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二五

  去年春,接得尊兄手翰,即將于忠肅公札題就奉寄,想已收入矣。真按:翁方綱與于謙手蹟的墨緣 真按:翁方綱與于謙 惟尊兄先生松陰習靜,真按:國:邇  部首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ㄦˇ 1. 近處、眼前。如:「名聞遐邇」。紅樓夢˙第十八回:「展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       2.接近、親近。書經˙仲虺之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唐˙韓愈˙釋言:「夫聰明則聽視不惑,公正則不邇讒邪。」       3.親近的。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               詞:邇1 〔r ㄦˇ〕   〔《廣韻》兒氏切,上紙,日。〕      1.近。《詩‧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新唐書‧張九齡傳》:“乖政之氣,發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邇。”《花月痕》第二回:“ 明節相 去歲挂印時,原欲邀我入幕,我彼時因春闈在邇,婉辭謝去。”2.接 近;逼近。《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穀梁傳‧莊公十八年》:“以公之追之,不使 戎 邇於我也。” 范甯 注:“邇,猶近也。不使 戎 得逼近於我。”《新唐書‧閻知微傳》:“始,有司以三衛執扇登殿, 用之 奏三衛皆趫悍,不宜升陛邇御坐。”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富景園》:“ 富景園 ,在新門外之東, 孝宗 奉 憲聖太后 ,嘗請遊幸,又重於數戒有司,故營是園,以邇北宮。”3.淺近。參見“ 邇言 ”。                         . 涵養道心,真按:疑有誤! 增羡。真按:國無.詞:羡1 xin ㄒ〡ㄢˋ〕      同“ 羨1 ”。    2 y 〡ˊ〕〔《廣韻》以脂切,平脂,以。〕沙羡,古縣名。在今 湖北 武昌 西南。見《漢書‧地理志上》。                .       B03543 正字 【羡】羊-06-12    音讀   (一)|ˊ (二)ㄒ|ㄢˋ    釋義   (一)|ˊ地名,沙羡。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江夏郡,縣十四,沙羡。」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羡,音夷。」(二)ㄒ|ㄢˋ    「羨」之異體。 真按:沈津識字功-原稿應係羨! 弟年來於《化度》一碑頗有所得,思集摹各本,彙成《碑考》一卷,蘭亭考》之後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繼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14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ㄐ|ˋ        1. 接續﹑接連。如:「繼續」﹑「前仆後繼」。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宋˙王禹偁˙對雪詩:「月俸雖無餘,晨炊且相繼。」       2.承續。如:「繼承」﹑「繼位」﹑「父死子繼」。禮記˙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後續的。如:「繼室」﹑「繼父」﹑「繼母」。          4.隨後﹑跟著。孟子˙公孫丑下:「繼而有師命。」宋˙陸游˙暴雨詩:「明日暴雨來,繼以雷大震。」          5.姓。如宋代有繼賢。            詞:繼1 j ㄐ〡ˋ〕 〔《廣韻》古詣切,去霽,見。〕      1.延續;使之不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荀子‧王制》:“存亡繼絕,衛弱禁暴。”《韓詩外傳》卷五:“王道廢而不起,禮義絕而不繼。”2.前後相續;接連不斷。