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81

, 他們還刊登了政治漫畫,把主張「新政」的人,畫成一羣瘋子,將炸藥埋藏在一些美麗的、上面寫著「美國 生活方式」的房屋底下。證道和傳教的場合,往往可以利用服裝、焚香、儀仗、歌詠、教堂的鐘聲等方法,增加引起感情的效用。在一個政黨候選人競選的時候,他 除了演說之外,還有種種別的辦法來吸引投票者,例如軍樂隊、旗幟、遊行、野餐、宴會、不花錢的雪茄煙等。

   假若我們祇要別人做某些事,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我們會不擇手段,用盡方法來吸引他們。有些政治上 的候選人,祇要我們投他一票就行,無論根據什麼理由都沒有關係。因此,倘若我們恨有錢人,他們就替我們駡有錢人;倘若我們不喜歡罷工,他們就駡罷工;我們 喜歡吃什麼,他們就請我們吃什麼;大多數人喜歡聽跳舞音樂,他們就會不談政治問題,專僱樂隊演奏跳舞音樂。此外,很多商號也是祇要我們買他們的貨就得了, 什麼理由都成。所以,倘若我們能因錯覺或幻想而買他們的貨物,他們就會設法製造錯覺和幻想;倘若我們是想要戀愛成功,他們會允諾我們情場得意;我們若喜歡 看穿游泳衣的女郎,他們會設法將穿游泳衣的女郎和他們的貨物硬拉在一起。至於他們推銷的是剃鬍膏、汽車、蛋捲冰淇淋、漆屋子的油漆、或是五金、那倒並沒有 關係。假使不是受了法律的限制,他們畫上的女郎也許會連游泳衣都不穿了呢。你祇要打開任何一份銷路極廣的雜誌,就可以看到有些廣告商人簡直是無所不用其 極。

指示性語言裏的諾言

82

   除了那些隨著指示性言辭同來,純粹以吸引注意,或是創造快感為目標的感動性成份(包括語言性和非語 言性的)——例如,重覆、美麗的辭藻,廣告裏悅目的彩色,政治性遊行中的銅樂隊,美女畫等等——之外,差不多一切指示性的言辭都是談及未來事情的,它們有 的是明白說去,有的是含蓄暗示,但都是代表尚未存在的地域的「地圖」。它們或明或暗地指示我們,做某些事情就會有某些結果發生。譬如說:「假使你選舉我, 我就會減輕你的捐稅。」 「照著這些宗教上的道理過日子,你的內心就能得到平安。」「只要讀這本雜誌,你就能明白最近的大局,不致落伍。」這許多諾言中, 有的不用說,是真正能辦得到的,有的卻不能,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碰到顯然沒法做到的諾言。

   有些人覺得,廣告和政治宣傅,都是專以「訴諸感情」為能事的指示性言辭,因此加以反對。這種過慮完 全沒有根據。因為指示性的語言,倘若沒有某種刺激情緒的力量,就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們並不反對募款救濟貧民運動中,用「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一類訴 諸情感的話。當人家對我們講大道理,或是暢談愛國的時候,激動我們愛家庭、愛朋友、愛民族的情緒,我們也不反對。對於任何指示性的語言,重要的問題是:倘 若我照你所說的那樣做,結果是否能如你所允許的一樣呢?倘若我接受你的哲學,我的內心是否就能得到平安?倘若我選舉你,我的捐稅是否就能減輕?我用了救生 牌香皂,我的男朋友是不是就會再來理睬我?

