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
, 至於其下引用何書,仍不可知。「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於北宋史事固極重要,而又有「大典」殘帙可證, 故「大典」於北宋各帝下之援引必有「長編」文無疑,吾人始能大膽還原之。然如南宋各帝內、徒觀「大典目」仍茫然不知其所引,必查今存殘本,方知其據引書 名,如卷一二九六○至二宋寧宗五至七全錄「兩朝綱目備要」文;卷一二九六三至五宋寧宗八、九錄「兩朝綱目備要」,寧宗十錄「宋史全文」;卷一二九六六至八 宋寧宗十一至三全錄「通鑑續編」;而卷一二九六九至七一寧宗十四至十六又全錄「宋中興大事記」(註四五)。故還原時勢需謹慎將事,詳為別擇。「兩朝綱目備 要」既收於寧宗朝下,則光宗朝下亦必援引,斯又可據補「大典」宋字下光宗之關;今本「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二○○卷悉出「大典」,則又可據以還原「大典」宋 字下高宗一朝之闕(註四六),四庫輯「繫年要錄」一書時,於「大典」附入本注內之留正「中興聖政草」、呂中「大事記講義」、何俌「龜鑑」諸書存之一仍其 舊,故還原時自可省免如前述「宋史全文」於「長編」之補。
以上概為通卷之還原,而卷內闕頁之復原尤易,如「大典」卷一二三○七(宋太祖十)頁四後半及頁五前半輯「長編」時尚存,今則亡矣,據輯本卷十五之頁十、頁十一即可補之(註四七),仿此例,則卷一二二六九(〔南朝〕宋文帝四)頁九後半及頁十前半之闕,亦可據前後文得知
400
,援引「資治通鑑」文以補之(註四八),惟「大典」於「通鑑」文下附入史炤「釋文」、胡三省「釋文辨誤」、趙完璧「源委」等書,需細審增附後,方可補其闕文。
筆者依前述諸原則,將今「大典」佚卷之尚可補葺者,整理出卷目表一,顏之曰「輯永樂大典佚卷卷目表」,收為拙稿附錄二,請參閱。
第四節 大典輯佚示例—元政書「經世大典」之輯佚
(案:為免淆混,本節內概以「永樂大典」全名稱引)
「永樂大典」輯佚之沿革、批評及其於學術之貢獻前述已詳,然輯佚一道,殆亦「如人飲水,冷暖自 知」,苟非實際從事,莫知其詳,今就蘇師振申輯「經世大典」為一實例,雖亦坐觀壁上,然由其進行輯佚之步驟與次第,吾人不惟可知從事此道之實際方法,亦可 得識「永樂大典」特殊之體制與輯佚之關係;且由其經驗中可為借鏡,於吾人以後廁足輯佚時,將可避免若干錯誤,斯又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矣!
論次「經世大典」之輯佚步驟,可分為準備工作及實際操作,前者可知其輯佚之重要性、可行性與全備性;後者又分稽核辨誤、擬議卷目及彙輯佚文三過程,以下分述之。
401
一準備工作
輯佚首當審視原書之價值何如?其書實在宇內不存而有裨學術者,固當亟為之補苴復舊;若乃一尋常俚 書,至若一偽書而率爾鈔胥,又徒費精神耳。中國歷代正史中多有「書」、「志」之作,記載當代各類政治設施,可為歷朝典制度探究之資,但書、志部分在全史中 所佔份量極微,研究者每病其簡略不詳,故自唐以還,多有「政書」、「會要」之作,以補不足。元雖未有其名,然有其實,即為「經世大典」,惜於明末亡佚。其 於有元一代政經文教固極重要,又可多補「元志」之紕繆闕漏,何可湮沒耶,此為其復現之重要性也。
「經世大典」雖佚,幸「永樂大典」尚載其文。「永樂大典」係將其全文割裂,依其門目,悉為鈔錄,再 按事韻分次各卷中,觀「永樂大典目錄」各卷下附注事目,如「元食貨」、「元漕運」、「元銓選」即可得知。惜清乾、嘉年間,於「永樂大典」卷帙尚全時,未如 「宋會要」般輯出,以後亦祇有若干清儒輯出其一二門目,然今存「永樂大典」殘帙仍可得見,據「永樂大典存本引用書索引」,吾人可知「經世大典」存於「永樂 大典」殘帙內有百餘處,按目索之,益以前人諸輯作,不逾十五萬字,且其中甚多為完整之一目,如「倉庫」、「市糴糧單」、「謚法」、「漕運」、「站赤」等。 此又非尋常輯作,徒恃吉光片羽,管窺豹斑之可比擬,斯為其輯佚之可行性者一
402
