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ugust 9, 2009

474

,不知吾姪聞之何以為情也?此三年中當倍加精進,以厚扶搖之翼,切望切望。真按:翁方綱之姪 真按:翁方綱對姪子的期許 真按:翁方綱重視紮根教育 真按:翁方綱論讀書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質厚為本 愚惟日日校真按:原稿作讐. 無晷刻之暇。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的工作 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情形考 榜後聞俞君速行,始竭一日之力,看尊作寫手卷、對聯,併贈俞君一聯,殊匆匆也。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愧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ㄎㄨㄟˋ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4.羞慚。如:「面有愧色」。                詞:愧1 ku ㄎㄨㄟˋ〕〔《廣韻》俱位切,去至,見。〕       1.羞慚。《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唐 韓愈 《瀧吏》詩:“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 清 孫枝蔚 《空城雀》詩:“回頭悔所為,撫心愧仁賢。” 魯迅 《〈集外集〉序》:“但我對於自己的‘少作’,愧則有之,悔卻從來沒有過。”2.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郎中令善愧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膽智‧況鐘》:“此可以愧口給之文人,矜莊之大吏矣。”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登錯的文章》:“不過這兩位,卻確可以勵現任的文官武將,愧前任的降將逃官。”3.通“ 傀 ”。怪異。參見“ 愧行 ”。                 . 真按:疑當讀作「榜後聞俞君速行,始竭一日之力看尊作,寫手卷、對聯,併贈俞君一聯,殊愧匆匆也。」寫乃翁寫也,貫下併贈俞君一聯亦翁寫也.故言愧匆匆--匆匆草就也. 四月十一日,愚叔方綱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應非為字!乃拜字也!-四月十一日,愚叔方綱拜致。 真按:原稿原作拜啟,後"""".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一冊第108頁。
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108.jpg 474
致大哥二哥真按:翁方綱之家世-以「貴鄉親一緘投到」似非親兄也!
  昨承大哥、二哥枉顧,餽慰深情,至諄極篤,非筆札所能悉陳也。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似非親哥也! 愚十五日到馬蘭峪,真按:翁方綱在馬蘭峪 貴鄉親一緘投到,即承雷、姚二君枉過見候,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隨即往答拜,真按:翁方綱的應酬 真按:翁方綱的行程 先托以時時便帶家信。真按:翁方綱寄信的方法 真按:翁方綱的家書 今初到,先將此次家信封入尊函,真按:翁方綱寄信的方法 真按:翁方綱寄信的方法-附寄 即求命紀送至舍下為感真按:疑有誤! 真按:國:      紀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又音)ㄐ|ˇ        之又音。        ㄐ|ˋ j(05428 紀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ㄐ|ˋ     1. 絲的頭緒、條理。禮記˙禮器:「紀散而眾亂。」淮南子˙泰族:「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工女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   2.法度、準則。如:「紀律」、「風紀」、「綱紀」、「違法亂紀」。文選˙揚雄˙解嘲:「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紀,不生則已,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       3.本紀的簡稱。為史書紀傳體體例之一,專記古帝王的行蹟。如:「五帝紀」、「始皇紀」。      4.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今以百年為一世紀。唐˙李商隱˙馬嵬詩:「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5.地質年代分期的單位。如:「寒武紀」、「侏羅紀」。       6.姓。如漢代有紀信,清代有紀盷。             7.治理、綜理。如:「經紀」。國語˙晉語四:「禮以紀政。」      8.記載、記錄。通「記」。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                [辨似:]記、 紀二字在「記載」一義上相通。如「記錄」亦作「紀錄」。但在統緒、統理、準則等方面詞義,一律用「紀」。如「本紀」不作「本記」,「綱紀」不作「綱記」, 「經紀」不作「經記」。反之,在當記載下來的文章意義上,一律用「記」,如「日記」不作「日紀」、「遊記」不作「遊紀」。今法律統一用字規定「記錄」用於 動詞,如:「我將他演講內容記錄下來。」;「紀錄」用於名詞,如:「會議紀錄」。        (又音)ㄐ|ˇ j(05402            詞:紀1 j ㄐ〡ˋ〕〔《廣韻》居理切,上止,見。〕       1.絲縷的頭緒。《墨子‧尚同上》:“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 漢 劉向 《說苑‧權謀》:“ 袁氏 之婦,絡而失其紀。”2.引申為事物的端緒。《韓非子‧主道》:“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漢 劉向 《說苑‧雜言》:“賢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察乎治亂之紀。” 明 何景明 《內篇》二四:“是故物必有始而事必有紀。”3.別理散絲的頭緒。引申為治理,綜理。《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鄭玄 箋:“以罔罟喻為政,張之為綱,理之為紀。”《國語‧周語上》:“ 稷 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 韋昭 注:“紀,謂綜理也。” 晉 陶潛 《移居》詩:“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既往葬 子厚 ,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4.綱領;法度。