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May 29, 2008

101

:我們今天的觀念可能錯誤嗎?我們如何主張說我們知道事物的真理呢?

  對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在蓋然理論去找。蓋然理論是所有科學的基本原理。科學家追求真理,但是他也知 道其中的困難。對科學家來說,最後和絕對的真理是一個永遠得不到的理想。每一個科學敍說需要證明,而沒有證明是最後的。可是即使科學家相信真理決不能完全 得到,然而他相信我們能逼近答案。所謂「逼近」他的意思是,我們的答案可能獲漸高的蓋然程度。

  科學家說,我們能知道蓋然性,而蓋然性是生活的指引。有些信念是可靠的,而有些則否,要看建立蓋然性的證據而定。科學家拿程度來思索蓋然性,蓋然程度可用以0為一端點和以1為另一端點的直線來表示。

102

0  .01  .50  .75  .99  1

在這蓋然線上的「1」有時候叫「滿元」(unity)。在這線上「1」或「滿元」代表某些事物確定為真。而「0」的意思是某些事物不真。線的中央「.50」表示「可能真或可能不真」。「.75」表示「很可能」。當趨向「1」時,蓋然性增加。當從「‧50」到「0」時,我們使用「不可能」這說法。而當達到「0.01」時,我們的意思是「僅僅理論上的可能」。以上描述雖然不精確,但是應該可以使我們明瞭蓋然的一般觀念。

103

  假如能確定我們已達到零或滿元,我們就可確定已經發現某一東西沒有問題為真或為假。有許多敍說似乎 是完全確定的,譬如,我知道當我寫這些章句時,我不坐在飛機上。但是當科學家說蓋然是一切時,他通常指的是有關在我們直接經驗以外的敍說。科學的遍化敍說 是超出直接經驗以外的,同時也超出所有過去經驗以外的。譬如,明天出太陽是不能確定的事,在現在和明天之間一些可怕的宇宙動亂可能發生,甚至「所有的人必 會死」在科學意味上也不能說是絕對真的。這敍說僅僅是非常可能罷了。

  真理的意義和蓋然的意義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我們借討論真理和蓋然如何關連,可以了解這不同。 一個敍說可為真也可為蓋然的。一個敍說也可為假和非蓋然的。記住,正如一張真地圖顯示真實的土地,一個「真」敍說代表確實的事實。然而,蓋然性卻相對於我 們可用的證據。根據過去可用的證據,「地球不動」在那時似乎是非常可能的。然而在今天,我們認為這個敍說是假的。對十五世紀的人來說,「地球是動的」似乎 是不可能的

104

,但是在今天我們認為它是真的。現在讓我們回頭看看「在我正在寫東西的房子下面埋有寶藏」這個敍說。這 個敍說在此刻不是真就是假。不是事實和這敍說相符,而這一敍說為真,就是事實和這敍說不符,而這一敍說為假。一個敍說之真理不依據可用的證據。根據我們的 定義,當一個敍說正確地代表事實時,它為真,而當它不代表事實時,則為假。但是,當我們計算那被埋寶藏存在的蓋率時,我們指及顯示其存在有多少可能或不可 能的證據。

  一個敍說不能對一個人為真,而對另一個人為假。但是,依對每一個人可用證據,它可對某一個人為可 能,而對另一個人為不可能。一個敍說的真理不能改變,但是,證據一變,蓋然判斷隨之而改變。在任何一刻,我們根據該時可用證據來判斷蓋然性。科學家說,我 們決不能得到一個超過高蓋然的結論,因為我們決不能知道事實的全部。

  我們能實際利用這些什麼呢?我們可試著判斷依以做決定的證據的蓋率。我們應非常謹慎主張我們知道某某事物確實如此。一般說來,我們應該僅僅對在自己經驗之內的事項使用「絕對真」一詞

105

。在爭辯時,最好使用「證據顯示……」一類措辭。讓我們記住,沒有完好的法則可指引我們做決定,我們只 能盡量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易於相信別人告訴我們的每一件事,另一個極端是拒絕相信任何事的態度,即使是有好證據支持的事也加拒絕。謹慎的思想者經常 自問的問題是:「有什麼證據?」

106

第十三章 科學家如何思考

  科學的思考和日常的思考並不十分不同。科學的思考只是求謹慎、求方法和求組織而已。當我們有困難問題要解決時,我們都會發現這種思考是很有用的。讓我們用一個小說中的故事來說明科學的思考。

  在這故事裡,甲醫生從乙醫生那裏接到一封信,要他去檢查他的病人丙先生。根據乙醫生,丙先生似乎有 嚴重而奇怪的精神病。丙先生一向被認為是一個和善愉快的人,可是近三個星期來行動非常怪異,在前一天晚上他突然變得兇暴,並企圖用刀子殺他妻子,乙醫生認 為應該把丙先生送到精神病院。他要請教甲醫生的意見。

