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480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六冊第161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614.jpg

  十四真按:沈津識字功-本篇多小字筆混者.

  曩於吳門人士側聆老先生品業文章,真按:原稿有挪抬. 藝林,真按:國:映  部首 日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ㄥˋ        1. 照射。南朝宋˙謝靈運˙夜發石關亭詩:「亭亭曉月映,泠泠朝露滴。」南史˙卷十二˙后妃傳下.陳後主沈皇后傳:「每瞻視眄睞,光彩溢目,照映左右。」      2.光線照在物體反射出來。如:「倒映」。北周˙庾信˙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之五:「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宋˙陸游˙東湖新竹詩:「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淪漪。」          3.日光﹑光影。南朝梁˙任昉˙落日泛舟東谿詩:「交柯溪易陰,反景澄餘映。」               詞:映1 yn 〡ㄥˋ〕〔《廣韻》於敬切,去映,影。〕       1.照;照耀。《文選‧郭璞〈江賦〉》:“青綸競糾,縟組爭映。” 劉良 注:“糾,亂;爭,交也。言多而交亂為暉映也。”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詩:“誰言 張處士 ,雄筆映千古。”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十一章:“山下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被晚霞映得通紅。”2.因光線照射而顯出;反映。《西京雜記》卷六引 漢 中山王 《文木賦》:“脩竹映池,高松植巘。” 唐 王維 《青溪》詩:“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巴金 《春》一:“這些映在緞子似的湖水裏,在橋和亭子的倒影上添加了光彩的裝飾。”3.日光;陽光。 漢 王粲 《七哀》詩:“山崗有餘映,巖阿增重陰。” 唐 杜甫 《憶昔行》:“落日初霞閃餘映,倏忽東西無不可。”4.遮;隱藏。《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樓觀眺豐穎,金駕映松山。” 李善 注:“映,猶蔽也。” 唐 杜甫 《蜀相》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孟蜀宮人》:“﹝ 陳甲 ﹞聞堂上婦人語笑聲,即起,映門窺觀。”5.未時。午後一時至三時。 明 楊慎 《丹鉛續錄‧日昃曰映》:“ 梁元帝 《纂要》云:‘日在午曰亭,在未曰映。’”6.應和;照應。《冷眼觀》第四回:“但見玉宇連雲,瓊樓近日,遠遠有鐘鼓之音,映譙樓更柝,斷續鳴和。”                . 真按:俟考! 畿省真按:俟考! 真按:疑有誤! 真按:疑有誤! 真按:國:畿  部首 田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ㄐ| 1. 國都,或古代君王所管轄的地方。如:「京畿」、「王畿」、「近畿」、「畿輔」。晉書˙卷二十三˙樂志下:「神化感無方,髦才盈帝畿。」      2.疆界、疆域。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唐˙宋之問˙送李侍御詩:「南登指吳服,北走出秦畿。」   3.門限、門檻。唐˙韓愈˙譴瘧鬼詩:「清波為裳衣,白石為門畿。」    (又音)ㄑ|ˊ c(06279     畿  部首 田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5    注音一式  (又音)ㄑ|ˊ    之又音。    ㄐ| ji(05322               詞:畿1 j ㄐ〡〕〔《廣韻》渠希切,平微,群。〕       1.古代王都所領轄的千里地面。《周禮‧地官‧大司徒》:“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賈公顏 疏:“王畿千里,以象日月之大,中置國城,面各五百里。”《後漢書‧孔融傳》:“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2.後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史記‧孝文本紀》:“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條制》:“竊觀先王之法,自畿之內,賦入精粗以百里為之差,而畿外邦國,各以所有為貢。” 明 沈鯨 《雙珠記‧從軍別意》:“賓興多士,準擬觀光上帝畿。”3.古 指王畿之外的九畿,即各級諸侯所領轄以及外族所居的九等各以五百里為界的地面。《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鄭玄 注:“畿,九畿。” 