。 其書既久佚,然莫審其體制若何?譬諸菜蔬珍果於前,而莫知鼎鼐調和之術,則斷簡殘編、零金碎玉,又與 塗道何異!若逕自率爾編次,不啻自招「無識」之譏(劉咸炘嘗云:「輯佚必需有識。」),幸「元文類」一書,收錄「進經世大典表」(歐陽玄撰)及「經世大典 序錄」(虞集撰),尚可從而窺知「經世大典」之書體,是書有八八○卷、目錄十二卷、纂修通議(即凡例)一卷、公牘(即纂修時君臣館臣間往來函牘檔案,附錄 卷末)一卷。正文八八○卷又分為十篇,「君事」者四,「臣事」者六;君事者為帝號、帝訓、帝制、帝系,臣事者為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諸篇 下更有子目(其名稱與「永樂大典目錄」內於「大典」諸卷下所識各事目若干合節,如「市糴糧草」、「元職類」、「急遞舖」、「元朝會」等,更為「永樂大典」 整門整目鈔撮「經世大典」之明証),由「序錄」得觀臣事諸篇下再分為一二九子目,而君事下諸子目則為蘇師振申參據「永樂大典」、「元史」、「元典章」諸 書,稽其脈胳以定之,至「纂修通議」斯乃該書凡例,其關係一書架構,自不待言,蘇師振申更參考「元史」、「元文類」諸書,並仿原書語氣,定為十四則。總目 之探究與凡例之復現皆竣事,至此,原書輪廊粗具,則按目依「永樂大典」補掇輯錄之役,斯過半矣。此又為其輯佚之可行性者二。
輯補逸書,惟以「永樂大典」所收為據,實有所未逮,四庫館臣諸作可為殷鑑。蘇師振申深知個中三昧
403
, 除以今存「永樂大典」殘本中「經世大典」原文為中心,再彙集清儒自「永樂大典」鈔出之「經世大典」諸 散篇門目、及「元文類」等「經世大典」原文,三者合成「經世大典」復現之基;又旁徵博採其他直接或間接引用「經世大典」之書,如「元史」、「元史類編」、 「元明事類鈔」;尤復不盡,更取與「經世大典」有關之書,如「元朝秘史」、「元實錄」、「元典章」、「永樂大典」中所收元代制度書及後人研究元代制度之 作,皆一一加以考述,以為輯補之資。以上「經世大典」原文及引用或摘錄「經世大典」之書,為復現之主要資料,而與「經世大典」有關之書為復現之次要資料。 觀此可知不僅引用「經世大典」原文之書采補完備,而且考述諸關係書以為輯補之資者,更出前人輯作之未發,益為轉精,足見新義。斯又為其輯佚之全備性,下以 簡圖略識其輯佚取材及參考之範圍:
【見原文】
元朝秘史等關係書
元史、元史類編、元明事類鈔
永樂大典存本內引文十二萬言60%
清儒已輯著三萬言15%
元文類內引文五萬言25%
404
二 實際操作
一、 稽核辨誤:先將「經世大典」散見於各書之原文加以查考,稽核辨誤,勘定比讎,並製就「永樂大典存本 所收經世大典條目表」,兩相比照,可就目掇補;次將引錄「經世大典」之諸書,加以考述比較,製就「經世大典、元史志類條目對照表」、「永樂大典所引經世大 典條目表」、「元明事類鈔引錄經世大典條目表」及「元史類編引錄經世大典條目表」諸表,裨得按目廣搜史料。
二、 擬議卷目,撮集資料:就「經世大典」篇下各字目,分目考述,並擬議其子目下之卷目,將可作為各卷目 參校補充之資料悉將網羅,並擧出其目名,以備輯佚時按書索之。如「經世大典、治典」下「官制」一子目,則參考「元史」、「元典章」擬議其卷目為:卷一官 制、卷二職制、卷三吏制、卷四公規、卷五至十二百官(一至八)。各卷下再析條目,如卷七百官三內有御史臺、江南諸道行御史臺、陝西諸道行御史臺、雲南諸道 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臺綱等條目(此依「元史、百官志二」定具條目名,「元史」內「御史臺」目與「樞密院」併列一卷,但元官制此二臺係平行機構,故另列 一卷),其中「御史臺」一條即見於今存「永樂大典」卷二六○七(臺字韻御史臺二)頁十九「御史臺」下引「經世大典」文一款(世界本「大典」冊十九
405
,頁十九前後皆有);而「臺綱」一條,亦可由「元典章」內「臺綱」一目輯補。例繁僅舉此証之。
三、彙輯佚文:今擧「輯錄」及「輯佚」各一例以明之。
㈠輯錄例:
「經世大典、禮典」內「謚」目,今大部散見於「永樂大典」殘本卷一三三四五(謚字韻謚法一)各頁中(世界本「大典」冊七二),其制分君謚、后妃謚、臣謚三類,其前導以「總敍」。蘇師振申以「君謚」為例,輯得其佚文如次:
總敍
謚以易名,以定論平生也。而群臣之謚,善惡俱在。今善者多得謚,而惡者無與立謚焉。
君謚
