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今以錢重物輕之故,立蓄錢之限,然錢重物輕,正藏鏹逐利者之所樂聞也。人棄我取,誰無是心,正不必設法禁以驅之,徒開告訐之門,而重為煩擾耳。
按:這是評論制度的得失。
又如〈戶口考〉㈡,於列舉北宋各路戶口之數後,馬氏說:
按:以史傳考之,則古今戶口之盛,無如崇寧、大觀之間。然觀當時諸人所言,則版籍殊欠覈實,所紀似難憑,覽者詳之。
按:這是評論當時資料欠詳。
在〈經籍考〉部分的按語,則或敘說作者的姓名與時代,或說明書名的含義,或評論一書的價值,或考訂一書的篇卷,或考訂一書的成書年代,或論辨一書的真偽等。例如〈經籍考〉(二十八)於《三朝訓鑒圖》(一○卷)一書,馬氏說:
按:《三朝寶訓》一書,《直齋書錄解題》以為宰相王曾奏請編修,成於天聖十年(一○三二),凡三十卷。《揮麈錄》以為章獻命儒臣所修,成於天聖初年(一○二三),凡十卷,殊不相脗合。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 然《揮麈錄》所言禁中刻本,且有繪圖,則似即此《三朝訓鑒圖》十卷之書。然直齋以此書為慶曆、皇祐時所修纂,則又與《揮麈錄》所謂仁皇初年傅母輩侍上展玩之語,深不合矣,當俟考訂精者質之。
72
按:這是考訂一書的成書時代。
又如在同卷《鄭夾漈通志略》一書末,馬氏說:
又 按:此書刊本,元無卷數,止是逐〈略〉分為一二耳。《中興四朝藝文志‧別史類》載 《通志》二百卷,其後敘述云:「中興初,鄭樵采歷代史及他書,自三皇迄隋,為書曰《通志》,倣遷、固為記傳,改表為譜,志為略。」則其為書,似是節鈔刪正 歷代之正史,如高峻之《小史》、蘇子由之《古史》,而非此二十略之書也。但〈二十略‧序文〉後言:「於紀傳即其舊文從而損益,制誥書疏,寘之別錄,《唐 書》、《五代史》,本朝大臣所修,非微臣敢議,故紀傳及隋,若禮樂刑政,務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則亦略言其作書之意。豈彼二百卷者,自為一書,亦名之 曰《通志》,而於此〈序〉,附言其意邪?或併〈二十略〉共為一書邪?當俟續考。
按:這是考述一書的撰修經過及源流。
又如〈經籍考〉(四十八)《李衛公問對》(三卷)一書下,馬氏說:
按:《四朝國史‧兵志》,神宗熙寧間,詔樞密院曰:「唐李靖兵法,世無全書,雜見《通典》,離析譌舛。又官號物名,與今稱謂不同,武人將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樞密院檢詳官與王震、曾■、真按:白文 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類解釋,令今可行。」豈即此問答三卷邪?或別有其書也?然晁、陳二家,以為阮逸取《通典》所載時益之,則似即此書。然神宗詔王震等校正之說,既明見於《國史》,則非逸之假託也
73
。
按:這是考辨一書的真偽。
㈣《文獻通考》的文獻價值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文獻通考》的價值說:
……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最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貫穿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真按:重出,重複,
此段評論過於簡略。今從文獻觀點,析論《通考》的價值:
1可補史志的不足
史書之有「志」,始自《史記》的八書:〈禮書〉、〈樂書〉、〈律書〉、〈曆 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漢書》改「書」為「志」,並增為「十志」:〈律曆志〉、〈禮樂志〉、〈刑法志〉、〈食貨志〉、 〈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溝洫志〉、〈藝文志〉。其後歷代史書,多以「志」為稱。在《二十五史》中,除《三國志》、《梁書》、 《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外,其餘各史均有「志」(《新五代史》改「志」為「考」)。