賈公彥 疏:“案《司馬》: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謂侯、甸、男、采、衛、要以內六服為中國,其外更言夷、鎮,蕃(藩)三服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此九畿,相去各 五百里,故云畿謂九畿。”按,《說文‧田部》“畿” 清 段玉裁 注:“古惟王畿偁畿,甸服外無偁畿者,至 周 而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皆曰畿。”參見“ 九畿 ”、“ 九服 ”。4.疆界;地界。《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毛 傳:“畿,疆也。”《文選‧潘岳〈射雉賦〉》:“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 徐爰 注:“言周行丘陵,因其墳衍以為疆界,分而護之,不相侵越也。” 南朝 鮑照 《紹古辭》之四:“孤鴻散江嶼,連翩遵渚飛。含嘶 衡 桂 浦,馳顧 河 朔 畿。” 唐 宋之問 《送李侍御》詩:“南登指 吳 服,北走出 秦 畿。”5.指邊際;邊緣。 南朝 顏延之 《歸鴻》詩:“相鳴去澗汜,長引發江畿。”《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華山畿》:“ 華山 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6.門內;門檻。《詩‧邶風‧谷風》:“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毛 傳:“畿,門內也。” 馬瑞辰 通釋:“‘薄送我畿’,即送不過梱之謂。梱設於門中。” 唐 韓愈 《譴瘧鬼》詩:“清波為裳衣,白石為門畿。”7.指田野。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何以敘離思,攜手游郊畿。” 南朝 梁簡文帝 《雉朝飛操》:“晨光照麥畿,平野度春翬。”8. 西 漢 末, 王莽 改國號為 新 時, 長安 西市稱“畿”。《漢書‧食貨志上》:“﹝ 莽 ﹞遂於 長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長安 東西市令及 洛陽 、 邯鄲 、 臨甾 、 宛 、 成都 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東市稱京,西市稱畿, 洛陽 稱中,餘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為稱,皆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9. 唐 代縣的等級名。京城的旁邑為畿縣。《通典‧職官十五》:“大 唐 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注:“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餘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新唐書‧地理志一》:“﹝ 京兆府 京兆郡 ﹞領縣二十。 萬年 ,赤。 長安 ,赤。 咸陽 ,畿。 興平 ,畿。”參見“ 畿赤 ”。          . 真按:原稿有挪抬. □谷茂績真按:"□谷"疑為"循聲二字".然下有""矣!○應係"循名"真按:疑有誤! 廉介之聲,眾口交頌。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翁方綱的應酬文字 真按:翁方綱的巴結話 弟雖未得踵叩真按:沈津識字誤-誤衍此空圍也。蓋原文為挪抬!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鈴字!詞:【鈴轅】長官的公署或臨時駐地。 清 馮桂芬 《懷人‧羅椒生太僕時視學皖江》詩:“午夜鈴轅靜讀書,青氈風味似寒儒。” 真按:當作鈴轅.原稿有挪抬. 真按:沈津識字功 而神馳左右還伊矣。真按:疑有誤!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昕字.以昕夕一詞可知也! 真按:沈津識字誤-不知以本書前有「匪伊昕夕」參照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671.jpg        -弟雖未得踵叩鈴轅,而神馳左右匪伊昕夕矣。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夕  部首 夕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3    注音一式 ㄒ|ˋ        1. 傍晚﹑日落時分。如:「朝不保夕」。周禮˙天官˙宮正:「為之版以待,夕擊柝而比之。」      2.泛指夜晚。如:「終夕不寐」、「一夕長談」。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清˙洪昇˙長生殿˙第二齣:「此夕歡娛,風清月朗,笑他夢雨暗高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詞:夕1 x ㄒ〡〕〔《廣韻》祥易切,入昔,邪。〕       1.傍晚,日暮。