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
。二兄初自入覲旋江,真按:此句不太通! 一切事務更為繁集,所望頤養清神,真按:沈津識字功 幸勿過勞為祝。單左亭兄自必仍同旋江,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疑即前"單先生"者也. 此刻匆匆,未及專札。乞為代致並候二嫂夫人崇禧,諸位賢姪均吉,真按:俟考! 真按:國:位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ㄨㄟˋ 1. 所在的地方。如:「方位」、「座位」。左傳˙成公十七年:「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 2.官職。如:「不計名位」。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唐˙韓愈˙師說:「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3.等級。如:「爵位」、「體位」。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4.事物的準則。如:「單位」、「本位」。 5.對人的尊稱。如:「諸位」、「列位」、「幾位長輩」。水滸傳˙第十九回:「我有片言,不知眾位肯依我麼?」 6.量詞。計算人數的單位。多含敬意。如:「十位客人」、「五位老師」。 7.處、在。如:「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方。」列子˙天瑞:「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8.安排。見「位置」條。 詞:位1 〔wI ㄨㄟˋ〕 〔《廣韻》于愧切,去至,云。〕“ 立2 ”的被通假字。 1.位置;方位。《書‧召誥》:“越三日庚戍,太保乃以庶 殷 攻位于 洛 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孔 傳:“以眾 殷 之民治都邑之位於 洛水 北。”《周禮‧天官‧冢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唐 韓愈 《賀慶雲表》:“西北方者,京師所在。土為國家之德,祥見京師之位,既徵於古,又驗於今。”2.職位;地位。《詩‧小雅‧小明》:“靖共爾位,正直是與。”《呂氏春秋‧勸學》:“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棲遲下位,聊以從容。”3.特指天子或王侯之位。《公羊傳‧文公九年》:“即位矣,而未稱王也。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之踰年即位,亦知天子之踰年即位也。”《後漢書‧孝獻帝紀》:“ 魏王 曹操 薨。子 丕 襲位……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 魏王 丕 稱天子。”《宋史‧太祖紀三》:“受命 杜太后 ,傳位 太宗 。”4.座位;位次。《論語‧鄉黨》:“入公門……過位,色勃如也。” 邢昺 疏:“過位,過君之空位也。謂門屏之間,人君寧立之處。” 唐 韓愈 《送鄭尚書序》:“適位執爵,皆興拜,不許,乃止。”《水滸傳》第十六回:“ 晁蓋 祇得坐了第一位。”5.古代祭祀神鬼所設立的牌位。《國語‧楚語下》:“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 韋昭 注:“位,祭位也。” 唐 韓愈 《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上罷朝三日,為位以哭。”參見“ 位版 ”。6.古代宮廷裡中庭左右兩側。參見“ 位宁 ”。7.使占據其應有的位置。《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韓康伯 注:“天尊地卑之義既列,則涉乎萬物貴殘之位明矣。”《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8.授予職位。《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齊王 曰:‘善。’即位之(指 甘茂 )上卿而處之。”9.立,站立。《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10.引申為居,處。《公孫龍子‧名實論》:“位其所位焉,正也。”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位於 南海 和 東海 之交。”11. 元代 稱皇室成員。《元史‧本紀二‧太宗》:“ 耶律楚材 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設達魯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頒之。”參見“ 位下 ”。12.量詞。用於稱人。含敬意。《水滸傳》第十九回:“弟有片言,不知眾位肯依我麼?”《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回:“聞知有位 景小姐 ,是老丈令甥。”如:諸位;二位。13.量詞。用於稱物。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但令每舶回帆入口,必購夷砲數位或十餘位。”14.多位數中每個數碼所占的位置。如:個位、十位、百位。15.姓。 明 有 位志高 。 位2 〔l ㄌ〡ˋ〕 〔《集韻》力至切,去至,來。〕 通“ 蒞1 ”。 