  我們反對廣告商做不兌現的,或是給人錯誤印象的諾言,反對不守信用的政客,這是對的。雖然我們也得承認,就政客而言,有的人有時候是因為不得已,才會在允許下某些事後,又因環境不許可,

83

而 無法做到的。人生既然如此瞬息不定,變幻莫測,我們就必須要不斷設法推測未來的變化,以作準備。指示 性言辭的任務,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使某種如意的事件實現,怎樣才能避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它們所說的關於未來的話,能夠算得上可靠,我們生活中不安定 的成份,就要減少很多。可是,倘若你所用的指示性言辭不盡可靠,將來的變化和你所允許了的不同,—我們雖然照你所說的做了,卻仍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捐稅 並沒有減輕,內心也沒有得到平安,男朋友也沒再來理會我們,那我們就會發生失望。這種失望的感覺,固然是輕重不同,因人因事而異,卻無論如何,是十分普通 的現象。有的最平常的,我們簡直都已不足為奇,懶得埋怨了。但是它們卻有嚴重的意義。人類所以能合作,集合成一個社會,是靠著他們相互間的信心。每次失望 對這種信心都多少有點虧損。

   所以,每一個用指示性語言,作或明或暗的諾言的人,都有道義上的責任,必須儘量求有把握——因為世 界上沒有絕對的把握的——以免引起無法實現的期望。允許立刻消滅貧窮的政客;建議別人在家裏用另一種牌子肥皂,庶幾不和的夫婦能重歸於好的廣告商;和警告 讀者必須選某一個他們喜歡的政黨,以免亡國危險的報紙——說這些無聊話的人,基於上述的理由,都是危害社會秩序的。這些給別人錯誤印象的指示,不論是因愚 昧或是因誤解而發,或者是存心欺騙,都沒有什麼分別,因為它們所造成的失望感覺,對於人類間的信心,是同樣的有害。

社會的基礎

84

  無論如何,不管教士說得多麼冠冕堂皇,宣傳員講得如何娓娓動聽,終不能創造出一個社會。像這種指示性的說話,我們如果不要聽,可以不聽,然而另外有些指示性的語言,倘若我們想團結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就不能不加以理睬,現在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履於這一類的例子。

   我們所謂的社會,是由許多人互相同意而形成的一個大組織,我們同意不殺我們的同胞,別人也同意不殺 我們;我們同意在開車時靠著馬路的左邊或右邊走,別人也同意這樣做;我們同意送某一種貨物,別人同意按值付錢;我們同意遵守一個團體的規則,這團體同意我 們享受它的特權。這一個由無數協定形成的複雜組織,差不多包括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瑣事,而且也是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期望的基礎。它的主要成份是無數關於我 們應當用自己的力量,去力求實現的未來事件的語言。沒有這許多協定,就不會有社會這麼一囘事,我們可能仍然會在拙劣,孤獨的洞穴裏,跼促地生活著,不敢相 信任何人。有了這些協定,和絕大多數人願意按照這些協定生活的意志,人類的行為才開始有較能預測的規範,人類的相互合作方才可能,和平和自由才能建立起 來。

   因此,為了要使人類繼續生存,我們必須互相強制,勉強別人接受某種行為規範。我們必須使一國或一地 的公民,遵守該國或該地的風俗習慣,使做丈夫的對妻子忠實,做軍人的勇敢,做法官的公正,做老師的關心學生的幸福。在早期的文明裏,要使別人按照某種規範 行動,主要的方法當然是實際加之於身體上的強迫舉動。可是人類一定是在有歷史不久後,就已經發現了用語言的方法——換句話說,指示性的言辭——也可以得到 同樣的統制效果。因此,在一切整個社會認為是對它本身安全有重要關係的事情上

85

,它所用的指示性語言,也會成為特別有力量,庶幾那個社會裏每一個份子,都能感到自身的責任。為了要使這種指示特別有力,我們常常規定,任何不注意這些指示的人,都要受罰,甚至可能要受到酷刑或死刑。

 有集體制裁作後盾的指示

   這些有集體制裁作後盾,為了全體利益,而想要強迫個人遵守種種規範的指示,在字義學上,是最有興趣 的現象之一。它們不但往往有儀式伴隨而來,而且它們本身往往就是儀式的主要目的。除了它們以外,也許沒有別種語言更為我們看重,更爭執得厲害,對我們生活 的影響更深。國家的憲法,團體的章程,法律上生效的合同,就職時的宣誓,大部份都是用的這種語言。結婚時的盟誓,教堂裏的堅信禮,就職時和入會時的禮節, 都以這種語言為主要的因素。那些看起來似乎複雜得可怕的法律,事實上祇是將歷代累積,編纂起來的指示性語言,加以系統化而已。法律是一個社會用了最大的努 力,使人類能按照固定標準而行動的一種工具。