《詩‧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晉 陶潛 《詠貧士》詩之一:“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五:“朝明夕暗已足歎,況乃滿地成摧穨。”《紅樓夢》第六七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西面;西方;山的西面。 三國 應璩 《與滿公琰書》:“宴樂始酣,白日傾夕,驪駒就駕,意不宣展。”參見“ 夕陽 ”。3.謂 向西;偏西。《詩‧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晏子春秋‧雜下五》:“ 景公 新成 柏寢 之室,使 師開 鼓琴, 師開 左撫宮,右彈商,曰:‘室夕。’公曰:‘何以知之?’ 師開 對曰:‘東方之聲薄,西方之聲揚。’” 蘇時學 注:“是言室偏向西,日夕則返照,故謂之夕。” 晉 張華 《勵志》詩:“四氣鱗次,寒暑環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菱角》:“一日,日既夕,戒 成 曰:‘燭坐勿寐,我往視新婦來也未。’”4.古代指傍晚晉見君王。《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孔穎達 疏:“旦見君謂之朝,莫見君謂之夕。”《國語‧晉語八》:“ 叔向 聞之,夕,君告之。”5.指傍晚拜見尊長。《左傳‧成公九年》:“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 嬰齊 而夕于 側 也。” 杜預 注:“言其尊卿敬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平公 入夕, 共姬 與之食。” 杜預 注:“ 平公 , 共姬 子也。”6.夜。《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左傳‧哀公八年》:“ 吳子 聞之,一夕三遷。”《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唐 孫樵 《書褒城驛壁》:“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百輩,苟夕得其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三俠五義》第三回:“與其在人家借宿,不若在此廟住宿一夕。”丘逢甲《得柳汀答詩知方臥病次前韻》:“何堪風雨懷人夕,更聽猿啼 三峽 聲!”7.指 一年的末季或一月的下旬。亦指每月之末。《尚書大傳》卷三:“歲之夕,月之夕。” 鄭玄 注:“自九月盡十二月,為歲之夕……下旬為月之夕。”《荀子‧禮論》:“月夕卜宅。” 楊倞 注:“月夕,月末也。”《淮南子‧天文訓》:“以至于仲春二月之夕,乃收其藏而閉其寒。”8.指古代帝王祭月的儀式。參見“ 夕月 ”。9.斜。參見“ 夕室 ”。10.量詞。《紅樓夢》第四三回:“ 賈母 笑把方才一夕話說與眾人聽了。”《紅樓夢》第六一回:“一夕話說的 鳳姐兒 倒笑了。”11.姓。 三國 蜀 有 夕斌 。見《通志‧氏族五》。    2 y 〡ˋ〕      1.通“ 亦 ”。《老子》:“﹝人﹞所教,夕議而教人。” 朱謙之 校釋引 羅振玉 曰:“御注本、 敦煌 本均作‘亦我義教之’。”2.通“ 射 ”。《史記‧管蔡世家》:“五十五年, 桓公 卒, 莊公夕姑 立。” 司馬貞 索隱:“上音亦,即 射姑 也,同音亦。”           . 昨以偶逢便人薦致,塗鴉上座雅真按:國:誨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又音)ㄏㄨㄟˇ     之又音。 ㄏㄨㄟˋ hui(05127        誨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ㄏㄨㄟˋ        1. 教導、勸導。如:「教誨」、「誨人不倦」。左傳˙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子產誨之。」          2.引誘、誘使。如:「誨盜誨淫」。易經˙繫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        (又音)ㄏㄨㄟˇ hui(05112                           詞:誨1 hu ㄏㄨㄟˋ〕〔《廣韻》荒內切,去隊,曉。〕       1.教導;訓誨。《詩‧小雅‧綿蠻》:“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唐 白居易 《讀張籍古樂府》詩:“讀君《學仙》詩,可諷放佚君;讀君《董公詩》,可誨貪暴臣。”《花月痕》第五一回:“昨宿 墳山 ,老伯諄諄垂誨,促令進城。”2.指教誨、勸諫的話。《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孔 傳:“言當納諫誨直辭以輔我德。” 明 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一:“起居之職,非專事紀錄而已,要在輸忠納誨,致主於無過之地,而後為盡職也。”3.引誘。參見“ 誨淫誨盜 ”。4.通“ 悔 ”。悔改。《管子‧大匡》:“ 管仲 曰:‘吾君惕,其智多誨。’”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智與知同(說見《法法篇》‘不智’下)。