《書‧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孔 傳:“言失 堯 之道,亂其法制,自致滅亡。”《晏子春秋‧諫下十二》:“夫禮者民之紀,紀亂則民失。亂紀失民,危道也。” 三國 嵇康 《聲無哀樂論》:“上失其國,國喪其紀。”5.指能起綱紀作用的人。《南史‧劉顯傳》:“善人國之紀也,而出之,無乃不可乎。” 宋 司馬光 《祭范尚書文》:“天生俊賢,為國之紀。”6.法則;准則。《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老子》:“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 軒轅 ,下至于茲。” 明 張居正 《重刊〈西漢書〉序》:“其為文多不馴雅,不如 固 之簡嚴明切,敘次有紀。”7.紀律。《後漢書‧鄧禹傳》:“聞 禹 乘勝獨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8.終極。《國語‧周語上》:“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韋昭 注:“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參見“ 紀極 ”。9.僕人。《續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尊紀且在禪堂中暫坐,止可大人一人同我至方丈見我尊師。”參見“ 紀綱 ”。10.歲、 月、日、星辰、曆數,皆稱“紀”。《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數。”《史記‧日者列傳》:“ 司馬季主 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漢書‧律曆志》:“ 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歲月日星辰,是謂五紀也。”11.日月相會。《禮記‧月令》:“﹝季冬 之月﹞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 鄭玄 注:“紀,會也。”《呂氏春秋‧季冬》:“月窮于紀。” 高誘 注:“月遇日相合為紀。月終紀,光盡而復生曰朔,故曰月窮于紀……一說:紀,道也。月窮于故宿,故曰窮于紀。”按,《淮南子‧時則訓》 高誘 注用后一說。12.年歲。《後漢書‧郅惲傳》:“顯表紀世,圖錄豫設。” 李賢 注:“紀,年也。言天豫設圖錄之書,顯明帝王之年代也。”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瘞鶴銘並序》:“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 華亭 ,甲午歲化於朱方。”13.通“ 記 ”。記載;記錄。《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國語‧晉語四》:“吾聞 晉 之始封也,歲在大火, 閼伯 之星也,實紀 商 人。”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富貴無能,磨滅誰紀?”14.通 “ 杞 ”。《詩‧秦風‧終南》:“ 終南 何有?有紀有堂。”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紀,讀為杞。堂讀為棠。條、梅、杞、棠,皆木名也。紀、堂,假借字耳。考《白帖》 終南山 類引《詩》正作‘有杞有棠’。”一說,紀,通“ 基 ”。 毛 傳:“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詩‧秦風‧終南》:“ 終南 何有?有紀有堂。”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紀,讀為杞。堂讀為棠。條、梅、杞、棠,皆木名也。紀、堂,假借字耳。考《白帖》 終南山 類引《詩》正作‘有杞有棠’。”一說,紀,通“ 基 ”。 毛 傳:“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15.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十二年為一紀。《書‧畢命》:“既歷三紀。” 孔 傳:“十二年曰紀。”《國語‧晉語四》:“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韋昭 注:“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先生結髮增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 清 顧炎武 《冬至寓汾州之陽城里祭畢而飲有作》詩之二:“流離踰二紀,愴怳歷三都。”16.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一千五百年為一紀。《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17.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一世。《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紀,世也……言先人至 漢 十世始進仕。”18.古 代曆法名詞。我國 漢 初所傳的六種古代曆法以十九年為章,章置七閏月;四章為蔀;二十蔀為紀;三紀為元。《後漢書‧律曆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 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以一歲日乘之,為蔀之日數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復其初,是以二十蔀為紀。紀歲青龍未終,三終歲後復青龍為元。”19.地質學名詞。次於“代”一級的地質年代單位。一個代包括幾個紀,如古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在紀的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叫“系”,如寒武系、奧陶系等。20.我國史書的一種體裁。專記帝王的事跡及有關大事。 唐 劉知幾 《史通‧本紀》:“蓋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繫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通志‧總序》:“紀則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繫人。”21.古國名。 西周 金文作“己”。 姜 姓, 春秋 時為 齊 所滅。故地在今 山東 壽光 東南。 戰國 時為 齊 邑,改稱 劇 。《左傳‧隱公元年》:“八月, 紀 人伐 夷 。” 杜預 注:“ 紀國 在 東莞 劇縣 。”2 j ㄐ〡ˇ〕    〔《廣韻》居理切,上止,見。〕      姓。 漢 有 紀信 。見《史記‧高祖本紀》。                . 真按:疑有誤!-何單呼姓?豈同前雷、姚二君,然不加稱呼,未免唐突?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國無.詞無. 肅此佈謝。真按:國無.詞:【肅此】敬此。對尊長書札用語,表示恭敬地修此書信,放在頌祝語的前面。如:兒在外身體健康,請勿念。肅此,敬請福安! 即候陞禧。臨穎馳切。方綱頓首。十七真按:疑有誤!