《易‧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孟子‧萬章下》:“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 趙岐 注:“其後倉廩之吏繼其粟,將盡復送,廚宰之人,日送其肉。”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況自陛下即位已來,繼有丕績。” 清 薛福成 《籌洋芻議‧敵情》:“道遠兵多,饋餫難繼。”3.隨後;跟。《孟子‧公孫丑下》:“繼而有師命。”《韓非子‧和氏》:“淚盡而繼之以血。” 唐 韓愈 《李公墓志銘》:“船循 渭 而下,首尾相繼不絕。”4.承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繼事。”《禮記‧中庸》:“善繼人之志。”《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天下繼其統,守其業,傳之無窮。” 唐 韓愈 《平淮西碑》:“帝時繼位,顧瞻咨嗟,惟汝文武,孰恤予家。”5.增益;接濟。《墨子‧非命上》:“絕長繼短。”《論語‧雍也》:“君子周急不繼富。”《三國志‧魏志‧任峻傳》:“﹝ 峻 ﹞於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6.系。係念。《後漢書‧李固傳》:“即位以來,十有餘年,聖嗣未立,群下繼望。”                 . 真按:沈津擅訂原文-原稿乃作蘭考亭也! 真按:此句原稿實作「以繼蘭考亭丶後」之,原作丶,未知通否?蘭卻不似一般翁寫法,乃似藺字、繭字.            詩集卷49,頁121有〈題孟法師碑真影本〉,錄以備攷:         題孟法師碑真影本華 亭太史非說謊,自有風流垂墨響。研山老子跋幾行,又百年前溯元朗。何人初唐法手熟,使我廿年勞慨想。今宵忽悟繭紙影,帝所儼夢鈞天享。美人春照繡羅裾,仙 骨雲披元鶴氅。二篆誰量谷口甬,三龕未遠姚秦像。歐虞酌劑試問津,隸楷渾淪無定仿。虞之廟堂歐化度,反以專精疑惚怳。似歐非歐二義參,弇州虛舟孰真賞。虛 舟昔詫孫與梁,我亦舊題摹本兩。吳門千金何日償,松雪八分來息壤。寄語繆家金石盟,巳入蘇齋書記掌。(此吳門繆氏所稱千金帖者。)愚按曰:翁方綱與繆炳泰-豈 此人哉?○前有「墨池■本共誰論,舊跋偏無隻字存。想並停雲勞仲玉,千金且莫炫吳門。(吾齋所藏宋拓化度是章仲玉墨池堂祖本也。近聞吳下繆氏所藏化度,其 值千金。)」(郁氏書畫記所載化度寺邕師塔銘舊本元明人題跋者想像數十年不得見也今忽得其後揭徯斯張起巖許有壬三跋而原帖割去久矣感賦四首)即此事. 真按:翁方綱對化度寺碑版本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的化度碑學歷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著作計畫 前年冬,於商邱陳學士齋得見九百卅字之本,真按:陳崇本 亦是宋時翻刻、宋時拓者,思欲合諸真本之文考定一帙也真按:敓文-定下敓一成字.-思欲合諸真本之文考定成一帙也 真按:陳崇本的收藏 真按:翁方綱在陳崇本家觀化度碑 欲望尊齋小史將所得弇州家藏本,有胡纘宗、真按:王世貞與化度寺碑 真按:胡纘宗與化度寺碑 陸深二跋者,真按:陸深與化度寺碑 以油紙雙鉤一本見示,勝於百冊之□矣。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于. 真按:沈津識字誤-百朋之錫! 今友蔣君家所收弇州一別本較多數字,真按:沈津識字誤-令友! 未知亦可鈎寄否?真按:翁方綱向人借碑帖的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惠借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書的方法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九冊第256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9_復初齋文稿(十二)\_002560.jpg              今重讀如下:    去 年春,接得尊兄手翰,即將于忠肅公札題就奉寄,想已收入矣。邇惟尊兄先生松陰習靜,涵養道心,增羨增羨。弟年來於《化度》一碑頗有所得,思集摹各本,彙成 《碑考》一卷,以繼《蘭亭考》之後。前年冬,於商邱陳學士齋得見九百卅字之本,亦是宋時翻刻、宋時拓者,思欲合諸真本之文考定成一帙也。欲望尊齋小史將所 得弇州家藏本,有胡纘宗、陸深二跋者,以油紙雙鉤一本見示,勝于百朋之錫矣。令友蔣君家所收弇州一別本較多數字,未知亦可鈎寄否?