到, 臨。《戰國策‧韓策三》:“今王位正……貴賤不相事,各得其位,輻湊以事其上。” 王念孫 《讀書雜志‧戰國策三》:“位讀為蒞,正讀為政。言自今王蒞政以來,從臣不事大臣,大臣不事近臣也…… 僖 三年《穀梁傳》曰:‘蒞者,位也。’位與蒞義同而聲相近,故字亦相通。” 異. 闔潭祥詁駢慶,真按:國:駢 部首 馬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ㄆ|ㄢˊ 1. 兩馬並駕一車。說文解字:「駢,駕二馬也。」 2.兩匹馬並行。唐˙薛濤˙送鄭眉州詩:「雙旌千騎駢東陌,獨有羅敷望上頭。」 3.兩物並列。宋˙曹勛˙出入塞詩˙序:「聞南使過,駢肩引頸,氣哽不得語。」 4.兩物相連的。如:「駢拇枝指」。 5.有對偶的。如:「駢句」。唐˙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6.齊併的。唐˙韓愈˙雜說:「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千,駢死於槽櫪間,不以千里稱。」 7.表示並聯的性質狀態。唐˙柳宗元˙游黃溪記:「祠之上兩山牆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 8.地名。春秋時齊邑,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臨朐縣。 9.文體名。講究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辭藻華麗的文體。如:「駢文」、「駢體文」。 10.姓。如春秋時齊有駢邑。 詞:駢1 〔pin ㄆ〡ㄢˊ〕〔《廣韻》部田切,平先,並。〕 1.兩馬並駕。參見“ 駢馬 ”。2.並列。《管子‧四稱》:“入則乘等,出則黨駢。” 尹知章 注:“至其出也,又朋黨而駢並。” 南朝 宋 謝惠連 《泛湖歸出樓中望月》詩:“輟策共駢筵,并坐相招要。”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徒居 鶴鳴山 下,草堂三間,戶外駢植花木,泉石縈遶。”3.並聯;合併。《莊子‧駢拇》:“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清史稿‧災异志一》:“ 景寧 飛蝗蔽天,大可駢三尺。”參見“ 駢脅 ”。4.聚集;羅列。《後漢書‧班固傳下》:“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駢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將帥。”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宵旰憂虞軫,黎元疾苦駢。” 郭沫若 《宿楚雄》詩:“海椒戶戶紅成串,多彩欣看百貨駢。”5.文體名。參見“ 駢文 ”、“ 駢四儷六 ”。 異. 真按:詞無.國無. 言不盡意。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八冊第213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8_復初齋文稿(十)\_002134.jpg
二四
敬惟老大人碩德經猷,敭歷中外,凡在搢紳士大夫無不同聲翕服,此特弟得之耳聞,而未出於親炙時也。真按:沈津識字功 今獲飫聆誨言,真按:沈津識字功 促膝論心,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翁方綱的識人學方法論-目驗-不耳食 真按:翁方綱的識人學方法論-論交游 真按:目驗-不耳食 真按:翁方綱的識人學 真按:翁方綱之為人 仰見道光外照,真按:疑有誤! 真按:國:外 部首 夕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ㄨㄞˋ 1. 不屬於某一定的範圍內均稱為「外」。相對於「內」而言。如:「內外」、「門外」、「屋外」。 2. 特指外國。如:「古今中外」、「對外貿易」。 3.戲曲中的腳色名稱,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五齣:「外扮沈公憲,淨扮張燕筑,小旦扮寇白門,丑扮鄭妥娘同上。」亦稱為「老外」。 4.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如:「外幣」、「外地」、「外族」。 5.母親、出嫁的姊妹、女兒家的親戚稱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孫」。 6.別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漢˙王充˙論衡˙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 7.不是正式的。如:「外號」、「外史」。 8.疏遠。易經˙否卦˙彖曰:「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 9.處於……之外。國語˙晉語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於小民,將誰行武?」 10.背叛。管子˙版法:「驟令不行,民心乃外。」 詞:外1 〔wI ㄨㄞˋ〕 〔《廣韻》五會切,去泰,疑。〕 1.外面。與“內”或“裏”相對。《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計倪》:“夫有勇見於外,必有仁於內。”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漢武帝 乳母嘗於外犯事。” 