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9, 2008

121

三、關於偽書類型

  古代偽書很多,類型不盡相同。梁《史》將其歸納為十大類型,現分條舉例述之。

   “①古書中偶見此書名,其書曾否存在,渺無可考,而後人依名造偽者。”某書問世 後,或亡佚,或存世絕少;或雖有書名,有無其書,誰也不知。有人為利,依其名重造之,因內容與原書不同,著者更不是原來的,所以此書為偽。如《左傳‧昭公 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到底有否《三墳》書,後人未曾見過。隋劉炫依其名偽造一部《三墳書》,流傳至今。

  “②本有其書,但已久佚,而後人竊名偽造者。”此類偽書較多,也較難辨。如東晉梅頤竊《尚書》之名偽造的《古文尚書》、真按:當作梅,前文不誤! 《尚書孔氏傳》等。

  “③古並無其書,而後人嫁名偽造者。”世上從未有某書,有人出於某種目的,說古代有某書,並依其名偽造之。如明豐坊嫁子貢的名偽造的《詩傳》等。

  “④偽中出偽者。”如《列子》,梁《史》說:“《漢志》有《列子》八篇,已屬周末或漢初人偽撰,而今存之《列子》,又屬晉張湛偽撰。”真是偽中出偽。

  “⑤真書中雜以偽文者。”這種情況也較多。如司馬遷的《史記》是真書,但其中“武帝紀”部分為偽。真按:史記中的偽作 《東坡集》中多數是蘇東坡的作品,但據清紀昀考訂,其中“假的有幾十首”。真按:蘇軾集中的偽作 還有《李太白集》等,也有這種情況。真按:李白集中的偽作

  “⑥書不偽而書名偽者。”有些書內容、著者皆真,但如果將其換個書名,則書名便偽。這種情況多出坊賈之手。如明坊賈翻刻《性理綜要》時,改名為《性理標題彙要》。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但有性理標題綜要!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 儒家類 16 該書內容、著者皆未動,僅改了書名,所以書名偽。

  “⑦書不偽而撰人姓名偽者。”這是指一書其他方面為真,僅著者偽

122

。前面說的“托名”作偽者多屬這種類型。如果撰書人署上自己的名字,著者不偽;題別人的名,則偽。

  “⑧原書本無作者姓名年代,而後人妄推定為某時人作品,因以成偽,或陷於時代錯誤者。”比如《周髀算經》、《素問》二書,原無著者,後人妄推分別補題為周公、黃帝著,著者便偽。還有前面提到的《商君書》、《難經》等書的著者為偽,也屬這種類型。

  “⑨書雖不全偽,然確非原本者。”這主要是指書的版本。有些後來刻印的書,其內容和原書基本相同,若說其是原版本,則偽。如明清書坊影刻的不少古書,影刻本酷似原刊,若將其當作原書,則偽。

  “⑩偽書中含有真書者。”如《孔叢子》與《小爾雅》,梁《史》說:“《孔叢子》確為晉人偽作真按:前謂乃王肅偽造以攻鄭玄,何故又為晉人? 然其中《小爾雅》一篇則為《漢志》舊本。”偽造《孔叢子》者,將別人著作真書《小爾雅》作為自己的著作竄入,所以《孔叢子》偽,《小爾雅》真。

  梁《年代》又根據偽書的不同情況和偽的程度,又把它們歸納為十大類型。與上述類型重複者,只述某類型條文;不重者,再舉例說明之。

  “①全部偽。”即內容全偽。如《孔子家語》,姚《考》說:“《唐志》有王肅注《家語》十卷,此即肅掇拾諸傳記為之,托名孔安國作序。”

  “②一部偽。”即部分內容偽。同上述偽書類型中的⑤,從略。

  “③本無其書而偽。”同上述偽書類型中的③,從略。

  “④曾有其書,因佚而偽。”同上述偽書類型中的②,從略。

  “⑤內容不盡偽,而書名偽。”這是指部分內容偽,同時書名也偽。如明人翻刻《左氏博議》時,將題名改為《議史摘要》,同時增加了一些內容。結果題名成偽,增加的內容也成偽。

