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ugust 28, 2009

484

。今作札一通,并求覓便致之。至於借三冊,真按:沈津識字誤與吳銘能之誤-此當作尊也.下一尊稿尊字形即可作比對。○尊借者,謝啟昆借翁書也.則亦合此信都言謝交付事。 真按:翁方綱向謝啟昆借書 真按:翁方綱向謝啟昆借王士禛書 自應作序,然此事商量之不易,愚正在此斤斤持擇於漁洋先生。七古平仄之所以然真按:斷句之誤 真按:吳銘能對沈津的訂正-此吳銘能讀作「愚正在此斤斤持擇於漁洋先生《七古平仄》之所以然」,乃都不出注,是怕得罪先生,而不怕得罪後學?七古平仄是書名麼?猶俟詳考!○中研院線上目有「《王文簡公七古平仄論》一卷」 雖有區區之見,真按:沈津識字功 尚未敢直付刊也。今將所作《精華錄序》、《平仄論序》二篇先寄閱之,而尊稿數種,其大致卷次已錄其略,俟暇時可作序寄去,不須急急耳。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冊第271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713.jpg        吳銘能氏錄此篇與沈氏斷句標點頗異,詳其注,蓋未見本書此文也,徑取影稿本讀也.讀亦較沈津佳許多.唯吳竟作為補遺,不知沈已錄此文也.亦由此可見吳並未通讀本書也!             唯「七月春」何故與沈津同訛也?七月豈有春耶?豈疏忽文義至此矣。          至於「每日必有公私酬接」之必,愚讀作又,何故二先生讀相同也。即便作"",亦原稿有破損故畫缺也。豈能如是一致?頗疑吳實仍有見於沈此錄,或年譜所錄亦有及耶?俟詳考!          "東南唯一錢辛楣耳"""亦然!          「而是代名求序」亦然,愚讀作「而愚代名為序」。        果然,年譜已錄矣。則吳乃更正沈之句讀爾!並未取原稿再讀也。                       今愚重讀如下:   愚 以六月辦竣科試旋省,至七月考錄遺才甫竣,即為濟南城北湖上新建之鐵尚書祠作碑,以寸外楷書書之,因乘其筆勢為尊公寫此文,頗用〈化度碑〉意。八月七日寫 就,正欲託熊道臺覓便奉寄,而尊使適來,誠墨緣也。愚六十賤辰,已諄囑兒子在京不可唱戲,不可請客;蓋自問實不應作生日也。而吾賢遠伻貺惠,何以克安?惟 是鄙見不可不以相告者,此時寸心所結,惟思讀書耳。諸經讀法皆已熟悉於中,但不得靜功耳。南城門人王實齋在此相助,校出《經義考》補正諸條,已成一十二 卷,今以印樣奉寄,實齋因此竟不應鄉試,其精勤可感也。實齋復日夜勸我急成考訂三禮、三傳之書,愚拈笑而不能應者,非偷安也,此事綱目閎深,非一昕夕可成 帙耳。又況拙詩已編至四十四卷,尚須刪改,而金石諸攷亦皆須次第收拾。然且日日為人題跋卷軸,應酬分心,毫無益於實得;又且嗜好搜羅碑刻,坐廢光陰;每日 又有公私酬接無益耗神之務。清夜捫心,汗出浹背:聞譽日滋,而箴規益少,韓子所謂其不為君子而必於小人之歸也,昭昭矣!吾賢試為我計之,當如何?當如何? 《西魏書》非不欲作序,非不能作序;但非愚此時所專心討究者,則雖作序當不精。作序而不精則不足以發明其書,此亦不作無益之一端也。方今長於史學,東南惟 一个辛楣耳。在吾賢以館下後進,官江浦之近,自不便致札求之;而愚代為求序,何不可也?今作札一通,并求覓便致之。至於尊借三冊,自應作序;然此事商量之 不易,愚正在此斤斤持擇於漁洋先生七古平仄之所以然,雖有區區之見,尚未敢直付刊也。今將所作〈《精華錄》序〉、〈《平仄論》序〉二篇先寄閱之,而尊稿數 種,其大致卷次已錄其略,俟暇時可作序寄去,不須急急耳。
三十
  承指教敝居另築新竈,於十一月十五日辰時動工。惟是前承指示於前月廿日謝土,業已敬謹如此告祭矣。真按:翁方綱也信風水 真按:翁方綱家的裝潢 真按:翁方綱對迷信的看法 但室病人卻於廿三日逝去,真按:疑有誤! 今未知仍應十一月十五日動工築竈否?再商者,此竈如另築,則竈後原有之界墻似宜一拆通,真按:國:併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ㄅ|ㄥˋ        1. 合在一起。如:「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西遊記˙第五十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4.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詞:併1 bn ㄅ〡ㄥˋ〕〔《廣韻》畀政切,去勁,幫。〕〔《廣韻》必郢切,上靜,幫。〕〔《廣韻》蒲迥切,上迥,並。〕       1.並排;並列。《禮記‧祭義》:“行肩而不併。” 孔穎達 疏:“行肩而不併者,謂老少並行,言肩臂不得併行,少者差退在後。”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讀〈後漢書〉札記‧張純曹褒鄭玄傳》:“併名,為併列名字。”