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9, 2008

231

。 譯書方式是由傳教士將西書用華語逐句讀出,清儒進行筆錄和加工整理。這樣的譯書力量和譯書方式,不能不影響到譯書的質量和譯書的進度。當時譯書的品種大多 由傳教士為主選擇,清儒處於被動接受地位。他們譯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教,所以譯的宗教圖書很多,佔這一階段譯書總量近八成強。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科技方 面的,社科方面的很少。值得提出的譯書,科技方面的主要有李善蘭與西人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張福德與西人艾約瑟合譯的《光論》、李善蘭與西人韋烈亞力 合譯的《談天》等。社科方面主要有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各國律例》、《華事夷言》,魏源主持編譯的《海國圖志》等。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第二階段(1862年至1895年)譯書特點。

  這一階段有了專門譯書機構,就是清朝當局在全國一些地方設立的譯書館與同文館。這些翻譯機構主要由清儒中洋務派人士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負責。這一階段主要譯書力量是政府譯書系統,他們譯書被稱為官方譯書。在這些譯書機構中,以江南製造局譯書館譯書為多,到1878年已譯書一百四十三種。京師同文館譯書不多,只有二十來種。當時另一個翻譯系統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教會和出版機構,如廣學會、益智學會、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土山灣書館、匯文書院等。其中以廣學會和墨海書館為突出,翻譯出版西書較多。到1902年為止,廣學會出版圖書一百四十餘種,其中半數是西書譯著。墨海書館翻譯出版的自然科學譯著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

   這一階段譯書方式同第一階段,譯書質量雖高于第一階段,但仍不理想。當時與西人 合作譯書者主要是清儒中有學科知識特長的人,如徐壽、李善蘭、華衡芳、徐家寶、王樹善、趙元益等數十人。西人中以傅蘭雅為突出,他主持江南製造局譯書館工 作三十年,一人與清儒二十餘人合作譯書一百三十九種。這一階段譯書內容前期與後期有所不同。前期主要是以兵學為主,如江南製造局譯書館1878年前共譯書一百四十三種,其中以“水陸兵法”為最多,達二十四種

232

。後來人們認識到:“今近一切西法,無不從格致中出。製造機器,皆由格致為根底,非格致無以發明其理。”①於是開始增譯自然科學西書。後期譯書內容的這一變化,在梁啟超1896年編製的《西學書目表》中得到了反映。該書目收1895年以前譯書三百五十四種,但不包括宗教類譯書。其中自然科學門類譯書達一百三十九種,占總數的近四成強。

  這一階段譯書約有五百多種,其中翻譯質量高且影響較大者,數學方面有《代數術》、《算式集要》、《微積溯源》等,物理方面有《電學全書》、《光學》、《聲學》等,化學方面有《化學鑑原》、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化 學考質》、《化學分原》等,天地學方面有《談天》、《測候叢談》、《地學淺說》等,生物與醫學方面有《儒門醫學》、《西藥大成》等,工礦方面有《汽機發 軔》、《開煤要法》等,兵學方面有《水師操練》、《製火藥法》等,政治方面有《佐治芻言》、《列國歲計政要》等,法律方面有《公法總論》、《各國交涉公 法》等,商業方面有《保富述要》、《國政貿易相關書》等,教育方面有《日本學校源流考》、《日本東京大學規則》等。在這些書中,有些被學校作為教材使用; 有些在當時中國各自學科具有首創意義,如《光學》、《化學鑑原》、《地學淺說》、《測候叢談》等;有些對當時工業生產有參考和指導作用,如《開煤要法》、 《製火藥法》等;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有 些對當時人們轉變傳統觀念、形成新的學術思想有一定作用,如《談天》中的“地圓”說,與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等學說差異較大,動搖了人們“中華中心”的 觀念。其中關於“變動、演化”學說,又能啟迪人們思想的進化。總的來說,這一階段譯書影響不是很大,譯書的主要目的也未能真正達到。關於這一點,甲午海戰 我方的失利已能充分說明之。

