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331

。民國十年上海古書流通處據明汲古閣影鈔宋本影印。附有《知不足齋輯錄宋集補遺》十一種十一卷、《南宋八家集》八種十六卷,均用知不足齋抄本影印。合計得七十九種一百二十三卷。

  128.《南宋群賢小集》七十四種一百三十卷,宋陳起編,清顧修重編。又清鮑廷博輯《群賢小集補遺》十五種十五卷,附陳起輯《江湖後集》二十四卷。合計九十種一百六十九卷。清嘉慶六年石門顧氏讀畫齋刻本。

  129.石蓮闇彙刻九金人集》一百五十九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石蓮盦彙刻九金人集. 清吳重熹編。清光緒十二年至三十二年海吳氏刻本。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豐之簡化字.

  130.《歷代詩話》二十八種五十八卷,清何文煥編。乾隆三十五年序刻本。1981年中華書局點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續輯者有:

  《歷代詩話續編》二十九種七十八卷,丁福保編。民國五年無錫丁氏排印本。1983年中華書局點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清詩話》四十二種五十二卷,丁福保編。民國十六年無錫丁氏排印本。1963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刪去《揮麈詩話》)。

  《清詩話續編》三十四種,郭紹虞編,富壽孫校點。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31.《彊村叢書》一百七十九種二百六十卷,朱祖謀輯校。收唐宋金元詞總集五種、別集一百七十二人一百七十四種。網羅稀見善本,各附校記。校刊精審。凡有較善之本行世者不復收。民國十一年歸安朱氏刻本。1980年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132.《宋名家詞》六十一種九十一卷,明毛晉編。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民國上海博古齋影印汲古閣本。

  133.《惜陰堂叢書》一百八十七種,趙尊編。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嶽之簡化字. 民國趙氏刻本。皆明人詞集。

  134.《清名家詞》一百三十四種一百三十四卷,陳乃乾編。附盧前《飲虹簃論清詞百家》一卷

332

。民國二十六年開明書店排印本。真批:此在上次學校圖書館六樓似有見到,乃不外借書也.近四庫全書.

  135.《詞話叢編》六十種一百九十二卷,唐圭璋編。民國二十三年排印本。1987年中華書局新校本收八十五種。

  136.《古本戲曲叢刊》,鄭振鐸等編。1954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初集》一百種。1954年至1955年商務印書館影印《二集》一百種。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三集》一百種。1958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集》三百七十六種。1964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九集》清宮大戲十種。真批:何故直接跳至九集?-下文有. 1985年至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五集》八十五種。《叢刊》計劃出十集,六、七、八、十集待出。一至三集收元明清角戲、傳奇及少量雜劇。四集收元明雜劇。五集收明清傳奇。皆據善本影印。著名的《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二百四十二種即在第四集內。由於1958年鄭振鐸出訪時飛機失事身亡,此書改由吳曉鈴主編。吳先生1985年去世。未知現在進展情況如何。

  137.《元曲選》十集一百種,明臧懋循編。明萬曆刻本。民國二十五年世界書局排印本。《元曲選外編》六十二種,隋樹森編。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

  138.《六十種曲》,明毛晉編。明崇禎汲古閣刻本。1935年開明書店排印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重印開明本,有校訂。除元雜劇《西廂記》外,其餘均為明傳奇。是戲曲史上最早、篇幅最大的傳奇劇本集。

  139.《盛明雜劇》三十種《二集》三十種,明沈泰編。民國七年、十四年董康刻本,極工雅。民國十四年上海中國書店影印董氏本。195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影印董氏本。

  140.《清人雜劇初集》四十種《二集》三十七種,鄭振鐸編。民國二十年、二十三年長樂鄭氏影印本。

  141.《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二百十一種,臺灣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1985年天一出版社影印本。真批:嗟呼天一之殘敗也,而得列名于此,豈不幸耶!愚嘗按地址親訪其和平西路地,則穢亂不堪矣.難以遽信其為出版社也. 精裝八百六十二冊

333

。線裝一千三百六十四冊。其中明刻本一百二十種,餘為清刻本。

  142.中國稀見地方志匯刊》一百九十五種。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不知是否為彙之簡化字.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中國書店影印本。五十冊。

  143.《中國方志叢書》約二千種。1970年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網羅甚富,極便查檢。

