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2, 2008

367

 註五八:辦理四庫檔,乾隆三八年三月,「辦理四庫全書處酌議排纂四庫全書條奏」。一:九。

 註五九:參考同註三二。

 註六○:楊師家駱,四庫全書概述(增附五種本),台八版(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民國六四年),一、文獻內編纂,概一—一—一四,總頁十六。

 註六一:同註四九,七月十三日致陸錫熊函。

 註六二:同註四九。

 註六三:清高宗,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卷一○○頁七,「題文溯閣詩」。

 註六四:葉德輝,觀古堂詩錄,六卷(南陽:葉氏郋園,民國十八年),書空集,「恨不讀大典詩」,頁十三A—十五B

註六五:同註四四之㈡。

註六六:張宗祥,「補鈔文瀾閣缺簡記」,轉引自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頁二六七。

註六七:㈠趙萬里,「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期(民國十八年三—四月):二五三—二七九。

  ㈡郭伯恭,「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一覽表」,永樂大典考,頁一八○—二三五附錄。

  ㈢筆者,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總表,未刊稿。

  以上詳見本章節五「大典輯本目錄沿革」內附表十五:永樂大典輯本目錄各家著錄統計表。

註六八:范行準,「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頁二五八—五九。

368

註六九: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國學名著珍本彙刊書目彙刊之一(據一九六二年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影印,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三年),其內蒲圻張氏大典〔方志〕輯本,統計不下四五百種。

註七○: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三子部小說家類存目一,「燕丹子」提要,三:二九六四—五。

註七一:孫楷第,「論教育部選印四庫全書」,北平晨報,民國二二年八月二二日,北晨學圃。

註七二:張澍(清),張介侯所著書,屈萬里、劉兆祐主編,明清未刊稿彙編初輯第四種,不分卷五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五年),養素堂文集二六,「書東觀漢記後」,三:八四五:。

註 七三:李慈銘(清),越縵堂日記,十六冊(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影印,台北:文光圖書公司,民國五 二年),內「荀學齋日記」(冊十一—十六)云:「『隋書、音樂志』下卷,牛里仁等議卷,引『東觀書‧馬防傳』……又引『順帝紀』……知掇拾遺落,蓋亦多 矣。」「辛集上(七十)』云:「高似孫『史略』載『東觀漢記』中鄧禹傳序、吳漢傳序二首……。」(十五:八八二○)「桃華聖解盦日記戊集(七七)』云: 「觀『東觀漢記』四庫本,其末載不知時代者二十八人,案馮模卽馮魴,楊喬見『范書‧孟嘗傳』,桓帝時人。」(五:三○七○)。

註七四:㈠王仁俊(清)輯,「東觀漢記」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

  ㈡陶棟輯,東觀漢記二卷拾遺二卷,輯佚叢刊(上海:中華書局,民國三七年)。

註七五:「傅子」一書有:㈠錢熙祚輯三卷(指海本),㈡嚴可均輯孫星葉重輯五卷(武英殿聚珍版書〔閩本、粵本〕、叢書集成初編本),㈢錢保塘輯二卷附錄一卷(清風堂叢書本),㈣傅以禮輯五卷(傅氏家書本)

369

,㈤王仁俊輯一卷(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㈥葉德輝輯三卷訂譌一卷(觀古堂所著書本、郋園先生全書本),㈦張鵬一校補一卷(關隴叢書本)。

註七六:盧文弨輯作收抱經堂叢書、紹興先正遺書、叢書集成初編諸本內「群書拾補」中。

註七七:筆者所增補之「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總表」一種,將前人後人據他本所輯者悉為釆入,以資參佐考訂,詳見本章節五「大典輯本目錄沿革」。

註七八:趙萬里,「館藏永樂大典提要」,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期(民國十八年三—四月):三五五—六○(三五五—五九)。

註 七九:文廷式(清),純常子枝語,清代稿本百種彙刊第五四號,十冊(據手稿本影印,台北:文海出版 社,民國六三年),補「考古質疑」內「論馬遷疏略而難信」、「論史記不載燕昭築臺事」、「論史記與通鑑紀事不同」(以上出大典卷一○一五六),「論莊子寓 言」(一○二八五)等四條史事。十:三一二一九—三九。

註八○:周泳先輯,「永樂大典所收宋元人詞補輯」,詞學季刊二卷四期(民國二四年七月):一三九—四四。

註八一:同註六八,頁二五九。

註八二:四庫全書總目,「永樂大典」提要,三:二八四○—四一。

註八三:同註七八,頁三五六。

註八四:李燾(宋)撰,楊師家駱編,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楊編學術名著三輯國史彙編第一期書,

370

六百卷十五冊(據浙刻本、庫輯本及拾補影印,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一年),卷二六(以永樂大典原本以代浙刻):一○一—三。