誨與悔同…… 管仲 言吾君之為人惕,及自知其過,則必多悔,悔則必能自反。”             . 真按:沈津識字功 陋,真按:國:慚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ㄘㄢˊ        1. 羞愧。如:「大言不慚」。書經˙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聊齋志異˙卷三˙連瑣:「與楊略話,見女慚懼可憐,乃出,分手去。」           詞:慚1 cn ㄘㄢˊ〕    〔《廣韻》昨甘切,平談,從。〕羞愧。《易‧繫辭上》:“將叛者其辭慚。”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今名 孝里亭 ,中有 白起祠 。嗟呼,有制勝之功,慚 尹商 之仁,是地即其伏劍處也。”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詩:“無才慚孺子,千里愧同聲。” 宋 歐陽修 《和劉原父從幸後苑觀稻呈經筵諸公》:“衰病慚經學,陪遊與俊賢。” 魯迅 《二心集‧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於唾棄之中,仍寓代為遮羞的美意,這是我萬分慚而且感的。”          . 真按:沈津識字功-原稿實作慙! 真按:沈津識字功 以邀法鑒真按:國:足  部首 足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ㄐㄩˋ       過分。見「足恭」條。    ㄗㄨˊ z(09585 足  部首 足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ㄗㄨˊ     1. 人體下肢的總稱。亦專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稱為「腳」。說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如:「舉足」、「失足跌跤」。唐˙韓愈˙山石詩:「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   2.動物的下肢,用來奔走或爬行。如:「節足動物」、「百足之蟲」。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願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3.器物下面支撐的部分。易經˙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4.姓。如戰國時韓國有足強。   5.二一四部首之一。              6.踏。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足羊。」      7.滿足、使滿足。漢書˙卷五˙景帝紀:「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         8.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             9.夠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滿意足」、「豐衣足食」。      10.富裕。如:「富足」。       11.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樂了一天」、「在水中悶了足足有二分鐘的氣。」          12.堪、可以。如:「足供參考」、「足慰吾懷」、「足以自豪」。      13.值得。如:「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ㄐㄩˋ jy(06042                          詞:足1 z ㄗㄨˊ〕 〔《廣韻》即玉切,入燭,精。〕      1.腳;腿。《書‧說命上》:“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孔 傳:“跣必視地,足乃無害。”《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三國 曹冏 《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先斷腰膂。” 明 袁宏道 《由天池踰含蟠嶺至三峽澗記》:“潭面皆膩石,稍縱足則溜,其極無底。”《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足”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張恨水 《八十一夢‧七十二夢》:“她身披黃袍,足踏黃靴,金光射人。”2.代指整個身體。《楚辭‧天問》:“何親揆 發 足, 周 之命以咨嗟?” 朱季海 解故:“謂指 武王 弗豫時事,‘ 發 足’自謂 武王 之躬,親揆之者,或緣省疾,或緣將自以為質,俾上告三王,以代王 發 之身,且先有事乎受代者之軀體云爾。”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穎》:“ 仲躬 曰:‘某以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近十年之怪觀狀》第二回:“姑勿論其豐不豐,暫時且得了一個托足之所。”