「志」的類目,各史多寡不同,名稱也不盡相同。總計各史中的「志」,大抵有:「禮志」(「禮儀志」)、「樂志」(「音樂志」)、「律曆志」、「天文志」(「司天考」)、「郊祀志」(「祭祀志」)、「溝洫志」(「河渠志」)、
74
「食貨志」、「刑法志」、「五行志」(「災異志」)、「地理志」(「郡縣志」、「地形志」、「職方考」)、「藝文志」(「經籍志」)、「職官志」(「百官志」)、「輿服志」(「車服志」)、「符瑞志」(「祥瑞志」、「靈徵志」)、「釋考志」、真按:應作釋老志! 「儀 衛志」、「選舉志」、「兵志」(「兵衛志」)、「營衛志」等。《清史稿》另有「交通志」及「邦交志」。《文獻通考》做《新五代史》,改「志」為「考」,共 二十四考。其中頗有歷代史志所沒有的,例如〈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學校 考〉、〈郊社考〉、〈宗廟考〉、〈四裔考〉等,都是《文獻通考》所新增的,可補歷代史志的不足。
再從史志的內容來說。各史志所載,除《史記》外,都只著錄當代的文獻,而《通 考》所載,則貫串歷代的文獻,因此其子目完備,所載甚詳。以〈選舉考〉為例,分〈舉士〉、〈賢良方正〉、〈孝廉〉、〈武舉〉、〈任子〉、〈童科(小學 附)〉、〈吏道〉、〈貲選進納〉、〈方伎〉、〈舉官〉、〈辟舉〉、〈考課〉等十二子目,較各史志中的〈選舉志〉為詳。
2.可資輯佚
《通考》所輯錄的文獻,頗有今已亡佚的圖書,所以是輯佚的寶庫。今列舉數書為例:
⑴《崇文總目》
此書本來為六十六卷,另有〈敘錄〉一卷,宋王堯臣、歐陽修等撰。按:仁宗景祐元 年(一○三四)閏六月,由於三館祕閣所藏,有謬濫不全的書籍,辛酉,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將館閣正副本書看詳,定其存廢,偽謬重複者刪去, 差漏者補寫校對,倣開元四部錄,約《國史‧藝文志》,著為目錄,仍令翰林學士盛度等看詳,慶曆元年(一○四一)十二月己丑上之。參與修纂的,有聶冠卿、郭 稹、呂公綽、王洙、歐陽修、張觀、宋庠等
75
。由王堯臣領銜奏上,歐陽修於諸人中聲名最著,而且歐公文集中多載《崇文總目》的敘錄,所以此書歷來都署王堯臣、歐陽修等撰。
茲編卷數,歷來說法不一。《續資治通鑑長編》、《麟臺故事》云六十卷,《中興書 目》云六十六卷,《皇朝事實類苑》云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云六十四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近人梁啟超謂當 作六十六卷,作六十七卷者,係合〈敘錄〉一卷言之⑬。朱彝尊謂南宋時,鄭樵作《通志》,以為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敘〉〈釋〉,因此《郡齋讀書 志》、《直齋書錄解題》皆云一卷,是指刊除〈敘〉〈釋〉之後者,全本已不甚行⑭。惟錢大昕以為不是由於鄭樵之言所致,而是當時為了方便尋檢,才刪除了 〈敘〉〈釋〉⑮。
明代以來此書已罕見,清代朱彝尊嘗得明代范欽的天一閣藏本,鈔而傳之,才稍見於 世。朱氏《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三十九年,一七○○)九月所寫的此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及《文獻通考》所載,別鈔一本以補之,然當時朱氏已七 十二高齡,竟未能完成⑯。清代嘉慶年間,嘉定錢東垣、錢繹(初名東墉)、錢侗(初名東野)昆仲及金錫鬯、秦鑑等人,依據天一閣本的簡目,從《歐陽修集》、 《玉海》、《文獻通考》等書,輯得原〈敘〉三十篇,原〈釋〉九百八十條,引證四百二十條,釐為五卷。
⑬ 說見《圖書大辭典簿錄之部》。
⑭ 說見《曝書亭集》卷四十四。
⑮ 說見《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五。
⑯ 說見《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崇文總目》一書之〈提要〉。
76
其中輯自《文獻通考》的甚多。
⑵馬廷鸞的著述