2.聚;集。《孫子‧九地》:“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詩》:“殃銷禍散百福併,從此直至耇與鮐。”3.並吞;合並。《史記‧秦本紀》:“ 周 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南史‧鄭鮮之傳》:“ 毅 素好摴蒱,於是會錢。帝與 毅 斂局各得其半,積錢隱人, 毅 呼帝併之。” 唐 杜甫 《屏跡》詩之一:“年荒酒價乏,日併園蔬課。” 仇兆鰲 注:“《記》:儒有併日而食。” 宋 蘇軾 《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之三:“天公號令不再出,十日愁霖併為一。”4.拼;拼殺。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一摺:“俺本是 漢國 臣僚, 漢 皇軟弱,興心鬧,惹起那五處兵刀,併 董卓 誅 袁紹 。”《水滸傳》第二回:“ 楊春 道:‘我們盡數都去和他死併如何?’ 朱武 道:‘亦是不可,他尚自輸了,你如何併得他過?’”5.逼,催逼。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摺:“俺娘無夜無明併女工。” 王季思 校注:“併,催逼也,字亦作迸。”《水滸傳》第五一回:“又怎奈 白玉喬 那廝催併,疊成文案,要知縣斷教 雷橫 償命。”6.副詞。一起,一齊。《漢書‧賈誼傳》:“天下殽亂, 高皇帝 與諸公併起。” 南朝 陶弘景 《和約法師臨友人》詩:“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併灑秋風前。” 唐 杜甫 《秦州見敕兼述索居凡三十韻》:“別來頭併白,相見眼終青。” 仇兆鰲 注:“古詩:相看俱白頭。”7.副詞。都,皆。 北周 庾信 《春賦》:“ 河陽 一縣併是花, 金谷 從來滿園樹。” 唐 李益 《同崔頒登鸛雀樓》詩:“風煙併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宋 王安石 《金陵即事》詩:“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併是梅。”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如其言,果併就擒。”8.連詞。並同,連同。《英烈傳》第七回:“ 也先 ( 陳也先 )併數百步兵,力怯而逃。”9.連詞。連。表示強調某一詞或詞組,含有“甚而至於”的意思。 金 劉祁 《歸潛志》卷六:“凡朝廷遣使來,必以酒食困之,或辭以不飲,因併食不給,使餓而去。”2 bn ㄅ〡ㄥˇ〕〔《廣韻》必郢切,上靜,幫。〕通“ 屏2 ”。    排除;屏棄。《管子‧霸形》:“併歌舞之樂。” 尹知章 注:“併,除也。”《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 楊倞 注:“併讀曰屏,棄也。”          .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并!下同. 以便婢婦煮飯菜、真按:俟考! 起火較為寬展。第不知十一月十五日之期但築竈,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可字.於義方通! 未必可拆牆也。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兼字! 可否今冬暫且權用昨買之涼爐?但以爐口西為正,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面字! 另築新竈之事仍候示定。真按:沈津識字功 新歲修屋時,一併拆墻再築新竈,是否如此?深費清心,真按:疑有誤! 真按:疑為訖希! 詳悉指示。再懇者,前所開年庚八字單內之丙子坤造一人應扣除。真按:又似伸道二字.或坤道.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冊第283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834.jpg        愚姑重讀如下:   承 指教,敝居另築新竈,於十一月十五日辰時動工,惟是前承指示於前月廿日謝土,業已敬謹如法告祭矣;但室內病人卻於廿三日逝去。今未知仍應十一月十五日動工 築竈否?再商者,此竈如另築,則竈後原有之界墻似宜一并拆通,以便婢婦等煮飯菜起火,較為寬展。第不知十一月十五日之期但可築竈,未必兼可拆墻。可否今冬 暫且權用昨買之涼爐,但以爐口面西為正,而另築新竈之事仍候示定,新歲修屋時一并拆墻,再築新竈。是否如此,統希深費清心,詳悉指示。再懇者,前所開年庚 八字單內之丙子坤造一人應扣除。          而沈氏此亦毋可全非也。唯內如「兼」誤作「留」等,則顯係識誤矣!