二六

  尼山書院撰序寫冊一事,弟去冬由兗回省,歷商之觀察蔡太守真按:當係高字. 真按:識字誤以致斷句標點皆誤!-歷商之高觀察、蔡太守 正月在省又與護撫江公、署藩陸公諸君子力言之。惟是其冊頁序文,至今尚送與諸當事施行者,真按:衍文-原稿無此""字!-至今尚送與諸當事施行者 則緣正月間甫得細出原碑、真按:原稿應係撿字. 真按:國:檢  部首 木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ㄐ|ㄢˇ    1.      書函﹑書簽。說文解字:「檢,書署也。」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次韻詩之一:「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床。」   2.法度。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3.品行﹑節操。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向朗傳:「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       4.姓。如漢代有檢其明。              5.查驗。如:「檢查」﹑「檢驗」。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   6.約束﹑節制。如:「行為不檢」。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7.揭發。如:「檢舉」。                   詞:檢1 jin ㄐ〡ㄢˇ〕〔《廣韻》居奄切,上琰,見。〕       1.封 緘。古書以竹木簡為之,書成,穿以皮條或絲繩,於繩結處封泥,在泥上鈐印,謂之檢。《急就篇》卷三:“簡札檢署槧牘家。” 顏師古 注:“檢之言禁也,削木施於物上,所以禁閉之,使不得輒開露也。”《後漢書‧公孫瓚傳》:“﹝ 袁紹 ﹞每有所下,輒皁囊施檢,文稱詔書。” 唐 陸龜蒙 《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次韻》:“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床。”2.法式,法度。《荀子‧儒效》:“禮者,人主之所以為人臣寸、尺、尋、丈檢式也。” 梁啟雄 釋引 王念孫 曰:“檢、式,皆法也。”《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李善 注引《蒼頡篇》:“檢,法度也。” 宋 蘇軾 《志林》卷八:“世之所謂君子者,惟法是修,惟禮是克,手執圭璧,足履繩墨,行願為目前檢,言願為無窮則。”3.品行,操行。《三國志‧蜀志‧向朗傳》:“ 朗 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見稱。”《晉書‧孝愍帝紀論》:“學者以 老 莊 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4.約束,限制。《書‧伊訓》:“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孔穎達 疏:“檢,謂自攝歛也。”《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縣職如長纓,終日檢我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果報》:“ 安丘 某生,通卜筮之術,其為人邪蕩不檢,每有鑽穴踰隙之行,則卜之。”5.考查,察驗。《漢書‧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 荀恁 ﹞對曰:‘先帝秉德以惠下,故臣可得不來。驃騎執法以檢下,故臣不敢不至。’” 李賢 注:“檢,猶察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有人檢 陸法言 《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 吳 兒直是翻字太辟。’不知 法言 是 河南 陸 ,非 吳郡 也。” 清 朱錫 《幽夢續影》:“任氣語少一句,任足路讓一步,任筆文檢一番。”6.甲,草木萌芽時所帶的種皮。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靈芝紫檢參差長,仙桂丹花重疊開。” 陳熙晉 箋注引《廣雅‧釋詁》:“檢,甲也。”7.匭函。《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太宗雍熙元年》:“庚申,改匭院為登聞檢院,東延恩匭為崇仁檢,南招諫匭為思諫檢,西申冤匭為申明檢,北通玄匭為招賢檢。”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璽也而更為寶,匭也而更為檢。”8.文書底稿。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狀檢, 瀛王 親筆,甚有改竄勾抹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凡公家文書之槁,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9.揀,挑選。 唐 杜 甫 《哭李常侍嶧》詩之二:“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說,取過一疊報紙來,檢出一張《滬報》給我看。”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到第二天的午後,迎面遇見了幾條岔路,他們決不定走那一條路近,便檢了一個對面走來的老頭子,很和氣的去問他。”10.拾取。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識‧蛤蚧》:“蛤蚧為人得,即自嚙其尾。以月首上寅可檢,以是日交也。” 魯迅 《吶喊‧故鄉》:“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 冰心 《分》:“看護們匆匆的檢起地上的白衣,扔入筐內。”