  第三階段(1895年至1911年)譯書特點。

  ①鄭如斯,肖東發。中國書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188

233

  1895年甲午海戰的失敗,政府譯書活動隨之中止。清儒中一些具有變革思想者,如梁啟超、嚴復、馬君武等成為這一階段譯書的主要力量。這又決定了這一階段譯書的政治色彩鮮明。那就是為了開啟民智,喚醒民眾,學習日本,進行變革,改變政體,以達到自強保種、國富民強之目的。

  這一階段譯書機構主要是維新人士倡議和設立的譯書局和學會機構,如上海的譯書公會、大同譯書局、東亞譯書局、新民譯書局、北京強學會、上海強學分會、桂林聖學會等。其譯書方式主要有兩種,1898年以前以清儒與西人合作譯書為主,清儒獨立譯書為輔;1898年以後基本上是清儒獨立譯書。由於1898年 以前缺少翻譯人才,新譯的書不多,清儒便把已經譯出的西書編成叢書,供人閱讀。如《西學富強叢書》七十八種、《西學大成十二編》五十六種、《西學自強叢 書》五十三種、《西政叢書》三十二種等。另外還編有一些中西學混合叢書,如《中西算學叢書初編》二十種、《測海山房中西算學叢刻初編》三十一種、《中西醫 粹》四種等。1898年前編輯出版的叢書共有二十多種,收各類西學單書數百種次。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編輯出版這麼多西學叢書,是這一階段翻譯西書的一大特色。

   清儒中具有變革思想的人士認為,對於開民智、激民心、鼓民力和進行社會變革來 說,社科圖書比自然科學圖書作用大,尤其是哲學圖書作用又大,政治小說也有一定的作用。他們還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翻譯學習西書。中 國要進行變革,就要學習日本,其中包括學習日本譯進的西書。所以甲午戰爭之後,清儒主要是轉譯日譯本西書和日本人著作。譯書的主要學科內容是哲社類,科技 圖書的翻譯受到遏制,兵技圖書的翻譯幾絕。對各科圖書的翻譯,也由上階段的知識性轉為系統性與理論性。在各學科譯著中都有一些影響較大者,其例子待後面論 及其他問題時同時述之。

234

   為了縮短譯著與讀者見面的時間,以使其盡早發揮作用,清儒中不少人邊譯邊在報刊上發表,待全書譯完再出版單行本。如《民約論》、《政治法學》等書譯文曾 在《譯書彙編》上連載,《國家論》譯文曾在《清議報》上連載,《美國獨立檄文》譯文曾在《國民報》上連載,等等。至於單篇文章和零星資料的譯文,則主要是 通過報刊與讀者見面。還有些重要翻譯資料被彙編成書,一年出一卷,如出版至1899年為止的《西國近事彙編》等。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這一階段所譯之書大多是經過認真選擇的,也是在不同學科領域有影響之書。現擇科舉例簡述之。

   在哲學方面。嚴復譯的哲學著作《天演論》在當時的影響很大。該書宣傳進化論思 想,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發展規律。它可警示國人,要團結戰鬥,合群進化,救亡圖存,要時刻持有積極進取、不甘落後的 人生態度。該書對當時人們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有著根本性的指導意義,打破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建教條,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變天革命”的理論根據。 當時翻譯的該學科主要著作還有《克洛特天演論》、《群己權界論》等。

   在邏輯學方面。嚴復譯的《穆勒名學》在當時很有影響。該書在全世界都具有社會影 響和方法論意義。嚴譯此書時加有一萬多條按語。他在按語中指出邏輯作為科學方法的地位和作用,著重強調了歸納法的重要性,認為通過有實驗基礎的歸納法可以 得出新的知識。這就有助於人們解放思想,打破陳說,勇於創新。此書為國人提供了批判封建主義的科學武器,為中國思想界帶來了方法論革命。此書譯進後,中國 方有邏輯之名和邏輯之學。另外還有《名學類通》、《名理學》、《思想學揭要》等,也都是該學科有影響的譯著。