  在集體制裁下發生的指示性語言,可能顯示出下面任何一個或所有的特徵:

  一、這種語言差不多總是用富有感動性的字眼構成的,以便給予別人適當的印象,和敬畏之感,因此往往有日常語言裏所沒有的古文陳語和誇張的辭句。中國結婚證書裏常常用四六駢文,公文裡用等因奉此的體裁,都是有趣的例子。

86

   二、這種指示性的文字,很多附有懇請上蒼為我們作證,帶助我們守信,以及倘若我們不能遵守約言,甘 願受罰等辭句。鄉下人賭咒時說:「倘若不然,天雷打死。」教堂裡祈禱或懺悔時,哀求上帝,在法庭中對著聖經宣誓等,都是這種使我們記得自己的諾言是多麼神 聖不可輕視的方法。

  三、倘若沒有說上帝會懲罰失信的人的話,這種指示性的語言往往會聲明或暗示出來,別的人會給我們懲罰的。法律制裁、批評、檢討,都是人類懲治人類的方法。

  四、在正式公開宣誓之前,常常還有各種初步的訓練:例如說上班學習將要立的誓有什麼意義,牧師就職前的絕食和苦行,原始民族裏將要被立為武士者就必須經過的種種體刑,大學生進「兄弟會」或是新入學時的「拖屍」等都是。

  五、用這種指示式的語言時,同時還可能有別的姿勢或活動,以便到場的人能記得更牢。例如說,法官入法庭時,每一個人都要站起來;皇帝或女皇加冕時,要有大遊行,還得穿特別的服裝;學校畢業典禮時,要穿學士服;結婚時,新郎、新娘和儐相等都要穿禮服。

   六、宣誓之後,接著可能就有宴會、舞蹈和其他種種狂歡的表示,其目的也是為了要使大家對所立的誓, 能有更深刻的印象。例如說,婚禮後有吃喜酒,跳舞會或閙新房等等;畢業時有畢業典禮;新官上任有歡宴;就是在最貧寒的家庭裏,婚嫁大事也不免有一番慶祝。 在原始社會裡,每換一位新酋長,可會有幾天,或甚至幾星期的宴會和舞蹈。

  七、倘若第一次立誓時沒有特別的儀式,我們就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覆這些誓言,以求獲得效果。

87

許多國家的人民,都得常常向國旗或領袖的畫像宣誓。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口號,就是簡潔有力的指示。在香港,「不准隨地吐痰」的告示,在電車、輪渡或銀幕上,幾乎無處看不到。這就是想用屢次重複的方法,使人們記得自己責任的意思。

   這些伴著指示性語言同來的活動,以及指示性語言中的感動性成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 能在人們的記憶裏產生深刻的印象。任何一種從官感得來的印象—從入會禮或慶祝晉升為武士典禮時所受的痛楚,到音樂,錦繡的衣冠,富麗堂皇的環境等種種樂趣 ——都可能會有人應用。任何一種感情—從害怕上蒼責罰,到成為大家注意中心,得意洋洋的感覺—都可能會被激引起來。用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和社會訂立 了契約的那個人——那個為尚未存在的地域先畫好了地圖的人——永遠不會忘了他該設法使那地域能夠真正存在。

   為了這些理由,婚姻、受洗禮、總統就任、牧師就聖職、英雄受勳等,往往成為一個人終生遺忘不了的 事。即使是當事人後來不能做到宣誓的諾言,他也會永遠無法忘記他應該那樣做。當然我們大家都用這種儀式的指示,並且對它們發生反應。這些能使我們發生反應 的辭句,表現出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宗教、愛國、社會、職業和政治上的信仰,比我們放在口袋真的身份證、社員證、和戴在衣襟上的徽章,還要清楚。一個人到成年 以後才改變宗教的人,每逢聽到他幼年時熟習的儀式,往往會感到一種衝動,想重新回他早年的信仰裡去。人類所以能運用語言,以影響未來,互相控制對方的行 為,就是靠著這種方法。

