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
朱子解經,于程子亦多所改定。蓋聖賢精義,愈闡愈深。沉潛先儒之說,其有合者疏通之,其未合于心者,別抒所見以發明之,于先儒乃為有功。是固不必守一先生之言,徒為門戶之見也。①
朱子之學,大旨主于格物窮理,由博反約,根株六經,而參觀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暖暖】 注音一式 ㄒㄩㄢ ㄒㄩㄢ 注音二式 shiun shiun 相似詞 相反詞解釋 柔順的樣子。莊子˙徐鬼: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明˙張居正˙同望之子文人日立替喜雪詩二首之一:暖暖宮雲綴,飛飛苑雪來。 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姝姝】 注音一式 ㄕㄨ ㄕㄨ 注音二式 sh sh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柔弱順從的樣子。莊子˙徐鬼: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 故 題詞有曰:“窮鄉晚進有志于學,誠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門而入矣。然後求諸四君子之全書,以致其博,而反諸約焉,庶乎其有以盡得之。若憚煩勞,安簡 便,以為取足于此而止,則非纂集此書之意。”然則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為限,亦豈教人株守是編、而一切聖經賢傳束之高閣哉!②
朱子本人“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朱學末流反而亦步亦趨,墨守朱學,不敢越其雷池半步。堅守一先生之言,勢必形成門戶之見。《總目》在破除門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總目》辨明門戶:
大旨堅護陸、王,為門戶而著書,非為學問而著書也。③
大抵門戶構爭之見,莫甚于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已,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④
南宋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⑤
敏政學問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談無根者比。特以生于朱子之鄉
①《總目》卷3,《東谷易翼傳》提要。
②《總目》卷92,《近思錄》提要。
③《總目》卷98,《虛谷遺書》提要。
④《總目》卷148,《集部總敘》。
⑤《總目》卷162,《鶴山全集》提要。
743
,又自稱為程子之裔,故于漢儒、宋儒判如冰炭,于蜀黨、洛黨亦爭若寇仇。門戶之見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傷于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于其鄉,作《蘇氏檮杌》,以鍛煉蘇軾,復伊川九世之仇,至今為通人所詬厲。①
清學以窮理為主,篤守朱子之說,其《讀蜀阜存稿私記》中謂“朱、陸俱祖孔、孟,而門戶不同,然陸學未盡符於大中至正之矩,不免為偏安之業”,其宗旨所在 可以概見。然其《易經蒙引》於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亦多所駁正,不為苟合。是其識解通達,與諸儒之黨同伐異者有殊。②
宋學既爭門戶,則不得不百計以求勝,亦勢之不得不然者歟?③
其次,《總目》消融門戶之見:
