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9, 2008

31

, 只有這種方法,才會使考據學成為一種具有自足性的學術話語。明代許多學者的研究和著述充滿了個人主義,有時甚至是英雄主義精神,他們醉心於尚未開拓或研究 的知識領域。當時,一些學者已開始致力於小學這一為許多人遺忘的領域,逐步形成共同的研究領域和通行的學術話語,這種發展趨勢是考據學派形成的必要條件。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真按:真按: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明代考證學者作為新學術話語的開創者,真按:考證學的背景 在一定程度上,真按:明代的考證學 為考據學贏得了某種相對於其他知識領域的獨立性,真按:獨立背叛性 真按:獨立背叛性 這使後來的學者有可能在他們開拓的基礎上進行研究。11

  明代考據學因深受理學思想的束縛而尚未成熟,他們只是認為,儒家經典現存的注釋充滿偏見,業已過時,需要以新的考證精確的解釋代替之。真按:明代的考證學 繼泰州學派批判理學正統思想之後,明代考證學者開始重建儒學傳統。批評意識以這種方武在學術界扮演著創造性角色。真按:批判意識 他們潛心於實證研究,對其興趣遠遠超過內聖之學(參見第五章)。12

  明代考據學者雖然繼續探討理學課題,但是,明清之際經傳注疏作品出現的新變化表明學術話語已發生變革。考據學者摒棄對經典的義理闡發,潛心研究漢唐學者提出的考證課題。他們認為,早期經注(也即疏證)考證嚴謹、系統,為闡釋經典本身奠定了堅實基礎。真按:明代的考證學 真按:經學方法論 真按:經學詮釋學

  早期考據學者在研究古典時,採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學方法和技巧,這反映在精確的技術性語匯之中。真按:語言學的覺醒 梅鷟(?-1513真按:梅鷟之生卒 的《古文尚書考異》、陳第(1541-1617真按:陳第之生卒 的《毛詩古音考》、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等書,都以分析、考證代替了一般性注解。真按:語言學的覺醒 他們大多崇尚漢代經學。漢代是專業化經學家的黃金時代,這些經學家在帝國學術機構中供職,專門研究個別經典,指導自己學生學有所成。梅鷟等學者預示著向清代稱為“漢學”的學術方向的轉向。兩漢學術的復興表明,它已被看作發掘古典智慧更為準確的來源。13真按:真按:回歸原典 真按:還原方法論 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明清轉變時期,對各種不同觀念和語言規範的運用代表了新的思想方式

32

。清代漢學家糾正了宋明理學把一切問題訴諸“義理”,以及根據玄學思辨尋求答案的思維定式。山井涌指出,明清之際,“氣”的哲學取代朱子“理”的哲學,在儒學研究中取得了主導地位。真按:典範的轉移 真按:氣論

   他引證了包括和“氣”的哲學產生有關的泰州學派成員在內的明清24位學者的材料,真按:氣論 認為從朱子哲學的轉變反映出從抽象的義理之學向具體的實證觀念(考證)的轉變,這種轉變包括思想上從主觀體悟向客觀標準的變遷,它欲以恢復人類世俗生活尊嚴的學說取代超越性的“理”的哲學。14

  歐文‧布魯姆(I.Bloom)在他研究“氣”在羅欽順思想中作用的文章中指出:“氣”的哲學不僅反映出清代知識論走向,真按:氣論 也代表著一種主導性趨向,真按:羅欽順之生卒 可以想像,沒有這種趨勢,就難以發展出清代實證主義學風。《四庫全書》編者指出,方以智走在明代考據學的前列,他認識到,道學空洞玄談將為基於“氣”學的實證性考據方法所取代。15真按:原文衍一。號

  人們開始從考證經史文獻提到的名物入手,力圖衝破理學的束縛。中國人對“名”(names)的興趣已有漫長的歷史。孔子為建立一種社會秩序,提出“正名”說,他認為在這種社會秩序中,每一個人都必須有相應而明確的社會位置。因此,在考據學者看來,他們研究“名”並非無足輕重或不關大局。真按:訴諸權威-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他們認為,社會秩序的建立要求規範化的語言,經典語言、講述古代名物、典章的論著的語言就是規範語言。真按:語言學的自覺 考據學者認為,名物是具體證據。古史的真實性可以根據編年史或地理學史實證實或證偽。真按:真偽之辨 16

  考據學話語的出現把實證考據推到傳統經典整理分析的中心位置。儘管“考證”一詞早已為南宋(11271279)王應麟(12231296真按:王應麟之生卒 採用,但是,直到17世紀,它才成為一種學術宗旨。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典範的轉移 明清之際,一些倡導“實事求是”學風的學者效仿宋元前輩的遺風,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採用

33

“辨”體論述方式,把考辨形式視為建立務實、公正、客觀學風的關鍵因素。考證才成為考證學知識理論產生的中心議題。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17真按:此段文字在下頁,應欲文意連貫,不予改置了!