3.植物的根莖。《左傳‧成公十七年》:“ 仲尼 曰:‘ 鮑莊子 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杜預 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 晉 束晰 《補亡詩》之二:“白華玄足,在丘之曲。”4.器物下部形狀像腿的支撐部分。《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宋 德洪 《香城英禪師贊》:“木床足折,續之以薪。” 明 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一:“《農桑輯要》云: 燕 趙 之間用之。如鑱而小,中有高脊。長四寸許,闊三寸,插於耬足。”5.基址;底腳。《《詩‧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 毛 傳》:“麓,山足也。” 南朝 謝朓 《治宅詩》:“迢遞南川陽,迤邐西山足。” 明 袁宏道 《入東林寺記》:“ 江州 半日程,抵 東林 。石路縈折,然猶未當山足。”6.謂用足踢或踏。《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野羊。”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足,謂踏也。”《太平廣記》卷四四七引 唐 戴孚 《廣异記‧僧服禮》:“ 禮 撫掌曰:‘ 彌勒 如此耶?’具言如狀,﹝狐﹞遂下走,足之不及。”7.借指坐騎。 晉 曹攄 《贈韓德真》詩:“爾足既駿,爾御亦殊。顧我駑蹇,能不踟躕。” 南朝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迅足駸駸,後發前至。” 唐 韓愈 《為人求薦書》:“及至 匠石 過之而不睨, 伯樂 遇之而不顧,然後知其非棟梁之材、超逸之足也。”8.富裕;富足。《書‧旅獒》:“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公藏私畜,上下與足。”9.指使富足。《荀子‧賦》:“行義以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寧泰。” 楊倞 注:“足窮,謂使窮者足也。”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八:“ 赤泉 給我飲, 員丘 足我糧。” 宋 曾鞏 《諸廟祈雨文》:“民之艱於稼穡,賴歲屢豐,得以足衣食而償其力,吏亦得以無所事於勤而偷祿。”10.多。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神道碑銘》:“谷寒無日,山空足雲。” 唐 李白 《荊州歌》:“ 白帝城 邊足風波, 瞿塘 五月誰敢過。” 明 袁宏道 《邢州道上大風》詩:“吹面如有痕,欲拔髭鬚去。此地足黃沙,易作風神怒。”11.充分;充足;足夠。《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余冠英 注:“‘室家不足’是說對方要求締結婚姻的理由不足。”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十:“知恥足為勇,晏然誰汝令?” 宋 陳造 《再次韻自誑簡賓王》之一:“山田雨足鳩呼婦,籬援春深竹有孫。” 明 劉基 《雜詩》之十:“自謂樂無似,至足不求餘。”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五九回:“ 日本 兵換了衣服,吃了個酒足飯飽,精神又大了。”12.完備;完美。《論語‧八佾》:“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老子》:“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王弼 注:“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 唐 韓愈 《答尉遲生書》:“今吾子所為皆善矣,謙謙然若不足而以徵於 愈 , 愈 又敢有愛於言乎?” 明 吳承恩 《賀金恥齋翁媼齊壽障詞》:“萃百口之雍和,道中一樂;撫眾緣之具足,物表雙全。”13.充滿。 唐 沈亞之 《上冢官書》:“ 亞之 伏念傑木之生,大長越倫,足谷肩山。” 宋 惠洪 《法雲同王敦素看東坡枯木》詩:“此翁胸次足江山,萬象難逃筆端妙。”14.夠得上某種程度和數量。 宋 陳造 《竹米行》:“今歲麥秋旱歲餘,得麥僅足償官租。” 清 西清 《黑龍江外記》卷五:“ 布特哈 ,無問官兵散戶,身足五尺者,歲納貂皮一張,定制也。”15.興盛。《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去歲已移居 饒州 南門 ,娶妻開店,生意甚足。”16.窮盡。 唐 杜甫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詩:“萬里相逢貪握手,高才仰望足離筵。” 仇兆鰲 注:“足,盡也,言仰望無窮之意,盡於離筵頃刻之間。” 宋 陸游 《岳池農家》詩:“春深農家耕未足,原頭叱叱兩黃犢。”《三國志平話》卷上:“﹝ 漢光武皇帝 ﹞至園內,花木奇異,觀之不足。”17.很;十分;非常。 