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誦法先王,務以通經適用而已,無敢自命聖賢者。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擬尼山,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 學、儒林分為兩傳,而當時所謂道學者,又自分二派,筆舌交攻。自時厥後,天下惟朱、陸是爭,門戶別而朋黨起,恩仇報復,蔓延者垂數百年。明之末葉,其禍遂 及于宗社,惟好名好勝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聖門設教之意,其果若是乎?④
黨同伐異之流,斥姚江者無一字不加排詆,攻紫陽者無一語不生訕笑。⑤
“八儒”、“三墨”見於《荀子》,《非十二子》亦見於《荀子》
①《總目》卷171,《篁墩集》提要。
②《總目》卷171,《虛齋集》提要。
③《總目》卷183,《孜堂文集》提要。
④《總目》卷91,《儒家類序》。
⑤《總目》卷94,《榕村語錄》提要。
744
, 是儒術構爭之始矣。至宋而門戶大判,仇隙相尋。學者各尊所聞,格鬥而不休者,遂越四五百載。中間遞興遞滅,不知凡幾。其最著者新安、金溪兩宗而已。明河東 一派沿朱之波,姚江一派噓陸之焰,其餘千變萬化, 總出入于二者之間。脈絡相傳,一一可案。故王圻《續文獻通考》于儒家諸書各以學派分之,以示區別。然儒 者之患莫大于門戶。後人論定在協其平,圻仍以門戶限之,是率天下而鬥也,于學問何有焉!今所存錄,但以時代先後為序,不問其源出某某,要求其不失孔孟之旨 而已。各尊一繼禰之小宗,而置大宗于不問,是惡識學問之本原哉!①
朱、陸之徒,自宋代即如水火。厥後各尊所聞, 轉相詬厲。於是執學問之異同,以爭門戶之勝負。其最著者,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論》,引朱以合陸。至萬歷中,東莞陳建作《學蔀通辨》,又尊朱以攻陸。程曈,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曈】日-12-16 注音一式 ㄊㄨㄥˊ 解釋:見曈曈﹑曈曨等條。教育部國語辭典 【曈曈】 注音一式 ㄊㄨㄥˊ ㄊㄨㄥˊ 解釋 天將亮時由暗轉明的樣子。唐˙元稹˙鶯鶯傳:華光猶苒苒,旭日漸曈曈。 教育部國語辭典 【曈曨】 注音一式 ㄊㄨㄥˊ ㄌㄨㄥˊ 解釋 太陽初升時由暗而明的樣子。比喻文章由隱而顯。文選˙陸機˙文賦:其致也,情曈嚨而彌鮮,物昭晢而互進。 朱 子之鄉人也,因作《閑辟錄》以申朱子之說。紱,陸氏之鄉人也,乃又作此書以尊陸氏之學。大旨謂陳建之書與朱子之論,援據未全。且語錄出門人所紀,不足為 據。……後之儒者,各明一義,理亦如斯,惟其私見不除,人人欲希孔庭之俎豆,于是始于爭名,終于分黨,遂尋仇報復而不已。實非聖賢立教之本旨。②
大旨以朱、陸、羅、王各分黨與,釀為門戶之爭。欲以調停之說解兩派之紛,其意本善。然兩派判如水火,言人人殊,詬爭固為私心,竟合而一之,莫明誰是,後學將何所適從?此所謂子莫執中者也。③
何必堅持門戶,盡沒前人著作之功平?④
是是非非,不立門戶之見。⑤
①《總目》卷94,《儒家類案》。
②《總目》卷98,《朱子晚年全論》提要。
③《總目》卷125,《聖學大成》提要。
④《總目》卷150,《韓集舉正‧外集舉正》提要。
⑤《總目》卷152,《古靈集》提要。
745
過譽過毀,皆講學家門戶之私,不足據也。①
(明汪循)集中有《答程曈書》云:“朱子著書立言,皆欲使人明其理,反求于心,未嘗教人弄故紙糟粕,以資一己功利。後之習其學者,徒知排比章句,而擴充、變化之無功,辨析詞理,而持守、涵養之不力。專訓詁者,附會穿鑿,疊笫架屋,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笫】竹-5-11 注音一式 ㄗˇ 注音二式 t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床席。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床笫之言不踰閾,況在野乎! 汩心思,亂耳目,工文詞者,飾筌蹄,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筌蹄】 注音一式 ㄑㄩㄢˊ ㄊ|ˊ 解釋 1.比喻為達某種目的所使用的工具。見荃蹄條。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序:莊列寓言,風騷比興,多假蟲鳥以為筌蹄。2.南朝時貴族與士大夫講經說法時所執拂麈之類的東西。南史˙卷八十˙賊臣傳˙侯景傳: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命景離席,使其唱經。 取青紫,龍斷罔利,中立為奸。朱子之學果如是乎!”其持論亦頗中流弊。然于曈之囂爭門戶,真按:疑為嚚之訛! 不一糾正,則猶未破癥結也。②