  在政治學方面。這裡主要簡介兩種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學說的譯著《民約論》與《法意》,以及兩種關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譯著《美國獨立檄文》與《法蘭西人權宣傳》

235

。 《民約論》被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福音書”,在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全書貫串天賦人權思想,認為人人都有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權利,人 民有權顛覆踐踏人權的封建政體,建立能充分體現共同意志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就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法意》的主要內容也是反 對封建專制制度,對當時中國的封建體制在多處提出了批評。它“宣揚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提倡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學說”。①這一學說後來成為資產階級 革命的理論武器和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還有《自由原理》、《國家論》、《代議政治論》等,也都是這方面有影響的譯著。《美國獨立檄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提 出人民主權思想是國家生活的基礎,宣稱人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政府的統治應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之上,人民有權推翻舊政府,建立新政府”。② 《法蘭西人權宣言》也宣稱自由、財產、安全、反抗壓迫是“天賦人權”。這後兩種書對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影響較大。在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孫 中山形成了自己的人權思想,並為推翻當時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在文學方面。這裡主要指政治小說。清儒認為,政治小說在開啟民智、促進民眾覺醒和團結救亡方面有著特殊作用。他們當時翻譯了不少政治小說,其中以《佳人奇遇》、《十五小豪傑》、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傑作杰,然自是簡化本也.出自梁啟超全集第10.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9[88] 《雪中梅》、《經國美談》、《累卵東洋》等影響較大,真按:應係用危如累卵義也.詞:【累卵】堆疊的蛋。比喻極其危險。《韓非子‧十過》:“故 ,小國也,而迫於 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三國 鍾會 《檄蜀文》:“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計,豈不美與!” 高文秀 《澠池會》第二摺:“將軍傾社稷危如累卵, 藺相如 輔皇圖穩若磐石。” 郁達夫 《離亂雜詩》之一:“又見名城作戰場,勢危累卵潰南疆。” 受人好評。前兩種是梁啟超翻譯的,時人評其曰:“以滿腔血淚呼籲全國人民振奮精神,提高警覺,團結一致,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奮鬥。”①人們評價熊垓譯的《雪中梅》說:“議論縱橫,■■汩汩,誠足鼓動人之政治思想。吾預備立憲國民,尤堪借鑑

①②上海文藝出版社。反思:傳統與價值——中國文化十二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386389

③孟祥才,楊希珍。梁啟超。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29

236

。”①還有當時翻譯的政治小說《花間鶯》、《政海波瀾》等,在當時也有一定影響。清儒當時翻譯小說數百種,其中僅1901年至1909年翻譯的日本政治小說就有十五種。

   在經濟學方面。嚴復譯的《原富》,在當時很有影響。該書總結了西方資本主義發生 和發展的經驗,分析了影響國民財富增長的因素,宣揚了經濟自由主義,批判了國家干預經濟的觀點。嚴譯此書加按語三百多條。這些按語批判清政府對民族資本的 壓迫,反對洋務派對新式工業經濟的壟斷,主張應由民族資產階級自己作主發展工商業。他認為,實行變革,廢止一切阻礙經濟自由發展的桎梏,是順應經濟發展規 律的明智行為;而反對變革,則是逆天違理,將會導致民窮國亡。

  在法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方面,以及在自然科學的一些學科方面,清儒也皆譯有不少有影響、有價值的著作,不再舉例評說。

三、清儒譯書貢獻

  1.促 進了中國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由於清政府閉關鎖國一百多年,其間國人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之甚少,自己原有的知識陳舊落後,知識結構也不合理。清末學者 譯書一千多種,幾乎涉及近代科學所有門類。其中有很多譯著填補了中國近代科學知識的空白。如:“《化學鑑原》之於化學,《地學淺說》之於地學,《光學》之 於光學,《法律醫學》之於醫學,《測候叢談》之於氣象學,《植物學》之於植物學。”②還有《天演論》之於哲學,《穆勒名學》之於邏輯學,《萬法精理》之於 法學,《民約論》之於政治學,《原富》之於經濟學,等等