  注:此札見《蘇齋手札》石印本。真按:本書取材
474
文幹真按:真按:翁方綱與文榦 一作文榦.
  敬候遠皋學使老友近祺。真按:文榦之仕履 久不作札,念切念切。通家中王生實齋真按:文榦與王聘珍的關係 真按:翁方綱與王聘珍的關係 真按:王聘珍 經術淹貫,實少其匹,思其遊浙,真按:王聘珍的行程 真按:王聘珍在浙江 或有論文,晉謁之時真按:斷句可議者-當予連讀! 故寓此真按:沈津識字誤-原稿作札,並不難辨也!-思其遊浙,或有論文晉謁之時,故寓此札。 實齋人極誠樸,故附此札,非敢於封鎖森嚴之廨,不擇人而使校真按:疑為能字!-非敢於封鎖森嚴之廨,不擇人而使校能。候到,諸惟鑒察。          詞:【校能】1.比試才藝。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是太子與諸釋引強校能,弦矢既分,穿鼓過表,至地沒羽,因涌清流,時俗相傳,謂之 箭泉 。”2.考核才能。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吏部罷書判身言之選,設三式以任人,一曰校能之式,每歲以朝右崇重者一人,與吏部郎校天下群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校定日據其功狀而登進之。” 真按:疑乃""字! 諸惟鑒察。真按:翁方綱為王聘珍寫推薦信 真按:翁方綱向文榦推薦王聘珍
  注:文幹——原名文寧,字蔚其,號遠皋,又號芝崖,正紅旗滿洲人。散館授編修,官至西藏辦事大臣。真按:文榦傳記資料 真按:文榦之仕履 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875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75.jpg
474
元禮啟人真按:真按:張模-應即此人 真按:翁方綱與張模信-致元禮、啟人. 真按:原稿題〈七月廿五日致元礼啟人〉,疑此啟人實乃""之一字之異寫爾.○蓋讀作〈七月廿五日致元礼、啟人〉,人字並不誤!○初竟不寤!蓋原稿「七月廿五日致」一行,「元禮」一行,「啟人」一行,自有其意也!二人字亦俱為平抬也。 真按:翁方綱與趙佑信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 真按:張模與趙佑 疑有誤!-疑乃衍文或誤判也.原稿確有此形.然疑其乃""(啓)之不同寫法也."頓首""匆匆"….○非也.啟人乃翁、張同年趙佑也.
  海昌師之事,真按:翁方綱之師 真按:陳世倌 真按:翁方綱與張模.趙佑與陳世倌 諸兄定之數,真按:原稿此字偏右謙小. 真按:國:照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ㄓㄠˋ     1. 映射。如:「照耀」、「陽光照在窗戶上。」          2.投映。如:「照鏡子」。         3.比擬、依據。如:「仿照」、「照貓畫虎」、「比照辦理」、「照本宣科」。         4.比對、核對。如:「對照」。      5.通知。如:「照會」、「關照」。       6.向著、對著。如:「照頭一棍」、「照著敵人開槍」。       7.看、顧。如:「照顧」、「照應」、「照料」。      8.知曉。如:「心照不宣」。三國志˙卷十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聞騏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   9.攝取影像。如:「照相」、「這張像片是新照的。」       10.日光。如:「夕照」、「殘照」。         11.像片。如:「近照」、「玉照」。         12.憑證。如:「執照」、「護照」。喻世明言˙卷三十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申公道:『錢卻有,何以為照?』」               詞:照1 zho ㄓㄠˋ〕    〔《廣韻》之少切,去笑,章。〕“ 昭2 ”的被通假字。亦作“ 炤1 ”。亦作“ 曌1 ”。      1.光線照射;照耀。《易‧恒》:“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唐 韓愈 《山石》詩:“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丁玲 《詩人亞洛夫》:“十六支的電燈光照在 安尼 的臉上。”2.相映;輝映。《南史‧謝晦傳》:“ 晦 率眾二萬發自 江陵 ,舟艦列自 江津 至于 破冢 ,旗旌相照。”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唐 韓愈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3.明亮;光明。《詩‧陳風‧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白日曬光,幽隱皆照;明月曜夜,蚊虻宵現。”4.日光。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六:“臣聞靈輝朝覯,稱物納照;時風夕灑,程形賦音。” 唐 錢起 《過溫逸人舊居》詩:“酹酒片陽微,空山想埋照。” 宋 歐陽修 《嵩山‧公路澗》詩:“留連愛芳杜,漸下西峰照。”5.察知;明白。《逸周書‧武稱》:“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追時之權,武之尚也。” 朱右曾 校釋:“照,訓知。”《楚辭‧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 彭咸 之所聞。”《新唐書‧魏元忠傳》:“吏不奉法,慢自京師……陛下何照遠而不照近哉?” 清 顧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於先曾祖墓之左》詩:“ 王季 之墓遭水齧, 宣尼 封防遭甚雨。