蓋怙權者務爭利,必先合力以攻異黨,異黨既盡,病利之不獨擅,則同類復相攻;講學者務爭名,亦先合力以攻異黨,異黨既盡,病民之不獨擅,則同類復相攻,固勢之必然,不足怪也。③
最後,《總目》對門戶之見深致不滿,再三大加斥責:
門戶之見,殊不足據。④
門戶之見既深,是不可以口舌爭矣。⑤
紛紛門戶之愛憎,皆逐其末也。⑥
門戶之見,又何其陋歟?⑦
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與此相反,對於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一書甚重杜《解》而又能彌縫其闕失表示了極大的尊重,認為“掃除門戶,能持是非之平”⑧。《總目》在總結傳統文化時已經清楚地看到
①《總目》卷156,《龜山集》提要。
②《總目》卷176,《仁峰文集》提要。
③《總目》卷141,《聞見後錄》提要。
④《總目》卷27,《春秋集注》提要。
⑤《總目》卷34,《經說》提要。
⑥《總目》卷35,《孟子音義》提要。
⑦《總目》卷47,《綱目分注補遺》提要。
⑧《總目》卷29。
746
:
議論異則門戶分,門戶分則朋黨立,朋黨立則恩怨結。①
以異同為愛憎,以愛憎為是非,不必盡協于公道也。②
“門 戶——朋黨——恩怨”是一個怪圈,“異同——愛憎——是非”同樣也是一個怪圈,並且兩個怪圈扭結成一個更大的怪圈,如此惡性循環,則永無公理可言。因此, 《總目》提出一個良方:“持是非之公心,掃門戶之私見。”③門戶、朋黨、恩怨、異同、愛憎,無一不是出於私心,而是非則應出於天下之公心。只有持是非之 平,才能打破壁壘,消融門戶。④
毋庸諱言,《總目》在破除門戶的同時,也人為地設置了新的門戶。把乾嘉考據學推向新的階段之時,也無意之中將其導入狹小的天地。考據學者越來越缺少問題意識和方向感,末流考據學家往往流入煩瑣而不能自拔。學派一旦變為門戶,必然導致考據學走向衰落。
三、漢宋之爭:一個尚未休止的話題
《總目》編纂之日,正是宋學式微之時。陸王一派自清初被認為是亡國之禍根,程朱一派雖經朝廷大力扶持,至乾隆時局面改觀。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明清之際考據 之學日益發展,至乾隆時期已形成極有聲望的學派。四庫館更是漢學之大本營。在清廷的提倡下,朝野漢學合流,漢學如日中天。《總目》申漢黜宋,重漢輕宋,乃 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①《總目》卷45,《史部總敘》。
②《總目》卷63,《益智錄》提要。
③《總目》卷21,《禮記述注》提要。
④ 王元化先生指出:“杜亞泉曾謂當時文人‘以好惡為愛憎,以恩怨為喜怒’。余補充曰,今之文人以好惡恩怨定是非。”(《清園近思錄》第424頁)
747
《總目》旨在闡明學術,漢學、宋學之辨乃其一大主旨。漢學、宋學是經學史上兩種不同的學派,都宣稱自己是儒家系統的正統和嫡傳,但其學風和治學路徑各有 不同:漢人解經,注意名物訓詁;宋人解經,專講義理。宋學譏漢學不聞道,漢學譏宋學不稽古。錢鍾書認為,詩分唐、宋本乎氣質之殊。①其實,學分漢、宋亦本 乎氣質之殊。中國傳統學術形態大致可分為兩種,即漢學型與宋學型。高明者喜談義理,多為宋學型;沉潛者好治考據,多為漢學型。
有趣的是,英國學者柏林(Isaiah Berlin) 將一切思想家與作家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刺猬型,這一類型的人喜歡把所有的東西都貫穿在一個單一的中心見解之內,他們的所知、所思、所感最後全都歸結到一 個一貫而明確的系統。另外一類是狐狸型,他們從事于多方面的追逐,而不必有一個一貫的中心系統。我們認為,漢學型與狐狸型相似,追求博雅;而宋學型則酷似 刺猬型,主張臆斷。正如余英時所說:
考證必尚博雅與分析,這種工作比較合乎“狐狸”的性情,義理則重一貫與綜合,其事為“刺猬”所深好。……但不幸在考證學風鼎盛的乾、嘉時代,義理工作最 得不到一般學者的同情。而且當時考證學家之鄙薄義理,並不完全因為義理是宋學而然。他們根本不慣於系統性的抽象思考。所以考證與義理之爭基本上是源於兩種 不同形態的認知活動的對立,所謂漢、宋之爭不過是其中一個特殊的環節而已。②
余英時進一步把漢宋之爭還原為“道問學”與“尊德性”之爭:
清初儒學處於從“尊德性”轉入“道問學”的過渡階段,
①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13頁。
②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95頁。
748
所以理學與考證學之間的接榫處,真按:國無!待查!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榫】木-10-14 注音一式 ㄙㄨㄣˇ 注音二式 su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製做木器時,以凹凸相入接合兩件材料,其中凸的部分即稱為榫。集韻˙上聲˙準韻:榫,剡木相入。 痕 跡猶宛然可見;下逮乾嘉之世,此一重大轉變已在暗中完成,而思想史上的問題也隨之而異,以前程朱與陸王之爭至此已失去其中心意義,代之而起的是所謂漢學與 宋學之爭。但漢宋之爭只是表現,實質上則是考證與義理之爭;而考證與義理之爭仍未能盡其底蘊,豈究極之義則當於儒學內部“道問學”與“尊德性”兩個傳統的 互相爭持中求之。①
筆者以為,余英時的此種說法實在難以成立。“道問學”與“尊德性”之爭是經宋學內部的派別之爭。此種“還原”,可謂弄巧反拙,治絲益棼。把漢宋之爭看作 考證與義理之爭,難免陷入漢學即考證、宋學即義理的理論陷阱。漢學固然重考證,但也不是不講義理;宋學固然重義理,但也並不絕對排斥考證。一旦陷入這種陷 阱,往往得出諸如漢學只有考證沒有義理、只有學問沒有思想的謬論。漢學與宋學、考證與義理、學問與思想是三對不同範疇的概念,簡單地將其一一對應,是一種 簡單化的做法。往往容易陷入誤區而不能自拔。漢學與宋學之爭,不能還原為考證與義理之爭,更不能視為學問與思想之爭。漢學與宋學之爭,是經學內部的不同形 態之爭。《總目》認為一部經學史不過是漢學、宋學互爭勝負的歷史:
自漢京以來,垂二千年……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②
蓋考證之學,宋儒不及漢儒;義理之學,漢儒亦不及宋儒
①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150頁。
②《經部總敘》。
749
。①
在漢、宋之間,天平似乎擺得很平。然而在具體的評騭上,《總目》明顯地將砝碼移向漢學一端: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砝碼】 注音一式 ㄈㄚˇ ㄇㄚˇ 注音二式 f m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以天平稱物時,用來計算重量的標準器,用銅鉛等金屬製成,有輕重大小的差別。亦作法馬、法碼。
《禮經》自經秦火,雖多殘缺不完,而漢代諸儒去古未遠,其所訓釋,大抵有所根據,不同于以意揣求。宋儒義理雖精,而博考詳稽,終不逮注疏專門之學。②
漢儒說經以師傳,師所不言,則一字不敢更。宋儒說經以理斷,理有可據,則《六經》亦可改。然守師傳者,其弊不過失之拘;憑理斷者,其弊或至于橫決而不可制。③
先有漢儒之訓詁,乃能有宋儒之義理,相因而入,故愈密愈深。必欲盡掃經師,獨標道學,未免門戶之私。④
自宋史分道學、儒林為二,而言程、朱之學者,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間,不復以通經學古為事,蓋嘗竊論之,馬、鄭、賈、孔之說經,譬則百貨之所聚也。程、朱諸 先生之說經,譬則操權度以平百貨之輕重長短者也。微權度,則貨之輕重長短不見。而非百貨所聚,則雖有權度,亦無所用之。故欲求程、朱之學者,其必自馬、鄭 諸傳、疏始。⑤