  甲醫生來到,起初幾乎認不出丙先生來。自上次甲醫生見過他後,他的外表完全變了

107

。他的臉腫了,他的皮膚像臘一般。甲醫生跟丙先生講話,起先他喃喃自語,接著大喊大叫,威脅兩個醫生。

  乙醫生確信丙先生太危險了,不能留在精神病院外面。然而,甲醫生覺得他應該同意,然而為了一些無可解釋的理由,他不滿意。他不斷自問為什麼丙先生這樣講話。他一向無憂無慮,愉快自得,為什麼沒有明顯的理由他突然改變?甲醫生想,一定有理由,什麼事會導致這樣改變?

  我們暫且打斷故事來注意科學的思考是從問題開始。甲醫生的問題是:「丙先生發生了什麼事?」用一種更精確的說法,什麼因素引起丙先生外表和行為的改變?

  現在甲醫生診察病人。他凝視了丙先生浮腫的臉一些時候,去尋找對這神秘的解答。接著他伸手觸摸腫脹的臉。當他這樣做時,他注意到手指的壓力沒有留下一點痕跡,這很奇怪,因為腫脹一般是皮膚下不潔流體所致,而手指的壓力通常會留下痕跡。

  他奇怪為什麼手指壓力在皮膚上不留痕跡,這可能不是一種尋常的浮腫嗎

108

?這到底是那一種症狀呢?他越發感興趣。他記起了一種叫黏液水腫的疾病。這種病的徵象是臉腫,皮膚乾燥,越來越壞的精神不安,其起因是生理的,不是精神的。這人需要藥物的拯救!

  甲醫生現在對他的發現很興奮。但是他壓制自己,他必需設法證實他的看法是對的。他必須非常謹慎,慢慢診斷。

  我們再打斷故事,記住甲醫生的研究自一個問題開始。用精確的話說,這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丙先生的行 為和外表政變?」在科學方法上次一步驟是觀察事實。但是什麼是事實呢?世界充滿事實,我們不能觀察所有的事實。顯然,要觀察的事實是和問題相干的。但是, 我們知道那些是相干的嗎?

  科學家在尋求解決問題時,把先前的知識應用到他的工作中。他的知識告訴他應該朝那個方向而不要朝那個方向去尋找解答。他知道一般什麼是重要的東西。他的知識也給他一套猜測、暗示或可能的解法。

  在上述故事中,甲醫生伸手摸丙先生的面頰,因為他以前的醫學知識告訴他

109

,浮腫的臉可能由幾個不同的病因引起。皮膚的軟硬可能是一個關鍵。在他注意到手指的壓力並不影響浮腫的表面時,他改變了有關引起臉腫原因的第一個看法。當施張壓力肌肉不留下痕跡時,使他想起一種叫做黏液水腫的疾病。

  科學家不僅只搜集事實,他是尋找和特殊問題相干的事實。他所有的觀察都和他的問題有關。他的猜想或可能的解說告訴他要找什麼。

  科學家的猜測或可能的解說,叫做假說(hypotheses)。在甲醫生的故事裡我們看到兩種假說,第一個是「工作」假說。科學家拿工作假說開始他的研究。這類工作性假說是告訴他要觀察那些事項的猜測或可能的理論。其次是「解說性」(explanatory)假說或理論。這種假說或理論是出現在他腦海中,認為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好的解說性的假說應該有兩個主要的特徵。一、必須符合所有已知事實。二、必須是一種可以試驗的假說。甲醫生的猜測已符合所有已知事實,我們等一會要討論假說的試驗。

110

  但是先讓我們看看下述問題:解說性的假說來自什麼地方?一個解說性假說的形成,常常涉及探出被觀察 事實之間的新關連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想像力,但是也需要先前的知識。當科學家突然看到一個觀察到的事實和一個已知原理之間的關連時,先前的知識甚至可給 他提供他的解說性假說。

  我們現在可以看出甲醫生如何獲得他的假說。他的醫學知識告訴他,黏液水腫病的徵象是肌肉浮腫和精神 不安。在丙先生身上他看到這些徵象。他從這些前提推得三段論式的結論,丙先生有黏液水腫病。這不是一個有效的三段論證法,因為所共有的特徵並沒有達到必然 的結論!但是他的結論有蓋然性。他知道他必須獲取更多的證據,他必須慢慢確定事實。讓我們回到故事,然後完成我們的討論。

  甲醫生繼續檢查,他舉起病人的手,發現皮膚乾燥,手指末端皮膚厚硬,丙先生的體溫低於正常。每件事都確證了這個假說。甲醫生的工作圓滿完成。他對他的檢查下結論說,丙先生由于生理上的疾病引起精神上的疾病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