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ugust 2, 2009

453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80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01.jpg

453

跋謝文節橋亭卜卦研拓本真按:謝枋得的硯

  研長九寸五分強,博五寸三分弱,厚八分。上刻“橋亭卜卦研”五篆書。旁刻草書,銘曰:“此石吾友也,紫端真按:詞無.國無. 留語區區:人心如石。不如石,真按:斷句可議者 有誰似當年採薇不食,守義賢已。”背刻“宋謝侍郎硯”五大字。右曰“程文海銘”。真按:程鉅夫與謝枋得的硯 真按:程鉅夫 左曰“大明永樂丙申七月,洪水去,橋亭易,為先生祠,抇地得之,閩後學趙元□”。其側上刻篆書“大清乾隆丙子秋八月,廣西太平太守宛平查禮寶藏”。真按:查禮的收藏 真按:查禮收藏謝枋得硯 右刻隸書“謝公介節載青史,攜此賣卜建陽市。周焯得之抱且死,遺言贈我萬里馳。嶺西蠻煙瘴雨鵑亂啼,若有人兮魂夜歸。查禮銘,高秉書”。謹按文節居閩,自乙亥至戊子,凡十有四年,真按:謝枋得的行程 真按:謝枋得在福建 程文憲卒於延祐五年戊午,真按:程鉅夫之生卒 年七十,則謝文節卒時,程才年四十也。以《雪樓集》考之,程至閩在至元三十年癸巳,真按:程鉅夫在福建 則銘此硯於建陽,當在文節卒五年之後也。真按:程鉅夫與謝枋得的硯 雪樓以避武宗諱,真按:程鉅夫 始改以字行,真按:程鉅夫的名字 固宜其時署名文海也。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避諱 惟謝侍郎之稱,則《宋史》本傳,及元李道源所撰《謝公神道碑》,止言兵部架閣江東提刑招諭制置使而已,不言侍郎也。真按:謝枋得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的辨偽方法論-職官履歷 然李所撰碑,謂公卒於至元二十五年,年六十四。而《宋史》本傳作至元二十六年夏四月卒。考之《寶祐四年登科錄》,曰年三十一,生於二月二十四日亥時,是文節之生在理宗寶慶二年丙戌,則六十四歲卒,為至元二十六年己丑無疑矣。真按:謝枋得之生卒 碑又云:“公卒後,門人私諡文節。”《疊山文集》亦據碑為信,真按:謝枋得的諡號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校勘學 真按:疊山集之誤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校勘學 然鄭汝璧《臣諡類鈔》則以為景泰時追諡,真按:翁方綱的參考資料 明景泰《實錄》及韓雍《襄毅集》,真按:沈津濫加書名號-此不宜作《明景泰實錄》耶?或"明《景泰實錄》"景泰七年九月,從禮部尚書胡濙等議,真按:文海本誤作胡濚 以諡法,遵德博聞,謹身制度,諡曰文節真按:謝枋得 真按:謝枋得的諡號 韓雍是時巡撫江西,真按:韓雍之仕履 其疏竊見宋禮部侍郎謝枋得云云真按:標點不當-其疏“竊見宋禮部侍郎謝枋得”云云 蓋其事詳於李燾《長編》真批:李燾乃南宋初之人,何預于此南宋末與明景奉間事? 而傳與碑皆考之未詳耳。真按:韓雍與謝枋得 真按:謝枋得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校勘學 真按:宋史之誤 真按:翁方綱的史學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校勘學 得是研也,可以考先生在宋之故官,裨益於史法不少,不特雪樓之字照耀後世,真按:翁方綱對程鉅夫書法的評價 視玉帶生多一結契也。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文獻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史學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非游藝-寶之勿作宋篆論,萬古津源此傳信。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六卷第4~5頁。