①中國展望出版社。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4120

②上海文藝出版社。反思:傳統與價值——中國文化十二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372

237

。很多學科都有系列譯著,形成了該學科系統的理論知識。不少學科知識經過國人消化吸收後,產生一些研究成果,使該學科在中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些學科知識使清儒原有的知識得到了更新和補充,知識結構得到了改善,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

  2.促 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由於清儒譯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近代各科知識,使當時人們感到原有的知識落後過時,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也顯得過於陳舊。要扭轉這 種局面,就要學習和普及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就要發展近代教育。當時發展近代教育還有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為了培養當時急需的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 於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就興辦了三十來所新型的專門學校。這些學校和其他新式學堂、教會學校有不少西人任教,有的還聘西人管理。其管理模式、教育方法、教 學內容等,皆不同程度地體現出西方近代教育文化的特徵。當時從中央到地方都較以前重視興教辦學。於是各類新式學堂紛紛建立,而且發展很快。原來的塾學有的 轉型,有的停辦,數量在不斷減少。有資料顯示,1840年新式學堂尚未出現,而到1909年, 新式學堂數已達五萬二千六百六十三所,學生一百六十二萬二千六百三十八人。其中初等學堂五萬一千六百七十八所,學生一百五十三萬二千七百四十六人;中等學 堂四百六十所,學生四萬零四百六十八人;高等學堂一百一十所,學生二萬零六百七十二人;師範學堂四百一十五所,學生二萬八千七百五十二人。①整個教育體系 有個比較合理的比例。與其同時,中國近代留學教育也發展迅速。1840年前中國派出的留學生極少,而到1906年,中國僅留日學生就達八千人,去歐美其他國家留學的也有不少。如到1911年,去美國留學者已達六百五十名。新式學堂的大量湧現,以及留學教育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教育觀念不斷得到改變

  ①鄭登云。《中國近代教育史》。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238

。廢除了科舉制度,原來傳統的封建教育制度受到很大衝擊,中國近代教育得到較快發展。

  3.促進了中國近代報刊的發展。前面曾說,清儒為了使譯著能盡早與讀者見面,便採取邊翻譯邊在報刊上發表的辦法,待全書譯完再出版單行本。當時清儒譯書和譯文涉及西學很多學科。為了及時介紹西學各科知識,很多專業刊物和一些綜合性刊物應運而生。其中影響較大者有《法政雜誌》、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醫藥學報》、《海軍》、《音樂小知識》、《新小說》、《譯林》、《新譯界》、《譯書彙編》等。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一些原有報刊也擴大版面,開闢欄目,刊登譯書或譯文資料,如《新民叢報》、《東方雜誌》、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教育世界》等。有資料顯示,當時國內編輯出版的雜誌不下數十種,由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創辦的報刊有近百種。

  4.促 進了中國近代漢語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近代漢語詞彙發展方面。要把不同文種的圖書資料譯成漢語,就要用相應的漢語言文字來表達。當時譯書涉及很多學科,其 中有不少理論、提法、名詞等是清儒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要把它們用漢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確非易事,有時就要造字或將原有的語言詞彙加以改進,重組成新 的詞彙而用之。於是便產生了大量新的字和詞,如“气”字頭、“金”字旁等化學名詞,都是當時新造的。有時還要從國外語言中引進詞彙,如“仲裁”、“引渡” 等。1895年後,中國主要是通過轉譯日譯西書和譯日人書來學習泰西和日本,所以中國近代漢語受日語影響較大。“據有人1960年統計,在漢語常用的二音節組成的詞彙中,由日語借用的占三分之一”。①真按:真按:現代漢語與日語 中文與日文