馬廷鸞(一二二二—一二八九),是馬端臨的父親。廷鸞,字翔仲,號碧梧,晚年自號 「玩芳病叟」,江西饒州樂平縣人。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士,任池陽儒學教授,遷祕書省正字。初,丁大全雅慕廷鸞,欲鉤致之,廷鸞不為動,及當輪對,欲劾 大全,大全瞷知之,以監察御史朱熠劾罷,由是名重天下。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遷為著作佐郎,兼右司,不久又遷將作少監。咸淳中,拜右丞相,罷歸。入元不 仕,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卒,年六十八。事跡具《宋史》(卷四一四)本傳。
廷鸞的著作,根據《宋史》本傳、《文獻通考》、《經義考》、《樂平縣志》、《宋史藝文志補》等書所載,共有十一種:
《六經集傳》、《尚書蔡傳合編》、《儀禮本經書會》、《語孟會編》、《讀史旬編》(八○卷)、《讀莊筆記》、《洙泗裔編》、《張氏祝氏皇極觀物外編》、《楚辭補記》、《咸淳遺老集》(一○○卷)、《碧梧玩芳集》(二四卷)。
上述諸書,今則除《讀史旬編》及《碧梧玩芳集》二書猶有輯本外,其餘均已亡佚。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引用其父的說法,或曰「碧梧馬氏曰」,真按:馬廷鸞 或曰「先公曰」,或曰「先君曰」。這些都是輯佚的重要文獻。例如〈經籍考〉㈢《鄭東卿易卦疑難圖》(二五卷)一書下,曰:
先君曰:此書本五行卦氣之說,而象數義理出焉,無朱子發之瑣碎,戴師愈之矯偽,讀之時有會心者,必宿儒所著
77
。
按:此條蓋為《六經集傳》的佚文。
又〈經籍考〉㈣《書》〈小序〉下,曰:
先 公曰:歐陽公〈日本刀歌〉云:「傳聞其國居大海,土壤沃饒風俗好,前朝貢獻屢往 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鏽澀短刀 何足云。」詳此詩似謂徐福以諸生帶經典入海外,其書乃始流傳於彼也。然則秦人一燼之烈,使中國家傳人誦之書皆放逸,而徐福區區抱編簡以往,能使先王大典獨 存夷貊,可歎也!亦可疑也。然今世經書往往有外國本云。
按:此條蓋《尚書蔡傳合編》的佚文。
又〈經籍考〉㈦《古禮經傳通解》(二三卷)《集傳集注》(一四卷)條下,曰:
先公曰:愚按:〈記〉不隨〈經〉,〈注〉〈疏〉各為一書,讀者不能遽曉,此猶古《易》之〈彖〉、〈象〉、〈文言〉、〈繫辭〉,各自為書,鄭康成所以欲省學者兩讀而為今《易》也。文公於《禮》書之離者合之,於《易》書之合者離之,是亦學者所當知也。
按:此條蓋《儀禮本經書會》的佚文。
78
馬廷鸞晚年讀史的心得,編為《讀史旬編》,其〈自序〉說:
《讀 史旬編》者,病叟暮年之所著也。昔東萊呂太史著《大事記》,其為書也,曰:記事 列事之目,無所褒貶抑揚,曰「通釋」;本《易‧繫辭》、《書》、《詩‧序》,旁採劉向、董仲舒、史遷,以及胡五峰之說,明帝王之統紀,曰「解題」。為始學 者設,所載皆職分之所當知,非事駁雜,求新奇,出於人所不知也。初,公之為書,本起春秋,迄五代,書未及成,而絕筆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前九○)。朱文公屢 惜之,傷斯文之不續,後學之不得私淑諸人也。今輙不自揆,本康節《邵氏經世紀年圖》、朱文公《通鑑綱目》,略倣呂氏義例,而為《讀史旬編》。旬者,日之甲 癸也。《書》曰朞三百六旬是也。吾書以日之甲癸,比於年之甲癸,謂之「旬編」,自堯甲辰,至五代周顯德七年庚申(九六○)(原注:周以此年正月四日方 禪),三千三百一十七年為三百三十二旬(原注:末旬自甲至庚),類而編之。……
按:此〈序〉,今見《碧梧玩芳集》輯本。《讀史旬編》原本三十八帙八十卷,今則 完本已不傳。清乾隆年間,輯編《四庫全書》時,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得馬廷鸞詩文,排比為《碧梧玩芳集》二十三卷,收錄文二十卷,詩三卷。又輯得《讀 史旬編》〈自序〉及〈制作通說〉、〈三皇五帝世譜〉、〈外丙仲壬〉、〈文武受命之年〉、〈成王年幼周公恐天下畔乃踐阼攝政南面朝諸侯〉、〈厲王共和〉、 〈貞定王三年乙亥晉空桐震臺舍外人多死〉、〈春秋十二諸侯譜〉、〈魏文侯〉、〈商鞅〉、〈蘇秦〉、〈東西二周〉、〈封建郡縣〉、〈以張敖故臣田叔等十人為 郡守諸侯相〉、〈陳平受命誅樊噲還上崩因留宿衛〉、〈呂后〉、〈景帝〉等十七篇,以篇帙不多,附於文後