453

跋薛文清舊藏研

  此研本商邱陳氏家故物,真按:陳崇本-疑指此人家. 後歸吉有齋制府。真按:吉慶-應即此人 予與慶曉楓同官詹事,真按:納蘭慶齡 真按:翁方綱之仕履-詹事同事 真按:納蘭慶齡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之仕履-詹事 時曉楓與有齋姻戚也,真按:納蘭慶齡之家世 真按:吉慶之家世 真按:納蘭慶齡與吉慶 因拓其銘,為賦此詩真按:詩集有〈薛文清公研歌為曉楓少詹賦〉. 後十年與吉制府話及此事,研適在有齋齋几,即以見贈。真按:翁方綱在吉慶家 真按:吉慶送翁方綱東西-吉慶還真大方! 此研是明薛文清舊藏,有“萬里橋西一堂”七字之題真按:原稿作艸.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既已有此題,故故翁又有此鐫也?○下文有「仍取子美句志之」,豈謂薛別作記,非題在硯上?然仍接在「研背篆」後也.究應取原物觀驗之.翁於此亦交代未清矣,蓋執筆時未能體諒未睹物者之惑也. 而是日予與吉制府同遊濟南城北明湖上之小滄浪亭,亭舊有百花橋,既以見贈,予遂鐫“萬里橋西一草堂”七字於硯側,真按:原稿作如佩文韻府之七槓"-".-------. 真按:沈津擅訂原文-原作"-------". 并手持此硯拜湖上薛文清公祠。真按:翁方綱拜薛瑄祠 真按:翁方綱與薛瑄的硯 真按:翁方綱與吉慶與薛瑄的硯 真按:翁方綱與吉慶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的同事 又有五言長律記之真按:薛文清公研歌為曉楓少詹賦〉乃七言也.    應即〈謁薛公祠三十二韻〉此詩.    又有〈薛文清浣花草堂研,予昔為賦詩者,今有齋中丞得之以見贈,疊前韻奉酬. 黃秋盦為作圖,皆不謀而合之詩話也。今此軸歸東卿齋,又持來題此。真按:葉志詵收藏黃易的畫 真按:葉志詵求翁方綱題字 真按:翁方綱題黃易的畫 真按:篇題不當-由此可證此實題黃易圖也,非跋薛瑄研也!

  研背篆“萬里橋西一草堂”七字。真按:沈津翁譜有「師友往來:黃易有〈為翁閣學作薛公祠圖跋〉,跋云:「薛文清公督餉過蜀,得一硯於浣花草堂,篆杜詩『萬里橋西一草堂』七字刻之。…」(313頁)題云:“余四人以有事在蜀,因遊杜工部浣花溪上之草堂,過遇仙橋,憇青羊宮,見茲研,異之,遂售以歸,仍取子美句志之。真按:薛瑄與杜甫 真按:薛瑄的硯 河津薛瑄、李匡、張固、羅俊同鑒賞。真按:薛瑄交友資料 ”按《明史‧本傳》不載薛文清至蜀之事,真按:薛瑄的行程 真按:薛瑄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史學校勘學 真按:明史之失 此 研亦不載年月。李、張、羅三人者,李匡,浙江黃巖人,宣德丁未進士,以僉都御史巡撫四川,討平草塘、大壩諸寇,著有勞績。張固,字公正,江西新喻人,宣德 癸丑進士,官吏科給事中,景泰元年給事中。李實請於四川行都司,設鎮守大臣,乃遷固大理寺右少卿,鎮建昌,有政績,三年還理寺事。山東盜起,奉使督捕,賑 卹流民,盜弭後還,卒於官。羅俊,字承彥,江西泰和人,正統戊辰進士,官御史。景泰中按蜀,公廉勤慎,著有《奏議》及《理冤錄》行於世。據此,三人宦蜀皆 在景泰時,而張固於景泰三年後即還都,則薛文清之至蜀,當在其出督貴州軍餉之時。真按:翁方綱考訂人物的方法--旁敲側擊-周邊人事時地物 文清以大理寺丞奉使,事在景泰元、二年間,文清年五十八九也。《河汾集》有瀘川褒斜道中諸詩,蓋即此時作也。真按:翁方綱對作品編年的方法-旁敲側擊-周邊人事時地物 真按:翁方綱對薛瑄作品的編年 真按:翁方綱對作品的編年 曉楓少詹持是研見示,因為考其大略,此研蓋曉楓婦翁家物,真按:納蘭慶齡之家世 真按:納蘭慶齡與吉慶 後五年,乃歸予齋云。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來告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惠贈 真按:文末交代藏家 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疑此蓋後來補上之句也! 真按:吉慶送翁方綱東西 真按:翁方綱定稿的過程-疑此蓋後來補上之句也! 真按:翁方綱的收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