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中國現代小說導讀 鍾宗憲
一、現代小說的萌興
「小說」是一種以散文書寫的敘事文學。「敘事文學」又稱為敘事體文學或故事體文學,主要的概念是 「將人物所引發的事件,或連續的行動,依照一定的時間順序,陳述其因果關係與過程的書寫文體」。敘事詩、史傳散文、劇本等等都屬於敘事文學,但是小說不是 詩、不是韻文,也不需要搬演;雖然傳統小說如話本、章回諸體有摻雜詩詞韻文的情況,但是小說是以散文構成為主的一種文類。小說與史傳之類的敘事散文比較大的差異是:小說更強調故事性與虛構性,重視人物的刻劃與情節的描述,以及作者所欲表現的創作意識,所以一般認為小說有五大要素:人物、情節、時空背景、主題、人稱觀點;散文則不然。中 國歷來文人多只注重詩歌與散文這兩種文類,認為小說是「道聽塗說,街談巷議」的小道,因而不屑為之。所以唐代以前的志人或志怪小說,都只是筆記之類近乎散 文的記錄而已。真正開始有「小說」的雛型,進而發展擴大成完整的小說形式,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以後的小說,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種文學語言使用的差異。文 言小說之外的白話小說,一般都會被加上「通俗」二字。因為白話小說的民間性格比較強烈,讀者群的分布以及對於社會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比較廣泛。白話小說的 語言運用與情節描述或許「不雅」
4
,但是卻最接近口語、最貼近庶民生活。「現代小說」的起源,與白話小說有很大的關聯。
「白話」其實就是從「口語」提煉出來的書寫語言。中國歷來的文學改革中,經常有「不避俚語」的主張。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抗議中國政府對日採取妥協政策,真按:由此稱道可見鍾宗憲之政治立場也。於是集會於天安門舉行遊行示威活動,之後演變成遍及全國的青年愛國活動;五月二十六日,羅家倫在《每週評論》上,首先將這場運動定名為「五四運動」。這 場運動,後來成為中國追求現代化的一個標誌,其內容與影響層面非常廣闊深遠。其中,「五四」的現代化精神發揮在文學上,表現的是一個以白話為書寫基礎的改 革運動,一般都認為中國新文學因此而正式展開。事實上,以現代白話文運動為主體的新文學創作嘗試,在此之前已醞釀多時。從「詩界革命」到「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清末以後鼓吹新文學創作的文人社團與文學刊物就已經陸續出現,而現代白話文學的創作嘗試,也早已開始。一九一七年,陳衡哲在留美期間創作了第一篇新小說〈一日〉;一九一八年,周樹人(筆名魯迅)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狂人日記〉一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在國內發表的新小說。這兩篇小說,都是新小說肇創時期的起步,也都是運用白話口語來書寫的小說。然而,現代的新小說畢竟與傳統的通俗白話小說不同。其主要差異在於幾個部分:
一、在創作精神方面,無論是為人生而創作或是為藝術而創作的現代新小說,都不同於以虛構「史傳」或彰顯「傳奇」的傳統白話小說。
二、在形式容方面,真按:當作形式內容,脫一內字。現代新小說基本上已經不採用傳統「話本小說」或「章回小說」的敘述形式;
5
內容則更強調面對自我、面對現實人生。
二、在敘述態度方面,無論是以他敘或自敘的姿態來陳述故事內容,現代新小說作者的主觀創作意識往往會彰顯於小說人物特質的設計與情節結構的安排之中;傳統白話小說於此則比較不那麼突出。
四、在發展背景方面,現代新小說的出現與後來的發展,受到外國小說與文藝思潮的影響很大,也因此在小說語言、敘述手法的運用上,以及思緒情感的表達上,也都有別於傳統白話小說。
五、在地位認定方面,傳統白話小說或許也有反映現實、諷刺時事的成分,但是通常為文人所輕,套以「通 俗」之名;現代新小說則在嚴肅性、藝術性與創作性的評價上,廣受文人所重視之外,另有一類「通俗小說」。現代新小說中所謂的「通俗小說」,指的通常是作者 為了迎合讀者需求,以譁眾取寵的心態,大量複製雷同的情節人物、採取雷同的敘述手法來加以書寫的小說。
現代新小說與傳統白話小說不同。「新小說」一詞,當然是為了與「舊小說」有所區隔。「新小說」又可 以稱為「現代小說」,「現代」是為了與「傳統」區分,也為了表示「現代化」運動之於文學小說的意義。大陸學界習慣將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後的文學稱為「近 代文學」,將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之後的文學稱為「現代文學」,將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以後的文學稱為「當代文學」(一九四九年「建國」以後至一九六六年「文 革」開始之前又別稱「十七年」文學),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的文學則另稱「新時期文學」或仍然稱當代文學。在台灣學界,通常稱晚清文學之後的新文 學為「現代文學」