88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我們的許多社會指示,以及伴隨著它們而來的儀式,都已經陳舊不合時宜了,而且對 於一個成年人的心智,似乎不免有些輕視侮辱的意味。有些儀式起源很早,那時一般人不被好好地駭 一下不肯規規矩矩的行動。這種儀式,對於已經有了社會責任 心的現代人士,實在已經不需要了。例如說,一對成熟的、有責任心的男女,也許會祇在市政府裡,化費五分鐘,舉行一個很簡單的婚禮。可是他們的婚姻,可能會 比一對未成熟的男女,用了隆重的儀式,糜費了無數金錢和時間所結成的婚姻,來得成功。雖然一般社會指示的效果,顯然是以接受這些指示的人們是否情甘意願, 心理是否成熟、智慧高低如何而定,但是很多人仍然有一種依賴禮儀本身效果的傾向。這種傾向的起因,當然是因為我們仍舊免不了相信語言有魔術作用,認為我們 祇要把某些辭句,按照固定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講,就可以對未來發生一種力量,使未來的事件一定能以我們講的方式出現。我們在新年裏要說「吉利話」,「討 口采」,就是這種迷信的表現。還有許多學校,不分配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去研讀民主真正的意義和實踐民主的方法,而專門加重向國旗致敬的儀式, 或叫學生大唱國歌,這樣下去,也許反會使「民主」一詞對於學生成了一個毫無內容的空洞名詞。

 什麼是「權利」

  「我的地產」,「我的書」,「我的汽車」。從外向意義看來,這個「我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無疑地,「我的」並不代表上述各物件的任何特性。一張支票易手,「你的」汽車就變成「我的」了;

89

汽車本身並沒有起任何變化,那麼是什麼東西起了變化呢?

   無疑地,發生了變化的是社會上一般人對於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那輛汽車的意見。從前,那輛汽車是「你 的」時候,你可以隨心所欲,任意處置,我可不能。現在它是「我的」了,我可以任意應用,你卻不能。在外向的世界裏,「你的」或「我的」這些字,並沒有什麼 意義。它們真正的意思是在我們打算怎樣行動裏的。當整個社會都承認了我的「所有權」的時候,(譬如發給我一張證明文件),它就肯保障我使用那輛汽車的意 向,並且阻止別人,不讓他們不得我的許可便使用那輛車,如有必要,甚至不惜借重警察的力量。我服從法律,付稅維持政府的費用,因此社會也盡它的力量,和我 訂立這樣一個協定。

   如此說來,一切對於「所有權」和「權利」的聲明,可不都是指示了嗎?「這是我的,」不是可以譯成: 「我要這東西,你不許動」嗎?「每一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是可以譯成:「給每一個人受教育」嗎?所謂「道義上的權利」和「法律上的權利」的分別, 不就是前者代表一般人認為應該要成立的協定,後者代表已經得到了團體和法律的認可而成立了的協定嗎?

指示和幻滅

  在我們將指示性語言這題目討論完畢以前,還得先提出幾點以資警惕。第一,既然人類的語言對於任何事物,都不能全部說出來,指示性言辭裏所包括的允諾,一直就不過是「未來地域」的「地圖輪廓」而已

90

。 這種「地圖輪廓」將來自然會填滿的;可是未來的詳細情形往往和現在的預測不同。有時,無論我們怎樣努 力地想實現自己的諾言,未來的發展仍可能和我們的地圖毫無關係。我們立誓永遠做好公民,永遠盡責等等,可是我們生平從來沒有能每天都做好公民,或是曲盡所 有的責任的,任何指示都不能使將來完全按照我們心願的格式出現,我們祇要能領悟到這一點點就可以不致於有不可能的企望,因此也不至於生不必要的失望了。