79
,今《四庫》本《碧梧玩芳集》卷一至二十為文,卷二十一即《讀史旬編》,卷二十二至二十四則為詩。
今檢《文獻通考》,頗載馬氏史論,為《四庫全書》輯本所失載的。例如《文獻通考》(卷十九)〈征榷考〉㈥〈雜征斂(山澤津渡)〉條下,引馬廷鸞之說,云:
先 公曰:按告緡之令,至是行之五年矣。武帝之聚斂,正為征伐計也。得馬息,遂不告 緡,此漢之所以猶愈於秦也。嘗觀文帝時,纔令民實粟塞下,便可以減田租。武帝時,纔令邊民畜馬取息,便可除告緡。蓋一事輒有一事之益,後世厲民之政一行, 則與國俱弊,無可哀救。雖復縣官百方措置,徒為煩擾,而於民間無分毫之益,可歎也夫。
又如《文獻通考》卷二○〈市糴考〉㈠〈均輸市易和買〉條下,引馬廷鸞之說,云:
先 公曰:今按桑大夫均輸之法,大概驅農民以效商賈之為也。然農民耕鑿,則不過能輸其 所有,必商賈懋遷,乃能致其所無。今驅農民以致商賈,則必釋其所有,責其所無,如賢良文學之說矣。太史公〈平準書〉云:「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 為賦,而相灌輸。」此說疑未明。班孟堅採其語曰:「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而相灌輸。」此說渙然矣。蓋作「如異時」三字,是謂驅農民以效商賈之 為也。東萊呂氏尊遷抑固,是以取〈(平準)書〉而不用〈(食貨)志)語,然義理所在,當惟其明白者取之,是以《通鑑》取〈志〉語云。
80
又如在《文獻通考》卷二五一 〈帝系考〉㈢〈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條下,在引用致堂胡氏論女色外戚為患之說後,引馬廷鸞之說,云:
先 公曰:今按胡氏之說,足以盡西京外戚貽禍之本未矣。嘗因是而極論之。天地間有陽不 能無陰,陰而乘陽,則宇宙分裂,人極隳亡矣。歐陽公謂宦官之禍甚於女子,蓋為唐末一代言之耳。以古今大勢論,則女禍深矣。少女子能蠱惑人主以亡國,老女子 能崇長外戚以亡國,三代之亡國,皆由此物矣。周之東遷以褒姒,周雖不亡於此,已衰於此矣。秦后始有宣太后穰侯之專;莊襄悅美姬以易其宗;漢高帝起閭閻,呂 氏初無功於王業也,而漢初諸人之論,每以為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原注:田生語。註謂翼戴以成帝業,若車之行,助推其轂)。又謂呂氏與高帝共定天下 (原注:酈寄語),是以諸呂之心,自謂與諸劉等,憪然有取而代之之意,真按:詞:憪1 〔xin ㄒ〡ㄢˋ〕〔《廣韻》下赧切,上潸,匣。〕1.不安貌。參見“ 憪然 ”。2.驕橫貌。參見“ 憪然 ”。憪2 〔xin ㄒ〡ㄢˊ〕〔《廣韻》戶閒切,平山,匣。〕閑適。 唐 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長使君》詩:“循省誠知懼,安排秪自憪。”【憪然】1.不安貌。《史記‧孝文本紀》:“朕既不能遠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 司馬貞 索隱引 蘇林 曰:“憪,寢視不安之貌。”2.驕橫貌。 清 薛福成 《<日本國志>序》:“憪然自大,甚驁無道。” 而 後動於惡,中間霍氏擁昭立宣,陰妻邪謀,特覺之早耳,而終不免新莽之亂焉。曹魏之見篡於司馬氏也,一再廢殺,專以母后為之主。及晉武帝平吳之後,耽惑女, 寵楊賈,實召五胡亂華之禍,天下既為南北矣。齊陳以女色亡;元魏以淫后亡;隋文帝起外戚以篡周;唐高祖主外戚竊宮嬪以取隋;太宗寵武才人,真按:武則天 開聚麀之醜,子孫殲焉;祿山之起,為太真妃也,唐雖未亡於此,而已衰於此也。河朔失而勁兵亡,東南虛而蠻禍起,非權輿於天寶末乎?朱梁以女寵開子禍而亡,後唐莊宗以劉后殺功臣、勒軍賞而亡,皆女子之為也。真批:呵,今日則有吳淑珍乎?民進黨人尤所知也.
以上所舉數則,應該都是《讀史旬編》的佚文。其他如〈國用考〉、〈選舉考〉、〈經籍考〉等,也多引馬廷鸞的史論,這些,都可補《四庫全書》本的不足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