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213

跋英光堂殘帖

  《鑑遠後詩帖》即四大字,帖內《過當塗》一首也四大字,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疑為道字.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701.jpg 帖是紹定戊子三月望所得真按:斷句標點皆誤!-《鑑遠後詩帖》即四大字帖內《過當塗》一首也,四大字帖是紹定戊子三月望所得. 『四大字帖』乃帖名,豈可斷開? http://www.google.com/search?q=%E5%9B%9B%E5%A4%A7%E5%AD%97%E5%B8%96&hl=zh-TW&sourceid=gd&rls=GGLDGGLD2005-42GGLDzh-TW&aq=t 『米元章四大字帖赞 作者:岳珂 朝代:宋  【诗词】: 昔大令书壁,作方丈大字,观者至数百人。盖能书家尝以收敛观楷则,而以纵放观精神。予观此书,大不失伦。盖自智而慧者笔下有天真之悟,而惟清与净者胸中无一点之尘也。 [ 结果来源于: http://tool.httpcn.com/Html/Poem/2111/359762244888.shtml ] 與此詩之得於二月甲子者相去二十五日,而倦翁不為記其見者,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複.-而倦翁不為記其複見者,何也? 可惜沈津識字之功,又為簡化掩矣.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701.jpg 何也?

  熟觀《鑑遠後詩帖》,方知晉法。真按:翁方綱論米芾書法的淵源 真按:翁方綱對米芾書法的評價

  右軍《庾丹陽帖》、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稿作庾丹楊帖!詩集亦有作庾丹楊者(大觀帖第六卷榷場殘本歌),又有作庾丹陽者(李春湖得大觀帖第二四五卷)… 大令《敬祖帖》、真按:翁方綱論王獻之書法的傳承 永興《積時帖》至此一以貫之矣。真按:翁方綱論虞世南之書法的傳承 真按:翁方綱論王羲之書法的傳承 真按:翁方綱論米芾書法的淵源 岳倦翁《寶真齋米帖‧總贊》云:真按:原稿作「寶真齋米帖揔贊」或「寶真齋米帖摠贊」. 真按:標點有誤!-岳珂書名叫《寶真齋法書贊》前多有,豈可如此標點哉?〈寶真齋米帖總贊〉只作一篇名看即可也.或俟覈之原書,再奪! “芾之死,六書不得其傳焉。”此語雖似過甚,然此所謂六書者,謂波磔之神理也,豈必考援許祭酒究原溯□真按:真按:沈津識字誤-究字難識也,但愚仍疑之.唯于義無碍,亦亦不得解。原稿似客與容。——啊 窮字啦!則此應係窮原溯始四字。始字原稿有塗改,故難辨,然由左女字走法及右邊上轉處、下缺口,仍可測為始也,且于義亦釋然云。○溯則原作異體,故不易辨出也,乃"左氵右上广右下屰"之字.寫來似渥云.○原稿窮字,沈誤作究,愚以其下絕非「九」之寫法故敢斷其非究字也。 此前後字甚不易辨,且墨淡有飛白,沈先生能識偌許多字,想必一番大功夫也!尚友嚮往焉。 沈津識字誤-原稿應係「論」字。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701.jpg ?若但以波磔神理論,則晉人之骨髓傳衣法,援千載一人為之。真按:沈津識字誤-骨髓二字能認出,極見功力!然援絕非是援(左从足非扌也!),一人則似下,(應辨作一人,下拆作二字也真不簡單,可備考.又以其走勢,可能係「不」,蓋下半為紙邊截去矣.)為之之無疑,為絕非也! ○『則晉人之骨髓傳,衣法●,千載●●之。』今 擬稿時覆識出幾字,今重整如下,詳愚稿件,若未能刊出,再公諸于書齋. 今唯剩「援」此字不辨,疑為「授」字, 餘略可通矣。今姑借此字為「授」,重讀如下: 岳倦翁〈寶真齋米帖總贊〉云:“芾之死,六書不得其傳焉。”此語雖似過甚,然此所謂六書者,謂波磔之神理也,豈必考援許祭酒窮原溯始之論哉?若但以波磔神 理論,則晉人之骨髓傳,衣法授,千載一人而已。2009/8/19 下午 06:26:37

  《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70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701.jpg

213

跋英光堂帖(吳荷屋藏本)真按:吳榮光與英光堂帖 真按:原題云〈跋荷屋所得英光堂帖〉.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81.jpg