   第二點,指示和說明性的語言,往往相似,我們應該能把它們分辨開來。「童子軍清潔、俠義、勇敢。」 「警察保衛弱者。」這一類話是設立目標,並不一定是描寫現狀,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把上述的定義當作對現實的描寫,所以看到一個不俠義的童子軍,或是 欺凌別人的警察,就會受到刺激,發生厭惡而幻滅。這種情形實在太多了。有人甚至會有「決不再談童子軍,」或是「一切警察都討厭,」的想法,這當然是不對 的。

   我們所以會不能正確地了解指示的性質,並且因此發生失望和幻滅的感覺,第三個原因便是我們太富幻 想,把指示裏並沒有的意義,看作是它真個有的了。擧個例子說,美國法律禁止藥商誇張自己藥劑的效力,有些出賣防腐劑和萬靈藥的商人,就登載些模稜兩可的廣 告:「可以使感染不太嚴重,」「有助減輕受寒後的徵兆,」「有助防止流鼻涕及其他不適。」有些人讀了這些廣告,就認為祇要吃這些藥,就可以防止並治療傷風 了,這一種人正好就是廣告商心目中的儍瓜!

  幻想指示裏並沒有說明出來的意思,另外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把並不很明確的語言,認為非常明確具體

91

。 例如說,有一位競選的人答應「保護農民」,你就投他一票,可是他上台以後,祇保護種植棉花的農人,而 不保護其他農人,你卻不能真的就駡他失信。另外有一位競選的人答應「保護工會」,你就投他一票,他上台後通過的法律,卻使工會裏的職員暴跳如雷,而他卻還 說是為了「要使工會會員不致受領導的流氓份子操縱」呢。你又不能責他失信,因為他最初的意思,可能真的是這樣的。

   我們常常駡搞政治的人「說了話,不算數」許多政客確實是故意如此,可是我們同時也必須注意,他們往 往並沒有答應老百姓所想像的那麼許多事情。各大政黨競選時的政綱,往往非常空洞。喜歡諷刺的人甚至說這些政綱「對於各種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意義。」但是 投票者往往不相信它們如此空洞,總以為它們比字面上實際要明白具體些。倘若後來投票人會對政客感到失望,那錯處有時是政客的,有時卻是投票人的,因為他們 事前就造成了一種幻想。——或者可以說,把各種不同的抽象階層(Levels of abstracstion)混為一談了,這一句話的意思,以下幾章裏將有更詳細的解釋。

92

第八章 傳達感情的語言

  

  我所謂聽覺的想像力(Auditory imagination), 就是一種直達思想和感情的意識階層下面,使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活力的,對於音節和節奏的感覺。它能深入人心探訪其中最原始、平常最不注意的部份,從人類最基 礎的本能裡得來力量。它當然得通過意義,才能發生作用——至少並不是完全沒有平常所謂的意羲的。它能將古老的、模糊的、陳腐的成份,和流行的、新穎的、驚 人的成份結合起來。它是最陳舊和最文明的心境的綜合物。

  ——TS‧愛利渥德

   科學的語言,是幫忙我們完成生活中必需工作的工具,但是對於我們在生活裏的感覺,卻一些也說不出 來。我們可以一點不知道、不過問彼此的感覺,而傳達科學上的事實,可是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人類間必須先有同情的交流,才能建立起愛、友誼和團結,大家才會 想要合作,組織一個社會。這種同情的交流,當然得用傳達感情的言辭,才能成功。平常多半的時間,我們畢竟並沒有完全從談話裏擯除感情成份的意思,而非常想 把它們表現得越完全越好。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另外幾種用語言來傳達感情的方法。

93

語言催眠術

   第一,我們得再說明一次,好聽的話,長的辭句,和發表談話時一般莊嚴的氣氛,不管內容如何,本身就 有激發情感的作用。往往當我們聽到或讀到文辭錚錚的證道、演說、政治演講、論文、和「文藝文」的時候,我們就完全忘了批評別人,而使自己隨著作者的志願, 感到興奮、悲哀、欣喜或憤怒。就像蛇一聽到弄蛇者吹橫笛的樂聲,就失去自主能力一樣,我們也受了語言催眠術家音律美麗的辭句所控制。假若作者是個可靠的 人,我們沒有理由不這樣享樂一番,可是老是這樣地聽講和讀書,卻會使人失去辨別的能力。