  復古意識和經學本位意識滲透到晚明清初的復古運動。真按:尊經 這種知識走向不僅代表著新的知識領域和對古典的新解釋,而且是思想領域的重要變革。早期考據學在摒棄理學思辨方法後,為重建古典傳統,傾心回歸對之有用的上古文獻。復社的一些成員就知識問題提出新的理論,許多與復社有關的士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徐光啟的影響,真按:徐光啟與復社 徐光啟(15621633真按:徐光啟之生卒 是著名學者、官僚,曾和利瑪竇(15521610真按:利瑪竇之生卒 合作翻譯過許多西方數學、水利、天文、地理學著作。據小野和子考證,與他們視為“空言”的理學話語不同,真按:話語 (詳參第三章)復社強調實學。18

  17世紀,考據學研究發展迅速,復原古典儒學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真按:可能學 真按:回歸原典 真按:還原 真按:可能性 考證方法不論對古音韻還是《尚書》辨偽,都至關重要。方法論一度成為重要問題。真按:方法論的覺醒 真按:方法論 真按:考證方法論 一些學者追求根據實證標準進行考辨的新學術,另一些學者仍恪守理學舊的道德思辨體系,雙方的對立開始出現了。真按:關鍵時刻 真按:關鍵時刻

  三、“五經熱”的復活真按:五經熱

真按:四書vs五經  真按:經學的危機與轉機  晚明時期,學術研究重心重新從四書轉向五經,這是形成上述對立的重要起因。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由南宋學者朱子及其弟子匯編成書。他們認為,四書對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超過五經。

  四書內容淺近,不需要過高的知識水平就能掌握,是探討宋明理學道德及教育思想的理想入門著作。需要指出的是,1112世紀,學界就經典真偽展開辯論,但這一爭論對《四書》未產生影響。真按:重心不同即典範不同 真按:批判的興趣 真按:辨偽學史 元代,四書被指定為科舉考試的必備書籍,正式成為儒家倫理規範的組成部分。明永樂(1403~1425)朝,翰林院編纂了四書的權威性注本《四書大全》,把它指定為八股科舉考試的標準經典。約翰‧梅斯克(John Meskill真按:原半形空格處作‧,疑為因譯為中文之音節符號而衍!

34

注意到,除《四書》外,應試舉子只須研習一種經典。經典的這種附庸地位表明,科舉考試不要求太多的經典訓練。真批:然此亦意味經學的危機-皓首窮經、曠日彌時的危機! 19

  晚明時期,人們不斷倡導儒家經典本位意識,真按:尊經的心態 真按:尊經 這是五經重新恢復其儒學主導地位的標誌。宮崎市定發現,薛應旂(1500-1573?)真按:薛應旂之生卒 的著作具有鮮明的考據學性格。他是常州府人,1557年出版《四書人物考》,該書對《四書》進行了一系列考訂,宮崎認為,這表明他對朱子和《四書大全》的正統學說已缺乏信心。真按:合法性危機 真按:合法性危機 真按:四書大全-薛應旂 真按: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真按:四書大全之失-顧炎武也有此「缺乏信心」的危機 真按:缺乏信心 真按:合法性危機 晚明學者步薛氏之後,認為《大學》、《中庸》只是《禮記》的一部分,強烈反對把四書單列為經典的作法。他們批評四書是宋儒拼湊的粗劣著作,難以準確概括五經經旨。真按:反講義探源-在此亦可看見「講義」的雛形。實即認為四書為宋儒抄撮之資材,與反講義之心態可視為同等向度的反應,又申及語錄,皆所排也。顧炎武之心態,亦可以見。 真按:講義之源-在此亦可看見「講義」的雛形。實即認為四書為宋儒抄撮之資材,與反講義之心態可視為同等向度的反應,又申及語錄,皆所排也。顧炎武之心態,亦可以見。 真按:講義 真按:顧炎武-這晚明學者即包含顧氏在內,亦即吾論文中之重要分析闡述(舉證)部份!愚論文即欲以詳實紮實的原文(文本)列舉——故作資料庫——,來映證愚所想,愚所欲說之旨。不惟如艾爾曼氏在此只是概括指授而已。愚固欲合考據、思想、文學於一身者。

