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pril 10, 2008

11

,則開元十七年王維二十九歲,返長安閒居,還應該補入在藍田短時潛修,並有〈藍田山石門精舍〉詩一節。天寶二年王維四十三歲,始營藍田的輞川別墅,相信很受二十九歲時在藍田潛修的影響。

   又者〈王維年譜〉將王維拜薦福寺頓教道光禪師學禪,列於開元十八年,我認為不如列於前一年。一者道 光禪師於開元二十七年圓寂,王維撰〈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中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故拜師在十七年為宜。再者開元十七年或王維先拜師,後赴 藍田潛修,也甚相應。質之迪民,以為何如?

   《王維探論》的第五篇是〈王維的邊塞詩〉,王維的詩風,學者一般都將他歸之於「自然詩派」,而述民 找出王維有關邊塞的詩,凡二十四首,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另外還把一些有問題的列為一組,加以討論。我的感覺,王維邊塞詩的量和質,若把他歸之於邊塞詩派, 也毫不遜色。由此可見詩派之分,對於唐代一些有名的詩人來論,不是完全中肯,其次則是唐代國勢強盛,以武力拓邊,跟宋代之一味受邊疆民族的欺壓,似乎有天 壤之別,而強盛的背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夠慘烈的。多少英雄,戰死疆場,常為春閏夢裡人。而一些老死衰朽於邊塞的,「茫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王維〈老將行〉)更是情何以堪。近日在電視看到泰北老兵的報導,身穿破軍裝,衣食不週,還對著鏡頭說:「人生就是這麼回事嘛!不過在這裡已經五十年了

12

,台灣不能去,大陸去了無以為生,只有這樣再過下去囉。」

  所以我還是最欣賞王維的〈隴頭吟〉:

   長城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隴頭明月迴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纔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王維這首詩作在他二十一歲之前,對於邊塞的軍隊,已流露出如此的同情。因而我認為王維的早慧,跟他敦厚的天性,也有密切的關係。

   《王維探論》的第六篇〈王維「詩中有畫」的認定及其情趣〉、第七篇〈說王維寫真〉,都是討論王維的 詩和畫的。王維是大詩人,也是大畫家,他的畫,是山水畫南派宗師,也是文人畫的始祖,他在畫史上的地位,不下於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能更高一些,也說不 定。只可惜他的畫,至今已一幅不傳,不如他的詩,還有多首流傳下來。詩可以傳抄,可以刊印,可以默誦,流傳的方式多,流傳的副本也多,不像畫,每幅畫的真 蹟只有一幅,伕失之後就永遠消失了。宋代時王維的畫已漸散失,但御府所藏尚有一百二十六幅(據《宣和畫譜》),加上民間所藏,數目尚有可觀,但歷經元、 明、清三代,王維畫作已蕩然無存,所見的只是臨摹和偽造的了。從這裡看,似乎也更可看出「文學」的不朽來。

13

   我此話並非是厚詩薄畫,實際上在王維本身,就有很好的一個實例。在陝西藍田縣的西南,有河流名輞 川,流經終南山的北麓,海拔六百至九百米高,山谷綿延,達二十里,由於地形關係,諸多小溪注入欹湖時,狀似輪輞,故以得名,初唐時名詩人宋之問,在輞川營 建別墅,開元天寶年間,為王維所得,王維極欣賞當地的風景,苦心經營,建成有二十個景點的輞川別業,王維居此,日與道友詩朋浮舟遊賞,賦詩作畫,嘯詠終 日。

   王維曾將在輞川遊賞所作的二十首詩,編為《輞川集》,並且把輞川景物,固之於畫,即是有名的〈輞川 圖〉,把輞川的二十名景,都畫於卷軸之中,宋代名詞人秦觀,曾有〈書輞川圖後〉一文,敘述他在汝南為學官,因得腸癖之疾,臥直舍中,好友高符中攜〈輞川 圖〉來探病,秦觀使二兒從旁引之,閱於枕上,恍然若與王維共遊輞川,數日疾癒。秦觀得的,固然並非重病難症,但畫作之精美動人,令人心曠神怡,也有以致 之。

   王維的〈輞川圖〉今已不傳,而《輞川集》則尚存完璧傳世。此所以述民可以據此而寫〈神遊輞川——輞 川集二十景點析述〉(第九篇)。雖不能如秦觀當時,詩畫並賞,得見欹湖的湖水泱泱,四周山峰盤迴,竹木瀟灑,但心嚮往之,應該還聽得到當時潺潺流水吧。述 民所以能引導我們神遊輞川者,就是因為有《輞川集》在,這就是我所說的文學不朽的微意。說不定我們將來還可在當地重建輞川別業呢。