  “⑥內容不盡偽,而書名、人名皆偽。”梁氏這裡和下面說的“人名”,皆指著者。該條是指有的書部分內容、書名、著者同偽。

  “⑦內容及書名皆不偽,而人名偽。”同上述偽書類型中的⑦,

123

從略。

  “⑧盜襲割裂舊書而偽。”這是指內容偽,同時又指出內容襲自何處。如清時本《列子》,其內容是聚襲《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莊子》、《韓詩外傳》、《呂氏春秋》、《淮南子》、《說苑》等書而成。

  “⑨偽後出偽。”某書本偽,佚後,有人又依其名重造之。如漢劉餘從孔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學者疑其為偽,後佚,東晉梅賾依其名又偽造一部。

  “⑩偽中益偽。”同上述偽書類型中的④,從略。

  梁氏先後兩次總結了偽書的類型,除去重複者,還有十五種。可以說既全面又具體,為他人從偽書類型方面進行識誤辨偽提供了方便。

四、關於辨偽方法

   在辨偽的各環節工作中,方法的尋找和運用相當重要。如果方法科學,就可節約時 間,多出辨偽成果,提高辨偽質量。歷代學者對此較為重視,並能認真進行總結。如宋朱熹、明胡應麟等皆分別歸納總結過,但總結全面者還是梁啟超。他先後總結 了三次,歸納出了三十一種辨偽方法,除去重複者,還有十幾種,真可謂詳盡。這就為他人運用科學方法辨偽提供了很大方便。現按其總結的順序先後進行論述。首 先,梁《史》總結了十二種辨偽方法,現分條舉例說明之。真批:嗟呼!愚讀此書不若直接去看梁啟超之原著算了!

   “①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徵引而忽然出現者,什有九皆偽。”這主要是從書 目沒有著錄和他書從未徵引兩方面著眼。比如古《三墳書》,《七略》、《隋志》等書目均未收錄,宋時忽然出現。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說:“元豐中,毛漸 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辭詭誕不經,蓋偽書也。”還有《晉史乘》等偽書,也屬於這種情況。

124

   “②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然久經散佚,乃忽有一異本突出,篇數及內容等與舊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偽。”這一條大部分內容和①一樣,同是通過書目著錄查書 的流傳存世情況,但還要從書的篇卷、內容入手,與原本比較,若不同,則偽。比如《十六國春秋》,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辨其曰:“此書,《隋志》一百卷, 《唐志》一百二十卷,至《宋志》則無之……《文獻通考‧經籍考》亦不載。明李屠喬孫遷之刻,賀燦然為序者,亦為一百卷,乃喬孫與其友人姚士黻輩取《晉 書》、《戴記》、《北史》、《冊府元龜》為之,非原本。”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說:“鴻即為《春秋》百篇,別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今本無序例、年 表。”此書歷代書目雖有著錄,但宋、元書目已不載,說明宋時已佚。明代該書忽然復出,但比原書少“序例”、“年表”各一卷,其內容取自《晉書》等。經王、 錢等人考辨,證明其為喬孫等偽造。還有偽書明抄本《慎子》等,也屬這種類型。

   “③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今本來歷不明者,即不可輕信。”如《子貢詩傳》和《申 培詩說》二書,姚《考》辨之曰:“《隋志》云,‘《魯詩》亡于西晉’,則亡佚久矣……嘉靖中,廬陵郭相奎家忽出此二書……以盡售其欺,可嘆也夫!”朱彝 尊、方苞等清學者也認為,此二書已亡于西晉,但明時忽又出現,來歷不明。經多位學者考辨,此二書確為偽書。還有漢時河內一女子得的《泰誓》、晉梅賾獻的 《古文尚書》等,皆是被學者懷疑為來歷不明的偽書。

   “④其書流傳之序,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確者。”比 如《亢桑子》,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唐天寶元年,詔號《亢桑子》為《洞靈真經》,然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原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 子》作《亢倉子》,其實一也,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今此書乃士原補亡者。”晁《志》已把該書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且此書宋時本是王氏偽造,所以題庚桑楚 著,當然為偽。

  “⑤真書原本經前人稱引,確有佐證,而今本與之歧異者,則今本為偽

125

。”如《竹書紀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水經注》引《竹書》七十六條……今本皆無。”又說:“《史記索引》引《竹書》,真按:當作史記索 ‘晉出公二十三年奔楚……楮里疾圍蒲’七條今本皆無。”另外,還有《史通》、《開元占經》、《元豐九域志》、《戰國策注》、《路史》等書所引《竹書紀年》中很多史實,清時本中也全無,足以證明該書清時本為偽。