  宮崎發現有些參與這場運動的學者和耶穌會士有交往,對西方天文歷算興趣濃厚。真按: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真按:線索 利瑪竇等耶穌會士與儒家興起的經典本位意識關係密切。真按:尊經 真按:尊經運動 真按:尊經 真按:尊經的心態 真按:尊經 利瑪竇試圖區分儒家本義與理學的“唯理主義”理論。他重視早期儒家的經典注釋,輕視朱熹及其他理學的經典傳注,這種傾向極為明顯。他試圖使中國學者相信,真按:起信因由 真按:起信因由 真按:起信因由 朱子的道德形上學不是儒學原有的主要內容,其主張不符合儒學宗旨。真按:還原 真按:起信因由-利瑪竇 利瑪竇和他的支持者堅信,儒家早期學說和天主教教義本來是完全一致的,後來,因為被孱入佛道學說才與天主教出現分歧。真按:天主教和儒學 利瑪竇指出:“在我看來,五個多世紀之前興起的哲學偶像儘管仍然受士大夫的崇拜,但其吸引力日漸衰弱。我們應竭盡全力抵制這種學說,這不僅基于理性的原因,還因為,其全部學說有悖于古代聖人所闡發的義理。真按:還原方法論 真按:訴諸權威 ”21經典考證成為復古要求的中心課題。真按:辨偽 21

  宋明理學崇尚抽象道德哲學的學術話語,與之相反,明清之際確立的新的經典考證之學反映出儒學研究和教育向知識論的重要轉變。真按:知識論 知識範圍和內容的變化體現為研究方法、研究途徑的變化。理學話語倡導的“講學”、“問答”式研究及教育方法受到早期考據學者的排斥。他們著書立說,恪守樸學傳統,講求專題性研究,真按:知識論的改變 不欣賞道德思辨真按:知識觀

35

,因而放棄了宋明理學流行的“語錄”體。札記體著作成為必不可少的“扎實之學”。(詳參第五章)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真按:反語錄體之源 真按:反語錄體

  江南考據學者摒棄宋儒講學式的討論,真按:知識論 崇尚精密考證,視之為著述立說的基礎。17世紀,考證學者批評明儒,尤其是泰州學派風行的“講學”方式,因為它沒有把經典納入討論範圍。真按:典範的轉移 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回到文獻本身和精密考證,只有掌握這種方法,才能重新發現經典本身的精確含義,其效果遠非孤形隻影地耗費時間于道德思辨所能及;只有通過精密的考證和分析,才能復興古典儒學傳統。真按:當務之急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真按:反對講學 宋明時期流行的語錄體是唐代佛教對道學影響的結果。顧炎武指出:要理解認識義理,必須深入研究經典。顧炎武把當時風行的玄學討論與公元4世紀佛道通行的玄學相提井論。真按:顧炎武 人們歷來把這種討論方法視為清談。顧炎武指出,理學採用這種方式,不僅是受佛道影響的明證,而且玷污了理學本身。真按:經學即理學

  18世紀,錢大昕(1728-1804真按:錢大昕之生卒 及其他考據學者都接受了顧炎武的看法。錢大昕認為:

   魏晉人言老莊,清談也;宋明人言心性,亦清談也。

他們對道學的批評,不論是否符合歷史真相,真按:批:真按 都表明,真按:批:真按 17世紀江南學術圈正發生著重大變化。真批:由此可明顯看出重心(關心重點)的不同,影響了學術上的判斷,作者這裡不顧(「不論」)的看法,想在傳統中國思想史中,是無法接受的。然而正因為無法接受,也就往往忽略了其另一視角的可能性與發現其嶄新而有價值的意義! 18世紀,這種變化已開花結果,經典考證終于回到走向知識主義立場的儒學話語的中心地位。江南地區接受這種學術話語的人數遠遠超過明清之際。22

 第二節 明亡的衝擊

  清朝的徵服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是清代考據學內在體系形成、確立的具有決定性的外部因素。明代江南地區的考據學先行者,從後世看來,固然在學術史具有重要地位,但在當時并不居于支配地位。真按:層面整體動態觀 晚明時期雖已出現理學向漢學轉變的萌芽,但是,只有明朝滅亡所引發的儒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崩潰真按:真按: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真按: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36

