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出意表,更為奢望耳。真按:國:奢 部首 大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ㄕㄜ 1. 用錢浪費,沒有節制。見「奢侈」條。 2.誇張。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 3.過分的﹑過多的。如:「奢望」﹑「奢求」。 4.姓。如明代有奢寅。 詞:奢1 〔sh ㄕㄜ〕〔《廣韻》式車切,平麻,書。〕“ 奓4 ”的今字。 1.奢侈,浪費。《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居沃則逸,逸則不學奢而奢來矣。” 唐 杜牧 《阿房宮賦》:“ 秦 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主奢一則下奢一,主奢五則下奢五,主奢十則下奢十:是合十天下為一天下也。”2.矜誇;矜驕。《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孔穎達 疏:“奢,謂誇矜僭上。”《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竊為足下不取也。” 郭璞 注:“奢,闊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之四:“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3.大;多。《史記‧滑稽列傳》:“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阿英》:“ 秦 家姊受恩奢,意必報之,固當無妨。”4.勝過。《文選‧張衡〈西京賦〉》:“彼肆人之男女,麗美奢乎 許 史 。” 薛綜 注:“言 長安 市井之人,被服皆過此二家。”5.過分。 唐 盧仝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賈奉雉》:“僕望君奢,不免躁進。”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她們於我們雖然沒有很奢的希望;但總有一些希望的。”6.美好。 唐 劉禹錫 《和樂天柘枝》詩:“柘枝本出 楚 王家,玉面添嬌舞態奢。”奢2 〔sh ㄕㄚˊ〕 〔《字彙補》床斜切〕姓。 明 有 奢崇明 。見《明史‧四川土司傳二》。 異. 真按:沈津識字功 再求便中有札與李南磵,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求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ㄑ|ㄡˊ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6.姓。如漢代有求仲。 詞:求1 〔qi ㄑ〡ㄡˊ〕 〔《廣韻》巨鳩切,平尤,群。〕 1.“ 裘 ”的古字。《說文‧裘部》:“求,古文裘。” 段玉裁 注:“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為裘,而求專為干請之用。”《漢書‧古今人表》有“樂正求”。按,《孟子‧萬章下》作“樂正裘”。2.尋找;搜尋。《詩‧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 董承 女為貴人, 操 誅 承 而求貴人殺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异五‧挑戰》:“﹝ 陳章 ﹞乘白馬,被朱甲以自異,求 陽五 欲生致之。”3.探索,探求。《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舊唐書‧禮儀志七》:“求之本原,深所未諭。”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如:追求真理。4.請 求;乞求。《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新唐書‧馬璘傳》:“入朝,求宰相,以檢校左僕射知省事,進 扶風郡王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大後天可就是 烏老大 家的喜事。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 阿英 《碧血花》第二幕:“一件事情,他決定之後,很難挽回。還求母親勸他一番。”5.要求;需求。《詩‧周頌‧臣工》:“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元史‧英宗紀》:“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他只求能平安的過日子,快樂的過生日。”如:供過於求。6.謀求;追求。《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淮南子‧說山訓》:“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 道鸞 不揆淺才,好出奇語,所謂欲益反損,求妍更媸者矣。” 廬隱 《海濱故人》:“我只求我心之所適,再不輕易交朋友了。”7.貪求。《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朱熹 集傳:“求,貪。” 清 惲敬 《雄雉說》:“隘人之進則忮,冒己之進則求。”8.責求。《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何晏 集解:“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唐玄宗 《〈孝經〉序》:“ 劉炫 明 安國 之本, 陸澄 譏 康成 之注,在理或當,何必求人?” 