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y 23, 2008

171

今存最古藏書樓「天一閣」及其創始人范欽

  歷代有不少著名的藏書樓,不過,大多數經不起歲月的考驗及兵燹的摧毀,已成廢墟。建立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浙江鄞縣「天一閣」,歷經四百餘年,迄今仍存,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

   「天一閣」,是明代藏書家范欽所建造。范欽(西元一五○六年—一五八五年),字堯卿,一字安卿,又 字吾勤,號東明,明代浙江寧波府鄞縣人。嘉靖十一年(西元一五三二年)考取進士,任湖廣隨州知州,遷工部員外郎,因與武定侯郭勛不和,郭勛在皇帝面前說范 欽的壞話,范欽調任江西知袁州府,後升廣西參政,分守桂平,轉福建按察使,遷陝西左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侍郎,

172

辭不赴。嘉靖三十九年(西元一五六○年)回鄉隱居。

  范欽從年輕時就喜歡藏書。他早期的藏書室有二:一叫「東明草堂」,一叫「寶書樓」。范欽歸鄉隱居後,住在鄞縣西南「月湖」深處。「月湖」裡有不少小島,亭閣臺榭,上下相映,景色迷人。范欽就在距「月湖」約一里的地方,建築了「天一閣」。

   為什 取名為「天一」呢?有三種說法:一是范氏為了怕火災,所以找了有水池的地方築樓,在鑿地的時 候,泥土中隱約出現「天一」二字,因此以之為名。另一說是閣初建的時候,范欽得到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是元代揭文安公所書,范氏認為「天一池」是池 名,正與閣前築池的用意有關,於是就以「天一」為名。又有一說是天一閣樓上放書的地方,通六間為一,而以書廚間隔,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

  「天一閣」的建築,雖然至今猶存,但是迭經戰亂,面目早已非舊。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清高宗因為聽說「天一閣」有防火、防溼、防蟲等設施,因此派了杭州織造寅著到「天一閣」察看其房屋、書架的造作及典藏圖書的方法

173

。乾隆的詔諭這樣說:

   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按:范欽後裔)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聞其 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用甎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著傳諭寅著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甎石,不用木植, 並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詢查,燙成準樣,開明丈尺,呈覽。寅著未至其家之前,可預邀范懋柱與之相見,告以奉旨:因聞其家藏書房屋、書架造作甚佳,留傳經 久,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倣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故令我親自看明,具樣呈覽,爾可同我前往指說。如此明白宣諭,使其曉然,勿稍驚疑,方為妥 協。將此傳諭知之,仍著即行覆奏。

  寅著到了「天一閣」察看後,寫了一個奏摺,說明「天一閣」的構造。奏摺說:

  「天一閣」在范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甃為垣,前後簷上下均設窗門

174

。 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間。西偏一間,安置樓梯;東邊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溼氣,並不貯書。惟居中 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內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後列中櫥二口,小櫥二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十二口,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溼。閣前鑿 池,其東北隅又為曲池。傳聞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之」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書櫥 數目尺寸,俱六數,特繪圖具奏。真按: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143頁、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153頁引此都作含.疑黃襲吳之訛也而未徵引原文,似考覈!

這段文字,見於《東華續錄》,但繪圖則未見,不過,從文字上大致可以瞭解其結構。

  「天一閣」的藏書,來源有三:一部分得自明代另一藏書家豐坊的「萬卷樓」,一部分得自范欽的侄子范大澈(一作徹)的舊藏,一部分則是范欽及其子孫不斷購置及抄寫而來。

  談到豐坊,一般人都知道他喜歡偽造古書,很少人知道他也是個藏書家。豐坊

175

, 字存理,一字人叔,後更名為道生,字人翁,別號南禺外史,嘉靖二年(西元一五二三年)進士,官禮部主 事,不久謫為通州同知。嘉靖十七年(西元一五三八年)多次上書,待命甚久,未被起用,遂歸里。豐氏資質警敏,尤通經史,讀書時注目而視,瞳子常常突出眼眶 半寸,身旁有人經過都不覺,可見其讀書時的專心。豐氏善於書法,於古代碑帖,一一臨摹,不論是大小篆或古今隸書、艸書,都能臨摹逼真。他就利用博學和書法 方面的專長,偽造了不少石刻和古書,比較著名的偽書,如《石經大學》、《子貢詩傳》、《申培詩說》、《魯詩世學》等,都是他偽造的,直到現在,還有人相信 這些偽書,可見他偽造的古書高明的地方。豐氏喜歡藏書,他把祖產良田千餘畝變賣,購置大量的古書、碑帖、石刻、法書,建「萬卷樓」藏之,終日陶醉其中,人 們稱他為「書淫」、「墨癖」。晚年得心疾,藏書中較珍貴的宋刊本及寫本,大半給學生偷走,其餘的賣給「天一閣」。