三一
  弟以鹿鹿于役東郡,道途隔遠,久未奉書,邇惟六兄道體迪綏為祝。茲啟者,聖公處有緘札一通,真按:翁方綱在山東的交友資料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敬求代致,而札內所未申之言有煩代述者。尼山書院募脩之文,弟於歲初在省城已敬撰就,真按:翁方綱重視地方行政-教育文化事業 其時因大冊紙粗,未能寫入,直至出巡於考棚內覓得皆金閣小箋數塊真按:百度有! 真按:敓文-巡與於間原稿右傍尚有「曹門」二字."""""",暫定.-直至出巡曹門,於考棚內覓得皆金閣小箋數塊 始為敬作寸內小楷,寄回省城,入大冊,真按:原稿作褾. 因為札申敘前言致撫真按:沈津識字功-愚初誤認作飛字異寫! 真按:沈津識字功-然原稿實是台字!愚初誤作公!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台! 藩臺諸大臣耳。真按:重出,重複,-前有可參見! 而其時正是撫軍初蒞任時,其後又值撫軍出省,公務繁,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稿應非極字!當係殷字!-公務殷繁 至今尚未見覆。此事承公諄切相諉,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聖字.即前之聖公也. 誠恐日期太遲,真按:沈津識字功 有似於緩之愆,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國:慢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ㄇㄢˋ     1. 怠惰。說文解字:「慢,惰也。」   2.驕傲、不禮貌的。如:「傲慢」、「輕慢」、「侮慢」。       3.速度低、不快的。如:「慢車」、「動作很慢」。          4.遲緩的。如:「請慢走」。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5.從緩、稍緩。如:「且慢生氣,先聽聽他怎麼說。」、「慢點兒告訴他,過陣子再說吧!」       6.輕侮、輕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唐˙韓愈˙答馮宿書:「雖不肖人至,未嘗敢以貌慢之。」                7.宋詞的體制。長調稱為「慢」,以調長聲緩得名。如聲聲慢、揚州慢、木蘭花慢等。                 詞:慢1 mn ㄇㄢˋ〕    〔《廣韻》謨晏切,去諫,明。〕“ 命2 ”的被通假字。   1.輕忽;怠忽。《書‧咸有一德》:“ 夏王 弗克庸德,慢神虐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無興德之言,則責 攸之 、 禕 、 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 宋 葉適 《紹興府新置二莊記》:“堤之始穴尺寸爾,慢不省,積歲月大潰矣。”《水滸傳》第十回:“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 林沖 也自心下慢了。”2.驕傲;怠慢。《易‧繫辭上》:“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孔穎達 疏:“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史記‧淮陰侯列傳》:“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 唐 杜甫 《東津送韋諷》詩:“他時如按縣,不得慢 陶潛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前日倉卒有慢,不曾備細請教得壯士大名,伏乞詳示。” 清 東軒主人 《述异記‧孝廉魂歸》:“我去家日久,今始歸,何慢我耶?”3.緩 行;緩慢。《詩‧鄭風‧大叔於田》:“叔馬慢忌,叔發罕忌。” 鄭玄 箋:“田事且畢,則其馬行遲。” 唐 李洞《送包處士》詩:“性急卻於棋上慢,身閒未免藥中忙。”《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一路緊趕緊走,慢趕慢行,一直的趕至一座大廟跟前。” 張天翼 《報復》一:“走得像蝸牛那麼慢。”4.引申指趨於和緩、從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且慢給他差事。”5.不堅實;鬆弛。《淮南子‧時則訓》:“工事苦慢,作為淫巧,必行其罪。” 高誘 注:“慢,不牢也。” 後蜀 毛熙震 《南歌子》詞:“晚來輕步出閨房,髻慢釵橫無力縱猖狂。”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前輩傳書,多用 鄂州 蒲圻縣 紙,云厚薄緊慢皆得中。”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癖嗜‧耽飲》:“君不見布袋盛米,放倒即慢。”6.簡略;閑散。《孔子家語‧儒行》:“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 王肅 注:“慢,簡略也。”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但聞赤縣尉,不比博士慢。” 宋 王禹偁 《制除工部郎中出內署》詩:“莫嫌工部官曹慢, 杜甫 才名是外郎。”7.放鬆;無節制。《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呂氏春秋‧開春》:“聞善為國者,賞不過而刑不慢。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慢則懼及君子。”8.雜曲曲調名。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二:“慢字為樂曲名。 