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七 經學統一時代
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隋平陳而天下統一,南北之學亦歸統一,此隨世運為轉移者也;天下統一,南并於北,而經學統一,北學反并於南,此不隨世運為轉移者也。真按:皮錫瑞的經學思想 真按:摘要 北 史儒林傳序「自正朔1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論,無所取正。隋文2……平一寰宇,頓天網以掩之,……於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齊、魯、趙、 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帝暮年,……不悅儒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 弟子七十二人。煬帝3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4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5之下。納言6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 舊儒多已彫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真按:摘要 學通南北,博極古今,後世鑽仰7。所製諸經議疏,搢紳8咸師宗之。既而外事四夷,……其風漸墜。……方領矩步9之徒
206
,亦轉死溝壑。凡有經籍,因此湮沒於煨燼矣。」案史於隋一代經學盛衰及南北學統一,說皆明晰;而北學所 以并入於南之故,尚未瞭然。南朝衣冠禮樂,文采風流,北人常稱羡之。高歡謂江南蕭衍老公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10。是當時北人稱羡 南朝之證。經本樸學,非顓家莫能解,俗目見之,初無可悅。北人篤守漢學,本近質樸;而南人善談名理,增飾華詞,表裏可觀,雅俗共賞。故雖以亡國之餘,足以 轉移一時風氣,使北人舍舊而從之。真按:經世原理 正如王褒入關,貴游並學褒書,趙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知好尚難反,亦改習褒書11。庾信歸周,羣公碑志多出其手。信有「韓陵一片石可共語,餘皆驢鳴犬吠」之言12。此皆北人重南、南人輕北之證。北方經學折入於南,亦猶是也。
1正朔本為正月一日;古者王者易姓,必改正朔,如夏建寅,殷建丑,周建子,各不相同,故引申為君統之義。
2隋文帝,楊堅,仕北周為相國,旋廢帝自立,亡梁,滅陳,統一中國。在位二十四年。年號二:
207
曰開皇、仁壽。傳見隋書卷一、卷二本紀及北史卷十一隋北紀上。
3煬帝,隋文帝第二子,名廣,一名英。文帝寢疾,以廣無道,欲廢之;廣遂弒帝自立。性奢侈,廣興土木。南巡至江都,沈湎酒色,為宇文化及所弒。在位十二年,年號大業。傳見隋書卷三、卷四本紀及北史卷十二隋本紀下。
4開皇,隋文帝第一年號,計二十年,當西元五八一年至六○○年。
5東都即洛陽。
6納言本古官名,見尚書堯典;隋時,改稱侍中為納言。
7劉士元即劉焯,真按:劉焯 劉光伯即劉炫,已見二○四頁注11。又「鑽仰」語出論語。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本為顏回贊孔子語,引申為一切鑽研而敬仰之義。
8搢紳,已見頁一一五注11「引申指宦族,更引申而泛指上流社會。
9「方領矩步」語出後漢書。後漢書馬援傳「朱勃……能誦詩、書……衣方領,能矩步。」注「頸下施衿領正方,學者之服也。矩步者,回旋皆中規矩。」按此云「方領矩步之徒」猶泛言「學者」。
10高歡即北齊高祖神武皇帝。爾朱兆弒魏孝莊帝,歡起兵討滅之,擁立孝武帝,自為丞相。帝西走依宇文 泰,歡又別立孝靜帝。由是魏分東西,相攻戰。卒諡獻武。天保初,追崇為獻武帝,廟號太祖。天統初,始改諡高祖神武皇帝。傳見北齊書卷一、卷二本紀及北史卷 六齊本紀上。又蕭衍即梁武帝,
208
即梁武帝,已見頁一九○注②。
②王褒字子淵,北周琅邪臨沂人。七歲能屬文。梁元帝時,召拜吏部尚書,左僕射。尋入周,授車騎將軍。明 帝好文學,褒與庾信才名最高,特加親待。官終宣州刺史。傳見周書卷四十一及北史八十三文苑傳。又趙文深字德本,北周南陽宛人。工楷隸。年十一,獻書於魏 帝,雅有鍾、王之則。周文帝以隸書紕謬,命文深等依說文及字林,刊定六體,行於世。及王褒入關,改習褒書,以無成被譏。官終趙興郡守。傳見周書卷四十七藝 術傳及北史卷八十二儒林傳。引事見趙文深傳。③庾信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南陽新野人。文藻艷麗,與徐陵齊名,時稱徐庾體。仕周,為右衛將軍,封武康縣 侯。使周,被留。周明、武二帝,並好文學,皆恩禮之。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有庾開府集。傳見周書卷四十一及北史卷八十三文苑傳。引 語見唐張鷟朝野僉載。朝野僉載云:「溫子昇作韓陵山寺碑,(庾)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字何如?』信曰:『惟有韓陵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 思道少解把筆;自餘驢鳴狗吠,聒耳而已。』」按皮引,「堪」作「可」,「狗」作「犬」。蓋偶誤。
