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ugust 28, 2009

483

。現將寫樣奉寄,一辦之,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求字! 連正面拓數張。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並.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再字!-現將寫樣奉寄,求一辦之,並為再連正面拓數張。 又滋陽之武平年小碑一塊,去冬陳廣文淡拓十餘張,真按:當作託字. 而用墨過淡,轉不及前拓之濃者,其工匠甚是拙鈍,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拓工 亦欲懇六兄選匠為拓數分,此碑甚精,有關崇錄也。此二事萬一實在工役,真按:原稿應係亡字,卻也不甚似!又似"".-此二事萬一實在乏工役○按當作乏字! 即求飛札前來真按:敓文-即求飛札前迎來.似是沈津擅訂原文者. 將弟所攜一于姓拓手令其星馳前往,真按:翁方綱的拓工 弟定於日到兗也。真按:此原稿約空二格,乃為填日期留白者.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冊第264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648.jpg              原稿于文末尚有「蔣耐齋 劉芝亭(署荷澤)」諸字,然文本有下引號勾去,疑非相連屬者。

二七

  疊承大人關注,深謝深謝。邇惟大人興居迪慶,動定綏和,以慰以祝。弟現在試沂郡事竣,真按:原誤作桉,徑改! 於月之廿五日前往萊郡。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考試 從此漸行漸東,違誨日遠,而馳思愈深,饑渴之懷,啟於寤寐,遙稔大人愛諒同心耳。真按:此為摯矣.前作挈愛,與此字不同.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有  部首 月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ㄡˇ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2.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3.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4.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5.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6.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7.姓。如漢代有有祿。 |ㄡˋ yu(10922        有  部首 月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6    注音一式  |ㄡˋ       1.表示重複、反複、連續。通「又」。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              2.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ㄡˇ yu(10905                   詞:有1 yu 〡ㄡˇ〕〔《廣韻》云久切,上有,云。〕“ 久3 ”的被通假字。“ 佑2 ”的被通假字。       1.擁有;保有。與“無”相對。《詩‧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文子‧守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一摺:“妾身有隨身的翠珠囊一枚,更有二十五輪香串一腕,與秀才權為信物。” 茅盾 《子夜》四:“跟 雙橋鎮 的日漸都市化,這 李四 的潛勢力也在一天一天膨脹。有‘土’斯有‘財’,便也有‘實力’。”2.取得;占有。《詩‧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朱熹 集傳:“有,既得之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孔子 哭之慟,曰:‘自吾有 回 ,門人益親。’”《元史‧世祖紀七》:“樞密院以其事聞,而降臣 李諒 亦訟 立 前殺其妻子,有其財物。”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又遣兵收服 長白 之 鴨淥江 部,盡有其眾。”3.具有;懷有。《逸周書‧常訓》:“天有常性,人有常順。”《後漢書‧賈復傳》:“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 唐 韓愈 《感二鳥賦》:“時始去京師,有不遇時之歎。” 明 張居正 《文華殿論奏》:“不過推調支吾,歸怨君上,何嘗有憂民之心。” 孫犁 《尺澤集‧讀蕭紅作品記》:“她對國家民族,是有強烈的責任感的。”4.表示存在。《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唐 韓愈 《竹洞》詩:“竹洞何年有?公初斫竹開。”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楔子:“ 柳 見旦科云嫂嫂,哥哥有麼?俺兄弟兩個將一瓶兒酒來,與哥哥上壽哩。” 