   又此實據浙刻本比勘。初嘉慶二三年(一八一九)張金吾病閣藏庫輯本得見者鮮,用傳鈔本以木活字擺 印,是為「愛日精廬活字本」,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浙撫譚鍾麟以前本參校文淵閣本及他本,由浙局重鏤,是為「浙江書局本」(簡稱浙刻本)。浙刻本經數校仍 有此譌舛,知一仍閣藏庫輯本之疏,故比勘浙刻本與比勘庫本無異。

註八五:㈠魏氏二書校勘收豫章叢書內,㈡孫氏校記收武英殿聚珍版書(閩本、粵本)及叢書集成初編內,㈢莊氏校記收岱南閣叢書及古經解彙函內,㈣周氏校記收同㈡,㈤陸氏校記收潛園總集內群書補遺。

註八六:同註六七之㈠、㈡內之表二。即為諸家據「大典」校補者。

註八七:同註七一。

註八八:歐陽修(宋)等撰,錢東垣(清)等輯釋,崇文總目輯釋,書目續編二一,五卷二冊(據粵雅堂叢書本影印),錢侗撰,「崇文總目輯釋小引」,一:一九—三四。

註八九: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九,「武英殿聚珍版之遺漏」,頁二四一。

註九○:同註七一。

註九一:同註八四,楊師家駱撰,「永樂大典散引續通鑑長編考」,載於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卷二中輯略四,冊一頁二之二七—五一。

註九二:㈠廬文弨「鹽鐵論校補」一卷,收抱經堂叢書,紹興先正遺書,叢書集成初編諸本內之群書拾補中

371

, ㈡孫星衍「王無功集補遺」二卷收岱南閣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㈢王國維,「湖山類稿附永樂大典校 記」,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期(民國十八年三—四月):三三九—四二,㈣傅增湘,「藏園群書校記:都城紀勝(據永樂大典本參明抄說集本)」,出處 同上:三二一—二四,㈤趙萬里校輯三書見胡道靜,「讀影印本永樂大典記」,頁五四附註三有云,其中「校輯宋金元人詞」七三卷補遺一卷於民國二十年由國立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排印,其他二書則不詳出版項。

註九三:張鈞衡(清),適園藏書志,書目續編三十,十六卷二冊(據適園刊本影印),繆荃孫序,一:序一—二。卷二頁六A「春秋透天關」,一:八七;卷六一一B「農桑撮要」,一:三○四。又此志實為繆氏代張手訂。

註九四:同註六七之㈠。

註九五:趙萬里等,「景印四庫全書罕傳本擬目」,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七卷五期(民國三二年九—十月):七五—八七(七六)。

註九六:昌彼得,「永樂大典述略」,大陸雜誌六卷七期(民國四二年四月):一八—二○(一九)。

註九七:同章六註五二,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十三,「劉公是集跋」,頁一二二。

註九八:同註六八,頁二六○。

註九九:同註六七之㈠,頁二五四。

註一○○:劉師培,左盦集,劉申叔先生遺書(四冊),再版,八卷(據民國二五年寧武南氏排印本影印

372

,台北:京華書局,民國五九年),卷八頁十二A,「元憲集書後」,三:一五二四;同卷頁十二B,「浮溪集書後」,同冊頁。

註一○一:勞格(清),讀書雜識,筆記叢編,十二卷(據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月河精舍叢鈔本影印,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八年),卷十二頁一AB。又卷十二通卷所記皆為庫輯本之可刪補者,如宋夏竦「文莊集」、宋庠「元憲集」、王珪「華陽集」……等約近百種。

註一○二:辦理四庫檔,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諭,一:三八—三九。

註一○三:中文大辭典,「青詞」條,九:一五七八(總頁一五八六八)。

註一○四:㈠「四庫總目」卷一五二集部別集類五,「華陽集」提要云:「其中有『青詞』、密詞、道場文、齋文、樂語之類,雖屬當時沿用之體,而究非文章正規,不可為訓,今以原集所有,姑附存之,而刊本則概加刪削焉。」四:三二○四。

  ㈡卷一五八別集類十一,「蘆川歸來集」提要云:「雜文內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刪。」四:三三一四。

註 一○五:㈠「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武英殿本只有四十卷,㈡「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殿本只有四 十卷,㈢「雪山集」十六卷,無刊本,㈣「學易集」本從「大典」輯出十二卷,經削去青詞異端,今傳僅八卷(總目卷一五五別集八提要語,四:三二五八),㈤ 「蘆川歸來集」今傳十卷,附錄一卷。

註一○六:辦理四庫檔,乾隆四二年十月初七日諭,一:五○。

373

 註一○七:「禁書總目」,三冊(北平圖書館藏抄本),卷中,轉引自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頁二六。