經學統一之後,有南學,無北學。南學北學,以所學之宗主分之,非以其人之居址分之也。當南北朝時,南學亦有北人,北學亦有南人。如崔靈恩本北人
209
,而歸南1;沈重本南人,而歸北2。及隋并陳,褚暉、顧彪、魯世達、張沖皆以南人見重於煬帝3。南方書 籍,如費甝義疏之類,亦流入於北方。人情既厭故喜新,學術又以華勝樸。當時北人之於南學,有如「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4矣。《隋書‧經籍 志》於《易》云:「梁、陳,鄭玄、王弼二註,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浸微。」5於《書》云:「梁、陳所講,有鄭、孔二家。齊代, 唯傳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6於《春秋》云:「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浸微。」7是偽孔、王、杜之盛行,鄭、服之浸微,皆在 隋時。真按:摘要 故天下統一之後,經學亦統一,而北學從此絕矣。真按:摘要 隋 之二劉8,冠冕一代。唐人作疏,詩、書皆本二劉9;而孔穎達書疏序云:「焯乃組織經文,穿鑿孔穴,……使教者煩而多惑,學者勞而少功。……炫嫌焯之煩雜, 就而刪焉。……義既太略,辭又過華。雖為文筆之善,乃非開獎之路。」10據孔氏說,是二劉以北人而染南習;變樸實說經之體,蹈華腴害骨之譏;蓋為風氣所轉 移,不得不俯從時尚也。真按:經世原理
210
1崔靈恩已見頁一九二注9。按崔,清河東武城人,曾仕魏,故云本北人;後入梁,為國子博士,故云歸南。
2沈重已見頁注一九六17。按沈,吳興武康人,曾仕梁為五經博士,故云本南人;後周武帝聘至京師,授驃騎將軍,露門博士,故云歸北。
3褚暉,字高明,隋吳郡人。以三禮學稱於江南。大業中,徵天下儒者相次講論,暉博辯無所屈,擢太學博 士。撰禮疏一百卷。暉,隋書作輝,此蓋從北史。又顧彪字仲文,隋餘杭人。明尚書、春秋。大業中,為祕書博士。撰有古文尚書疏。及魯世達,隋餘杭人。煬帝 時,為國子助教。撰有毛詩章句義疏。又張沖字叔玄,隋吳郡人。官至漢王侍讀。覃思經典。撰有春秋義、喪服義、孝經義、論語義、前漢書義等書。四人傳均見隋 書卷七十五儒林傳及北史卷八十二儒林傳下。
4引語見孟子滕文公上。按許行倡君臣並耕之說,陳相棄其師陳良之說而從許行,因為孟子所譏斥。
5語見隋志經部易類。
6引語見隋志經部尚書類。鄭,鄭玄尚書注;孔,偽孔安國尚書傳。
7引語見隋志經部春秋類。服,服虔春秋左氏傳解義;杜,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8二劉指劉焯、劉炫,真按:劉焯 已見頁二○四注11。
9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序「近代為義疏者,有全緩、何胤、舒瑗、劉軌思、劉醜、劉焯、劉炫等。然焯、炫並聰穎特達
211
,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時,騁絕轡於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之所無雙。其於作疏內,特為殊絕。今奉 敕刪定,故據以為本。」按此,則詩疏實本二劉也。又孔穎達尚書正義序「其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等。其諸公旨趣,或多因循;帖釋 注文,義皆淺略。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今奉明敕,考定是非;謹罄庸愚,竭所聞見。」按此,則書疏亦本二劉也。
10「就而刪焉」原文「刪」作「削」,「義既太略」—原文「既」作「更」疑皮引偶誤。
唐太宗1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2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3。穎達既卒,博士馬嘉運4駮其所定義疏之失,有詔更定,未就。永徽二年5,詔諸臣復考證之,就加增損。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真按:五經正義之成書 自唐至宋,明經取士,皆遵此本。夫漢帝稱制臨決,尚未定為全書;博士分門授徒,亦非止一家數;以經學論,未有統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此經學之又一變也。真按:經學史 真按:摘要 其所定五經疏,《易》主王注,《書》主孔傳,《左氏》主杜解;鄭注《易》、《書》,服注《左氏》,皆置不取。論者責其朱紫無別,真贋莫分,唐初編定諸儒誠不得辭其咎。真按:摘要 真按:經學史 而據《隋‧經籍志》,鄭注《易》、
212
《書》,服注《左氏》,在隋已浸微將絕,則在唐初已成「廣陵散」6矣。北學既并於南,人情各安所習;諸儒之棄彼取此,蓋亦因一時之好尚,定一代之規模。真按:經世原理 真按:經學史 真按:摘要 猶 之唐行詩賦,本煬帝科舉之遺7;明用時文,沿元人經疑之式8。名為新義,實襲舊文。《尚書》〈舜典〉疏云;「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9〈呂刑〉 疏云:「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10以唐人而稱大隋,此沿襲二劉之明證。是則作奏雖工,葛龔之名未去11;建國有制,節度之榜猶存12。疏失可 嗤,不能為諸儒解矣。真按:五經正義之失 真按:五經正義之失