,才能加速理學向漢學的轉變。17世紀中葉,漢族知識分子日趨成熟,邁開了學術轉變的步伐。23

  1644年, 滿族已開始漢化,但仍殘留著原始部族的遺風。滿族軍隊擊敗了華北地區的起義軍,占領北京。此後,清軍與南明軍隊圍繞地位重要的江南地區展開爭奪戰。蘇州、 嘉興和江陰的抗清鬥爭最為激烈,它們被攻陷後,數以千計的人拒俘自盡。“明朝為什麼滅亡?”,這一問題困擾著中國知識分子。許多明亡大浩劫的幸存者,都參 與過痛苦而無聊的間接加速了明朝崩潰的派別傾軋。真按:黨爭 24真按:顧炎武

  一、思想的回應

  江南及其他地區的儒家義士經歷著空前動蕩,其規模遠遠超過晚明時期的社會變遷。這場不斷膨脹的政治、文化危機播及思想、教育、藝術和社會活動,震撼著當時中國,尤其是江南社會。

  許多人因王朝崩潰、滿洲入主中原,譴責明代流行的空談學風。當時學人把明亡歸因於道德淪喪、倫理秩序崩潰,並認為它是由空洞淺薄的理學思辨引發的。真按:風俗 他們發現,明末的境況與東漢末年導致王朝滅亡的政治腐敗極為相似。席文(Nathan Sivin)認為,明遣民確信,真按:起信因由 只有反省前代學術的失敗,才能為哲學和精神的復興,以及有效解決現實問題找到出路。25

  顧炎武批評李贄給明朝士大夫帶來的惡劣影響。他把李贄看作中國有史以來最粗暴、最狂放無羈的儒學叛逆。真按:顧炎武 真按:顧炎武與李贄 在他看來,李贄愚弄了他的時代,是晚明風行的頹廢主義文化的禍首。李贄同時代的一位學人鄒善曾分析過他聲名顯赫的原因,他認為:“人心誰不欲為聖賢,顧無奈聖賢礙樂耳。今渠謂酒色財氣,一概不礙,菩提路有此便徑,誰不從之?”這種觀點為後世學者所接受。真按:權力結構的建立 真按:典範的形成 真按:起信因由 真按:經世方法論 真按:致用方法論 真按:李贄 26

  17世紀末葉,顏元(16341704真按:顏元之生卒 走得更遠,他對明亡痛心疾首

37

,認為程朱理學應承擔主要責任。他堅信理學正統學說受過佛教思想的污染,肯定是異端邪說;理學崇奉的通過心理精神訓練實現道德修養的方式是迂腐可笑的,這只會培養出一個思想行動脫離實際的士大夫階級。27

  18世紀,《四庫全書》編者贊成顏元對宋明理學哲學玄談的批評,但同時也指責他的過激態度將傾覆儒學話語的根基。真按:話語的顛覆-顏元 真按:話語的顛覆

   蓋元生于國初,真按:顏元 目擊明季諸儒崇尚心學,放誕縱恣之失.故力矯其弊,務以實用為親,然其中多過激之談,攻擊先儒,未免已甚。……至謂性命非可言傳云云,其視性命亦幾類于禪家之恍惚,持論尤為有真按:庇疑為疵之訛! 殆懲羹吹薺,而不知其矯枉過正歟?28

清初的許多學者感到,晚明時期宗派鬥爭激烈,學術門戶之爭頻頻發生,這是引發當時政治混亂的首要原因。真按:異端 因此,政治冷漠症的出現是不奇怪的。真按:政治冷感 真按:政治參與 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真按:政治冷漠症 真按:政治冷感 真按:政治參與 在東林黨因政治內哄瓦解後,許多士大夫產生了對宗派、門戶的反感情緒。真按:東林黨爭 真按:門戶之見 一些江南學者拒絕參加清朝征服後建立的黨社團體,他們認為宗派紛爭是明朝社會解體的內在原因。還有些學者因受明亡的刺激,反省過去歷史,重新意識到,自己應效仿古聖,重新承擔起整理明代歷史的重任。29

  黃宗羲分析明亡的原因,為後人設計出一份理想政治的藍圖。他指出,宗派之爭和生員亂政是明朝滅亡的催化劑。然而,他在最後的分析中仍然以儒家理想的政治結構以及主宰中國政治文化的君主政體解決這些基本問題。他認為,應根據儒家經典原則建立新的國家體制。真按:訴諸權威 真按:訴諸古人的 真按:訴諸權威-黃宗羲 真按:訴諸古人的-黃宗羲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30