  至於范大澈(一作徹)之所以藏書,也有一段逸聞。大徹(西元一五二三年—一六一○年),字子宣,一字子靜,是范欽的侄子。嘉靖二十八年(西元一五四九年)隨叔父范欽遊京師

176

, 題詩於塔壁,被大學士袁煒發現,延聘為塾師,居京師三年,官補國子生、鴻臚寺序班,並曾出使日本、朝 鮮等國。有一次,大澈回鄉,到叔父所築的「天一閣」看書,范欽表現出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於是大澈發憤購書、藏書,月俸所得,全部用來蒐購祕笈,除了古書, 印章、名畫也買,一心想要超過「天一閣」。每當購得「天一閣」所沒有的祕笈,則備酒席迎范欽到他家欣賞,范欽每次看後,都默然離開。大澈死後,所藏圖書歸 併到「天一閣」。到了清代嘉慶年間,「天一閣」的藏書,多達五千餘種。

  「天一閣」的藏書,能留傳數百年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愛惜圖書的好子孫,一方面也歸功於其特殊的管理及貯藏方式。

  書最怕火災、潮溼、蟲蛀及被竊,而「天一閣」對這些,都有預防措施。

  「天一閣」如何防火呢?「天一閣」的書都放在樓上,樓梯是活動式的,有人登樓讀書時,才架上去,平日則不架梯子。只許白晝登樓,以免夜間點燈,不慎失火,也不許用煙草餉客,以免吸煙失火。

「天一閣」建在「月湖」附近,牆圃周圍,林木陰翳,十分潮溼,范氏怎麼樣防潮呢

177

?他除了書樓的基礎部分用磚石外,每座書架下放一塊浮石,使書架遠離地板,可免受潮。

  至於防蟲的方法,傳說有三種方法。一種方法是黏貼圖書的漿糊,是用一種以生豆研成細粉製成的生糊,這種生糊,既不霉,又可防蠹食,又很堅牢。另一種方法,是在每冊書裡夾放一株芸草以驅蠹蟲。

   「芸艸」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呢?《說文解字》說:「芸,草也,似目宿,从艸,云聲。淮南王說:『芸草 可以死復生。』」所謂「可以死復生」,依清代段玉裁的注解,是可以使死者復生,這樣看起來,芸艸是一種很特殊的植物。《禮記‧用令》篇說:「仲冬之月……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鄭玄注解說:「芸,香艸也。」從這裡可以知道它有香味,每年農曆的十一月發芽生長。宋代的科學家沈括,在他的 著作《夢溪筆談》(卷三)裡,對芸草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他說:「古人藏書,辟蠢用芸。芸,香艸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 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余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祕閣後,今不復有存者。」可見用芸草來驅書蟲的方法

178

,由來已久,並不是「天一閣」發明的。「七里香」在臺灣很常見,筆者院子裡也種了兩排,四季常綠,花是白色,秋天並不見「葉間微白如粉污」,可能是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不同所致。

  談到「天一閣」用芸草辟蠹,還流傳著一段淒涼的傳說。這個傳說,見於清代謝堃的《春草堂集》(卷三十二),他說:

鄞 縣錢氏女,名繡芸,范茂才邦柱室,邱鐵卿太守內姪女也。性嗜書,凡聞世有奇異之書,多方購之。嘗聞太 守言:「范氏天一閣,藏書甚富,內多世所罕見者,兼藏芸草一本,色淡綠而不甚枯。三百年來,書不生蠹,草之功也。」女聞而慕之,繡芸草數百本,猶不能輟, 繡芸之名,由此始。父母愛女甚,揣其情,不忍拂其意,遂歸范。廟見後,乞茂才一見芸草,茂才以婦女禁例對。女則恍如所失,由是病,病且劇,泣謂茂才日: 「我之所以來汝家者,為芸草也。芸草既不可見,生亦何為?君如憐妾,死葬閣之左近,妾瞑目矣。」

這個邱繡芸為了一睹芸草的面貌而下嫁范邦柱,卻由於范家規定婦女不得登樓觀書

179

,終於抑鬱而死,令人無限感傷。不過這個傳說,不一定可信。

   「天一閣」藏書防蠹的另一個方法是定期曝書。古人曝書,通常要選在「伏日」曝書。一年中有三次「伏 日」:農曆夏至後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日起是「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庚日是「末伏」,這些日子,是一年中太陽最烈的日子,最適合晒書。范氏子孫, 則在每年黃梅節後,聚集范氏家族,一起晒書。平常時節,不是人人都可以登樓看書,所以范氏子孫都利用晒書的日子,把握機會,登樓閱書。

  「天一閣」的藏書,能留傳數百年,鮮有為不肖子孫盜竊,是由於它採取嚴密的封閉政策。阮元的〈天一閣書目記〉,談到「天一閣」的管理方法:

  ……封閉甚嚴。凡各廚鎖鑰,分房掌之。禁以書下閣梯,非各房子孫齊至,不開鑰。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人閣,及擅開廚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書借出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擯逐不與祭。

  如此嚴密的管理方式,是使「天一閣」藏書能流傳數百年而不散佚的最主要原因

180

  太平天國之亂,「天一閣」的藏書散出不少。民國初年,圖書也數度遭竊,樓閣也已殘破,民國二十三年,鄞縣成立「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增建不少平房,面積也擴充了。

   范欽的藏書章有:「范」、「范欽私印」、「古司馬氏」、「東明山人」、「東明山人之印」、「司馬印 也」、「司勛大夫」、「天一閣」、「天一閣主人」、「四明范氏圖書記」、「甬東范氏家藏圖書」、「東明草堂」、「一吾廬」、「七十二峯」、「和鳴國家之 盛」、「萬古同心之學」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