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碑外,尚有呂氏春秋,食貨志及韓詩外傳三書可證。
⑫班固靈臺詩在固所撰兩都賦末,見文選卷一及後漢書卷七十班固傳。其原詩云:「乃經靈臺,靈臺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百穀蓁蓁,庶草蕃廡。屢惟豐年,於皇樂胥。」
⑬漢書食貨志見漢書卷二十四。志於「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句下,引詩大田篇云:「其詩曰:有渰淒淒,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正作「興雲」。
⑭國胄猶言國子。書堯典「教冑子」。真按:冑字當作胄(从肉不从冂)!乃瀚典此二字多混,且多作冑字(冑胄二字不同!)故今並作冑,不做胄,檢索時但二者並索即可! 釋文引王肅注云:「冑子,國子也。」按說文云:「冑,胤也。」釋詁云:「胤,繼也。」冑子本指太子、王子及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引申泛指貴族階級之子弟。
⑮圭臬猶言標準。圭表本古者測日影以定時刻之器。周禮大司徒注:「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按景同影。臬本射的。說文云:「臬,射準的也。」故引申為「法也」,見小爾雅廣詁及廣雅釋詁一。
唐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合為九經,取士。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 書、儀禮、穀梁為小經1。以經文多少分大中小三等,取士之法不得不然。開元八年2,國子司業李元瓘3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等,並聖賢微 旨,生人教業。……今明經4所習,務在出身
226
。 咸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穀梁》,歷代宗 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5開元十六年,楊▼王易▲6為國子祭酒,奏言:「今明經習《左氏》者十無二三。……又 《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殆將絕廢,……請量加優獎。」7據此二說,則唐之盛時,諸經已多束閣8。蓋大經,《左氏》文多於《禮記》,故多習 《禮記》,不習《左氏》。中、小經,《周禮》、《儀禮》、《公羊》、《穀梁》難於《易》、《書》、《詩》,故多習《易》、《書》、《詩》,不習《周禮》、 《儀禮》、《公羊》、《穀梁》。此所以四經殆絕也。唐帖經課試之法,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 四,或得五,或得六,為通9。專考記誦,而不求其義,故明經不為世重,而偏重進士。宋初因唐明經之法,王安石改用墨義10,是為空衍義理之始,元、明經義 時文11之濫觴12。
1《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云:「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依此,則《儀禮》為中經,《公羊》為小經。皮氏以《儀禮》為小經,《公羊》為中經
227
②開元,唐玄宗之第一年號,計二十九年。開元八年當西元七二○年。
③李元瓘,皮書瓘誤作璀,今依杜佑通典改正。元瓘,新舊唐書無傳。
④ 明經為唐制取士六科之一。日知錄卷十六「明經」條云:「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經,三曰進士, 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當時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以經義取者,謂之明經。」原注:「大唐新語: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國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 法、明字、明算,並前為六科。」
⑤引語見杜佑通典卷十五「選舉三」。鄭樵通志卷五十八選舉略一亦曾轉錄。
⑥楊瑒字瑤光,唐華州華陰人。累官戶部侍郎,旋為國子祭酒,終左散騎常侍。卒諡貞。傳見舊唐書卷百八十五良吏傳及新唐書卷百三十。
⑦引語見舊唐書卷百八十五楊瑒本傳,惟文字稍有刪改。
⑧束閣猶言棄置不用也;語出晉書。晉書卷七十三庾翼傳「京兆杜乂、陳郡殷浩並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語人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韓愈贈玉川子詩「春秋三傳束高閣。」
⑨見杜佑通典卷十五「選舉三」。鄭樵通志卷五十八選舉略一亦轉錄。
228
10墨義謂以經義試士,令其筆答也。對口義而言,故曰墨義。宋熙寧中,王安石廢唐制之詩賦及明經,而以己所撰之新義試士,謂之墨義。詳可參考日知錄卷十六「經義論策」條。
11時文即八股,已見頁二一四注8。
12濫觴猶言起源,語出家語。偽家語三恕篇第九「夫江始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王肅注:「觴可以盛酒,言其微。」按謂長江發源之始,其微僅氾濫於一觴。引申,故以濫觴為發源。
漢熹平1刊石經之後,越五百餘年,而有唐開成石經2。此一代之盛舉,羣經之遺則也。惟唐不重經術, 故以文宗3右文之主,鄭覃4以經術位宰相,而所刊石經,不滿人意,史臣以為名儒不窺5。當時並無名儒,窺不窺無足論;而自熹平石經散亡之後,惟開成石經為 完備;以視兩宋刻本6,尤為近古。雖校刊不盡善,豈無佳處足證今本之譌脫者。顧炎武考監本儀禮,脫誤尤多,士昏禮脫「壻授綏」一節十四字,賴有長安石經可 據以補7。此開成石經有功經學之一證也。顧又考出唐石經誤字甚夥8,實不盡屬開成原刻。一經乾符之修造,再經後梁之補刊,三經北宋之添註,四經堯惠之謬作 9。其中誤字,
229
未可盡咎唐人。精審而詳究之,亦治經之一助也。
1熹平,後漢靈帝之第二年號,計六年,當西元一七二年至一七七年。熹平時所刊石經,世號熹平石經,已見本書第四章。
2 唐開成時所刊石經,世稱開成石經。開成為唐文宗第二年號,計五年,當西元八三六至八四○年。舊唐書卷 十七文宗本紀「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鄭覃以經義啟導,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後漢蔡伯喈刊碑列於 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詳可參考顧炎武石經考 「唐石經」條及杭世駿石經考異上「唐石經」條。
3唐文宗名昂,穆宗第二子。即位時,勵精求洽,故太和初政號清明。其後宦官撓權,帝制之不得其術,遂成甘露之變。在位十四年崩。年號二:曰太和、開成。傳見舊唐書卷十七本紀及唐書卷八本紀。
4 鄭覃,唐鄭州滎澤人。以父蔭補弘文校書郎。文宗時,官翰林侍講學士。覃深於經術,醇篤守仁,每以厚風 俗黜朋比為言。累官門下侍郎、弘文館大學士。帝以覃名儒,使領祭酒,因請置五經博士,刊石經於太學。遷太子太師,以病罷相。武宗初,授司空,致仕卒。傳見 唐書卷百六十五及舊唐書卷百七十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