334

第十章 地方志與家譜

一、地方志

  中國的紀傳體史書,正史、別史以國家為範圍。國家之下又劃分若干行政區,從秦代實行郡縣制以來,沿 用至今,雖有分併,但區劃制度沒有根本變化。地方行政區的歷史,就是地方志。宋元以來一般地方志都是史、地結合,即地方史與地理結合。各種地方志門類不盡 相同,大體包括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職官、學校、賦稅、物產、鄉里、風俗、人物、藝文、金石、災異等項內容。與正史傳、志、表的內容基本呼應, 但分類及內容加詳加細,而且大都屬於貫穿古今的地方通史,因此,總體容量大大超過正史,是我們研究歷史、地理、物產、風俗等極重要的資料,有著無可替代的 作用,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地方志。

(一)地方志的產生

  《周禮》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國之志”,對於周王朝來說,邦國之志、四方之志可視為地方史,可見早在周代就有地方史。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檮杌,都是周朝諸侯國的國史,事實上也屬於地方史。

  秦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強化了中央集權,中央、郡、縣上下級關係明確,這種格局使中央要了解各地情況,容易命令各地方行政長官整理上報,為地方志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客觀基礎。

335

  西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按西漢行政區劃記述各地區戶口、山脈、河流、關塞、祠廟、物產等。雖然記 載範圍限於地理,較少涉及人文(人文部分在《漢書》的紀、傳、表、志中分別敘述,不可能在《地理志》中敘述),但對後來地方志中地理部分的編寫有很大影 響。東漢應劭《十三州記》、北魏闞駰《十三州志》、梁顧野王《輿地志》等,也是全國性地理總志,不過分別記錄各地區地理情況,其影響于地方志者亦不小。晉 代摯虞的《畿服志》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有170卷,除記載地理外,還記“先賢舊好”,被認為是地理書兼記人文的開創者。

  專記一地地理的書籍東漢有王褒《雲陽記》(今陝西三原)、李尤《蜀記》、陳術《益州記》(四川)。 《三輔黃圖》記東漢長安附近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個政區(今西安、咸陽一帶)的沿革、城池、苑囿、臺榭、太學、祠廟、街市、樓觀、官署、橋梁、陵墓、風 俗等,也是早期專記一地的地理書。

  專記一地地理的還有圖文結合的“圖經”。例如東漢桓帝時巴郡太守但望上疏,開頭即云:“謹按《巴郡 圖經》,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餘里。屬縣十四,鹽鐵五官,各有丞史。戶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八萬五千五百三十五。遠縣去郡千二百至千五 百里,鄉亭去縣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嚴可均《全後漢文》卷六十六)這部《巴郡圖經》應是早期地方志,惜已亡佚。

  隋唐時期各地都有“圖經”。敦煌石窟發現過《沙州都督府圖經》卷三,被伯希和劫去,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又發現《沙州圖經》卷一,被斯坦因劫去,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都是卷子本。日本藤原佐世在公元891年左右(唐昭宗時期)編的《日本國見在書目》著錄有《揚州圖經》、《濮陽縣圖經》、《越州都督府圖經》、《海州圖經》等地志。唐代李吉甫編《元和郡縣圖志》正是利用各地圖經編成的,敘述各州縣境界、人數、鄉數、地理、貢賦等。這部書的圖失傳了,所以又叫《元和郡縣志》

336

  專記一地人物的如東漢劉秀下令編的《南陽風俗傳》,東漢又有《陳留耆舊傳》、《巴蜀耆舊傳》,三國時有《汝南先賢傳》、《會稽先賢傳》、《吳先賢傳》等。

  專記一地歷史的,有《越絕書》、《吳越春秋》、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後者尤富影響。

  《華陽國志》十二卷,前四卷分別敘述巴、蜀、漢中、南中四個地區以及所屬郡縣的政區沿革、山川、道路、物產、人口、風俗民情,第五至九卷敘述歷代政權興替,最後三卷記人物,使地理、編年史、人物傳相結合,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地方志。

  唐宋時期圖經很普遍,這是中央了解各地情況的重要依據。鄭樵《通志‧藝文略》記有北宋一府十八路的全部圖經1433卷。北宋初太平興國年間樂史的《太平寰宇記》200卷,是全國地理總志,但增設姓氏、人物、風俗等類,並且由人物擴充到官爵、詩詞、雜事,確立了地理、歷史、人物、藝文相結合的體例,《四庫提要》認為“後來方志必列入人物、藝文者,其體皆始于樂史”。