我今何幸獨不然,或者蒼天照愁苦。”6.示悉;告知。參見“ 照會 ”。7.昭示;反映。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 凱綏‧珂勒惠支 的作品是現代 德國 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民的困苦和悲痛。”8.看。《紅樓夢》第五三回:“ 賈母 歪在榻上,和眾人說笑一回,又取眼鏡向戲臺上照一回。”《陝北民歌選‧藍花花》:“ 藍花花 下轎來東望西照。”9.對比;比照。 五代 林罕 《〈字源偏傍小說〉序》:“其時復於《說文》篆字下,便以隸書照之。”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大乘除皆不下照位,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10.反射影像。《晉書‧王衍傳》:“﹝ 衍 ﹞在車中攬鏡自照。” 南朝 梁簡文帝 《龍丘引》:“水照弄珠影,雲吐 陽臺 色。” 唐 孟浩然 《清鏡嘆》詩:“妾有盤龍鏡,清光常晝發……愁來取自照,坐嘆生白髮。” 金 元好問 《八月并州雁》詩:“八月 并州 雁,清 汾 照旅群。” 茅盾 《光明到來的時候》:“可惜沒有一面鏡子給你自己照一照!”11.圖像;相片。《晉書‧文苑傳‧顧愷之》:“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有一個小照行樂,求大筆一題。”如:玉照;風景照。12.拍攝(影片或照片)。 老舍 《全家福》第三幕:“照完全體的,再給他們照一張‘全家福’。”13.鏡子。 宋 曾慥 《類說》卷五一引《本事記‧樂昌公主》:“有蒼頭賣半照者, 德言 出半合之,題詩曰:‘照與人俱去,照歸人不歸,無復 姮娥 影,空留明月輝。’”14.證明;憑證。《朱子語類》卷六四:“遠人來,至去時,有節以授之,過所在為照。”《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你既是 劉安住 ,須有合同文字為照。” 茅盾 《最漂亮的生意》:“據此道中人說,此中困難,不在得車,而在領照,不患無客,而患在缺油。”15.關心;照料。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虜諜》:“雖則是平分天道,高頭偏俺照。” 清 王夫之 《後斸蕨行》:“蒼天蒼天不相照,長星曳空徒陡峭。”參見“ 照管 ”。16.對付;招架。《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撞見光棍,有我照他哩。我要不使他發昏、致命、軟癱、熱化的不算。”《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我們有十來個人,手裏又都有兵器,他總然就是個人,難道照不過他?一個回去再調些人來。”17.副詞。表示按原樣或某種標准做。《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剩下的那半截香煙,我照吸不誤。”如:下雨照來。18.介詞。朝;向。《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這大漢那裏肯聽,照頂門一斧砍翻在地。”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二章:“ 梁三老漢 整天振奮的精神一下子沒有了。好像有人照背脊給他一拳,他感到陣陣的心痛。”19.介詞。按;依。《說岳全傳》第五回:“這件衣服,與你令堂說,照你的身材改一件戰袍。” 老舍 《駱駝祥子》十:“照這麼下去,誰也會欺侮他。”20.介詞。比。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一:“他打聽了他們兩口子的感情,近來照往常好些,從來不頂嘴。”21.佛教語。博大精深的慧力。與“寂”相對。 南朝 宗炳 《答何衡陽書》:“資清和以疏微言,厲義性以習妙行。故遂能澄照觀法,法照俱空。”22.泛指觀察力。 南朝 顏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沈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                 .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原稿有平抬. 真按:沈津識字功 俟其全局確定,一聞雪交有期,真按:詞無.國無. 即刻交出不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後字也!-一聞雪交有期,即刻交出不後。 真按:翁方綱的師生情 因昨兄札二次,是以專此覆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聞字.吳銘能先生有校. 真按:原稿有平抬. 真按:吳銘能之誤-吳讀沈津翁譜校此作「1. 92 4 :「俟其全局確定,一聞雪交有期,即刻交出不復。因昨兄      札二次,是以專此覆閱」句,「閱」字當作「聞」,尋懌文字內容,似應為「俟其全局確定,一聞雪交有期,即刻交出,不復因昨兄札二次,是以專此覆聞」。(影1 250)」蓋此實當讀作「俟其全局確定,一聞雪交有期,即刻交出不後。因昨兄札二次,是以專此覆聞。」復當作後,吳未能校出,故不解爾。 年弟方綱頓首。七月廿五日。真按:沈津擅改原文-見愚篇題校箋.此下實無文字.乃其題在全札之下爾.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一冊第25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二)\_000250.jp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