6
,而不作「近代」、「現代」、「當代」這樣的劃分;即使最近開始有「當代文學」之名者,對於「當代」的 意義界定也各家不同。本文所謂的「中國現代小說」,「中國」指的是中國大陸地區,而不涉及台灣地區與世界其他華人生活圈;「現代小說」指的是新小說,而不 是特指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這段時間的小說。
如果從一九一七年陳衡哲的〈一日〉或是一九一八年魯迅的〈狂人日記〉開始計算,中國現代小說發展迄 今雖然只有九十幾年的時間,但是就字數總量而言,可能已經超過晚清以前各個時代所流傳下來的小說總合。這種盛況空前的現象,除了時間洪流的自然篩選淘汰以 及歷代選本書籍傳播的流失之外,文人的重視乃至於積極創作的態度和整個「現代化」運動的客觀條件影響,是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現代化」運動所帶來的「普 及化」影響:包括參政權利普及、教育機會的普及、印刷傳媒的普及,使得小說作者對於時事變化的敏感度增強,表達個人理想的機會增加;同時能夠以文字來書寫 創作的作者群以及能夠從事閱讀的讀者群增多,可供發表的園地和迅速刊行的媒體也擴增。另外,由於處於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文化觀念的落差、城鄉差距的擴大、 消費經濟的發展、女性意識的抬頭等等現象,以及國家未來處境的憂慮、鄰國的強暴侵凌、外國知識思潮的引進,凡此都在在刺激著小說創作的大量出現,提供了許 多前人所未曾經歷的創作條件。
7
二、中國現代小說重要的表現特色
小說創作的類型大量增多
以字數篇幅來劃分,小說可以分為:長篇小說(通常從七萬字至百萬字以上不等)、中篇小說(約二萬字 至七萬字)、短篇小說(約五千字至二萬字)、極短篇小說(又稱小小說、掌中小說或微型小說,通常是二千字以下);以小說題材來劃分,可以分為:歷史小說、 戰爭小說、政治小說、鄉土小說、田園小說、都市小說、校園小說、社會小說、農村小說、言情小說(愛情小說、婚姻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神 怪小說、幻想小說、幫派小說等等;從小說主角來劃分,可以分為:農民小說、工人小說、軍中小說、知青小說、女性小說、同性戀小說、娼妓小說等等;從小說性 質來劃分,可以分為:革命小說、戰鬥小說、情欲小說、色情小說、傷痕小說、反抗小說、文化小說等等;以表現手法來劃分,可以分為:現實主義小說、浪漫土義 小說、現代主義小說、荒誕小說、意識流小說、解構小說、後現代小說、超驗小說等等。雖然這許多類型的名稱,通常是學者為了研究方便所進行的歸類,但是中國 現代小說的創作類型大量增多,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小說創作受到政治社會環境變化的深刻影響
早在晚清時期,白話文運動與新小說創作還在醞釀摸索的階段,梁啟超就已經在〈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提到:「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
8
;欲新法治,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這段話的意思,一方面凸顯出小說之於社會文化改革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小說創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種鼓吹利器。而之後魯迅所發表的〈狂人日記〉、〈阿Q正 傳〉等小說,也具體表現出魯迅以小說改良社會的意圖。事實上,晚清幾部像《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之類的「譴責小說」,就已 經反映出小說的實用性功能。在魯迅〈狂人日記〉之後,許多作家的創作也確實將小說視為「新民」、「開啟民智」的啟蒙工具。而初期的發展中,以「問題小說」 的興起,最引人注意。當時所謂的「問題小說」,是以揭露社會各階層的諸多問題為主要創作日的,藉以刺激群眾去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思考這些問題的解決之 道。「問題小說」的作家包括:葉紹鈞、楊振聲、汪敬煦、羅家倫、俞平伯等人。然而「五四」前後的文學創作風氣尚稱多元自由。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吸 納了部分激進青年的加入;一九二七年共產黨因為與國民黨的政治衝突而轉入地下,造成國民黨背負迫害革命理想的罪名,使得多數處於革命情緒高潮的作家學者投 身「左翼作家聯盟」的組織中。「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於一九三○年,由共產黨幕後運作。「左聯」的成立,使文壇出現嚴重的左傾現象,加劇了文學為政治、革命 事業服務的創作傾向,而小說的創作更是如此。於是「文學革命」變成為「革命文學」,甚至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當時這類的小說作家有:胡也頻、丁玲、 蔣光慈、阿英(錢杏邨)、葉紫、茅盾、張天翼、康濯等人,就在左翼作家掀起波瀾的同時,中日戰爭爆發,一九三七年中國全面抗戰。文壇在社會主義文學、民族 主義文學與自由主義文學的交錯消長下,「左聯」解散,聲明共同抗日。然而抗戰期間,毛澤東在一九四二年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並發表三次講話。這三次 講話的內容,宣示了以文學作為政治宣傳工具的時代結束,文學創作從此轉變為共產黨的御用工具,共產黨的主張與精神成為文學的唯一主題