11.齊比,等同。《管子‧山權數》:“北郭有掘闕得龜者,此檢數百里之地也。” 尹知章 注:“檢,猶比也,以此龜為用者,其數可比百里之地。” 馬非百 新詮:“此謂得龜之利,與得數百里之地相同也。”12.姓。 漢 代有 檢其明 。              . 原節略,撰出序文,而大冊紙甚粗,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本書有褾又有裱!本文即二者皆有! 不可寫入,因向運臺阿公處覓得箋紙數幅,真按:原稿"運"字圈去,右旁又加三角還原符。 翁方綱與阿林保○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台.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金石採訪 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甫為絲,真按:國:界  部首 田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ㄐ|ㄝˋ    1. 不同事物的分界。如:「地界」、「邊界」、「疆界」、「國界」、「以河為界」。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奢儉之中,以禮為界。」   2.按職業、工作、性別或其他事物所劃分的特定範圍。如:「眼界」、「政界」、「教育界」、「婦女界」。   3.生物學分類系統中最大的等級。如:「動物界」、「植物界」。          4.區隔、劃分。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5.離間。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下:「(范雎)界涇陽抵穰侯而代之,當也。」顏師古˙注引蘇林曰:「界,間其兄弟使疏。」    6.接鄰、毗連。如:「花蓮縣北界宜蘭縣。」文選˙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詞:界1 ji ㄐ〡ㄝˋ〕〔《廣韻》古拜切,去怪,見。〕       1.地界;邊界。《詩‧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史記‧周本紀》:“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 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令各就高為堡,東起 振武 ,轉而西,過 雲州 界,極于 中受降城 ,出入河山之際。” 陳毅 《讓兩淮》詩:“ 運河 不是 鴻溝 界,會見狂潮捲地來!”2.界限;範圍。《荀子‧禮論》:“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後漢書‧馬融傳》:“奢儉之中,以禮為界。” 李賢 注:“界,猶限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悼 賈傅 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3.邊沿。 漢 劉向 《九嘆‧離世》:“立江界而長吟兮,愁哀哀而累息。”4.接界;接連。《戰國策‧齊策三》:“三國之與 秦 壤界而患急, 齊 不與 秦 壤界而患緩。” 姚宏 注:“界,比也。”《史記‧匈奴列傳》:“於是 匈奴 得寬,復稍度 河 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晉 陸機 《齊謳行》:“東被 姑尤 側,南界 聊攝 城。”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夫 淮 域所以能獨占優勝者何也?其東通海,其北界 河 ,其南控 江 ,其地理之適於開化,蓋天然矣。”5.分劃。 晉 孫綽 《游天臺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前蜀 韋莊 《天仙子》詞:“恨重重,淚界蓮腮兩線紅。” 元 張可久 《落梅風‧秋望》曲:“盼來書玉人憔悴死,界青天雁飛一字。” 清 惲敬 《東路記》:“其西南隱然浮一峰,雲氣界為三成,如仙嶠搖漾不可測。”6.隔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 朝鮮 ﹞與 盛京 僅界 鴨綠 一江。”《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佛堂後面一座土石相間的大土山界了內外。”7.離間。《漢書‧揚雄傳下》:“ 范雎 , 魏 之亡命也……界 涇陽 抵 穰侯 而代之,當也。” 顏師古 注引 蘇林 曰:“界,間其兄弟使疏。”8.猶臨。靠近;對。 宋 孫光憲 《清平樂》詞:“盡日目斷魂飛,晚窗斜界殘暉。” 宋 林逋 《小隱》詩:“月界曉窗琴嶽潤,竹搖秋機墨雲鮮。” 宋 范成大 《睡覺》詩:“漏箭聲中斷角哀,界窗猶有月徘徊。”9.稱某一特殊的境域。 唐 杜甫 《觀薛稷少保書畫壁》詩:“畫藏青蓮界,書入金榜懸。”《說岳全傳》第一回:“乃是上界 霹靂大仙 下降,故此紅光異香,祥雲擁護。” 楊朔 《用生命建設祖國的人們》:“咱不知道,怎麼這些同志就像是天神下界,簡直天下無敵!”10.指 社會上按職業、工作、地位或性別等的不同而劃分的人群。 馮自由 《辛亥革命貴州光復紀實》:“風聲所及,官紳兩界頓形恐慌。” 魯迅 《且介亭雜文‧〈看圖識字〉》:“只要看近兩三年的出版界,給‘小學生’、‘小朋友’看的刊物,特別的多就知道。”如:學術界;工商界;婦女界。11.指大自然中動物、植物、礦物等的最大類別。 魯迅 《墳‧人之歷史》:“界者,動、植之判也。”如:無機界;有機界。12.書紙上的行格,上下框為欄,直行為界。參見“ 界行 ”。13.指 宋 代發行紙幣“交子”三年一換的期限。每次發行交子有一定限額,以鐵錢為現金准備,三年兌現一次,換發新交子,稱為一界。《宋史‧食貨志下三》:“ 真宗 時, 張詠 鎮 蜀 ,患 蜀 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14.佛教語。猶範疇。特指空間,與“世”相對。