  5.促 進了中國近代小說創作的繁榮和新文體的形成。清儒翻譯外國小說促進了小說創作的繁榮。當時作家們創作出政治、歷史等各類題材的小說數百種。小說創作的繁 榮,又促進了小說理論的發展。其表現是多方面的,突出者是小說新文體的形成。對此,梁啟超在談到自己翻譯小說及其在這方面的影響時說:“至是自解放,務為 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

①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306

239

。”①作家們“競效”之結果,使當時小說“半文半白,半雅半俗”的新文體逐漸形成。新文體小說因雅俗共賞,雜以白話,頗受一般讀者歡迎,真批:價值觀由士大夫決定轉移成一般讀者或市民,亦封建至民主之階也. 對其後白話小說的創作有著一定的影響。

  6.促 進了目錄學的發展。學術研究能夠促進目錄編製工作,清儒譯書也不例外。要譯書,首先就要通過目錄了解在已出版的西書中,哪些已被譯進,質量如何;哪些尚未 譯進,以便選擇譯之。這樣,在譯書活動中不僅可以避免重複勞動,還不會使重要西書漏譯。傅蘭雅、梁啟超、顧燮光等人編製的譯書目錄皆有此目的。如傅蘭雅在 自己編的目錄《江南製造局譯書事略》中說:有人準備譯書,“因未深悉局內已成諸書,恐有重複,是故撰成此冊,以便諸士有所核查”。學者選讀西書,多分科進 行,清儒編製譯書目錄多兼分類,使之成為分類目錄。為了指導學子閱讀譯著,清儒還用目錄進行指導。如梁啟超編製《西學書目表》、康有為編製《日本書目志》 等,皆有這方面的意圖。有這樣的目錄指導,學子讀西書就可少走彎路。為了讓讀者及時了解新譯之書,清儒還編製推薦目錄在報刊上及時發表。雖是推薦目錄,但 著錄項目卻很齊全。由於譯書的著者、書名、出版事項、裝幀形式等,皆與中國古籍有很大差異,這就迫使當時著錄編目工作進行改進,以便充分揭示其主題內容與 外在形式。這樣,既改進了當時文獻編目工作,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目錄學的發展。

  7.促進了分類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文獻是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清末譯著的大量出現,涉及近代科學的諸多學科。這些學科在四分法中有很多找不到合適的類目。於是清儒只好根據其學科內容的實際需要編製新的分類法,以便收錄它們

①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21142

240

。 當時清儒編製的新的分類法突出者主要有: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徐樹蘭的《古越藏書樓書目》,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另外,顧燮光、傅蘭雅等編的分類 法也皆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分類法有一個共同的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打破四部分類體制,按當時的學科設置類目。所以,這些分類法是中國文獻分類學史上從未出現 過的全新的分類法。其中有的分類法還能兼收中國古籍圖書,解決了當時古今中外新老圖書分類的需要。他們的大量分類工作實踐和編出的眾多新型分類法,豐富了 分類學理論,促進了中國近代分類學的發展,對中國現、當代分類法的產生及其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8.促 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洋務派為了辦好洋務,以便強兵,達到“制夷”目的,譯進大量的科技圖書。因為他們後來意識到,自然科學中“算學、化學、水學諸門 者,則皆將資以製造以為強兵之用”。①他們先在西安、北京等地設立了近二十家中小型軍火工廠,如湖北槍炮廠、江南製造局等。但由於原材料、燃料短缺,運輸 也跟不上,他們又興辦了一批民營企業,如蘭州織呢局、河北開平煤礦、熱河平泉銅礦等,到1894年共有三十家。同時,還修建了天津至山海關等三條鐵路。在洋務企業影響下,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一些民族資本家紛紛建廠開礦,1902年有廠礦一百一十個,1911年達二百四十五個,而1893年僅有六十一個。很多廠礦在興建與生產中都參考使用了科技譯著。另外,在洋務企業中主要有西人主持技術工作或參與企業管理工作。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國人也學到一些。這一切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9.發展了翻譯學理論。清儒通過大量譯書實踐活動,總結出了不少譯書方法和經驗

①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冊二)。上海:中華書局,192638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