  相臺岳倦翁所刻《英光堂帖》,每帖前有題目,後有跋贊。此冊退谷老人題簽,蓋未知其中前後是二帖也。真按:孫承澤之誤 或前有退翁題,被人翦去。前帖靈行記原帖十二行,真按:原稿作峯(夆). 今改裝以一字為一行。後有小米行書跋十行,略云易安居士攜前人墨跡,中有先子留題,友仁謹跋。真按:米芾與李清照-應即此人 真按:米友仁與李清照-應即此人 後《岳跋》云,“右米一卷,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81.jpg 真按:國:跡  部首 足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ㄐ| 1. 步行時所遺留的印痕。如:「足跡」﹑「蹤跡」﹑「匿跡」﹑「絕跡」。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2.事物的遺痕。如:「痕跡」﹑「筆跡」﹑「墨跡」、「跡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3.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功業。晉˙陶淵明˙贈羊長史詩:「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4.考察﹑探究。楚辭˙屈原˙九章˙惜誦:「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臣竊跡前事,大抵彊者先反。」 5.遵循﹑仿效。文選˙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詞:跡1 j ㄐ〡〕 同“ 1 ”。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4012.htm 寶慶丙戌得之京口,故藏易安室”云云。真按:岳珂與李清照-應即此人. 孫北海、蔣□書帖,真按:前二字可疑.書疑乃五字.蔣義五?蘇義五?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81.jpg 予嘗見本,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 尚多前後無題字者,蓋此帖無全本耳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 真按:標點可議者-何故用?號?

  《英光帖》米《曹子建應詔詩》,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 行書六十六行,尾記四行。詩中“翼衡”作“翼之”,“說此”作“搃北”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應係“稅此”作“■北”.(■為"禾总"-从禾非从扌也! “如醒”作“如酢”真按:原稿似是『“如醒”作“如酲”』 皆是米原本如此。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81.jpg 此帖前闕岳氏所題之目,後跋“醉中之天真”,此拓本訛作“醉中中天真”。蓋原稿“中之”,而上石時作楷者誤作“中”字。愚向見岳氏此帖,每疑其前題後跋似近俗楷,未必是岳倦翁手書。今見此跋“中”之訛作“中中”真按:標點符號不一-前明明知「中之」,此何故又將之丟在引號外?-今見此跋“中之”訛作“中中”。 始信前後題字果出小胥手也。宋人刻帖,惟《大觀帖》前後題出蔡京手,集帖至宋而大備,豈可任聽胥史代書題語。以岳倦翁精於校讎,亦有此失耶?此亦可為後來刻帖者之鑒也。真按:翁方綱對宋刻碑帖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文例-宋人刻帖例 真按:岳珂偷懶 真按:翁方綱的碑刻學

  此孫北海手書簽也。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籤! 真按:此段在原稿天頭處.且在第一段尾上,則應放在第一段後才好!或作注. 嘉慶辛未十月,覃溪為荷屋題,始辨是前後二帖。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友 真按:翁方綱為吳榮光題字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五冊第438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81.jpg

213

玉堂帖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羣!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98.jpg

  宋刻《群玉堂帖》第二卷首右軍《快雪帖》,較之馮刻本圓勁得中,如“雪”字上“冖”頭之迴彎,馮刻末有闕勢,真按:翁方綱對馮銓快雪堂法書的批判 是 紙破痕也。此則彎末僅露杈痕,非紙破所致,此與馮刻不同一也。此一處不能定其孰是。“想”字“心”之內彎起處,馮刻收入木下直之內,此則正對木直之末, “心”內末二點橫連,其末點右出外處,視馮刻收入半忽許,此其與馮刻不同二也。此一處圓渾,覺馮刻勢散矣。“安”“女”中間空處,視馮刻稍寬,覺馮刻過於 緊擠,不同三也。此一處亦馮失。“為”字中間二紐方折,視馮刻稍圓渾,覺馮刻太露,轉折用意之痕不同四也。此一處亦馮失。末“頓首”之末尖收位與前一收處 相似,而更遒緊,覺馮刻有心頓出尖鋒矣,不同五也。亦馮失。“陰”字右內大撇不穿“阝”外,此不同六也。此則顯然馮刻之失矣。“侯”字上一大撇斜下,與下 邊之左直相連,此“侯”字人旁定勢也,乃馮刻以上撇與中橫相連,而以下邊右直另為一筆,則失此字之筆勢,右軍原跡必不如此。真按:翁方綱對王羲之書法的鑑定 凡所舉七處,而馮刻皆失之,然此內惟“侯”字上撇連下,左直仍宜渾圓,其原跡必非如此太寬,所以致馮刻之摹誤,是則宋人所藏者,恐亦尚非晉時原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398.jpg 而馮所得元人儲藏者,又其重臨者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