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145

  予因記董香光跋松雪書《過秦論》後云:“吳興此書學《黃庭內景經》,時年三十八歲,最為善者機也。成名以後,隤然自放,亦小有習氣,於是書亂之,真按:贋 真按:國:贗  部首 貝 部首外筆畫 15 總筆畫 22 注音一式 |ㄢˋ 假的﹑偽造的。如:「贗品」。南史˙卷七十七˙恩倖傳˙戴法興傳:「帝嘗使願兒出入市里,察聽風謠,而道路之言,謂法興為真天子,帝為贗天子。」 詞:贗1 yn 〡ㄢˋ〕 假;偽造。《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帝常使 願兒 出入市里,察聽風謠,而道路之言,謂 法興 為真天子,帝為贗天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前計頓乖張,居然見真贗。” 焦竑 《玉堂叢語‧夙惠》:“眾驚問故,曰:‘倦果出革除庚辰年,則當以 建文 三年,書乃曰 洪武 三十三年,非贗而何?’” 惲敬 《答陳云渠書》:“ 銅有贗而 銅無贗,故可寶。” 蔡有守 《師子林》詩:“不辨真與贗,聞名徒仰欽。” . 鈍滯吳興不少矣。真按:董其昌論趙孟頫書法 真按:董其昌論趙孟頫書法的分期 《過秦論》是至元辛卯秋書,蓋學此碑時不遠,而香光之論如此,甚矣變之難言也。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批評方法論-變之難言也 ”趙子固跋褚書云:真按:趙孟堅論褚遂良書法 “《三龕》、《孟法師》二刻,早年所書,《房玄齡碑》、《聖教序記》、《倪寬贊》并晚年書。”河南生於隋開皇六年丙辰,真按:褚遂良書法的分期 真按:褚遂良之生卒 以貞觀十五年辛丑遷諫議大夫,此碑是明年壬寅夏所書,故系銜諫議大夫也。是時年四十七,而猶謹守虞法若是。真按:褚遂良學習書法的歷程 真按:褚遂良學虞世南 張懷瓘《書斷》云:“少則服膺虞監,長則祖述右軍,真書嬋娟綽約,歐虞謝之。”而竇臮《述書賦》乃有澆醨之議,真按:褚遂良與王羲之.虞世南 真按:褚遂良學習書法的歷程 是獨何歟?考河南書法,嘗師史陵,真按:褚遂良學習書法的歷程 曰此法更不可教人矣,此在學虞之後真按:原稿作"此在學虞書之後",此敓一書字. 見《廣川書跋》中。又謂學雖雜而本體不失,往往不減西漢銅甬等書,真按:董逌論褚遂良的書法 可謂極推之矣。書《聖教序記》在永徽四年癸丑,年五十八,距書是碑時上下十年耳。供使終守虞法而不變,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乃"借使". 真按:詞無.國無.疑有誤! 以後視前,正亦未知孰為最妙也。天挺之才,古今相望,若褚與趙者,真按:趙孟頫與褚遂良 後人豈能窺其崖際,而其用力之可見者,不能誣也。右軍五十一歲書《蘭亭》,五十四書《黃庭》,皆其末年書,未知其見石鼓、籀書在何年耳真按:標點可議者-作句號即可! 世謂三十三書《蘭亭》者,訛也。真按:王羲之的書法編年 真按: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時間 比觀虞、褚書,當上揆諸右軍,而後知其出入變化,合得失之故,真按:疑有誤!-原稿似作翻,或翩,非離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46.jpg 故觀此一碑而可以論褚書,觀一褚書而可以論上下千年之書尚矣。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關捩 二十一日燈下書於青棠書屋。

  彭藏本與朱藏本微有肥瘦、真按:彭冠與孟法師碑 真按:朱筠與孟法師碑 濃淡不同處,當合二本雙鈎一本,則為世間第一善本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論善本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整理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方法論 二十四日燈下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4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42.jpg

145

跋興福寺碑(魚門藏本)真按:程晉芳的收藏

  唐人集右軍書,懷仁、大雅二者并稱,而其佳本皆在魚門先生齋中,大有“寶晉”名齋之意矣。真按:程晉芳的碑帖採訪 真按:程晉芳與王羲之 北平翁方綱。

  借於余齋,凡經十閱月矣,日日摩挲,神為之右。真按:翁方綱金石學的樂趣 真按:翁方綱向程晉芳借閱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真按:出處註明不清-前皆有頁碼,雖或有無衍6字者,然此獨無.