一民無為:劉熙曰:「一民使有常,不二其業,是以刑措以至無為。神道設教之化,故曰神,神農以為號也。」
……
406
顯仁藏用:「易」曰:「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以上五條悉載於「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四五頁五後半及頁六前半,均屬有關「神」字之「經世大典、禮典」內「謚」目原文,以下從略〕
此目所輯資料完全採自「永樂大典」內同一處,故謂之「輯錄」。
㈡輯佚例:
茲擧君事內「帝號」為例,其方式乃採「唐、宋會要」之體例,依「元史」本紀為主要資料以掇輯之,各條後並附「輯考」以明資料出處,及作補考。
太祖㈠
法 天啟運,聖武皇帝,姓卻特氏,諱鐵木真(烈祖神元皇帝長子,母宣懿皇后月倫)。太祖元年(一二○六) 丙寅,即皇帝位於斡難河之源,諸王群臣共上聳號,曰成吉斯皇帝。二十三年(一二二七)秋七月己丑崩於靈州㈡。至元三年(一二六五)冬十月,追謚聖武皇帝。 至大二年(一三○九)冬十二月乙卯㈢,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葬起輦谷㈣。
輯考:
407
㈠輯自「元史」、「新元史」之「太祖本紀」。
㈡崩於靈州,見「新元史」。「通考」死期不同。
㈢「元史、武帝本紀」第二謂:「十二月乙卯……」。
「太祖本紀」作「庚辰」,此據「武宗本紀」改正。「新元史」與「元史」同。
㈣葬起輦谷事,「新元史」云……。
〔以下從略〕
此目所輯取自「元史」、「新元史」諸書,且散錄各處,故謂之「輯佚」(註四九)。
附註
註一: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二六二。
註 二:以上所誌各書下之引文悉出「四庫總目」內經部各書提要,出處如下:㈠「尚書精義」卷十一經部書類 一,一:二二九,㈡「經傳通解」卷三易類三,一:三六,㈢「周易口訣義」卷一易類一,一:九,㈣「周官新義」卷十九禮類一周禮屬,一:三六六,㈤「禹貢指 南」,卷十一書類、一:二二二,㈥「周易窺餘」卷三易類三、一:二一,㈦「儀禮識誤」卷二十禮類一儀禮屬,一:三八八,八「儀禮集釋」同上,一:三八九。
408
註三:同註一,頁一九三—四。
註四:四庫總目卷四六史部正史類二,「舊五代史」提要,二:一○○五—六。
註五:㈠闕名(元)撰、何秋濤(清)校正,校正元親征錄,百叢七六漸西村舍叢刊(據清光緒中桐廬袁氏刊本影印),張穆「校正序」云:「『元聖武親征錄』……相傳為錢竹汀〔大昕〕宮詹藏本」。
㈡闕名(元)撰,李文田(清)注,元朝秘史,同上,十五卷,顧廣沂「思適齋集元朝秘史跋」云:「『元朝秘史』載『永樂大典』中,錢竹汀少詹家所有……。」
㈢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八有「跋元秘史」,頁二七六。
㈣元朝秘史三種(日本:中文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內收永樂大典十五卷本,源自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本(卽宛委別藏),出於「大典」十二先元存韻內(卷五一七九—九三)。
註六:蘇師振申,「經世大典輯佚之研究」,(日本私立明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六年)。
後增補易名「元政書經世大典之研究」刊於華學月刊九九期—一一八期(民國六九年三月—七十年十月)。
註七:同註一,頁二六三。
註八:四庫總目卷八一史部政書一通制屬,「宋代事實」提要,二:一六九八。
註九: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卷四,「淳熙臨安志」,頁六三。
註一○:沈垚(清),落帆樓文遺稿,叢書集成續編一聚學軒叢書,二卷(據清光緒中貴池劉氏刊本影印),卷一「沈垚與徐星伯中書論河南志書」,頁二三A—二四A。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