陳後山 詩:‘ 吳 吟未至慢, 楚 語不假些。’ 任淵 注云:‘慢謂 南朝 慢體,如 徐 庾 之作。’余謂此解是也,但未原其始。《樂記》云:‘宮商角徵羽,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又曰:‘ 鄭 衛 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宋 詞有《聲聲慢》、《石州慢》。”參見“ 慢曲 ”。9.用同“ 曼 ”。嫵媚;美好。 後蜀 閻選 《虞美人》詞:“粉融紅膩蓮房綻,臉動雙波慢。” 南唐 李煜 《菩薩蠻》詞:“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參見“ 慢慢 ”、“ 慢臉 ”。10.用同“ 謾 ”、“ 漫 ”。任由;徒然。 前蜀 韋莊 《途中望雨懷歸》詩:“滿空寒雨慢霏霏,去路雲深鎖翠微。” 宋 周邦彥 《水龍吟‧梨花》詞:“恨玉容不見,瓊英慢好,與何人比。” 元 闞志學 《賞花時》套曲:“何處狂遊裊玉鞭,慢教人暗卜金錢。”11.用同“ 謾 ”、“ 漫 ”。隱瞞。 元 侯克中 《醉花陰》套曲:“慢不過天地神明,說來的咒誓終朝應。”12.通“ 墁 ”。塗抹。《莊子‧徐無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 匠石 斲之。” 成玄英 疏:“漫,汙也。” 陸德明 釋文:“慢…… 李 云:猶塗也。”              . 是以今將此文錄草奉求六兄代呈聖公鑒定,大約俟將來諸當事辦有端緒,再為敬覆耳。所有承借各種書籍,容俟秋間滿任時,專差妥人奉繳。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的時間 真按:翁方綱向人借書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的任期 真按:翁方綱還書
  兗學《賈使君碑》既已刻字一行,而至今尚未多拓寄也,祈為催其多拓數十通,至懇至懇。并前後二真按:沈津擅改原文-當作面字!乃不知而擅改也!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金石採訪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一冊第296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1_復初齋文稿(十四)\_002960.jpg              今愚重讀如下:   弟以鹿鹿于役東郡。道途隔遠久未奉書。邇惟六兄道體迪綏為祝。茲啟者:聖公處有緘札一通,敬求代致;而札內所未申之言,有煩代述者:尼山書院募脩之文,弟於歲初在省城已敬撰就。其時因大冊紙麄,未能寫入;直至出巡曹門,於考棚內覓得皆金閣小箋數塊,真按:沈 津識字功 始為敬作寸內小楷寄回省城,褾入大冊。因為作札,申敘前言,致撫台、藩台諸大臣耳。而其時正是撫軍初蒞任時,其後又值撫軍出省,公務殷繁,至今尚未見覆。 此事承聖公諄切相諉,誠恐日期太遲,有似於緩慢之愆。是以今將此文錄艸奉求六兄代呈聖公鑒定。大約俟將來諸當事辦有端緒,再為敬覆耳。所有承借各種書籍, 容俟秋間滿任時專差妥人奉繳。 兗學賈使君碑既已刻字一行,而至今尚未多拓寄也,祈為催其多拓數十通,至懇至懇。 并前後二面。
三二
  《紅鵝手稿圖》題首一紙奉上。《滄浪話別圖冊》本應弟處料理妥畢彙齊送上,無如日內弟處收拾一切行李并書籍卷冊,見忙特甚,是以不獲分送辦理,今備名帖手柬二分,竟煩湘葵年兄代為分致,真按:翁方綱在山東的交友資料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今無暇再一一檢正了,除非極謬大非者,非改不可,餘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否則這本書不知何時才能讀完!要之,本書訛誤之甚,使用時得額外小心.今不暇一一細校,唯幸勿以粗略視某,蓋實時限學程所迫也.預計明年博士畢業,論文豈可再延宕了!幸後人見此書帖者,見恕、見諒!!2009/8/28 并收齊彙總也。再有懇者,弟從來未得親到吳門,而於吳下書估所收書目,夢寐神遊久矣。真按:翁方綱未嘗入吳門.吳地.東吳 真按:翁方綱的行程 其時常流通至北者,弟已皆收貯入篋,惟尚有數種未盡流通於北方者,今幸得尊兄大人臨吳之便,仰藉鼎力可以就近代購,即不啻弟親入學堂負篋求師之樂矣。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託人採訪金石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採訪學 除日內即逐細開單,交付湘葵留心訪覓外,先此懇訂。而日內正大人接到部知奏請入覲之頃,諸務皆費清心,萬勿於弟處稍有更費清心之處。恃在知愛,專此瀝誠恭懇所以,即於明後日直開求代購書單也。真按:斷句可議者-以後有疑者皆以如是標籤註識,若非大義,不復詳考! 若大人必要於到時再費清心,真按:依沈識,則原文實作儻.然愚見其又似僕也!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臨字!-儻若大人必要於臨到時再費清心,則弟即不敢開此書單耳。 則弟即不敢開此書單耳。真按:翁方綱不好意思麻煩人家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十一冊第3007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1_復初齋文稿(十四)\_003007.jpg
三三
  既承設法,想到弟處送出責懲一層,則既已責懲收牢,真按:疑有誤!-懲字上有字為天頭紙邊截去也! 真按:翁方綱的牢獄之災-俟考! 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 已足盡當日送交代責之意,於監禁一層,大為明白易辦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