清 蔣士銓 《香祖樓‧蚓悔》:“末上 李師父 有麼?丑下中凈 高大叔 來了,請坐。”5.引申為活。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摺:“ 王獸醫 云他去了多少時節?正末唱經今早過了十三載。 王獸醫 云這人敢還有麼?”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第二摺:“則你那忠直勇烈依了你口,誰想這 劉備 張飛 見在有。”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第二摺:“嫂嫂,你不知俺哥哥兄弟,見在 古城 ,有哩。”6.用作應答之詞。多用於卑者對尊者、下級對上級。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二摺:“正末云 引孫 ! 引孫 云您孩兒有。”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二摺楔子:“ 龐德 公云…… 寇封 安在? 寇封 上,云小將有。” 清 李漁 《奈何天‧醉巹》:“丑怒介……叫丫鬟!淨有。”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六:“他叫喚道:‘…… 張班長 !’‘有。’ 張班長 忙跑過來,立一個正。”7.等候,等待。為尊者對卑者進見時的用語。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三摺:“賢士,你則這裏有者,待我將的來。”8.謂呈現、產生或發生某種情狀。《太平經》丁部之十六:“所以然者,此財物迺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 宋 王安石 《再上龔舍人書》:“夫水旱者,天時之常有也。”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十五回:“媳婦因為有病沒躲走,見那兩個傢夥進來,嚇得面無血色。”9.多;豐收;富足。《詩‧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有。” 朱熹 集傳:“有,猶多也。”《詩‧魯頌‧有駜》:“自今以始,歲其有。” 毛 傳:“歲其有,豐年也。”《列子‧說符》:“羨 施氏 之有。” 張湛 注:“有,猶富也。”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立秋雨》:“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田暢茂,歲書大有。”10.指男女相愛或有私情。 宋 歐陽修 《鹽角兒》詞之二:“暗消魂,重回首。奈心兒裏,彼此皆有。” 元 曾瑞 《紅繡鞋‧風情》曲:“有人處把些禮教,無人處結遍綢繆。任誰問、休道喒共你有。” 明 馮夢龍 《挂枝兒‧虛名》:“本待落花有意隨流水,誰知花落無情水自流,落得箇虛名也,人都說和你有。”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詮俗》:“與人有 桑中 之期曰偷,相挑曰刮,相調曰撣,私合曰有。”11.連用,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水利》:“厥土沙、泥、磽、膩,隨方不一,有三日即乾者,有半月後乾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如:今年有地方鬧旱災,有地方鬧水災。12.為。作為。《國語‧晉語一》:“克國得妃,其有吉孰大焉!”13.為。治理。 漢 蔡邕 《文烈侯楊公碑》:“﹝公﹞兼通五典,周覽篇籍,以為尚書帝王之壯士,有國之大本也。” 宋 沈作哲 《寓簡》卷一:“其後嗣王,生則逸,亦罔或克壽,此萬世有國之明訓,天人之至理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為”。14.副詞。只有;只好;只能。《戰國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 連 有赴東海而死耳。”15.連詞。如果,即使。表示假設。《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二年》:“ 良嗣 曰:‘今日約定,不可與 契丹 復和也。’ 金 主曰:‘有與 契丹 乞和,亦須以 燕京 與爾家方和。’”16.助詞。無義。作名詞詞頭。《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伊水》:“南望過於 三塗 ,北瞻望於有 河 。” 清 秋瑾 《秋風曲》:“青青有葉畏搖落,胡鳥悲鳴繞樹頭。”17.助詞。無義。作動詞詞頭。《詩‧邶風‧日月》:“胡能有定?寧不我顧?”《後漢書‧鄭太荀彧等傳贊》:“ 彧 之有弼,誠感國疾。”18.助詞。無義。用作套語,表示客氣。參見“ 有勞 ”、“ 有請 ”。19.助詞。無義。作形容詞詞頭。《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君子秉文,辭令有斐。” 嚴復 《原強續篇》:“蓋察病而知致病之原,則其病將愈,唯病原真而後藥物得,藥物得而後病乃有瘳,此不易之理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三“有”。20.我國古代哲學用語。指最普遍的存在。與“無”相對。 南朝 謝靈運 《辨宗論》:“蓋有不能祛有,祛有者必無,未有先盡有累,然後得無也。” 宋 張載 《正蒙‧乾稱下》:“凡可狀,皆有也。”參見“ 有生於無 ”。21.佛教語。十二因緣之一。又稱“有支”。指決定來世所得“果報”的思想行為的總和。