145

跋興福寺碑

  此碑明末西安府濬城濠始得之,真按:翁方綱的文物出土學 闕失其半,所云公諱文者,已失其姓,不知者因其上句惟大將軍矣。字上半行書似口形,遂誤為《吳文碑》真按:古人也識字誤-故不在吾今日人淺而已.不學,皆淺爾.豈分藍綠乎? 真按:標點不當-不知者因其上句「惟大將軍矣」字上半行書似「口」形,遂誤為「吳文碑」 謂「矣」字行書上半似口形也.豈可斷開!此亦省x字之例也.○又疑可能係重文符號,而讀認時落掉了!下文即可證是「矣」字的問題。(文海本文集亦無重"".23976. 顧寧人亦沿其誤。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耳食-不拿耳朵當眼睛 真按:以訛傳訛 真按:顧炎武治學的毛病 近日王篛林直稱《吳碑》,莫之省也。真按:王澍治學的毛病 予見北宋時解州《鹽池集右軍書碑》云“弊急可救之矣”,真按:標點可議者-下一篇作「予見解州鹽池集此碑字石刻」實不必擅加引號也.況既加之,則實為書矣.敢問真書名為此7字乎? “矣”字正即此碑“矣”字,在宋時尚不誤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碑以證碑-不同碑帖間的比對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三卷第8頁。

145

跋興福寺碑字(林本裕集字)

  此集《興福寺碑》,“矣”字可證顧亭林諸家沿俗作“吳”之訛。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碑以證碑-不同碑帖間的比對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筆記 予見解州鹽池集此碑字石刻,真按:重出,重複,-前一篇作"解州鹽池集右軍書碑" 亦分明是“矣”字也,集字之有關考證如此。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與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對考證學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論集字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742頁。

146

跋聖教序

  南堂本今墨卿以贈葉雲谷矣,真按:方貞觀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真按:方貞觀 真按:伊秉綬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真按:葉夢龍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真按:伊秉綬與葉夢龍 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及三葉皆移裝於此後。真按:百度有! 真按:標點不當-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然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寧不點,也比點錯來得好. ○此則沈氏失,該責也.愚擬稿曰: 本來想饒過此例,但讀至今不得不執起來,請先輩,示後學也:「六年前墨卿所購宋拓《聖教序》,世有二本,其一即方南堂本,有文熙光跋者是也」(跋聖教序(伊墨卿藏本),146)「南堂本今墨卿以贈葉雲谷矣,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及三葉皆移裝於此後。」(跋聖教序,146) 然則「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此句不可斷成「文熙光跋、方士庶小楷」乎?本以為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寧不點開也較點錯好。然若此比鄰同頁可互證者,皆不知 如此;以愚薄學陋聞,乃連讀下來皆得警醒翻寤,則孰不能?可見讀此書者鮮矣,如愚者挨次讀此書下來的,愈益尠矣。即沈先生怕都忙著編書,無暇讀書了,尤其 是讀自己編撰過的書麼?成書後不暇讀自己所編之書,忙著編撰下一本或下一篇,難不成成書時也不暇三反覆之?則本書編纂過程如何倉卒草率,如何趕鴨上架,如 何倉皇辭廟,……如何不堪想像,能不啟人疑竇?則辛勞抹殺,是誰之咎耶?讀者乎?編者乎?甚矣,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是箴言,亦真言矣。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裝潢學 ○沈津識字誤.據原稿:文熙光跋及方士庶小楷及三葉皆移裝於此後.第一及字漏掉了!投稿擬稿時才發現.2009/8/20 下午 10:26:06 甲子八月廿九日,方綱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988頁。

146

跋聖教序(伊墨卿藏本)真按:伊秉綬的收藏

  予題此帖後之十四年,墨卿大兄復持來屬為續書於後。真按:伊秉綬 真按:伊秉綬求翁方綱題字 墨卿為耘門鄉人,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同事-鄭氏同修四庫也. 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翁與鄭際唐交並不深(尤無伊深),乃援鄭為伊喻?疑此乃同事時爾.早期爾.○結果下文竟然係「嘉慶丙辰冬十一月。」跌倒~><.可見臆測之不可遽信也.或愚于鄭翁二人交情有錯覺.俟再熟囉. 真按:鄭際唐與伊秉綬 其博雅工書,不讓耘門,而精力勤求過之,真按:伊秉綬的金石採訪學 此帖得所歸矣。真按:翁方綱對伊秉綬金石學的評價 嘉慶丙辰冬十一月。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二冊第3260頁。

146

跋聖教序(伊墨卿藏本)