《楞嚴經》卷三:“汝識不遷,界從何立?”《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15.地質學名詞。指在整個地質年代某個“代”時期內形成的地層。如: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16.通“ 介 ”。披甲。參見“ 界乘 ”。17.通“ 介 ”。倚仗。《後漢書‧班固傳下》:“子實 秦 人,矜夸館室,保界河山,信識 昭襄 而知 始皇 矣,惡睹 大漢 之云為乎?” 王念孫 《讀書雜志餘編‧後漢書》:“界,讀為介。保、介,皆恃也。言恃河山之險以為固也。”18.通“ 介 ”。居,處於。指處於二者之間。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時 蓬溪 界 成都 、 重慶 之間。”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干王洪寶制》:“界此兩難之間,不得已,割下至尊至貴之大子 耶蘇基督 ,由天降地。”19.通“ 介 ”。量詞。相當於“個”。20.通“ 屆 ”。至,到。參見“ 界滿 ”。           . 未及寫,而出巡曹郡。因大冊寄託在省城店,真按:原稿作褾. 量定四邊,所空分寸,須到沂郡時,有專差到省,恭遞五臺路上請安摺之便人真按:斷句可議者-亦可連讀文義較貫. 方能用小夾板寄至省城,裱入大冊,而後再加。懇切專札復理前言,其時則距新任撫軍到省不遠,可以一致而到者也。真按:國:兼  部首 八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0 注音一式 ㄐ|ㄢ        1. 合併﹑吞併。左傳˙昭公八年:「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之六:「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2.同時擔任或具有兩種以上的職務或身分、行為等。如:「兼差」﹑「兼職」、「父兼母職」。          3.加倍﹑超越﹑勝過。如:「兼程趕路」。論語˙先進:「由也兼人。」唐˙韓愈˙韓滂墓誌銘:「讀書倍文,功力兼人。」         4.重複、累積。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傳˙呂強傳:「重金兼紫,相繼為蕃輔。」             5.同時﹑一起。如:「兼顧」﹑「二者兼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6.盡﹑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韓非子˙難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               詞:兼1 jin ㄐ〡ㄢ〕〔《廣韻》古甜切,平添,見。〕〔《廣韻》古念切,去栝,見。〕       1.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物或若干方面。《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孟子‧公孫丑上》:“ 宰我 、 子貢 善為說辭, 冉牛 、 閔子 、 顏淵 善言德行。 孔子 兼之。” 唐 韓愈 《苦寒》詩:“四時各平分,一氣不可兼。” 明 陸深 《玉堂漫筆》:“ 漢 制以本官任他職者曰兼, 常惠 以右將軍兼典屬國是也。”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一章:“大媽找到村長兼代理支部書記 李能 的門上。”2.並吞;兼並。《左傳‧昭公八年》:“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屯田》:“故能服狄夷,兼鄰國,或定南面之業焉。”3.盡;竭盡。《荀子‧解蔽》:“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楊倞 注:“兼,猶盡也。”4.全部;整個。《商君書‧畫策》:“兼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 元 鄭廷玉 《金鳳釵》第一摺:“誰想四海之內皆兄弟,兼朝廷中舉枉錯諸直。”5.兩倍或兩倍以上。參見“ 兼丁 ”、“ 兼毫 ”、“ 兼金 ”。6.副詞。俱,同時。《荀子‧解蔽》:“萬物可兼知也。”《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鼠晝纍纍與人兼行。” 柳青 《銅墻鐵壁》第五章:“ 石永公 負責草站,兼管簡單的草賬。”7.副詞。表示程度高。頗;很。 唐 韓偓 《秋深閑興》詩:“此心兼笑野雲忙,甘得貧閒味甚長。”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聞語 紅娘 道:‘踏實了地,兼能把戲,你還待要跳龍門,不到得恁的。’”8.連詞。表示並列關係。和,與。《書‧康王之誥》:“賓稱奉圭兼幣。”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金烏兼玉兔,年歲奈君何?”9.連詞。表示進層關係。而且,並且。《穀梁傳‧閔公二年》:“ 鄭 棄其師,惡其長也,兼不反其眾,則是棄其師也。” 晉 陶潛 《飲酒》詩序:“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一:“御寶已足備,兼自艱難以來,華靡之物,一無所用,令 彥舟 不須投進。”10.通“ 縑 ”。雙絲的細絹。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俄而開篋,二青衣舉一箱至庭,則紫袍兼衣也。”11.通“ 謙 ”。 馬王堆 漢 墓帛書《十六經‧雌雄節》:“夫雄節者,浧之徒也;雌節者,兼之徒也。”                 . 真按:應係並字.-其時則距新任撫軍到省不遠,可以一致而並到者也。 此所以自去冬承聖公之命而遲遲至今者,總期於事在有濟,不在急於早催,并非敢於耽延至今也。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並非.