唐 韓愈 《重雲李觀疾贈之》詩:“此志誠足貴,懼非職所當。” 前蜀 韋莊 《思帝鄉》詞之二:“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元 薩都剌 《題紫薇觀馮道士房》詩:“雲護燒丹灶,泉香洗藥池。道人足高興,未許俗人知。”18.滿足;滿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或賜二小人酒,不夕食。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歎。”《呂氏春秋‧義賞》:“臣聞繁禮之君,不足於文;繁戰之君,不足於詐。” 高誘 注:“足,猶厭也。”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清 顧炎武 《與江南諸子別》詩:“諸公莫效 王尼 歎,隨處容身足草廬。”19.指身體素質好。 明 袁宏道 《與陶祭酒書》:“ 平倩 病體已痊,其症非不足,山居寂寞,鰥居冷淡。”如:先天不足。參見“ 足壯 ”。20.值得;足以。《國語‧ 吳 語》:“大夫種乃獻謀曰:‘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 吳王 之心。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 吳 ,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韋昭 注:“言 越 不足畏。” 晉 陶潛 《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書》:“ 公立 更與深於道者論之,則某之所論無一字不合於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 郭沫若 《游上海豫園》詩:“坐使湖山增采色, 豫園 有史足千秋。”21.重視。參見“ 足禮 ”。22.足錢的略稱。 宋 范仲淹 《奏乞差官陝西祈雨》:“今來, 關中 大旱, 永興 同 華 、 陝 、 虢 以來無二三分秋苗,粟米每斗一百五十文足。”參見“ 足錢 ”。23.姓。 戰國 韓 有 足強 。2 z ㄗㄨˊ〕    j ㄐㄩˋ〕    〔《廣韻》子句切,去遇,精。〕      1.(今讀z)補足;湊滿。《列子‧楊朱》:“逃於後庭,以晝足夜。” 楊伯峻 集釋:“《釋文》云:足,即且切,益也。《廣韻‧遇韻》:‘足,添物也。’則讀去聲。”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賀太傅 作 吳郡 ,初不出門。 吳中 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云:‘ 會稽 雞,不能啼。’ 賀 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 吳 兒!’” 明 李贄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 邑姜 以一婦人而足九人之數,不妨其與 周 、 召 、 太公 之流並列為十亂。”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並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2.擁,增益。參見“ 足2本 ”。3.過分。參見“ 足2恭 ”。             .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原稿有挪抬. 真按:詞無. 乃承老公祖手答下真按:詞:【老公祖】 明 清 官場中對地方長官的尊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辭院》:“老公祖不知,他與 左良玉 相交最密,常有私書往來。”《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季守備 道:‘老公祖這一番考試,至公至明,合府無人不服。’” 夏衍 《秋瑾傳》序幕:“這案情關係太大,還請老公祖帶去訊辦,兄弟不敢。” 真按:原稿有挪抬.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疑有誤! 雅意殷拳真按:沈津識字功 非所真按:疑有誤!-應非敢字!疑乃""字,又略不似! 真按:俟考! 增慚耳。真按:原稿作祇. 真按:沈津識字誤-應是恧字!蓋沈氏不熟此詞也. 肅此,覆候崇祺真按:原稿有挪抬. 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斷句可議者-肅此覆候。崇祺。○肅此。覆候崇祺。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六冊第165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八)\_001658.jpg              姑重整如下:    曩於吳門人士側聆老先生品業文章,照映藝林,後稔知榮蒞畿省,循名茂績,廉介之聲,眾口交頌。弟雖未得踵叩鈴轅,而神馳左右,匪伊昕夕矣。昨以偶逢便人,薦致塗鴉,上座雅誨,正慙荒陋,不足以邀法鑒;乃承老公祖手答下,乃雅意殷拳,非所克當,祇增慙恧耳。肅此,覆候崇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