14

  我說聽到當時的水聲,也並不是完全以意為之。《輞川集‧臨湖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

輕舟在湖上划過,雖未寫水聲,而水聲實在其中。又〈樂家瀨〉: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秋 雨颯颯,水花滴滴,除此之外,白鷺驚翅,撲撲之聲,也彷彿在耳邊。王維的詩,除了給讀者心靈的體會之 外,確實也給人以視覺及聽覺的美感。述民兄《王維探論》的第八篇〈王維詩作的音樂感〉,不但舉出很多王維的佳作作為實例,如「紅豆生南國」,「渭城朝雨浥 輕塵」等,都是當時傳唱不絕的聲詩,述民並推論,王維實是古詩音聲效果的奠基人。

  說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問題,明末張岱曾有極尖銳的譏評,並以王維的詩為實例,見於張氏的《琅環文集》,他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下列兩點:

  1.以詩句之意作畫,畫不能佳。如「山中元無路,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如何入畫?

  2.以有畫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故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銀屑耳

15

張岱的意見,因有偏頗,當然有問題,述民在文中評述甚詳,本不煩辭費再贅,然而我有一段時期曾研究張岱的表弟祁彪佳,故而對張岱也略有所知,願意再補充三點:

  1.張岱出身書香門第,卻沒有做過官,一身倣骨,對人少有稱許,他表弟祁彪佳有寓山別業,景色甚多,彪佳有《寓山注》,收描寫寓山別業的詩文,甚為得意,然未見張岱有任何和作,可見其孤傲不輕易許人之性格。

  2.張岱文章,在明末兼有公安、竟陵之長,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對山水之描寫尤所自許,實際上他在明末的小品文作家中,最為大家,這也養成其眼高於頂,重己薄古的性格。

  3.以 張岱的性格而論,他論詩蔽於空靈,便是極為自然之事。殊不知空靈之詩,固為佳作,而情意之作,也不乏絕唱,不能說除空靈無詩。更不能說空靈之詩不能入畫。 柳宗元的山水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若有寫畫高手,自然能把「絕」、「滅」、「孤」、「獨」等意境表達出來。

當然,述民生花妙筆,自能表達王維「詩中有畫」的情趣,讀者讀其書,自不需我這禿筆,在此嘮叨。

  說起我國的田園詩,學者多以為創於東晉的陶淵明,至於水山詩,則學者多以為始自南朝劉宋謝靈運

16

。至於田園山水的融合,成為吟詠自然的詩派,則當推盛唐的詩人孟浩然與王維。《王維探論》第九篇〈田園詩與山水詩的融合〉,主要就是評述王維這方面的成就。

   述民在評述王維自然詩成就時,曾強調王維深受田園詩人陶淵明、山水詩人謝靈運、謝朓的影響。然而青 出於藍,由於王維對於田園詩、山水詩各有不少單篇的創作,因此對於兩者不同的情趣意味,深有體會。從而將兩者融合,使山水之中有田園,田園之中有山水,成 為一派宗師。而且最重要的是,王維長期在朝,因此各體詩作,各種風格的詩,都不斷的創作,有很多詩為了合乎身分,合乎體制,必須寫得冠冕堂皇,必須絢爛, 才合乎禮儀的要求。但是當王維寫作自然詩時,能夠由絢爛歸於平淡。清代文豪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評王維的〈終南別業〉說:

   此詩之妙,由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學盛唐者,當以此種為歸墟,不得以此種為初步。

不過述民僅把〈終南別業〉引了一聯,如此佳詩,豈能不完全獻呈讀者,乃為之抄補於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說起盛唐的自然詩,世稱「王、孟」,王維與孟浩然詩風相近,交情也極知己。述民寫「王、孟」,在本篇之末,有如此的結語:

17

   王維與孟浩然,一在朝,一在野,共同開創了融合田園山水的自然詩派。浩然今存詩二百六十餘首,不但山水詩韻致飄逸,風格淡雅,可與王維分庭抗禮,其田園詩如〈過故人莊〉,寫出了農家純樸的人情味,是王維詩中所沒有的。

寫孟浩然居然過於王維,其史筆之公正,宛然司馬遷。但我讀王維的〈渭川田家〉,也足以與浩然抗衡,今抄錄於下,以博述民一粲:

    孟浩煞〈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王維〈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父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有「詩佛」之稱,他的「禪詩」,當然也是他詩作重要的一部分。述民第十二篇〈王維「以禪入詩」 的境界〉就是討論王維禪詩的。我讀〈王維年譜〉,據述民所載,開元十八年王維三十歲,皈依道光禪師學禪,開元十九年王維三十一歲亡妻,兩者相差一年。我有 個感覺,王維的母親崔氏篤信佛教,王維學佛當然受母氏的影響,然而妻子亡故很可能是王氏學佛的動機。而且王維在妻氏卒後一生未再娶

18

, 也可以說明夫妻情篤,難以為再,也讓王維有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覺,雖未遁身空門,而在情感上王維很可 能有出世的心態了。因此〈王維年譜〉開元十八、十九年兩條附注的理由:〈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云「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及《舊唐書‧王維傳》: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都是舉整數而言,很可能是妻亡在先,皈依在後,未知述民許為一愚之得乎?

  述民評述王維「以禪入詩」,最精彩的一點,在把王維的山水自然詩與禪意詩合而為一,山水詩有了禪意,內容更為空靈圓融,而禪意由山水而表現,也有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對於此,述民有很精闢的一段話:

    身為自然詩大家,又是禪宗俗家弟子,一心向佛的王維,可說在這方面得天獨厚,山水與參悟使他逐漸 發現了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即是以比喻作為象徵,使詩意呈現出靈性閃爍而又含蓄包融的意境,這種表現方式,既留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又意在言外的具有 裊裊不盡的餘味,這即是所謂禪意。禪意詩幾乎沒有一字談佛,但它暗與佛學禪宗理念相通;它看來是寫山水自然,但又和一般的自然詩頗異其趣。王維是第一個寫 這種詩的人,所以我們說他開啟了山水詩寓有禪意的新境界。

所謂「新境界」,就是王維的「以禪入詩」,其目的是為了「悟」,除了自己頓悟以外,兼而要以禪意悟人

19

。 但是何謂「悟」?如何「悟」?恐怕是難有定論的。無關年紀,也無關學識。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只 是一個挑水作飯,大字不識一個的粗和尚,但他在五祖傳法為他說《金剛經》時,實際已經頓悟了。但多少高僧居士,一輩子也不得開悟的,也大有人在。可見 「悟」之一道,因人而異,可謂有關天機。不過,由於王維「以禪入詩」,給後世讀詩的人,感受到更多的生機和情趣,使得自然詩綿延繁茂,更幽深,更富變化, 給詩人更多的啟示,更寶貴的範帖,這倒是一定的。

  第十三篇〈不朽與不死〉,是本書的結論。一共分八節,每節都有標題,把標題合起來,剛好是一首五律:

   崇儒求不朽,宦路苦經營。

   詩畫雙稱絕,藝文多面呈。

   延年思有道,端坐學無生。

   安史留遺恨,名成壽未成。

王維有一流的天資,故而他多才多藝,無論詩、書、畫、文、琴,都有傑出的表現,能夠領袖群倫,但在追求事功的不朽上,卻不能像他的弟弟一樣,位極人臣,做到宰相,而一直在中級官員的位子上,蹉跎一生。王維的求道,希望延年益壽,依我看,他的目的也不過是希望有較長的時間

20

, 能夠追求事功的不朽。王維的學佛,希望了悟無生,追求永生,名利是過眼的雲煙,富貴是虛幻的假象,相 信學佛的他,也能勘得破。但是,身後聲名誰管得,希望不朽的王維,還是不能用「寂滅」來代替「不朽」的。這不但是王維如此,歷代的知識分子,相信都不能度 過儒家不朽的名關。《舊唐書‧王維傳》:

   乾元(乾元為上元誤)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捨筆而絕。

述 民許王維這種並無絲毫病痛,有如油盡燈熄的灑脫自然死亡,實在是極少數人才有的福氣。這是很對的,人 生要求一自然而毫無痛苦的死亡,依佛家來說,當求幾世?從這一方面來看,王維無異是修成正果的。但在儒家來說,事功未成,身負陷賊的污名,卻無論如何不能 安心往生的。王維臨終,要跟弟弟王縉寫信,要跟平生親故寫信,足以見王維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這些放不下,豈不也足以使王維有點抱憾而終。道家的羽化雖可 由佛家的寂滅來代替,但儒家的不朽,與佛家的永生,究竟又如何來平衡呢?王維臨終之際,思茲念茲,恐怕就是這個問題吧!當然,在我們看來,王維留下這麼許 多的詩文(書畫已不傳),也正足以不朽了。

  王維是聰明絕頂的人,當然應由絕頂聰明如述民的人來替他「探論」,我與述民相交數十年,眼看述民學什麼,都學得好,在大學四年,他都是籃球校隊的主力,因而也有體育九十五分的成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