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2, 2008

231

書全祖望〈答諸生問《思復堂集》帖〉後

      (一)

  邵廷采(16481711),又名行中,字允斯,號念魯,浙江紹興餘姚縣人,是清初的理學家兼史學家。他的著作有《思復堂文集》、《東南紀事》、《西南紀事》流傳於世1。章學誠(17381801)自稱:真按:章學誠之生卒

   “於讀書無他長,子史諸集,頗能一覽而得其指歸。”2

而論《思復堂文集》,則說:

   “《思復堂文集》,發明姚江之學,與勝國遺聞軼事,經緯成一家言。”3

又說:

“班(固,32-102)、真按:班固之生卒 馬(司馬遷,真按:司馬遷之生卒 145或前135-?)韓(愈,768-824真按:韓愈之生卒 、歐(陽修,真按:歐陽修之生卒 1007-1072)、程(顥, 1032-1085;頤,1033-1107)、朱(熹,1130-1200)、

232

陸(九淵,1139-1192)、王(守仁,1472-1529),其學其文,如五金貢自九枚,各有地產,不相合也。洪罏鼓鑄自成一家,更無金品州界之分,談何容易!文以集名,而按其旨趣義理,乃在子史之間。五百年來,誰能辦此?”4

但全祖望(1705-1755)對《思復堂文集》,真按:全祖望之生卒 “頗極詆諆”5,並且作有〈答諸生問《思復堂集》帖〉(以下簡稱〈答帖〉),批評邵廷采說:

   “近年來文士大半是不知而作,如邵念魯為是集,其意甚欲表章儒先,發揚忠孝,其意最美。然而讀書甚少,以學究固陋之胸,率爾下筆,一往謬誤。後生或見其集而依據之,貽誤不少。當時如吳農祥(1632-1698)之誕妄,直是欺人。念魯非其匹也,然其為不知而作則略同。”6

於是挑出集中十四條“謬誤”,加以批評。

  全祖望大概在乾隆十三年(1748)寫〈答帖〉7,當時距離邵廷采逝世三十多年。邵氏雖不顯赫,但全氏學子既以《思復堂文集》作問,可見邵氏的生平和學術尚不致淹沒無聞。可是在二十多年後,邵晉涵(1743-1796)撰〈族祖邵先生廷采行狀〉時,真按:邵晉涵之生卒 卻感慨地說:

   “嗟乎!先生(邵廷采)去今六十年,鄉里幾不知其姓氏

233

。”8

頗見到了邵晉涵的時代,邵廷采的聲名已告沈寂。推究它的原因,未嘗不是全祖望非議的結果。自乾隆(1736-1795)中葉以來,章學誠、李慈銘、徐友蘭、謝國楨(19011982)、張舜徽等學者雖已為邵廷采抱不平,指出全祖望的評隲偏頗,可惜他們都沒有就〈答帖〉所列十四條,一一加以考訂。(詳下文)本來,全祖望為人刻峭寡和,負氣忤俗,喜歡雌黃人物,在清代已有公論9。真按:全祖望的個性 但近人論全祖望的史學,真按:全祖望之史學 卻稱他的態度精神“慎密”和“公正”10,真按:全祖望的為人 而前輩學者李光壁竟據〈答帖〉而論定邵廷采的史學11。真按:按:註釋作李光璧! 全祖望在〈周躄堂事辨誣〉中說:

   “郢書燕說,不幸而傳,則文獻之禍也已。”12

因此筆者撰寫這篇文章為邵廷采辨誣,並希望能藉此了結這件延續了二百多年的公案。     (二)

  全祖望指斥邵廷采的十四條,有些的確是邵氏記載的疏漏;有些則是傳聞異辭,各有所據;但有些卻是全氏本身的錯誤。現就〈答帖〉論述的次序,逐一加以討論:

第一條  “王門弟子徐珊”

  邵廷采〈王門弟子所知傳〉說: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