可見,《總目》重漢學輕宋學已形成思維定勢:宋學空疏,弊端較多,曰“雜”,曰“悍”,曰“黨”,曰“肆”;而漢學篤實謹嚴,徵實不誣,其弊端較少,曰“拘”,曰“瑣”。相比之下,《總目》認為:宋學不如漢學。《總目》在“闡明學術”時首先劃清了漢學、宋學兩大陣營。
①《總目》卷35,《四書章句》提要。
②《總目》卷22,《讀禮志疑》提要。
③《總目》卷32,《孝經問》提要。
④《總目》卷37,《四書參注》提要。
⑤《總目》卷92,《近思錄集注》提要。
750
《總目》編纂之日,正是漢學方興未艾之時。《總目》注意區分今文、古文,重古文甚於今文,對鄭玄之經學尤為重視。鄭玄是兩漢古文獻學的集大成者。他綜合 古文、今文兩家學說,打破漢學家法,形成了自具特色的“鄭學”。漢宋之辨,其結果只是明確了各自的宗主——漢學以鄭玄為宗主,宋學以朱熹為赤幟。真按:國無!待查! 宋 學糾兩漢經學之弊,首開疑經之風,自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們極力詆毀漢代經學。但宋學自身有著三個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第一,宋儒肆無忌憚地竄 改經典,是有所依據,還是主觀臆斷,隨心所欲呢?第二,經新儒家修改過的經典,是否就是原始儒家的本意?“宋學”又何以是聖人嫡傳?第三,宋儒明排佛老, 又暗引佛老,援佛老入儒學,雖然較原始儒家的思辨能力大大提高,並且促進了宋學的發展,但又使自己陷入兩難境地。這些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必然導致宋學全 面危機。
乾隆初年,惠棟在顧炎武、閻若璩、胡渭等人的基礎上,終於打出了漢學的旗幟,為全面光復鄭學作了積極的努力。惠棟認為:“漢學之亡久矣。《春秋》為杜氏 所亂,《尚書》為偽孔氏所亂,《易經》為王氏所亂。杜氏雖有更定,大較同于賈服。偽孔氏則雜采馬王之說,漢學雖亡而未盡亡也。惟王弼以假象說《易》,根本 黃老,漢經師之義蕩然矣。”①《總目》在評價《易漢學》時說:“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棟采輯遺聞,鉤稽考證,使學者得略見漢儒門徑,于《易》不為無功 矣。”②
《總目》大力標榜漢學: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③
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于經籍頗為有功。④
自鄭玄淹貫六藝,參互鉤稽,旁及緯書,亦多采摭,言考證之學者自是始
① 惠棟:《易漢學‧自序》。
②《總目》卷6,《易漢學》提要。
③《經部總敘》。
④《總目》卷1,《新本鄭氏周易》提要。
751
。 宋代諸儒,惟朱子窮究典籍,其餘研求經義者,大抵斷之以理,不甚觀書,故其時博學之徒,多從而探索舊文,網羅遺佚,舉古義以補其闕。于是漢儒考證之學,遂 散見雜家筆記之內,宋洪邁、王應麟諸人,明楊慎、焦竑諸人,國朝顧炎武、閻若璩諸人,其尤著者也。夫窮經之要,在于講明大義,得立教之精意,原不以搜求奇 秘為長。然有時名物訓詁之不明,事跡時地之不考,遂有憑臆空談,乖聖人之本旨者。諸人于漢學放失之餘,捃摭而存一線,亦未始非“餼羊”之遺也。①
自王弼《易》行,漢學遂絕,宋、元儒者類以意見揣測,去古浸遠。中間言象數者,又岐為圖、書之說,其書愈衍愈繁,而未必皆四聖之本旨。故說經之家莫多于 《易》與《春秋》,而《易》尤叢雜。棟能一一原本漢儒,推闡考證,雖掇拾散佚,未能備睹專門授受之全,要其引據古義,具有根柢,視空談說經者則相去遠矣。 ②
蓋弼《易》祖尚玄虛以闡發義理,漢學至是而始變。宋儒掃除古法,實從是萌芽。③
王弼輩掃除漢學、流弊無窮之明驗矣。別白存之,亦足為崇尚清談者戒也。④
《總目》大力表彰惠棟等人光復漢學之功,而將王弼、孫復、鄭樵等人視為漢學之勁敵,並大加斥責。《總目》以鄭學為漢學正宗,認為即使是王肅也“不能奪康成之席”:
言《禮記》者,當以鄭《注》為宗,雖朱子掊擊漢儒不遺餘力,而亦不能不取其《禮》注。蓋他經可推求文句,據理而談
①《總目》卷33,《經稗》提要。
②《總目》卷6,《周易述》提要。
③《總目》卷3,《童溪易傳》提要。
④《總目》卷3,《周易詳解》提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