38

  17世紀,學者們通過親身經歷深切感受到,士大夫如果不懂治國之道,自然無力挽救明朝危亡。他們懷疑,僅憑個體的道德修養能否培養出有為的政治家,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他們對晚明歷史的認識,同樣也規範和界定了其後繼者知識興趣的範圍。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真按:認識論的形成 17世紀的考據學者一方面衝破了其前輩恪守的理學話語的束縛,另一方面,他們又把學術話語的範圍限定于某些固定的考證課題上,嚴格限定18世紀後繼者的學術範圍,使之研究的範圍不至過于寬泛。

  經世之學的不同需要為考證學提供了新的基礎。道學處于守勢,清統治者把程朱理學定為官方意識形態,加深了帝國欽定儒學和考據學派學術主張的裂痕。31浙江學者毛奇齡(16231716真按:毛奇齡之生卒 指責道學是異端學說。他認為,宋代理學家把佛道學說摻入自己對經典的闡述中,給儒學研究造成巨大損失。毛奇齡最後指出:

   自孔孟不作,道學專行,聖道聖學,其不明于世者,越七百年于茲矣。32

  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就能發現,到1750年,理學正統經注(仍然是科舉考試的必備讀本)只是一套世所認可、但氣息奄奄的道德訓誡,已不再為多數士子(包括考據學者)頂禮膜拜。文化的斷層標誌著儒家話語歷史的斷裂,新儒學的霸權顛覆了。理學儘管仍在北京享受著政治性的供奉,但在江南已為考據學者的批評擊潰了。33真按:典範的革命

  二、經世致用與內聖之學的衰落

  1644年 以後,提倡道德人格完善之風急劇衰退了,這標誌著新儒學的崩潰。明遺民及其支持者認為,具有實用性的經世之學才是儒學遺產的基本內容。他們討論的經世之學 範圍比純粹的政治概念範圍廣泛;在他們看來,經世之學涉及眾多不同的專業領域,包括有關曆法改革的天文學、治理洪水必需的水利學,軍事需要的炮術及其他學 科

39

  中材久四郎和山井涌都指出,17世紀後期,形式多樣的考據學內容開始轉化為具體明確的學術研究領域。明清之際,許多屬於經世之學範圍的學科受到重視,它們為考據學注入了新的動力,推動了博學之風的興起,真按:博學於文 歸納方法的產生,這種學風和方法到18世紀盛行一時。34根據山井涌的研究,17世紀出現的對王學左翼思想的攻擊本身雖然不是考據學,但推動了一系列新的學術成果的出現,促進了考據方法的改善。真按:考證學的背景 不過,考證學要等到受17世紀經世之學影響較少的新一代學者出現以後,才能走向成熟。35

  根據山井涌的分析,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決心首先搞清並扭轉明清之際社會動蕩帶來 的混亂,他們亟切期望解決明亡引發的政治、社會、經濟崩潰,因而提出了批評理學玄談的種種主張。黃宗羲潛心天文歷算,顧炎武精通軍事地理,明遺民學者的研 究目標是經世致用,但傾向於把考證方法運用於學術研究。余英時把他們提出的博學主張稱之為“清代儒家知識主義的復興”,這是非常貼切的。經世思潮的興起, 及其對實用事物、社會福利的重視刺激了建立新的具有實證主義特點的知識領域的需求。他們的目標是要重構古典儒學,重估經典中治理現世的主張,這為考據方法 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還沒有完全認可考據方法自身具有的價值。36真按:顧炎武對後世的影響

真按:典範的潛移   17世 紀晚期,考據學的自我認同日趨明確、具體。通行的儒學話語隨之發生變化。例如,隨著對宋明理學方法論及其主觀武斷學風批評的展開,人們越來越青睞實證研究 和學術建樹,而一度處於中心地位的道德修養則退居次要地位,性心之學為人輕視,道德修養變為陪襯。人們不再把道德修養視為求知問學的首要途徑,而是看作理 性質疑的對象。崇尚道德修養之風式微了,對天文、小學、地理、數學的重新重視填補了它留下的文化空缺。真按:典範的轉移 真按:典範的轉移-按此填補之說甚為重要,此亦即典範轉換成功過程中不可缺少之一環也! 真按:典範的轉移 真按:典範的轉移 真按:典範的轉移 約翰‧韓德森指出,清代學者不僅把古代聖人視為道德楷模,更多的是把他們視為天文、占卜、水利、測量等傳統科學的祖師。真按:對聖人的迷思 真按:聖人的圖象 真按:聖人圖象的改變 真按:典範的轉移的原動力 韓德森認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