唐 韓 愈 《秋懷》詩:“童子自外至,吹燈當我前。”《水滸傳》第四五回:“我不瞞你,所有 潘公 的女兒,要和我來往,約定後門首,但有香桌兒在外時,便是教我來。” 王國維 《阮郎歸》詞:“朱閣外,碧窗西,行人一舸歸。” 茅盾 《子夜》五:“可是,我們把計劃分做兩部分罷: 雲山 說的是外的,公開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我們最終的目標。至於 孫吉翁 的原草案便是對內的,不公開的一部分,我們在最近將來就要手去辦的。”2.外表;儀表。 漢 揚雄 《法言‧修身》:“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 李軌 注:“外者,威儀也。” 唐 常袞 《授郗昂知制誥制》:“沖和簡樸,不飾其外。”3.指外飾。《呂氏春秋‧有度》:“ 孔 墨 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 陳奇猷 校釋:“外謂外飾。”4.表面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楊奉 、 董承 外與 傕 和,內引 白波 、 李樂 等破 傕 。” 唐 韓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疏奏,侍郎外稱其能,竟坐前敢抗己, 衢州 飢,擇刺史,侍郎曰:‘莫如郎 李 某。’遂刺 衢州 。”5.越出,超出。《荀子‧禮論》:“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 王先謙 集解:“言雖馳騁,不出於隆殺之間。”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也。下焉者已踐近代矣。” 清 馮桂芬 《〈黃漱莊大令夢菊滇南事跡〉序》:“書中所述大恉,不過養民焉而已,教民焉而已。夫古聖賢論治之書具在,曾有外於斯二者乎!” 朱自清 《中國歌謠》:“這是學術進化由渾至畫的必然的現象,文學亦當然不能外於此例。”6.忘懷;超脫。《莊子‧大宗師》:“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 郭象 注:“外,猶遺也。”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吾頃學養生之術,方外榮華,去滋味,游心於寂寞,以無為為貴。”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其外死生,順造化之旨,蓋得於 莊生 。”7.疏 遠;排斥。《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楊倞 注:“外賢,疏賢也。”《漢書‧霍光傳》:“今將軍墳墓未乾,盡外我家。” 顏師古 注:“外謂疏斥之。”《隋書‧李密傳》:“昔 陳勝 自欲稱王, 張耳 諫而被外; 魏武 將求九錫, 荀彧 止而見疏。” 清 魏源 《擬進呈〈元史新編〉序》:“每論 元 代之弊,皆由內北國而疏中國,內北人而外 漢 人、南人。”8.謂見外,當外人看待。 唐 韓愈 《與祠部陸員外書》:“念慮所及,輒欲不自疑外,竭其愚而道其志。”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夫人道個無休外,想當日厚義深恩若山海,怎敢是常人般待。”《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老弟今這回事,不是我外你說,我究竟要算是在我們姑娘這頭兒站。”9.拋棄;廢置。《呂氏春秋‧有度》:“ 許由 非彊也,有所通也。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高誘 注:“外,棄也。” 晉 向秀 《難養生論》:“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得,若絕而外之,則與無生同。”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五》:“皇帝執太阿以馭天下,亦豈能外賞罰哉!”10.外諸侯國;外國。《周禮‧夏宮‧大司馬》:“暴內陵外,則壇之。” 鄭玄 注:“內謂其國,外謂諸侯。”《公羊傳‧桓公十三年》:“內不言戰,此其言戰何?從外也。” 何休 注:“從外諸侯相與戰例。”如:崇洋媚外;古今中外。11.外地;異鄉。《孟子‧滕文公上》:“ 禹 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剋為念。”《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 吳保安 ﹞遂撇了妻兒,欲出外為商。”12.外物。《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孔穎達 疏:“‘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者,其心本雖靜,感於外物而心遂動,是性之所貪欲也。” 宋 范仲淹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此一書生,既老且貧,每風月之夕,則操長笛奏數曲而罷,凡四十年矣。嗟乎!隱君子之樂也,豈待乎外哉?”13.謂視為外物。《孟子‧公孫丑上》:“ 告子 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金 王若虛 《揖翠軒賦》:“若夫披風篩月,含煙臥雨,千態萬狀,皆公之所外也。”14.指 男子。《孟子‧梁惠王下》:“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趙岐 注:“普使一國男女,無有怨曠。” 