   有些人從來不問別人對他講了些什麼話,因為他們祇對語言的聲音所給他們的溫柔感覺發生興趣。就像貓 和狗喜歡有人撫摸牠的毛一樣。也有些人喜歡每隔一個相當的時期,就有別人用語言去撫慰他們一次,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滿足感官的方式。像這種聽眾,為數頗多。 所以,在政治界、舞台、無線電、講堂和教堂裏,因為知識不夠,而不能成功的情形是很少的。

其他傳達情感的成份

  上面已經說過,一再重複同樣的聲音,可以有感動人的力量。有些「吸引注意」的名字和口號,就用這種方法,例如「五五五」和「九九九」牌香煙,「非為役人,乃役於人」等。這類中比較高級的

94

,不但要重複聲音,並且要重複文法的結構。譬如說:

  愛人如愛己,救人救澈底。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從 科學報告文的立場講來,這些話裏有好些字都是多餘的,但是沒有它們,就不能給人那麼深刻的印象。假若 祇要說明意思的話,林肯很可以只說『民治、有、享的政府』,或者甚至更簡單地說『民眾的政府』,就已經夠了。但是他並不是在寫一篇科學論文。他把「民」 字,清清楚楚地講了三遍之多,每一次看起來都似乎是不必要的重複,實際上卻使我們更深切、更充份地了解這個字的感情含義。這裏雖然不是詳細討論聲音中種種 複雜感動人的性質的地方,我們卻應當記得,文學和演講裏許多引人入勝之處,都是建築在語言基礎上的—尾韻、歌韻、音節和節奏上的種種機巧。祇要可能,隨時 有人會用這些聲音的效果,來加強其他感動人的方法的。

   另一種喚起感情的方法,是直接和聽眾或讀者談話。無線電裏的播音員,最愛用這種方法。「現在本台停 止播音,謹祝諸位晚安。」「倘若你還沒有買三星牙膏的話,請趕快去買,不要錯過機會。」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要使聽眾覺得有人在和他獨自會談,因而發生興 趣。一般演講者都愛用這種「個人接觸」的辦法,在說得激昂慷慨的時候,忽然轉向聽眾:「請諸位想一想,倘若你……」,或者一開始就娓娓細談,把聽眾當作是 老朋友一樣。還有一個方法,和用『你』一樣普遍,那就是用『我們』。為了要使讀者或聽眾能和他有同樣的看法,作者或演說家往往把他們無形中拉到自己一邊。

95

「我們現在要考慮……」,「讓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責任是……」。在一般教員和牧師比較客氣點的訓詞中,這個方法特別普遍。讀者可以注意到,本書裏也是用這個方法。

   為了修辭的緣故,要使一個句子聽來或讀來好聽一些,我們有時不惜顛倒或歪曲文法。譬如說,為了要吸 引注意,我們有時不惜將一個句子拉得很長,不讓它立刻結束,而把讀者所要知道的事情一直留到最後。「為了自己的快樂,為了下一代的幸福,為了國家的富強, 為了民族的前途,為了人類的將來……我們不能不注意清潔衛生。」我們所謂的對偶—把不同的意思,用對比的音節和文法結構排列在一起,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就 是一個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跡滅。」「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 如飛絮,氣如游絲……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日半明時。」

隱喻和直喻

   上面已經說過,語言能傳達知識,同時也能傳達感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話,如果照字面呆板地解釋起 來,毫無意思。——「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遍地皆黃金。」「把我累死了。」從傳達感情的立場看來,卻實在是「有意思」的,至於它們的說明含義是否不夠 準確,或是不恰當,卻毫無關係。因此,我們在描寫月光時,無論說它是「水」,「地上霜」,「藍色的波濤」,都不要緊,祇要我們所用的字能使讀者對於月光, 或是當時整個的情形和背景,發生我們所要傳達的感情就成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翻譯文學作品會這樣困難的理由

