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序
這些年來,一方面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一方面也很關心社會文化的現象,因此,偶而把研究心得及思考所 得,用通俗的寫作,發表於報章雜誌。其中比較有系統的,是先後在《民眾日報》、《臺灣時報》、《中國時報》及《中央日報》等報紙副刊上所寫的專欄。在《民 眾日報》上的專欄名為〈學林雜帖〉。寫作時間約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年,寫的都是以一個學術研究者的立場,評論社會病象。在《臺灣時報》的專欄名為〈象 牙塔外〉,寫作時間約從一九八六年到一九八七年間,內容比較偏重於評論教育文化的弊端。在《中國時報》的專欄有兩個:一是〈市井觀察〉,一是〈書林談 趣〉,寫作時間大約都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市井觀察,是從一個小老百姓的立場,旁觀、評論社會百態;而書林談趣則較知識性,是把有關古籍的知識、 趣聞,用深入淺出的方法寫出
2
, 與讀者分享。在《中央日報》的專欄名為藏書家與藏書章,寫作時間從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一年間,內容是 介紹歷代藏書家的生平、藏書內容、藏書章及相關的軼聞軼事。這些專欄,共數百篇,前後十餘年。每個專欄的內容雖各有所重,但寫作這些文章的目的則一,那就 是筆者一方面想從文化的角度探討社會現象,一方面則希望大家能從培養讀書風氣開始,以豐富精神生活,改善社會風氣,提升文化水準。
提升文化水準的方法很多,「書香社會」的建立,是人們最常提及的方法之一。要建立「書香社會」,最 基本的條件是大家要肯買書、讀書、藏書。可是看看國內的出版品,除了少數財經、政治的書籍外,一般的所謂「暢銷書」,也不過數萬冊而已。學術方面的著作, 除了教科書及考試教材,通常能賣出一千冊以上者已不多見。在這種買書風氣淡薄的情形下,要想建立「書香社會」,猶如緣木求魚。因此,提倡買書、藏書是構建 「書香社會」的第一步。
這使我想起了古代的藏書家,懷想、羨慕他們坐擁書城,面對琳琅的生活情趣。
3
當然,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和昔日大不相同,譬如現在出版業發達,獲得圖書容易,所以對圖書 的珍惜不如前人;現在傳播知識的工具多樣化,汲取資訊的管道也不限於圖書,圖書的種類又繁多,這些也都多少影響購書的意願;加上住宅狹隘,生活忙碌,這些 都不如昔日的藏書條件。不過,在居所狹窄,生活緊張的不利條件下,如能在買書、藏書的方法上,增加一些情趣,也許可以增進買書、藏書的誘因,也仍然可以享 受到前人藏書、讀書的快樂。譬如為自己的小書房取個有意義的室名,在自己的藏書上鈐上一些有趣而美觀的藏書章,在侷促而狹隘的書房,使不很多的藏書也能展 現一室的特色和水準,還是可以做到的。本書特地介紹了二十四位古今藏書家,也就是希望從認識他們有趣的藏書方法和過程中,獲得一些啟示,也許有助於增加我 們買書、藏書的情趣,進而促進大家買書、藏書的習慣。
近數十年來,隨著學術類別的分工愈細,各人所學愈趨專精,大家對文學作品的接觸越來越少,對古籍的閱讀和認識,更是越來越淡薄了。其實,文學和音樂、美術一樣,不論從事任何行業的人,都必需閱讀欣賞的,而古籍中蘊涵的前人智慧和優美的文學作品
4
, 更是今日人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泉源。今日人們生活所使用的物質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但是所追求 的生活境界,仍是嚮往著古典文學中的優閒與清淨。因此,如能時常閱讀古典作品,不論是洋溢哲理的經學與子書,或是記錄人類進化的史書,或是表現智慧結晶的 詩詞、散文、小說、戲曲,都能豐富現代人日趨枯竭的精神生活。
有人認為,「古籍」離開我們太遙遠,因此,閱讀古籍,必然是痛苦困難的!其實,衹要你翻開古籍,一 定會發現閱讀古籍其實是一件愉快的事。除了古典作品裡高深的智慧與典雅的文句外,古籍古樸的文字、精緻的插圖、名家的題跋等,都是很引人入勝的。而想要進 一步瞭解古籍刊刻的過程,譬如古籍的套色印刷是怎麼進行的?古籍的裝訂方式有幾種?古籍版式的行款如何?這些,都是屬於古籍版刻的知識。如果讀者對古籍的 版刻具備了基本的認識,一定會驚嘆讚美古人在印刷方面的智慧,進而或可增進閱讀古書的興趣。
多年前所寫的書林談趣專欄,就是敘說古籍版刻的一些趣聞;藏書家與藏書章專欄,則是談論藏書家的軼聞軼事。不過,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由於篇幅的限制
5
,每篇字數很短,很多珍貴圖片也沒能刊出。現在,承「中山學術基金會」之邀,筆者以這兩個專欄為基礎,重新改寫、增補,同時也加寫了一些篇章,使其內容更有系統、更為具體,除了維持淺顯、有趣的特色外,並加入了較多的知識性資料和不少圖片,以方便讀者圖文對照。
希望這本拙著,對書香社會的構築有所助益。
本書稿成,曾送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昌瑞卿(彼得)教授審閱訂正;復蒙中山學術基金會及臺灣書店多所協助,始克出版,在此申致謝忱。
劉兆祐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