孫奭 疏:“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皆男女嫁娶過時者,謂之怨女曠夫也。女生向內故云內,男生向外故云外。” 楊伯峻 注:“這裏內外係指男女而言。古代以女子居內,男子居外,所以這裏‘怨女’用‘內’字,‘曠夫’用‘外’字。”後世婦女稱丈夫為外。 南朝 梁 徐悱 妻 劉令嫻 有《答外詩》。見《玉臺新詠》卷六。參見“ 外子 ”。亦指男寵,男色。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癖嗜‧好外》:“ 俞 大夫 華麓 有好外癖,嘗擬作疏奏上帝,欲使童子後庭誕育,可廢婦人。”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張幼文》:“ 伯起 亦好外,聞有美少年,必多方招至,撫摩周憮,無所不至,年八十餘猶健。”15.指吏役人等。《後漢書‧孔融傳》:“時 河南 尹 李膺 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劉尹 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 真長 答曰:‘ 丘 之禱久矣,勿復為煩!’”16.稱母親、妻子、姐妹及女兒方面的親屬為外。參見“ 外戚 ”、“ 外祖 ”、“ 外甥 ”等。17.指外廷臣僚。 南朝 宋 傅亮 《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臣契闊屯夷,旋觀終始,金蘭之分,義深情感,是以獻其乃懷,布之朝聽,所啟上,合請付外詳議。”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臣等參議:請以見事免 整 所除官,輒勒外收付廷尉法獄治罪。”18.指 地方官。亦謂京官調任地方官。《新唐書‧源乾曜傳》:“建言:‘大臣子併求京職,俊父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師,請出二息補外,以示自近 始。’詔可。”《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三年》:“乙丑, 司馬光 因入對,乞外,帝曰:‘ 王安石 素與卿善,何自疑?’”19.以外。《詩‧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外。”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 白 ( 李白 )詩樂府外,及婦人者實少;言酒固多,比之 陶淵明 輩,亦未為過。”《水滸傳》第五二回:“ 殷天錫 道:‘放屁!我只限你三日便要出屋。三日外不搬,先把你這廝枷號起,先吃我一百訊棍。’” 清 趙執信 《上元日微陰夕泊惠州合江樓下》詩:“招邀恐不赴,豈知 高陽 酒徒酒外無能謀。” 茅盾 《林家鋪子》六:“然而 林先生 除有莊款和客賬未清外,還有 朱三阿太 ……三位孤苦人兒的存款共計六百五十元沒有保障。”20.以前。《荀子‧非相》:“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久故也。” 楊倞 注:“外,謂已前。” 元 柯丹邱 《荊釵記‧執柯》:“外蒙公祖見賜胙肉。” 元 柯丹邱 《團圓》:“外者多蒙賜柴炭,感感在心。”21.另外。《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想來是將纔串店的這幾個姑娘兒,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兩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排工每甲六七釐,外加飯錢。”22.用在數量詞之後,表示有零頭。 王萃元 《星周紀事》:“﹝皂隸﹞即用十外斤大鍊條套予頸,牽至 陶然廬 。”23.異;不一。參見“ 外心 ”。24.非正式的,非正規的。如:外號、外傳。25.特指八卦卦位的上位。《易‧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左傳‧僖公十五年》“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晉 杜預 注:“內卦為貞,外卦為悔。” 孔穎達 疏:“筮之畫卦,從下而始,故以下為內,上為外。此言貞風悔山,知內為貞,外為悔。”26.佛教稱其他宗教、思想為外,自稱為內。參見“ 外道 ”。27.傳統戲曲角色名。 元 代戲曲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大致是指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腳色。 明 清 以來,“外”逐漸成為專演老年男子的腳色。 異. 無遺無罈。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罅.罈字不通也! 真按:國:罈 部首 缶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ㄊㄢˊ 1. 口小肚大的瓦製容器。如:「酒罈」、「骨灰罈」。 2.量詞。計算罈裝物的單位。如:「兩罈酒」、「一罈醬菜」。 詞:罈1 〔tn ㄊㄢˊ〕 亦作“ 埮2 ”。 1.壇子。《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韋四太爺 ﹞就叫燒許多紅炭,堆在桂花樹邊,把酒罈頓在炭上。”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李文定公 族 孝博 之子 倢 ,字 全夫 ,喜食糟蟹,自造一大罈,凡數百枚。”