①唐太宗,高祖次子,名世民。即位,銳意圖治,世稱昇平。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傳見唐書卷二本紀及舊唐書卷二、卷三本紀。
②孔穎達字仲達,唐冀州衡水人。隋末舉明經,煬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都,詔國子祕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時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陰遣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入唐,累官國子司業,遷奈酒。真按:當作祭酒! 嘗受太宗命撰五經正義。卒諡憲。傳見唐書卷百九十八及舊唐書卷七十三。
③唐書藝文志,周易正義十六卷,國子祭酒孔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太學博士馬嘉運、太學助教趙乾叶、王談、于志寧等奉詔譔,四門博士蘇德融、趙弘智覆審。尚書正義二十卷,國子祭酒孔穎達、太學博士王德韶、四門助教李子雲等奉詔譔
213
,四門博士朱長才、蘇德融、太學助教隋德素、四門助教王士雄、趙弘智覆審。(志尚載有刊定諸儒,今從 略。)毛詩正義四十卷,孔穎達、王德韶、齊威等奉詔譔,趙乾叶、四門助教賈普曜、趙弘智等覆正。禮記正義七十卷,孔穎達、國子司業朱子奢、國子助教李善 信、賈公彥、柳士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張權等奉詔譔,與周玄達、趙君贊、王士雄、趙弘智覆審。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孔穎達、楊士勛、朱長才奉詔譔,馮嘉 運、王德韶、蘇德融與隋德素覆審。按周易正義,孔序云十四卷,與唐志微異。五經正義計共百八十卷,皮云百七十卷,蓋偶誤。
④馬嘉運,唐魏州繁水人。少為沙門,還治儒學。貞觀初,累除越王東閣祭酒。退隱白鹿山,受業至千人。召拜弘文館學士,終國子博士。駮正孔穎達五經正義。諸儒服其精。傳見唐書卷百九十八及舊唐書卷七十三。
⑤永徽係唐高宗第一年號,計六年,當西元六五○年至六五五年。永徽二年當西元六五一年。
⑥「廣陵散」本琴曲名,語出晉書。晉書嵇康傳「康將刑,……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 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初康嘗游乎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絕倫。遂以授 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按此文,蓋以廣陵散之絕調喻鄭、服著作之佚亡也。
214
7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明經」條原注云: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金史移刺履傳:進士之科,隋大業中,始試以策。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宗,始專用賦。」按大業,隋煬帝之年號。據此,則唐行詩賦,實本煬帝科舉之遺法也。
8「經疑」。元人試士之文式。據元史選舉志科目篇,仁宗皇慶二年,定科場事宜。漢人、南人,第一場明 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又時文即八股,其制始於朗。據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試 文格式」條,謂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以後。真按:探始 股者,對偶之名。天順以前,經義之文,敷衍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格。成化二十三年會試,乃以反正、虛實、淺深扇扇立格。八股之制,實始於此。真按:探始 按成化係明憲宗年號。據此,則明人以八股試士,實沿元制之經疑,而稍加以改變也。
9引語見尚書正義卷三舜典篇「扑作教刑」句下。原文「隋」作「隨」。係本字,唐人書「隋」字每作「隨」。
10引語見尚書正義卷十九呂刑篇「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句下。
11後漢書卷百一十文苑傳葛龔傳注「龔善為文奏,或有請龔奏以干人者,龔為作之。其人寫之,忘自載其 名,因並寫龔名以進之。故時人為之語曰:『作奏雖工,宜去葛龔。』事見《笑林》。」按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以善文記知名。本文言唐人沿用隋儒義疏,而 忘去「大隋」之稱;猶人之請葛龔作奏,而忘去葛龔之名也。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