  “⑥某書題某人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後者,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為偽。”如《孔叢子》為偽,就屬這種情況。

  “⑦其書雖真,然一部分經後人竄亂之跡確鑿有據,則對於其書全體須慎加鑑別。”真書中雜以偽者,情況也較多。如《說文》與《通典》為真。然明人摻入部分為偽。清杭世駿《欣托齋藏書記》說:真按:應係取淵明詩眾鳥欣有託之意也!當作託! “明人妄行改竄……《說文》而摻入《五音韻譜》,《通典》而摻入宋人議論。”這些摻入的內容,對原著者來說為偽。

   “⑧書中所言確與事實相反者,則其書必偽。”如《文中子》一書,姚《考》說: “其書之舛錯者,尤不一焉。如仁壽四年,通始至長安,李德林卒已九年,而書有德林請見語。”文中子是隋人王通的謚號。王至長安時,李已不在人世,何有“德 林請見”的事?再加上書中其他訛誤,所以姚判該書清時本是偽書。

   “⑨兩書同載一事絕對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兩俱偽。”再如《孔叢子》一書,舊 題孔鮒撰。姚《考》說:“《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曰孔甲,顏師古曰:‘名鮒而字甲也。’此書稱名鮒字魚,亦不相合。”關於秦人孔鮒的字,《漢書》曰 “甲”,《孔叢子》則曰“魚”,二者所言矛盾。而實際上真批:事實從何得知? 孔鮒就是字“甲”,《漢書》所言為是,《孔叢子》所說為非。所以《孔叢子》一書是後人依孔鮒的名偽撰的。真按:大抵簡化字託作托乎? 《漢書》是歷代學者公認的真書。

   “⑩各時代文體蓋有天然界畫,多讀書者自能知之,故後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字句求 枝葉之反證,但一望文體,即能斷其偽者。”如《書序》,它是《尚書》卷首的《序》,舊題西漢孔安國撰。宋朱熹《朱子語類》辨道:“《尚書‧序》不似孔安國 作。其文軟弱,不似西漢人文,西漢文粗豪

126

。”朱從《書序》文體特點判其不是孔安國撰,而是後人偽造。

   “⑪各時代之社會狀態,吾儕據各方面之資料總可推見崖略,若某書所言其時代之狀 態與情理相去懸絕者,即可斷為偽。”如《本草》,有人題神農撰。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至張機、華陀始為編述。”他認 為,神農時代連文字都未有,何以著書簡,只有師徒代代相傳,後人編之。清孫星衍等也持這種觀點。

   “⑫各時代之思想,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若書中所表現之思想與其時代不相銜接 者,即可斷為偽。”如《列子》,舊稱戰國時人列禦寇撰。姚《考》說:“其言‘西方聖人’,則直指佛民,殆屬明帝後人所附益無疑。”書中多講佛理,體現了佛 教思想。戰國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何以有佛理?學者認為,其為漢以後人托列子之名偽造。

   清代是我國古典辨偽學發展的昌盛時期,其辨偽者之多,辨明的文獻之多,辨法之科 學,皆為其以前各代所不及。尤其是清儒所用的辨偽方法,比以往學者更為科學,所以梁啟超認為對其有單獨總結的必要。梁《史》說:“其辨偽程序,常用客觀的 細密檢查,檢查的主要方法如下。”其總結的清儒辨偽方法共有六個方面,與上述方法重複者,只述條文,僅舉例說明不重者。

  “①從著錄傳授上檢查……②從本書所載事跡制度或所引書上檢查。”關於這兩種方法,在上述十二種辨偽方法中已經論及,從略。

   “③從文體及文句上檢查。”關於文體,前面也說過,這裡從略。時代不同,語言特 點多有不同;著者不同,語言特點也有差異。這也是辨別偽書的著眼點。如《洞冥記》,俗稱西漢郭憲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詞句縟麗,亦迥異東京,或 六朝人依托為之。”辨者認為,該書詞句特徵不似西漢人的,而像六朝人的,所以此書是六朝人托名偽造的