  北宋地方圖經現存有元豐七年朱長文修的《吳郡圖經續記》,分封域、城邑、戶口、坊市、物產、風俗、 門名、學校、州宅、南園、倉務、海道、亭館、牧守、人物、橋梁、祠廟、宮觀、寺院、山水、治水、往跡、園第、冢墓、碑碣、事志、雜錄共二十八門。可見已不 限於地理,而包括人物、歷史等,與後來的地方志接軌。《四庫提要》云:“徵引博而敘述簡,文章爾雅,猶有古人之風。”又云:“州郡志書五代以前無聞,北宋 以來未有古于《長安志》及是記者矣。”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河南志》,受到司馬光讚揚:“凡其廢興遷徙,及宮室城郭,坊市第舍,縣鎮鄉里,山川津梁,亭驛廟市,陵墓之名數,與古先之遺跡,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無不備載。”(《河南志序》)

337

  南宋著名的“臨安三志”——《乾道臨安志》、《淳祐臨安志》、《咸淳臨安志》,是宋代地方志中的佼 佼者。《乾道臨安志》十五卷,宋周淳修,今存前三卷。《淳祐臨安志》,宋陳仁玉修,殘存卷五至卷十共六卷。《咸淳臨安志》一百卷,現存九十五卷,宋潛說友 修。清乾隆中吳騫得《咸淳臨安志》九十五卷(內宋刻二十卷、影宋鈔七十五卷)、《乾道臨安志》三卷(抄本)、《淳祐臨安志》六卷(抄本),刻一印曰“臨安 志百卷人家”,可知其為世所重。

  宋代地方志《四庫全書》著錄者尚有十二種: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十三卷,羅願《新安志》十卷,范 成大《吳郡志》五十卷,高似孫《剡錄》十卷,施宿《嘉泰會稽志》十二卷,張淏《寶慶續會稽志》,施宿《嘉泰會稽志》十二卷,張淏《寶慶續會稽志》八卷,陳 耆卿《嘉定赤城志》四十卷,羅濬《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劉錫《開慶續四明志》十二卷,常棠《澉水志》八卷,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五十卷,鄭瑤、方仁榮 《景定嚴州續志》十卷。地方志在宋代走向成熟。明清時期,地方志數量極大,是我國古代方志的全盛期。

(二)歷代地方志的數量

  宋代是“圖經”向“志”過渡的階段,有些“圖經”與“志”已無差別,但因這些“圖經”基本上亡佚了,不易考其體例。以“志”名書者,北宋20餘種,南宋則200餘種。宋代方志現存20餘種。

  元代方志可考者200餘種。存者僅10餘 種。其中徐碩《至元嘉禾志》(嘉興)三十二卷,碑碣一門占八卷,三國至南宋嘉興石刻文字幾乎網羅無遺,《四庫提要》云“殊足為考獻徵文之助”。袁桷《延祐 四明志》十七卷,凡十二考,《四庫提要》稱其“條例簡明,最有體要”。于欽《齊乘》六卷,分八類: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跡、亭館、風土、人物。是山 東第一部省志。《四庫提要》謂《齊乘》“敘述簡核而淹貫,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其餘有馮福京等《大德昌國州圖志》七卷,張鉉《至大金陵新志》十五 卷,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十卷

338

,楊譓《至正崑山郡志》六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脫因、俞希魯《至順鎮江志》二十一卷,王元恭、王厚孫等《至正四明續志》十二卷,陳大震《大德南海志》二十卷(存卷六至卷十)等。

  宋元方志有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可以查閱。

  明代方志據統計多達三千餘種,現存一千餘種,可謂盛況空前。明永樂十年頒布《纂修志書凡例》十七 條。永樂十六年修訂為二十一條,規定志書應包括二十一項內容,舉凡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鎮市、物產、貢獻、風俗、戶口、學校、軍衛、寺觀、 古跡、人物、詩文等,無不在內。各項應如何編寫,包括什麼內容,都有規定。戶口、貢賦、稅糧都要求詳其數目。這是文獻可考的第一次由政府頒布修志條例。到 明中葉,達到“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的局面(沈庠《正德上元縣志序》)。許多省府州縣都多次修志。

  清朝地方志是我國地方志發展的一次高峰。清順治十八年河南巡撫賈漢復主修《河南通志》五十卷,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而 且率領河南八郡二州九十五縣陸續修志。康熙元年賈漢復調陝西巡撫,又主修《陝西通志》三十二卷。康熙十一年清政府擬修《大清一統志》,命令各省纂修通志, 並將賈漢復《河南通志》、《陝西通志》頒發全國,作為示範。經康、雍、乾三朝努力,各省普遍修了通志,為《一統志》打下基礎。雍正間還規定方志六十年一 修。據統計現存清代方志多達五千餘種。