9
。
趙樹理相周立波是實踐「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重要作家。這種情況,一直到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才算是略有改變。「文革」之後,在鄧小平開放改革的政策之下,小說創作又逐漸恢復「五四」前後的多元自由,但是政治性議題仍是小說的禁區。
女性意識抬頭,女性作家的表現優異
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家之中,男性作家遠遠多於女性作家;知名的女性作家甚至屈指可數。但是在新文學的 領域裏,女性作家不只在人數上大幅提升,作品的質量也相當優異。新小說的肇興,除了魯迅的〈狂人日記〉之外,還有一位女性小說家陳衡哲的〈一日〉。陳衡哲 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作家,雖然作品不多,但是她對於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貢獻,從魯迅、胡適以來的小說評論者都對她多所推崇。較早期的女性小說 家,還有廬隱、冰心、凌叔華、丁玲、謝冰瑩、蕭紅、蘇雪林等。稍晚於以上諸位的女性小說家,還有一位廣受文壇矚目、至今仍擁有大量讀者的張愛玲。一九四九 年以後的女性小說家有宗璞、楊沫、茹志鵑、諶容、張抗抗、張辛欣、張潔、王安憶、鐵凝、蔣子丹、池莉、方方、林白、陳染、徐小斌、海男、遲子建、徐坤、須 蘭、張欣、嚴歌苓、虹影、鍾晶晶等。
如果將女性小說家所創作的小說稱之為「女性小說」,則「五四」以後的女性小說,通常帶有濃厚的「自 敘傳」性質,習慣上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要關心的是女性的自身與自我的世界,充滿女性自覺的意味,也充滿了母愛與童心的人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 記〉可以作為女性自覺的代表作;陳衡哲、冰心則是表現母愛與童心的代表作家。一九三○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開始出現女性走向社會的企圖心
10
,筆觸粗獷、風格剛勁,代表作家是丁玲、謝冰瑩與蕭紅;當時處於上海孤島的張愛玲,是特殊的例外。一九 四九年以後,女性小說中的女性人物普遍出現「男性化」的現象,女性意識逐漸淡化,而女性與男性幾乎沒有差別;這個時期仍能反映出女性特質的傑作是宗璞的 〈紅豆〉。「文革」以後,女性小說的內涵幾乎可以說是集前三期之大成,在關注女性命運的同時,也關注著社會的變動與發展,展現廣闊的文學視野;代表作家是 諶容、張辛欣、張潔、蔣子丹與池莉。這些女性小說家,除了保持了男性作家所缺少的創作特質之外,小說取材的範圍相當廣闊,表現手法也各有特色。雖然難以避 免「女性」的主題,但是對於現實的觀照完全不亞於男性作家。依目前現代小說的發展趨勢來看,女性小說家甚至表現出超越男性小說家的氣勢。
外國小說與文藝思潮影響現代小說的創作手法
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大量的外國文學著作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當時重要的翻譯家有伍志 健、蘇曼殊、李青崖、林紓等。而被翻譯的西方小說名著包括《俠隱記》、《簡愛》、《雙城記》、《唐吉訶德》、《格立佛遊記》、《包法利夫人》、《茶花女》 以及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等。魯迅也曾在一九○九年,與其弟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之後有更多的外國小說與文藝思潮,或經由留學生、或透過出版單位, 直接、間接的傳入中國。無論是小說的書寫形式、題材選擇、語言運用或表現手法,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例如:倒敘、插敘、人稱變換等新式手法 的運用,以及作者意識流動的呈現等等,都有別於傳統小說的表現方式。然而「五四」前後,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西方文學思潮競相輸 入中國的時期,由於中國文壇對「現實主義」情有獨鍾,在小說創作的風格傾向上幾乎形成「現實主義」一枝獨秀的局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