127

   “④從思想淵源上檢查。”如《詩序》,舊傳子夏、毛萇合著。清萬斯同《群書辨 疑》說:此書“不但非孔子、子夏、太史所作,並非毛公所作,何以明之?舊說言子夏傳曾申,曾申傳李克,克傳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荀卿,荀卿傳 毛亨,毛亨傳子萇,其源流如此,則萇為《詩序》,必得詩人本旨……子夏無是說,則毛萇亦必無是說,何《詩序》之紛紛淆亂哉!”辨者從一些人的思想和學術淵 源,判此書非子夏、毛萇所著。萬判為是,《後漢書》及多數學者認為,該書著者是衛宏。

  “⑤從作偽家所憑藉的原料上檢查。”作偽者要作偽,有時抄摘或襲竊他書材料,或把一書的某些內容摻入另一書中,這也會露出作偽的痕跡。如《甘石星經》,清錢大昕從其一些內容竊自何處,以證所見的本子為偽。

  “⑥從原書佚文佚說的反證上檢查。”此法同上述十二種辨偽方法中的第⑤種,從略。

  關於辨偽方法,梁《年代》又分兩個方面總結出十三種。在這十三種方法中,梁氏又分解成更為具體細微的方法二十四種。這裡只論述十三種主要方法,不細說二十四種細微方法。在這十三種主要方法中,與上兩次總結的方法相同者,只錄其方法原文;不同者,舉例說之。

  “甲、從傳授統緒上辨別,這有八種方法。”

   “①從舊志不著錄,而定其偽或可疑……②從前志著錄,後志已佚,而定其偽或可 疑……③從今本和舊志說的卷數、篇數不同,而定其偽或可疑……④從舊志無著者姓名,而定後人隨便附上去的姓名是偽。”在這四種方法中,①同上述十二種辨偽 方法中的①,②和③同其②,④同其④,從略。

  “⑤從舊志或注家已明言是偽書,而信其說。”如《漢書‧藝文志》在《天乙》三篇下注:“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學者多信其說,認該書為偽

128

  “⑥後人說某書出現于某時,而那時人並未看見那書,從這上可斷定那書是偽。”例如《古文尚書》十六篇,《哲學大辭典》(1985)“孔安國”條曰:“相傳他曾得孔子住宅壁中所藏的《古文尚書》。”孔安國為西漢人。梁《年代》說:“西漢人引《尚書》的話,都不在偽《古文尚書》十六篇之內。”這說明西漢人未見其書,因而可斷其為偽。

  “⑦書初出現,已發生許多問題,或有人證明是偽造,我們當然不能相信。”如《尚書》“泰誓”篇,據說是西漢中期“從河內女子得來”。馬融當時就懷疑此書,我們也不能相信該書是真。

  “⑧從某書的來歷曖昧不明而定其偽。”如古《三墳書》,宋晁公武《志》曰:“張天覺言得之比陽民家。《七略》、《隋志》皆無之。世以為天覺偽撰。”晁氏認為,張氏此書來歷不明,疑即其偽造。還有上面說的河內女子得的《泰誓》,也屬這種情況。

  “乙、從文義內容上辨別……方法有五:”

  “①從字句罅漏處辨別……②從抄襲舊文處辨別……③從佚文上辨別……④從文章上辨別……⑤從思想上辨別。”這五種方法分別同上述清儒六種辨偽方法中的③、⑤、⑥、③和④,從略。

   為節省篇幅,在論述梁氏總結的辨偽方法時,每介紹一種,只舉一個例子。往往要從 幾個方面,運用幾種方法,找出多個例證,方能下結論。梁氏參加辨偽實踐不多,辨偽成果也不多,但對辨偽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卻非常深入。尤其是總結的方法很是 全面,這比他多辨明幾種文獻意義要大。因為其他學者掌握了這些方法,就可辨明更多的文獻。

  總之,梁啟超對偽書的危害、偽書成因、偽書類型、辨偽方法這幾個辨偽工作的主要方面總結得頗為全面,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辨偽學理論,為辨偽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原載《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129