96

—要將意思翻譯出來,就往往會曲解感動性的含義,反過來也是一樣。因此一個會讀原文的讀者,差不多一定會對譯本不滿意,認為它不是「失去原著神韻」,就是「錯誤百出。」

   從前曾經有過一段很長的時期,一般人把隱喻和直喻,看作是「修飾」語言的東西,就像刺綉一樣,雖然 能使衣服好看一點,卻絲毫不能增進它的應用價值。那時候,沒有人注意到這種傳達方式的心理背景。我們常常有一種傾內,以為在我們心裏引起同樣印象的東西, 一定就是同樣的。這種心理過程,在下一章裏將有更詳盡的討論。譬如說,假若我們看到有人狼吞虎嚥,十分討厭,想起祇有以前看見一隻豬在槽裏大吃時,才有這 副吃相,那麼我們第一個不加思索的反映,一定會是「那隻豬!」因為在我們看來,那個人已經和豬合而為一了。再譬如說,春雨吹來給人好感,美麗的小姐們柔軟 的手,也給人好感,所以有些詩人會寫道:「春天招著輕盈織柔的手。」這就是我們所以會有隱喻的基本過程了。隱喻並不是一種「修飾,」它們是直接表現我們感 想的方法,祇要我們有強烈的感情要表現,就有隱喻出現。所以在原始人類、民間、無知識的人、小孩的語言裏,以及戲劇界,流氓和其他活潑的行業的俚語裏,隱 喻特別的多。

   以對我們情感的影響而論,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東西毫無分別。怕獅子也好,怕火也好,一樣的都是害 怕。因此,在表現感覺的言辭裏,我們會說:「春風吻頰」,「狂濤怒浪」,「高峯聳立」,「暴日當空」,「海嘯地震」。普通修辭學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是 「將沒有生命的東西,描寫成為有生命的」

97

,稱做是「擬人化」(Personification)。其實,如果我們說它是「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不分」,倒反而清楚些。

直喻(Simile

   然而,即使在最粗率的估價裡,我們也可以明白地看出,叫一個人做豬,並沒有充份顧到人和豬的分別。 如果多想一下,我們就一定得自動把原來的說法改成:「他像一隻豬」了。這種說法稱做「直喻」——那也就是我們明白地說出來,我們對那人和豬有相同的感覺。 所以,直喻是在直接不加思索的表情和報告之間,一個折衷的說法;當然,它接近前者的成份要較接近後者的成份多。

   過去從來沒有人充份地注意到,我們所謂的俚語和俗語,遵循的原則正和詩歌一樣。俗語和俚語中常常用 隱喻和直喻:「一溜煙」,「借光」,「霉郎中」,「滾蛋」,「揩油」,「加油」,「吹牛拍馬」等。創造這種辭句的想像過程就像詩人寫詩一樣。在詩歌裏,我 們也可以看得出,人類怎樣喜歡用從科學的立場上說來是荒誕不經,而就情感而論卻是非常有力的語言來觀察世界:

 「車似流水馬如龍。」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日青絲暮日雲。」

 「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比黃花瘦。」

98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因此,我們所謂的俚語,在某一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的詩歌,因為它執行的任務和詩歌差不多相同。換句話說,它生動地表現出了一般人對於人生,以及他們在生活中遭遇到的事物的感想。

 死了的隱喻(Dead Metaphor

  隱喻、直喻和「擬人化」都可列入我們最有用的傳達方法中,因為他們能夠很快地喚起印象,使我們無需另 創新字來表現新的事物或感想。事實上,它們應用在這種目的上的情形是如此普遍。我們雖然經常地在用著它們,卻連自己都沒有感覺到。例如說,我們每次講到 「床頭」,「山腳」,「桌面」,「桌腿」,「椅背」,「主流」,「支流」,就是在用隱喻。政府「壓搾」人民,民生「枯窘」,污吏「橫行」,所以要「摧毀」 舊政府,「建立」新秩序。甚至在最沒有「詩意」的報章經濟欄裏,都有不少隱喻:貨物「滯」銷,市場上陳貨「充溢」,似已達「飽和」程度,xx幫「吸進」黃金,xx幫 大量「吐出」,物價「上漲」,「下跌」,經濟「圈」內十分注意……這種例子真是不勝枚舉。因為隱喻的用處如此大,所以它常常成為語言的一部份,以正常字彙 的姿態出現。語言所以能發展、變遷、生長,隨時隨地適應我們變動不休的需要,隱喻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而且,它一旦成功風行,就死去了——這也就是說,這 些隱喻變成我們常用的語言的一部份,沒有人再將它們當作隱喻看待了。

