥等遊牧民族,不敢跨過長城的臨洮關來。因此西塞人歌此曲,以頌揚哥舒翰的功德。而盛唐邊塞詩興盛,如 王昌齡、岑參、高適、王之渙等作品,是受民間樂府歌謠的影響,是很顯著的。

  以羈旅為題材的民歌,全唐詩有無名氏的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是遊子客旅所感發的思鄉曲。敦煌曲中的雀踏枝,也是羈旅民歌,歌詞是:

   獨坐更深人寂寂,憶念家鄉,路遠關山隔。塞雁飛來無消息,教兒牽斷心腸憶。仰告三光珠淚滴,教他耶娘,甚處傳書覓。自嘆宿緣作他邦客,辜負尊親虛勞力。

又如雲謠集中的鳳歸雲: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擬塞雁行。孤眠鸞帳裏,枉勞魂夢,夜夜飛颺。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牖無言垂血淚,闇祝三光。萬般無那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前首是客子思歸的歌謠,後首是閨閣婦女,思念征夫萍寄他鄉的歌詞: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