  清代有不少著名學者主持或參與修志。顧炎武從江南來到山東,即曾在山東通志局預修通志,當時發現張 爾岐《儀禮句讀》,手抄一部,並作序。清代著名學者所修方志如戴震《乾隆汾州府志》,錢大昕《乾隆鄞縣志》、邢澍、錢大昕等《嘉慶長興縣志》,章學誠《乾 隆永清縣志》,洪亮吉《乾隆淳化縣志》、《嘉慶涇縣志》,謝啟昆、胡虔《嘉慶廣西通志》,阮元《道光廣東通志》,繆荃孫《光緒順天府志》等。所以清代方志 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高

339

  民國處於動蕩時期,修方志亦有1500餘種,而且也有不少知名人士修志。黃炎培主修《川沙縣志》(上海川沙)、柳詒徵、王煥鑣修《首都志》(南京),李泰棻修《陽原縣志》(河北),黎錦熙主纂陝西城固、洛川、宜川、同官、黃陵諸縣志,張其昀修《遵義新志》。

  建國後,1956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將編寫新方志列為《二十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方案》中二十個重點項目之一,成立國家地方志小組。到1960年,二十多個省區五百多個縣開展修志。後因“文革”中斷。1977年山西壽陽縣率先成立縣志編委會。1981年中國地方史志協會成立。1983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恢復。1985年公布《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定》。1994年統計,僅省、市、縣三級修志機構就有專職和兼職修志人員十一萬人以上。到1992年底出版新修方志即達八千餘種。這個數目已與《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所著錄的我國舊方志八千餘種相當。

(三)地方志的種類

 地方志包括以下幾類:

 1.總志

 以全國為著錄對象,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大元一統志》、《大明一 統志》、《大清一統志》等。《大清一統志》乾隆八年修成,三百四十二卷。四十九年續修成五百卷。道光二十二年第三次修成五百六十卷。《四庫提要》云:“每 省皆先立統部。冠以圖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職官、次戶口、次田賦、次名宦,皆統括一省者也。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繫焉。皆首 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風俗、次城池、次學校、次戶口、次田賦、次山川、次古跡、次關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觀、次名宦、次人物、次流 寓、次列女、次仙釋、次土產,各分二十一門

340

。要了解各地古今情況,查這部《一統志》就可得到大概。《嘉慶重修一統志》收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附有索引,使用方便。總志實際上是各地方志的統編。

  2.省志

  《齊乘》就是山東省第一部省志。明清以來各省修有通志。這裡以清雍正修《浙江通志》為例。這部通志二百八十卷,又卷首三卷。雍正九年至十三年纂修。前有《纂修職名》,列總裁6人,參訂2人,提調4人,監修3人,督修7人,分理11人,協理4人,總修3人(沈翼機、傅王露、陸奎勳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分修28人,分校2人,督梓2人。“分修”中有許多著名學者:方楘如、諸錦、厲鶚、杭世駿、沈德潛、吳焯、趙昱、朱稻孫等。下面列其總目,以見其體系:

  詔諭、聖(卷首13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疑為製之簡化字而未敢遽定也! 、圖說(卷1)、星野(卷2)、疆域(卷3)、建置(卷48)、山川(卷9-21)、形勝(卷22)、城池(卷2324)、學校書院附(卷2529)、公署(卷3032)、關梁(卷3338)、古跡(卷39-51)、水利(卷51-61)、海塘(卷6266)、田賦(卷6770)、戶口(卷7174)、蠲恤(卷7576)、積貯(卷7779)、漕運(卷8082)、鹽法(卷8385)、榷稅(卷86)、錢法(卷87)、驛傳(卷8889)、兵制(卷9094)、海防(卷9598)、風俗(卷99100)、物產(卷101-107)、祥異(卷108109)、封爵(卷110)、職官(卷111-122)、選舉(卷123145)、名宦(卷146-157)、人物一名臣(卷158162)、人物二忠臣(卷163166)、人物三循吏(卷167170)、人物四武功(卷171-174)、人物五儒林(卷175177)、人物六文苑(卷178182)、人物七孝友(卷183186)、人物八義行(卷187189)、人物九介節(卷190191)、人物十隱逸(卷192193)、寓賢(卷194195)、方技(卷196-197)、仙釋(卷198201)、列女(卷202-216)、祠祀(卷217-225)、寺觀(卷226234)、陵墓(卷235240)、經籍(卷241254)、碑碣(卷255258)、藝文(卷259-278)、雜記(卷279280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