邢昺 疏:“求,猶責也。”9.選擇,選取。 漢 王充 《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晉書‧謝玄傳》:“于時 苻堅 強盛,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禦北方者, 安 乃以 玄 應舉。”參見“ 求牛 ”。10.獲得,得到。《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淮南子‧說山訓》:“聖人用物,若用朱絲約芻狗,若為土龍以求雨;芻狗待之而求福,土龍待之而得食。” 高誘 注:“求,猶得也。”11.招來;招致。《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鄭玄 注:“求,謂招來也。”《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與賊居,不知其禍,外復求怨,徼幸他國,猶治救瘑疥而棄心腹之疾。”12.詢問。《呂氏春秋‧貴公》:“ 隰朋 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 高誘 注:“求,猶問也。”13.引申為訪求。《史記‧項羽本紀》:“乃求 楚懷王 孫 心 民閒,為人牧羊,立以為 楚懷王 ,從民所望也。” 唐 柳宗元 《永州鐵爐步志》:“余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續資治通鑒‧元英宗至治元年》:“陛下初登大寶,不求民瘼,而遽興大役以妨農務,恐失民望。”14.終, 最後。《書‧康誥》:“我時其惟 殷 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 孫星衍 疏:“‘求’者,《詩》箋云:終也……我是以思 殷 先哲王之德,以安治民,為終成 殷 先王之道。”《詩‧大雅‧下武》:“王配於 京 ,世德作求。” 鄭玄 箋:“求,終也。 武王 配行三后之道於 鎬京 者,以其世世積德,庶為終成其大功。”一說通“ 逑 ”、“ 仇 ”,義為“匹配”。15.通“ 逑 ”。聚合。《詩‧小雅‧桑扈》:“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馬瑞辰 通釋:“按 王尚書 曰:‘求,讀與‘逑’同。逑,聚也。’其說是也。”16.通“ 賕 ”。賄賂。《管子‧法禁》:“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於民者,聖人之禁也。” 郭沫若 等集校:“求,假為‘賕’。”17.通“ 糾 ”。討伐,征討。《詩‧大雅‧江漢》:“匪安匪游, 淮 夷來求。” 馬瑞辰 通釋:“求與鳩、糾古同聲通用……糾者繩治之名,與討同義。”《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唯敵是求。”18.通“ 糾 ”。糾纏。參見“ 求竭 ”。19.姓。 漢 代有 求商 。見《漢書‧何武傳》。 異. 真按:翁方綱與李文藻 真按:李文藻交友資料 懇其所刻大著,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懇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ㄎㄣˇ 1. 真誠。玉篇˙心部:「懇,誠也;信也。」如:「忠懇」﹑「態度誠懇」。 2.請求。明˙張自烈˙正字通˙心部:「懇,俗借為干求意。」如:「拜懇」﹑「仰懇」﹑「敬懇」。鏡花緣˙第六回:「況嫦娥自從與我角口,至今見面不交一言,我又何必懇他?」 詞:懇1 〔kn ㄎㄣˇ〕 〔《廣韻》康很切,上很,溪。〕 1.真誠,誠摯。《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乃心公家,義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 前蜀 杜光庭 《青城令莫庭乂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詞》:“遍天地陰陽之府,周星辰日月之宮,瀝懇披心,祈恩悔過。”2.請求;干求。《正字通‧心部》:“懇,俗借為干求意。”《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你 鮑太爺 在我們太老爺跟前懇個情罷!” 熊秉坤 《武昌起義談》:“ 黎 初避不見,環懇再三,欲逸不得,始出見。” 異. 《潘硯堂跋瓮瓦》、真按:疑有誤! 《古韻標準》、《四聲切韻表》、《石刻鋪敘》、《鳳墅帖釋》等每種見惠一二,真按:疑有誤! 存於尊處,而有便人見寄,至感至感。真按:疑有誤!-前二字似是「交之」,後二字似「或覓」-而有便人見寄交之,或覓-而有便人見寄交之,或覓京中同人□□□如舊○同人下似是「歸」字.而有便人見寄交之,或覓京中同人歸□□如舊. 京中回人□□□如舊,真按:原稿應係同人.似回爾.-京中同人□□□如舊 真按:疑有誤!-如舊上第三空圍疑乃賫字也. 弟亦叨庇平善,真按:原稿此弟字有偏右謙小. 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疑有誤! 真按:國:平 部首 干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ㄆ|ㄢˊ 辨別。見「平章百姓」條。 ㄆ|ㄥˊ png(00956) 平 部首 干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ㄆ|ㄥˊ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維˙觀獵詩:「迴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宋˙陸游˙初發夷陵詩:「山平水遠蒼茫外,地闢天開指顧中。」 2.