《俱舍論‧分別世品二》:“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此位名有。”參見“ 十二因緣 ”。22.佛教語。相對於“空”、“無”而言。因各個宗派思想體系不同,解釋各異,又有“假有”、“實有”、“妙有”等之分。23.用 於 元 代由蒙文直譯成漢語的公牘。主要表示現在時,或起謂語係詞的作用,相當於漢語“是”。《元典章‧刑部一‧刑名》:“他每約會不來,使人去呵,將使去人打 了,更教賊人躲閃了有。”《元典章‧刑部八‧取受》:“他是千戶所,彈壓管著軍,做了無體例勾當,撇下軍逃走了有。”參閱《元史論叢》第1輯。24.用同“ 或 ”。代詞。有人;有的。《書‧堯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楊筠如 覈詁:“有,猶誰也。有、或古通用。” 晉 潘岳 《楊仲武誄》:“披帙散書,屢睹遺文,有造有寫,或草或真。”25.用同“ 或 ”。或許。《史記‧孟嘗君列傳》:“今 秦 ,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四》:“如有,如或也……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26.用同“ 或 ”。“ 域 ”的古字。州域。《詩‧商頌‧玄鳥》:“古帝命 武湯 ,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毛 傳:“域,有也。九有,九州也。”《國語‧魯語上》:“ 共工氏 之伯九有也,其子曰 后土 ,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27.指居住。《荀子‧禮論》:“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六》:“有,讀為‘域’。《孟子‧公孫丑篇》注曰:域,居也。”28.通“ 友 ”。親愛;相親。《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下》引 王念孫 曰:“有之,謂親之也。古者謂相親曰‘有’。”《荀子‧正論》:“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 梁啟雄 釋引 楊樹達 曰:“有,謂親愛也。”29.用,使用。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言古之君子,於士之宜左者左之,宜右者右之,各因其才而有之。”參見“ 有力 ”。30.姓。 漢 有 有祿 。見 漢 應劭 《風俗通‧姓氏下》。    2 yu 〡ㄡˋ〕    〔《集韻》尤救切,去宥,云。〕      1.通“ 又 ”。復;更加。《易‧蠱》:“終則有始,天行也。” 王弼 注:“終則復始,若天之行用四時也。”《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鄭玄 箋:“有,又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無二》:“故開一塞一,起一廢一,至畢時而止,終有復始于一。” 凌曙 注:“﹝有,﹞‘又’通。” 唐 李綽 《尚書故實》:“令既合節奏,有中章程。” 元 谷子敬 《集賢賓‧閨情》套曲:“刀攪也似柔腸斷,爬推也似淚點垂,似醉有如癡。”2.通“ 又 ”。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易‧繫辭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後漢書‧東夷傳序》:“百有餘歲, 武帝 滅之,於是東夷始通上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輒依古作四言《元和聖德詩》一篇,凡千有二十四字。”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 顧晉叔 承 ,乃 子山 觀察之子。行年四十有九。”3.通 “ 右 ”。佑助,幫助。《墨子‧非命下》:“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孫詒讓 間詁引 莊述祖 曰:“有當為右,助也。”《荀子‧天論》:“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 梁啟雄 釋引 陶鴻慶 曰:“有,借為‘右’,助也。”《荀子‧大略》:“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4.通“ 囿 ”。疆界。亦謂設疆界。《管子‧山國軌》:“請立貲於民,有田倍之內,毋有其外。” 郭沫若 等集校:“當讀為‘有田倍(培)之內,毋有 囿 其外。’蓋有田者之疆界當於田內為之培,不得侵越壤土,設囿於田之外。”5.通“ 囿 ”。拘,拘囿。《穆天子傳》卷五:“咎氏宴飲毋有禮。” 劉師培 補釋:“有禮,當作‘囿禮’,無囿禮者,不域于禮也,猶今語晏會所謂不拘禮矣。”                . 前曾面懇於四月初間再支兩月青廉,今謹備文支館閣四月、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領閏.-前曾面懇於四月初間再支兩月青廉,今謹備文支領閏四月、五月兩月之項,即懇發給 五月兩月之項,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可核那年有閏四月也.沈津此處誤認領閏為館閣! 即懇發給,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薪水 真按:翁方綱的薪水 至懇至懇。真按:翁方綱缺錢-連用三懇字! 容謝不既。