  六年前墨卿所購宋拓《聖教序》,世有二本,其一即方南堂本,有文熙光跋者是也真按:方貞觀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真按:沈津之誤-這就不應該了.此既可見文熙文跋為句,而前文文熙光跋與方士庶小楷不知斷開乎? 又其一本有王虛舟為蔣季虎跋者,真按:蔣典-疑乃蔣季箎之訛.○應即此字.號季虎也.見皇清書史. 真按:王澍與蔣典 真按:王澍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亦宋拓,微遜前本。墨卿留南堂本攜往粵東,真按:伊秉綬與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唐懷仁和尚 真按:伊秉綬的行程 真按:伊秉綬在廣東 今復攜北來,而又得此本,雖用墨過重,實在前二本上,特其中不免有描失者,又脫落者,然其精妙處仍勝前本也,時時取此本與前一本對之,復何親見門生家棐几矣。真按:减 真按:疑有誤!-三字原稿似無可疑者,然義未安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3981.jpg 予因重借前本至小齋細對,故舉其最要一、二處書於帖尾。嘉慶甲子八月十二日。

  此本用墨因太重,而其中實得墨之神彩者數十字,則諸本所不及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用紙用墨 真按:翁方綱對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版本的評騭 今舉其最要者一二處:“杖策孤征”,拓字“孑”旁上橫,下將折下處真按:愚擬稿云: 「“杖 策孤征”“孤”字“孑”旁上橫下將折下處,其旁側小有闕痕半黍許,蓋墨本如此」沈津誤識「孤」為「拓」字,蓋但留意右旁似「石」,而疏忽左邊與「孤」之 「子」(孑)同筆也。且以文義讀之,若無「孤」字,則「孑旁」之語將誰屬矣?又「上橫下將折下處」略不宜斷開,此乃謂此「孑」筆畫之上橫之下將折下處—— 即謂「乛」之勾處也。 其旁側小有闕痕半黍許,蓋墨本如此,故上石時闕之,後來拓本竟似上橫斷,經中撇另起者,拓本之失也。昔於同年曉嵐宗伯齋中見朝鮮國重修文殊院,真按:翁方綱與紀昀 沙門坦然行書真按:翁方綱與韓國人 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昔於同年曉嵐宗伯齋中見朝鮮國重修文殊院沙門坦然行書,"文殊院沙門坦然"豈好斷開. 真按:翁方綱與紀昀的金石學 全仿集《聖教》之字,其“孤”字竟以上橫另頓,而中撇另起。詳其立石在宋建炎四年,則所仿是宋以前拓本,而“孤”字左旁宋拓已被墨痕所掩矣。今以此精拓本驗之,信是連下而原有闕痕耳。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字體筆畫 真按:訛以傳愈訛 然此一條,猶非極有關係者真按:標點不當-當作。號! 前幅“佛道崇虛”“崇”字即《蘭亭》“崇”山字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碑以證碑-不同碑帖間的比對 真按:標點不當-「“崇”字即《蘭亭》“崇山”字也」此亦省略x字之例也.謂「“崇”字即《蘭亭》“崇山”(之“崇”)字也」. 其“山”頭之下“冖”之上橫列三小點,真按:翁方綱對蘭亭集序「崇」字的考訂 然 後中加大點,無論定武本、褚臨本皆同。惟是褚臨本經後人屢有翻摹,今之重摹褚本者“山”下竟無此橫列三小點矣,而卻尚空有一分之黑地。試問若非此處有橫列 三點,則“山”下“冖”上,無端空五分許是何帖哉?惟定武善本三點具存,而褚本雖極精之舊摹本,亦止見右一點甚犀利,有似於橫掠者。其左二點則雖極舊之宋 拓,亦皆不可見矣。今以此懷仁集《聖教》“崇”字驗之,實是如此,真按:翁方綱的金石識字學方法-碑以證碑-不同碑帖間的比對 其左二小點或是原墨跡上石時太輕微,致久而掩昧歟?要之其右一點則昭然具在也。而《聖教》舊拓亦往往因用墨過重而掩匿之,獨此一本“崇”字“山”下右點極為分明,則不但有關於《聖教》,并有關於褚臨《蘭亭》之訂證也。真按:翁方綱對蘭亭集序版本的鑑定 其“山”頭則先左挑一筆,開局甚寬,然後作中間一直,卻是末尖微有向左蹙起之勢,而後右末小直斜注而下以見疏密迴合之章法。定武本神理渾淪,莫能尋其緒矣。其實定武本亦是如此,惟褚本此“山”頭三直最為可辨,而後來翻本盡失之,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複製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出版學 獨懷仁集《聖教》具此微妙,而後來拓本又盡失之,惟此宋拓精本乃庶幾得之,此一字真至寶也,故特拈出,以見宋拓《聖教》之可貴如此。真按:一字千金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981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