協調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五聲和,八風平。」 3.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安寧的。如:「心平氣和」、「風平浪靜」。唐˙王灣˙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5.沒有戰爭的。如:「和平」、「太平」。唐˙韓愈˙爭臣論:「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 6.尋常的。如:「平日」、「平時」、「平常」。 7.不分勝負的。如:「平手」。 8.缺少變化的。如:「聲音低平」。 9.公正的、無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10.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剷」。 11.使安定、征服。如:「平亂」、「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12.媾和、和好。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 13.壓抑。如:「怨氣難平」。 14.犁平、輾平、推平。如:「去將地平一平。」 15.平上去入四聲之一。見「平聲」條。 16.大陸地區北平市的簡稱。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幹。」 17.姓。如漢代有平當。 ㄆ|ㄢˊ pin(00918) 詞:平1 〔pn ㄆ〡ㄥˊ〕 〔《廣韻》符兵切,平庚,並。〕 〔《集韻》蒲兵切,平庚,並。〕 1.平坦。《孟子‧離婁上》:“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任也。”《淮南子‧說山訓》:“地平則水不流,重鈞則衡不傾。” 唐 韓愈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見寄》詩:“三日柴門擁不開,階平庭滿白皚皚。”2.謂使之平。《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3.平野;平處。《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填坑滿谷,掩平彌澤。” 李善 注:“《廣雅》:‘大野曰平。’”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在溢則激,處平則恬,水之性也。”4.指平面。如:水平。5.均平;齊一。《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孔穎達 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後漢書‧皇甫規傳》:“若能平志畢力,以度元元,所謂福也。”《淮南子‧時則訓》:“一度量,平權衡。”6.高低相等。 宋 梅堯臣 《飲劉原甫家》詩:“次觀錯金刀,一刀平五千。” 蕭紅 《橋》:“夏天和秋天,橋下的積水和水溝一般平了。”7.平允,公正。《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 尹 ,不平謂何?”《荀子‧致士》:“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儀備而君子歸之。” 唐 韓愈 《孔公墓志銘》:“ 戣 ( 孔戣 )為人,守節清苦,論議正平。” 清 龔自珍 《同年胡戶部為韻語以諧之》:“吾曹持議平,功罪勿枉縱。”8.平定;平息。《詩‧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史記‧樂毅列傳》:“﹝ 燕昭王 ﹞使 樂毅 復以兵平 齊 城之不下者。”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郭沫若 《念奴嬌‧懷念周總理》詞:“為黨鋤奸,為國除害,為民平大憤。”9.平和;寧靜。《呂氏春秋‧大樂》:“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 高誘 注:“平,和。” 唐 楊炯 《從軍行》:“烽火照 西京 ,心中自不平。” 吳梅 《湘真閣自序》:“嗟乎!人世之事,猶桴鼓也,擊之則聲,勿擊則平。”10.謂使平如。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及讀 阮籍 陶潛 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於是有託逃焉者也。”11.平安;太平。《易‧繫辭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又東北過 武德縣 東”引 漢 京房 《易傳》:“ 河 水清,天下平。” 清 黃宗羲 《錢忠公傳》:“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12.平復,康復。 漢 匡衡 《告祭毀廟文》:“今皇帝尚未平,詔中朝臣具復毀廟之文。” 唐 賈島 《酬慈恩寺文郁上人》詩:“期登野閣閑應甚,阻宿山房疾未平。”《清史稿‧禮志五》:“ 咸豐 八年, 文宗 疾甫平,親王代行祫祭,然先祭時猶親自拜跪焉。”《紅樓夢》第四八回:“三五日後,疼病雖愈,傷痕未平。只裝病在家,愧見親友。”13.媾 和;和好。《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宋 及 楚 平, 宋成公 如 楚 。”《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王 ﹞卒許與 越 平,與盟而罷兵去。”《後漢書‧王允傳》:“ 布 亦負其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新唐書‧狄仁杰傳》:“時方與司馬 李孝廉 不平。”