  此刻匆匆往萊郡,省中諸位大人皆未及虔修緘札,乞晤時各為道意。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冊第2656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656.jpg

二八

  前在尊齋所見舊人書畫扇面凡數大冊,若精細考核鑒訂,非二三日之整理不能也。真按:翁方綱的書畫鑑定 本擬夏月來尊齋,作竟日之賞,但今大人兼秉臬樞,職務繁劇,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恐未能勻出竟日,靜功對榻商確。而轉瞬月底即屆月初真按:斷句可議者-而轉瞬月底,即屆月初 七月初旬,弟亦早晚料理各學所造冊檔,逐日驗催查年貌等事。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駁  部首 馬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ㄅㄛˊ     1. 馬的毛色不純。說文解字:「駁,馬色不純。」   2.引申為顏色雜亂或事務紛雜的意思。如:「斑駁」﹑「踳駁」﹑「舛駁」。          3.爭辯事理,否定別人的意見。如:「反駁」﹑「辯駁」。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倘或他要駁我的事,你可別分辯。」   4.載卸貨物。如:「駁運」﹑「駁貨」。                 詞:駁1 b ㄅㄛˊ〕〔《廣韻》北角切,入覺,幫。〕亦作“ 駮1 ”。   1.馬毛色不純。亦指毛色不純的馬。《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毛 傳:“騮白曰駁。”《北史‧齊煬王憲傳》:“ 文帝 嘗賜諸子良馬,唯其所擇, 憲 獨取駁者。” 唐 郤昂 《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頌碑》:“ 項王 之騅, 符主 之騧, 桓氏 之驄, 晉侯 之駮。”《明史‧流賊傳‧李自成》:“ 自成 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 承天門 。”2.借指毛色不純的牛。《晉書‧王濟傳》:“ 王愷 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 宋 程大昌《演繁露‧牛車》:“ 王濟 之八百里駁,駁,亦牛也,言其色駁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3.色彩錯雜。《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 南朝 任昉 《述异記》:“見群鼠大者如豚,鮮澤五色,或純或駁。” 唐 張九齡 《祠紫蓋山經玉泉山寺》詩:“蘚駁經行處,猿啼燕坐林。” 清 侯方域 《與方密之書》:“乃遂朝夕服之無斁,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澣濯之。”4.混雜不精純。《莊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 成玄英 疏:“駁,雜揉也。”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 唐 柳宗元 《貞符》:“ 魏 晉 而下,尨亂鉤裂,厥符不貞,邦用不請,亦罔克久,駮乎無以議為也。” 宋 姜夔 《徵招》詞序:“ 政和 間 大晟府 嘗製數千曲,音節駁矣。”5.辯正是非;駁斥。 漢 王 充 《論衡‧譴告》:“故以善駁惡,以惡懼善,告人之理,勸厲為善之道也。”《新唐書‧王世充傳》:“﹝ 王世充 ﹞為民部侍郎,善占對,習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駁, 世充 以口舌緣飾,眾知其非,亦不能屈也。”《明史‧高攀龍傳》:“ 四川 僉事 張世則 進所著《大學初義》,詆 程 朱 章句,請頒天下。 攀龍 抗疏力駮其謬,其書遂不行。”《兒女英雄傳》第九回:“ 十三妹 聽 安公子 的話說得有裏有面,近情近理,待要駁他,一時卻駁不倒。” 巴金 《家》五:“你會從你的新書本裏面找出大道理駁我。”6.相 異;相背。《漢書‧刑法志》:“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書盈於几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駮,或罪同而論 異。” 顏師古 注:“﹝承用者駮﹞不曉其指,用意不同也。”《後漢書‧馬援傳》:“條奏 越 律與 漢 律駮者十餘事,與 越 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 李賢 注:“駮,乖舛也。”7.文體名。駁議。奏議之一種。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 漢 世善駁,則 應劭 為首。”《新唐書‧蕭倣傳》:“後以封敕脫誤,法當罰,侍講學士 孔溫裕 曰:‘給事中駁奏,為朝廷論得失,與有司奏事不類,不應罰。’詔可。”8.文體名。駁論,一般的辯正是非的論著。如: 三國 王基 的《毛詩駁》。9.指偏於一面。《漢書‧谷永傳》:“改往反過,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 顏師古 注:“駁,不周普也。”10.用船轉載搬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次日早晨啟輪,到了 廣東 ,用駁船駁到岸上。”11.小船;駁船。 宋 趙公豫 《祁門駁》詩:“舟小名為駁,臨河體實輕。”如:鐵駁。12.方言。撥,掉轉。參見“ 駁回 ”。13.方言。把岸堤向外擴展。如:這堤窄了,要駁出去一米。14.樹木名。赤李。《爾雅‧釋木》:“駁,赤李。” 郝懿行 義疏:“李之子赤者名駁。”15.樹 木名。指駁馬。即梓榆。《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駮。” 馬瑞辰 通釋:“釋文引《草木疏》曰:‘駮馬,木名,梓榆也。’正義引 陸璣 疏曰:‘駮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獸。’其說是也。駮與駁古通 用。 崔豹 《古今注》曰:‘ 六駁山 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駮,名六駁木。’”16.傳說中能食虎豹的猛獸。《山海經‧西山經》:“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禦兵。”《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 楚王 乃駕馴駁之駟,乘彫玉之輿。” 張銑 注:“駁,獸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管子》曰:‘鵲食蝟,蝟食鵔鸃,鵔鸃食駁,駁食虎。’《太平廣記》所載,似虎而略小,食虎能盡者是已。”17.用同“ 剝 ”。剝蝕。參見“ 駁炙 ”。           . 真按:翁方綱的職務 惟有月內數日得以靜心鑒賞,且天氣晴雨,亦不能確定時晷,即刻刻欲造高齋而亦未敢自定也。可否奉商,即乞大人點明頁數,用紙包固,外再用大包袱或油紙多包數層,外只寫代友人煩看法帖數種,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籤. 專差妥人借至弟處,弟亦不告知於人真按:摘要 只在內室推窗展玩,即用小箋紙一一具疏其應存、應去、應分、應合之所以然,不過月內數日之間,即仍奉繳。真按:翁方綱的隱私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碑帖的方法 真按:低調行事 真按:翁方綱不為人知的祕密 真按:不張揚 即弟之論次小箋雜用行草奉呈者,將來亦可積作一小卷,粘褾成冊,亦吾二人相聚一段勝緣也。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墨緣 真按:集腋成裘 若必俟佳辰,對几同賞,恐轉不能如願耳。是以縷述奉商,至弟之慎密,諒尊兄大人所深悉者,想必承照察也。真按:翁方綱之為人 真按:翁方綱的謹慎 真按:翁方綱的識人學方法論-目驗-不耳食 真按:沈津取捨失當-文末尚有『外開曲阜孔家刻匠二名奉呈。』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701.jpg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冊第270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700.jpg