  六兄處所有前曾奉《史晨碑》照依前樣,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作託!此應只係刊誤.-六兄處所有前曾奉託《史晨碑》照依前樣,務拓其極底一字 務拓其極底一字,暨諸碑求精拓等件,此在春暄自可次第辦之,不須諄囑者。今有一二事必須奉者,真按:原稿作託!-今有一二事必須奉託者 去冬孔世兄處送來曹姓刻匠一名,雖尚未辦理刻石,而鈎描甚好,只因回省以來未得專功,一切欲刻之件皆未付鈎全。所以帶其人往沂郡去,真按:應係今字!-所以今帶其人往沂郡去 若沂郡不能辦完,尚須帶至東郡,則須至夏間令其回曲阜也。所有工費自應照例償之。惟是其人云現欲取單裌衣服,則弟此次過曲阜時,不過一打尖之頃,真按:國:打尖     注音一式 ㄉㄚˇ ㄐ|ㄢ     行旅途中休息或進食。紅樓夢˙第十五回:「那時秦鐘正騎馬隨著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老殘遊記˙第七回:「你應該打尖了。就到我住的店裡去坐坐談談罷。」                詞:【打尖】1.在旅途或勞動中休息進食。 清 福格 《聽雨叢談‧打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鏡花緣》第六三回:“即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 李瑛 《紅旗道班》詩:“累了,來歇腳;餓了,來打尖。”2.泛指休息。 阿英 《灘亭聽書記》:“說至一半,則稍停以間之,曰打尖,亦曰小落回。”3.掐去某些作物的尖兒,抑其徒長莖幹。 為時無幾,務懇六兄先向其家告知,將此人所有應用之單裌衣服等預備齊全,弟一到即人取來,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文作着.○原稿亦作着. 仍帶其前往,萬不可因此而濡滯耳。真按:國:濡滯        漢語拼音 r  zh   注音二式 r  j        遲留、停滯。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宋˙范成大˙次韻李器之編修靈石山萬歲藤歌:「山腰澗底莫濡滯,早晚天風吹蛻蟬。」               詞:【濡滯】停留;遲延;遲滯。《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 晝 ,是何濡滯也!” 趙岐 注:“濡滯,淹久也。” 宋 范成大 《次韻李器之編修靈石山萬歲藤歌》:“山腰澗底莫濡滯,早晚天風吹蛻蟬。” 清 嚴沆 《田凝只索畫久不得報歌以代柬》:“不嗔濡滯嗜我真,相遲霜前看雲嶠。” 郭沫若 《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術的步調雖然頗感濡滯,但木刻確是特出一頭地的。” 且設如其衣有不備者,原可陸續為酌添以代酬直耳。

  又兗學《賈使君碑》側有舊題訛誤,不可不改正,弟已書寫一條,不過十餘字,此只須即用去年六兄處刻《張庭珪碑》側一行字之匠人代為鈎描,即煩其到兗一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