14.整治;治理;填平。《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孔 傳:“水土治曰平。”《淮南子‧時則訓》:“審決獄,平詞訟。” 高誘 注:“平,治也。”《列子‧湯問》:“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 豫 南,達於 漢 陰,可乎?” 清 顧炎武 《精衛》詩:“我願平東海,身沈心不改。”《工人歌謠選‧頌鹽工》:“英雄鹽工奇跡多,平了龍宮建鹽田。”15.正,當。參見“ 平午 ”。16.平白無故;憑空。 唐 李山甫 《風》詩:“能將塵土平欺客,愛把波瀾枉陷人。”《太平廣記》卷一七一引《汝南先賢傳‧袁安》:“ 漢 袁安 為 楚 相,會 楚王 坐事,平相牽引拘繫者千餘人。”《水滸傳》第十七回:“平將珠寶擔落空,卻問 寶珠寺 討賬。”《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真個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那病平去了幾分。”17.經常的;普通的。參見“ 平時 ”、“ 平常 ”。18.古代官員考核政績,任內連續豐收,餘六年食,謂之“平”。《漢書‧食貨志上》:“三考黜涉,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九歲,遺九年食。”19.指古代 印度 婆羅門所學四吠陀中的禮儀、占卜、兵法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20.舊時的一種衡量標准。如:庫平;漕平。21.漢語聲調之一。詳“ 平聲 ”。22.舊時 北平 的簡稱。 魯迅 《南腔北調集‧學生和玉佛》:“二十九日號外又載二十八日中央社電傳教育部電 平 各大學。”23.通“ 評 ”。評論。 漢 牟融 《理惑論》:“吾子嘗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後漢書‧張酺傳》:“宜下理官,與天下平之。” 李賢 注:“平之,謂平論其罪也。” 晉 陸雲 《與兄平原書》:“聊復成前意,不能令佳。原小有損益,一字兩字,不敢望多,不審兄意平之云何?”24.姓。 漢 代有 平當 。見《漢書》本傳。 平2 〔pin ㄆ〡ㄢˊ〕 〔《廣韻》房連切,平仙,並。〕辨治。《廣韻‧平仙》:“平,書傳云,平平,辨治也。”參見“ 平2平 ”、“ 平2秩 ”、“ 平2章 ”等。 異.真按:平,又似乎字.○然此應係謂"平善"也,報平安也. 如有隨物□詠寄示草稿一讀,真按:疑有誤! 尤所深企也。真按:沈津識字功 《說嵩》一本收到。真按:疑有誤! 大宮相今為年譜一本寄繳,真按:疑有誤!-宮與年尤可疑! 并謝不既。 再打聽前任增城巡檢林際春,真按:疑有誤!-本篇漫漶字小,沈先生辛苦了! 此人現在粵東何地?真按:翁方綱在廣東的交友資料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一冊第5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53.jpg
四
敬啟者:同里黃忍廬都諫仙逝,真按:黃登賢之生卒 茲令嗣輩扶柩歸厝,真按:黃登賢之家世 凡我同梓誼應分制幛奠,真按:沈津識字誤-應係公字! 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製!-凡我同梓誼應公製幛奠 真按:翁方綱的同鄉之誼 謹擬分金三日內或送李鐵拐斜街朱寓,真按:斷句不當!-原稿分金下明別起一行,何故綴連?-謹擬分金。三日內或送李鐵拐斜街朱寓,或送爛麵胡同翁寓 真按:國:分金 注音一式 ㄈㄣ ㄐ|ㄣ 1. 堪輿家以六十甲子分配五行,再各分其半,成一百二十方位,如甲子以一金分為二,丙子以一水分為二之類;因金為五行之首,故稱為「分金」。 2.散發金錢。唐˙駱賓王˙帝京篇:「陸賈分金將讌喜,陳遵投轄正留賓。」 詞:【分金】1.散發金錢。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詩:“ 陸賈 分金將燕喜, 陳遵 投轄正留賓。”2.指掰食黃柑。 宋 蘇舜欽 《望太湖》詩:“笠澤鱸肥人膾玉, 洞庭 柑熟客分金。”【分2金】共同送禮時各人分攤的錢。 明 李贄 《豫約‧感慨平生》:“來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擺酒席;出軸金,賀壽旦。”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詞林‧交際》:“詞林交際最簡,其始入者,合衙門自政府以下至史官,各送賀儀分金七分。”分2 〔fn ㄈㄣˋ〕 〔《廣韻》扶問切,去問,奉。〕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朱筠的住址-疑即朱筠也!-黃登賢卒于1767(1692-1767).朱筠卒于1781(1729-1781),則合矣. 或送爛面胡同翁寓,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麪(麫,麵) 真按:翁方綱的住址-應即翁家也. 以便彙齊備辦,乞書臺銜併稱呼於單內,真按:沈津識字誤-應非書字! 謹啟。真按:翁方綱為黃登賢辦後事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二冊第25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2_復初齋文稿(二)\_000253.jpg
五
(天兄歿於丙申十二月十五日,真按:林鳳起-疑指此人. 象兄欲致書為弔,今致書象兄論其不可。真按:陸廷樞-疑指此人. 真按:翁方綱與陸廷樞.林鳳起-應即此.俟詳考!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