論姚際恒辨偽

  姚際恒(1647—約1725),字立方,又字善夫,號首源真按:姚際恆 祖籍安徽,一說桐城,一說徽州,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清諸生。立方年少時喜好收書,其家藏甚富,儲于好古堂。姚際恒《好古堂書目‧序》稱:“首源生束髮受書,真批:怎有人自稱其號也? 已 能沈酣故籍……先世既有藏書,復搜之市肆,布諸巾籍,久之而插架者與腹笥俱富矣。”立方更愛讀書,他少時“折節讀書,泛濫百氏”。《杭郡詩輯》也稱:“首 源博究群書。”博覽的結果,使其知識根基深厚,加之其精心專注,研究成果頗多。楊蔭深《中國學術家列傳》引姚氏自己的話說:“向平婚嫁畢而游五嶽,予婚嫁 畢而注《九經》。”其著述有《九經通論》一百六十三卷,歷十四年而成;還著有《庸言錄》,末附《古今偽書考》,頗受人重視,後被寓居於浙的皖人鮑廷博將其 析出,刻入《知不足齋叢書》裡;著書還有《好古堂書目》、《尚書通論》等。

   姚立方在學術方面的主要成就還在於辨偽書。清季辨偽者甚多,但用力最勤、出成果 最多者,當推姚立方。清時偽書數量龐大,危害嚴重。張心澄的《偽書通考》所論及的清時偽書就有一千一百零五種。是凡偽書,都有危害性;數量越大,危害也就 越大。作偽者或為名、或為官、或為利,不惜篡改史實,混淆是非。其結果,使得不少史料時代混淆,真偽摻雜,不好使用。讀者如若不慎,便會上當。學子若讀了 偽書,那他場屋應試定會不得志,必將影響其仕途。有鑑於此,清儒認為,為了正本清源,為了揭露偽書危害,應該辨別偽書。姚立方明確提出為了讀者而辨偽。其 《古今偽書考》(下稱姚《考》)“序”說:“造偽書者,古今代出其人,故偽書滋多于世。學者于此,真偽難辨。而尚可謂之讀書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讀書第 一義也。”姚氏為讀者而辨偽,其目的既明確也正確。

  為了盡量多地辨明偽書,姚立方不惜時力,採用多種方法、搜集大量例證辨之

130

  1.從內容方面著手。①內容有誤。如《文中子》,姚《考》說:“其書之舛錯者,成尤不一焉真按:成字疑衍! 如仁壽四年,通始至長安,李德林卒已九年,而書有德林請見之語。真按:重出,重複, ” 文中子是隋人王通的謚號。王至長安時,李已不在人世,當然不存在“請見”的事。據此,姚認為該書清時本為偽。②內容矛盾。如《列子》,舊題列禦寇著。姚 《考》說:“其言‘西方聖人’,則直指佛民,殆屬明帝後人所附益無疑。”列禦寇為戰國時人。佛教傳入中國有兩說:一說西漢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一說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即使依前說,那麼也在戰國後二百多年,戰國時怎麼會有“西方聖人”和“佛民”之說。姚據此矛盾,斷其清時本為偽。③考出內容主要來自何處。如《汲冢周書》,姚《考》說該書清時本:“《克殷》、《度邑》等篇襲《史記》,《時訓》等篇襲不韋《月令》,真按:呂不韋 《明堂》篇襲《時堂位》,《職方》篇襲《周禮》職方氏。”既然考出該書很多內容是襲他書而來的,其偽不辨自明。

  另外,姚立方有時也從書的內容是否重複、紊亂等方面著眼辨偽,不再舉例。

  2.從 人物方面著手。①稱謂。如《考經》,舊題孔子撰。姚《考》說:“篇首云‘仲尼居’,便非自作矣。”按照一般行文習慣,此書如果真出自孔子之手,他絕不會自 稱“仲尼”。據此,姚判此書清時本為偽。②人名。如《孔叢子》,舊題孔鮒撰。姚《考》說:“《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曰孔甲,顏師古曰:‘名鮒而字甲也。’ 此書稱名鮒字魚,亦不相合。”若此書清時本確為孔鮒所撰,那絕不會將自己名字弄錯。所以,姚斷其為偽書。

  另外,姚也從人物年齡、謚號、思想、避諱等方面入手辨偽。著者也屬人物,下面單說。

  3.從著者方面。①著者與史實時間之間有矛盾。如他斷清時本《孔叢子》為偽,就是從其著者與史實時間之間有矛盾辨出的。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