二九

  愚以六月辦竣科試旋省,至七月錄遺才甫竣,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考字.吳銘能亦誤.七月豈有春耶?       -至七月考錄遺才甫竣 真按:清代的考試制度 真按:清代的考選制度 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 真按:翁方綱的教育事業-選拔人才 即為濟南城北湖上新建之鐵尚書祠作碑,真按:翁方綱的書法與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重視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重視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與鐵鉉 以寸外楷書書之,因乘其筆勢為尊公寫此文真按:翁方綱書法作品 真按:翁方綱書法創作的過程 真按:摘要 頗用《化度碑》意,真按:翁方綱與化度寺碑的因緣 真按:翁方綱書法學習之路 八月七日寫就。正欲托熊道臺覓便奉寄,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疑即翁同年"熊恩紱". 而尊使適來,誠墨緣也。愚六十賤辰,已諄囑兒子在京不可唱戲,不可請客,蓋自問實不應作生日也。而賢遠伻貺惠,真按:吳銘能掉了此"". 何以克安?真按:翁方綱不過生日 真按:翁方綱對戲曲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吳銘能考出者. 惟是鄙見不可不以相告者,此時寸心所結,惟思讀書耳。諸經讀法,皆已熟悉於中,但不得靜功耳。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論學 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論讀書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利用時機 南城門人王實齋在此相助,校出《經義考補正》諸條,已一十二卷,今以印樣奉寄。真按:經義考補正之成書 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與經義考 實齋因此竟不應鄉試,其精勤可感也。真按:王聘珍的功名 真按:王聘珍的名利觀 實齋復日夜勸我急成考訂《三禮》、《三傳》之書,愚拈笑而不能應者,非偷安也。此事綱目閎深,非一昕夕可成帙耳。又況拙詩已編至四十四卷,尚須刪改,真按:復初齋詩集的成書 而金石諸亦皆須次第收拾,真按:原稿作攷.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著作 真按:翁方綱的著作方法論-次第收拾 然且日日為人題跋卷軸,應酬分心,毫無益於實得。真按:翁方綱的應酬 又且嗜好搜羅碑刻,真按:沈津識字功 坐廢光陰,真按:翁方綱金石採訪的嗜好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 每日必有公私酬接,無益耗神之務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吳銘能氏則改作頓號,看來亦不滿於沈讀也! 清夜捫心,汗出浹背,真按:翁方綱的自省 真按:翁方綱的修養論 間譽日滋,而箴規益少。韓子所謂其不為君子而必於小人之歸也昭昭矣。真按:翁方綱與韓愈-頗喜引韓子語也.前亦有昌黎韓子,沈猶識誤者. 吾賢試為我計之,當如何?當如何?《西魏書》非不欲作序,非不能作序,但非愚此時所專心討究者。真按:翁方綱與謝啟昆的西魏書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方法-雖一藝之微,亦必專其力而後成 真按:謝啟昆《西魏書》之成書 真按:翁方綱作序的原則 則雖作序當不精,作序而不精,則不足以發明其書,此亦不作無益之一端也。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宗旨-不作無益 真按: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真按:翁方綱的作序方法論 方今長於史學,東南唯一辛楣耳,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疑似个字. 真按:吳銘能踵謬沿訛-沈津擅改原文,吳亦不察!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中文大辭典錢無此種寫法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5_中文大辭典(九)\_000741.JPG 在吾賢以館下後進,官江浦之近,自不便致札求之,真按:翁方綱向錢大昕推薦謝啟昆 真按:翁方綱對錢大昕史學的評價 而是代名求序,真按:翁方綱為謝啟昆寫推薦信 何不可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