  常常有人反對某些理論,因為它們「以隱喻」或者「隱喻的思想路線」為基礎,這種態度是不對的

99

。因為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有沒有用隱喻,而在那些隱喻是否用得恰當。

典故(Allusion

  另外一個傳達感情的方法就是典故。譬如說,倘若一個旅客深夜獨自坐在停泊著的小船上,看著眼前遼濶的原野,週圍一瀉千里的江河,深感身世飄零,前途茫茫,就不自覺地吟誦杜甫的名句: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濶,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每 一個熟悉這首詩的人,都會知道這位二十世紀的浪子,是在把唐朝那位飽嚐顛沛流離之苦的大詩人的心情, 比他自己。這也是一種用不明說的比喻以表達情感的方法。因此,典故是一種極簡捷的表情和引起共鳴的方法。用一個聖經或是經書裏出來的典故,能引起人敬拜和 虔誠的感覺;用一個歷史上的典故,譬如說老張是「抱不起的阿斗」,就使人想到老張如何沒用,辜負人望;用一個文學上的典故,例如說某某別墅像是「大觀 園」,能使人想起這個別墅裡富麗繁華,風流奢靡的生活。

   可是,祇有對熟悉我們所講到的歷史、文學和人物的人,典故才能有用。家庭裏的笑話,往往根據那家人 經驗中的事件和回憶,外人乍然聽到,不易了解,一定要有人解釋給他們聽才行。從古典文學裏來的典故,往往要用註解,否則外行人不能欣賞。可是祇要有一羣人 ——一家人或是有同一種文明的人—,有共同的回憶和傳統,他們就能利用典故,作為一種非常精巧而有效的傳達感想的方法。

  因此,每一種文化裏的青年人,都得研究他們自己的文學和歷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要他們能夠了解並且參加自己集團內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00

。 若是一個人不能了解「他是孔夫子,」「莽張飛,」「結秦晉之好」等話,他對於中國人日常的生活和習 俗,一定會有不能充份了解的地方。對於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著名小說的主人翁,屈原、陶淵明、唐詩、宋詞、元曲中的名句,孔、 孟、老、莊的哲學,一點都不知道的青年,對於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可謂是個門外漢。所以研究歷史和文學。並不祇是要講體面,稱風雅而已(很多講求實際的人 常常是這樣想的);要使我們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意見和感情,以及更好地了解別人的意見和感情,它是一種不可少的工具呢。

譏諷、感傷和幽默

   許多幽默,譏諷和感傷,都是由一個比較複雜些的方法造成的,也就是故意用顯然是不恰當的比喻或典 故,使我們發生一種衝突矛盾的感覺,注意到我們所討論的事物和所用的語言是多麼不調和,在這種情形下,那些矛盾的感覺就會溶化為一個新的而且不同的感覺。 譬如說,倘若我們聽到杜甫「旅夜書懷」的時候,正坐在一個摩登的戲院裏,舞女如雲,樂聲喧嘈,觀眾正在高聲叫好,鼓掌不停。這時,詩中凄涼寂寞的情緒,和 當前的狂歡生動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使你感到異常的不勻稱,不是想哭泣,就是想大笑。事實上,有許多極複雜細膩的感情,祇有用這種方法才能引起。例如說, 西施可以代表極美麗風雅的女郎,臭豆腐卻是既不美又不風雅的食物,可是賣臭豆腐的卻是一個西施似的美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