 註一○八:晁說之(宋),嵩山文集,四部叢刊續編三二,二十卷(據上海涵芬樓影舊鈔本影印),張元濟跋及「嵩山文集卷三負薪對校勘表」,總頁一六三六八—七○。

註一○九: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頁四八。註一○九: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頁四八。

註一一○:陳垣,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三卷附薛史輯本避諱例一卷,勵耘書屋叢刊二集(北京:輔仁大學,民國二六年),序。又影印收入薛居正(宋),舊五代史,新校本廿五史,一五○卷三冊(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六年),冊三附編。

註一一一:同上。

註一一二:張元濟,校史隨筆,頁八七B—九○B

註一一三:章鈺,「孔葒谷校薛居正五代史跋」,新校本舊五代史(錄自章鈺過錄孔校本舊五代史題記),三:二○三四—三六。

註一一四:楊師家駱,「舊五代史識語」,新校本舊五代史,冊一卷前頁一—十(十)。

註一一五:同註六八,頁二五九。

註 一一六:見楊師家駱,「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定本序」一:五。同冊卷二中、卷二下分載楊師家駱撰「永樂大 典散引續通鑑長編考」及「永樂大典所引九朝長編紀事本末考」二文,卽為「大典」與「長編」互異之比勘,又將今存「大典」內「長編」殘卷,印入新定本內,書 眉俱有校文,例繁不舉。

374

註一一七:胡適,胡氏文存,二版,四冊(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五十年),第四集卷四,「趨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序」,四:五九七—五九九(五九七)。

註一一八:四庫館臣,「編定舊五代史凡例」(錄自影庫本舊五代史」,新—校本舊五代史,三:二○二七—三○。

註一一九:彭元瑞(清),「舊五代史鈔本題跋」(錄自彭校本舊五代史),三:二○三三。

註一二○:同註一一四,頁三。

註一二一:路振(宋),九國志,百叢五二守山閣叢書。

註一二二:以上三點內之引文概出「四庫全書總目凡例」,例示悉出「總目」內各書提要,出處不一一贅錄,詳見商務本「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

註一二三:同註八九。

註一二四:吳師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一六四種(台北:該會,民國五八年),頁一一三—一九。(本書原為民國五七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由王夢鷗教授指導)。

註一二五:見趙萬里,「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頁二五三,觀其所言,則趙氏必經眼此目,然偏查公私書目,皆不見藏,不知趙氏何所據。

  程會昌,「清孫馮翼『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鈔本跋」有云:「又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著錄『永樂大典書籍散篇目』一卷,云何子貞有鈔本,四庫館臣原輯〔案見邵懿辰撰、邵章續錄,「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

375

台 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年),頁三五四〕。今不可見,以肐度之,當卽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上諭所 云:『據四庫全書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之散片所輯成〔案諭見「辨理四庫檔」,一:三八—三九〕,而尚未經取舍之目。」(圖書館學季刊九 卷二期〔民國二四年六月〕:二八六—八八)如依程氏所言,則趙氏所觀亦為此鈔本,查趙萬里「西締書目」卷五即載:「『永樂大典書目』不分卷,一九四○年邵 銳鈔本,一冊殘。」(嚴靈峯編,書目類編冊四三,據一九六四年排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七年),總頁一九一三五。

 註一二六:孫鴻翼(清),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目,叢書集成續編十五遼海叢書(據民國二十—二三年遼海書社排印清嘉慶七年〔一八○二〕孫馮翼刊本影印,易書名為「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又據遼海本影印收入世界本「大典」附編(冊一○○)。

 註一二七:繆荃孫,「永樂大典考」、藝風堂文續集卷四頁A—二五A

 註一二八:趙萬里嘗撰「記永樂大典內之戲曲」,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二卷三、四合期;及「永樂大典七皆臺字韻殘帙跋」,載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二卷二三期。輯作詳見前節。

 註一二九:趙萬里,「永樂大典內輯出佚書目」,頁二五三。

 註一三○:沈乾一,叢書書目彙編(據民國十八年上海醫學書局排印本影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九年),永樂大典採輯書」,頁一九三—九六。

 註一三一:後孫目搜得,乃於民國二三年並刊於遼海叢書內(見同註一二六),郝目附刊孫目後。惟郝目卷首識語題壬戌年(民國十一年)

376

,則其成又在趙目(民國十八年)之前,無如金序明言繼趙氏之後,其內容較趙目且有出者(見本節內附表十四之㈣),故「壬戌」必為「壬申」(民國二十年)之誤字。

註一三二:郝慶柏,永樂大典書目考,遼海叢書,四卷,附載於孫馮翼「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書目」後,金毓黻序及是書凡例。又金毓黻「孫目」序,言郝目得書五一六種,不確,見本節內附表十四之㈣)。

註一三三:同註六七之㈡。

註一三四:楊師家駱,四庫全書學典(上海:世界書局,民國三五年),「永樂大典輯本書目表」,頁陸之九六—一一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