2.量詞。《儒林外史》第四回:“恰好 江 南 張王 送了他一罈小菜,當面打開看,都是些瓜子金。”《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我家裏埋下一罈酒,等我做了官回來,同你老痛飲。”【罈 子】一種小口大腹的陶製容器。《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杜少卿 叫小廝拿出一個金杯子來,又是四個玉杯,罈子裏舀出酒來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有一個私販,專門販土,資本又不大,每次不過販一兩隻, 裝在罈子裏面,封了口,粘了茶食店的招紙,當作食物之類。” 異. 以弟之迂疏寡見,真按:原稿作踈. 真按:疑有誤! 豈敢僭為論述讚揚。然□念昌黎韓子憐言明白醇□祥光鼎,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竊字! 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沈津識字誤-原文描改難辨.然以義推及筆、形仍可辨為"所"字也!--蓋此出自韓愈〈與崔群書〉:「明白淳粹,輝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粹字! 真按:沈津識字誤-此不還原原書故也!-輝光日新! 為平生所見第一人者,今其遇之矣。吉安使署一話,恨不能追從帆席,此後寤寐之景皆在鍾山棨我側耳。真按:翁方綱的愛用詞 真按:不解之處!真按-豈鍾山地名耶?我,又似林、牀字.○又疑乃"壁牀"也. 近想轅階納祜,真按:詞無.國無. 未知騶從榮旋於何日,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敓文-"於"上還有一"卜"字漏了! 托以于役道途,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祇字! 不獲在滕閣江干拜送,何歉如之。荷承摯愛,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挈!-挈愛.詞無.挈愛或猶提攜眷顧也.挈,提挈也。 此後一切蕪札,真按:詞無.國無. 竟用塗鴉小草,真按:原稿作艸. 如同覿面之親,想老大人必笑許之也。所有承諉袁郡廟、橋、匾、真按:國:匾 部首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ㄅ|ㄢˇ 1. 供題字用的長方形木板或石板,通常高懸在門上、牆上。如:「匾額」、「橫匾」。紅樓夢˙第八回:「個個都好。怎麼寫的這們好了,明兒也替我寫一個匾。」 2.圓形淺邊的竹器,形似小篩子。如:「竹匾」、「針線匾」。 詞:匾1 〔bin ㄅ〡ㄢˇ〕 〔《廣韻》方典切,上銑,幫。〕〔《集韻》補典切,上銑,幫。〕 1.同“ 扁 ”。形體的厚度比長度與寬度小;不圓。《古尊宿語錄》卷二二:“烏雞走入鵝群,鴨兒凍得觜匾。”《水滸傳》第五回:“﹝ 魯智深 ﹞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裏。”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龍﹞尾匾而闊,至末漸纖,在似蛇似魚之間。”2.引申為不像樣子,不成器。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你真把那孩子看匾了。她可是旦、末不擋,我們這個班子人少戲多,每個人什麼都得會。”3.匾額。《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那廟門掛一塊‘三聖祠’的匾。” 艾青 《大堰河——我的褓姆》詩:“我摸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紋,我呆呆地看檐頭的我不認得的‘天倫敘樂’的匾。”4.謂製匾懸掛。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雲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 李約 竭產自 江 南買歸 東洛 ,匾於小亭以翫之,號為 蕭齋 。”5.一種圓形平底、邊框很淺的竹器。如針線匾、養蠶團匾。6.方言。謂把褲腳、衣袖等向上摺疊。參見“ 匾扎 ”。 異. 真按:原稿作扁. 封四事,弟敬已寫就,一俟接到銜章,真按:詞無.國無. 即馳寄袁州鐫刻也,真按:又似銘字. 真按:翁方綱重視地方行政 真按:翁方綱對應酬文字的處置 謹將稿底繳呈崇鑒。伏惟新祺懋增,言不盡意,臨穎馳切。
注:此札見《復初齋文集》稿本(影印本)第八冊第2134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8_復初齋文稿(十)\_002134.jpg 今重讀如下: 敬 惟老大人碩德經猷,敭歷中外,凡在搢紳士大夫無不同聲翕服,此特弟得之耳聞,而未出於親炙時也。今獲飫聆誨言,促膝論心,仰見道光外照,無遺無罅。以弟之 迂踈寡見,豈敢僭為論述讚揚。然竊念昌黎韓子所言「明白醇粹,輝光日新,為平生所見第一人」者,今其遇之矣。吉安使署一話,恨不能追從帆席,此後寤寐之景 皆在鍾山棨?戢?側 耳。近想轅階納祜,未知騶從榮旋,卜於何日?祇以于役道途,不獲在滕閣江干拜送,何歉如之!荷承挈愛,此後一切蕪札,竟用塗鴉小艸,如同覿面之親,想老大 人必笑許之也。所有承諉袁郡廟、橋、扁、封四事,弟敬已寫就,一俟接到銜章,即馳寄袁州鐫刻也;謹將稿底繳呈崇鑒。伏惟新祺懋增,言不盡意,臨穎馳切。 棨戢,又疑乃墅林也。…戢,右又不戈之寫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