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pril 26, 2008

421

    顧炎武經世思想的特色*

                古偉瀛

  顧炎武的思想涵蓋面很廣,有人視之為清學開山,真按:清學開山 有人視之為啟蒙時代市民階級的反對派,真按:啟蒙運動 也有人把他看作民族主義的先驅者,不過如果綜合顧氏各方面的思想來看,倘要找一個貫通的脈絡,那麼除了「經世」,恐怕找不到更恰當的主題了。真按:緒論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研究 日本的山井湧教授對此有深入的闡述。1

  當然,經世有其十分複雜和各種層次的意義。真按:經世的定義 如 果就張灝所分的三層意義:價值取向、治道、治法來看,2顧氏思想大致均可納入此三類,而尤以治法為主;而其學術表現,無論是經學、史學或文學也都以經世為 依歸,用顧氏本身的話來說,凡無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概不為。本文擬就顧氏經世思想的淵源及特色略加探討,並以顧氏本人著作為據。真按:本文寫作的目的與宗旨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之特色 真按:本文之取材

     顧氏經世思想的淵源真按:真按:顧炎武思想淵源-背景-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真按:學術淵源,顧炎武學術淵源-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章學誠在「浙東學術」一文中提到顧氏學術淵源為朱子,後來梁啟超等人把顧氏寫成一位反理學的主將,易使人誤以為他也反程朱,牟潤孫遂又寫了兩文:「顧寧人學術之淵源——考據學之興起及其方法之由來」及「論顧亭林學術與儒學之真精神」,真按:學術淵源,顧炎武學術淵源 真按:考證學興起的原因 3再度強調顧氏並非反對全部的理學,只是反對王陽明的心學,而與朱子有很深的淵源。真按:顧炎武與程朱之學 真按:顧炎武與朱子 此外,也有人認為顧氏受到黃東發的影響,真按:顧炎武與黃震 對於心學之排斥,以朱子為正,並且仿《日鈔》而寫成《日知錄》;真按:黃氏日鈔 真按:黃氏日抄 另外也受到王應麟《困學紀閭》的啟示,對於禮教、風俗及地理相當的重視。真按:顧炎武與王應麟 4我們在顧氏著作如《日知錄或是《顧亭林詩文集》中看到他的引文真按:原誤作」

--------

*本文承王家儉教授及日本山井湧(Yamanoi Yü)教授指正,特此致謝

1請參閱拙著「顧炎武政治思研究之回顧」,真按:原誤作年 史學評論,第九期,頁一三三~六三。

2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收於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民七四,頁二~一九。

3前文見民主評論,五卷四期,一九五四,頁一○~一四;後文見新亞生活,四卷十一期,一九六一,頁一~二。  ‘

4參見徐復觀,「我的父親」,明報月刊,一九七三,三月號。顧氏受黃東發影響之處可參見《新校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民五二,以下簡稱《詩文集》),頁一三八。

422

,也能了解到顧氏是受到前人的影響,尤其是他重視「無一字無來處」。真按:註明出處 5可是我們似乎不必也無法追溯顧氏對於各種經世思想的來源,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顧氏經世思想與南宋諸思想家有密切的關係;當然顧氏在地緣,以及思想特色上與明末東林復社的關係也很密。真按:顧炎武與復社 真按:顧炎武與東林 真按:顧炎武與事功派 真按:學術淵源,顧炎武學術淵源

  經世思想是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中「外王」的表現,真按:內聖外王 可 是由於時代環境的差異,如何把握外王的機會或表現外王便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我們似乎可以說在內憂外患興起時,經世思想最容易浮現在儒家的意識之中。宋代 的積弱,南宋時面臨的外患與明末情況十分類似,明末諸儒在經世思想重現之時,也很自然地會去尋找南宋時人對於類似問題的處理辦法及建議。當然在尋找的過程 中與個人的性向、背景也有關,真按:經世思想的淵源 於是朱子、黃東發、王應麟、陳亮、葉適為顧氏所常引為同志之列而陸九淵則被視為反面人物。真按:學術淵源,顧炎武學術淵源

  鄧能理(Jerry Dennerline)在他對《明末江南經濟改革運動》一書中特別提到明末經世精神的復甦。明末由於社會、財政問題之嚴重,經世思想重現,而以東林一派為代表。這些人有想使社會更新的觀念(renewal ideas),且有很強烈儒家的道德責任感,此種態度再加上其學術能力就形成明末江南士紳的經世思想的面貌。真按:經世之學vs經世之志 真按:經世之志 真按:經世之學vs經世之志

  白樂傑(James Polacheck)研究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南社會,認為清中葉經世派的出現是因為盛世之後的社會面臨改革的必要,而地方士紳參與其間的程度加深,因而引發經世傳統的重視。7

  有些西方學者把明末清初的改革者與清中葉的經世派看成一脈相傳的發展,明末這些士紳與地方官合作,形成聯盟(bureaucratic-gentry alliance)改革地方、整頓財政,以防止地主、胥吏敗壞地方行政。真按:經世思想的淵源 這項改革並未成功,但在清朝這種聯盟又繼續下去,直到十九世紀。在此聯盟下,對於為害地方的生員、胥吏都大加攻擊,而顧炎武被視為此改革運動中的人物。真按:經世思想的淵源 真按:經世思想的淵源

  魏斐德(Frederic Wakenan Jr.)、鄧能理及白樂傑這些史學家的大致觀點我在另文曾加以概述過。9他們把明清社會看成一連續體,似乎對於滿清入關——中國境第二度為異族征服

--------

5 「與彥和甥書」,詩文集,頁六一。

6 Jerry DennerlineThe Chia-Ting LoyalistNew HavenYale Univ.Press,1981)pp.164-173.

7 James Polacheck"Gentry Hegemony Soochow in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in Wakeman Jr.& C.Grant ed.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75)p.221.

8 請見7書之導論。真按:此字疑衍

9 參參見1。

423

——以及此時人謂之「天崩地解」的事件所對於知識份子的影響並未太重視。這很可能是文化傳統不同所導致的關懷重點有異,因而對於整個經世思想重心的變化——顧炎武為一例,就無法呈現出了。真按:顧炎武思想的分期 真按:顧炎武思想的階段性

  滿清的入關不但使絕大多數的士大夫的政治生涯暫告中止,並且使他們重新思考,選擇他們未來的行動方向。不論是東林的改革運動,或是顧亭林本身的思想行為都是一個轉捩點。真按:顧炎武思想的分期 明末的經世思想及人物所面臨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改朝換代的事件而已,而是一個異族入主的過程,對於這種情況,孔子的教訓並不能提供如何生活在異族統治的之下行為準則,真按:儒學的危機與轉機 真按:孔子的侷限性 這些明末人物所依恃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大原則及以元代的歷史經驗為參考。也許我們從顧炎武的思想中可看出一些具體的變化。

(一)青少年的性格陶成

  顧氏出身蘇州世族,南朝四大吳姓「朱、張、顧、陸」之一。明武宗正德時祖先開始任中級官員(給事中),至高曾祖父時擔任南京的兵部侍郎,真按:顧章志 曾祖父任左贊善,真按:顧紹芳 真按:古偉瀛之誤-整個錯掉了,章志為亭林曾祖,紹芳則為本生祖,差一世代 他自己過繼給叔父,本生父家道中落,真按:顧同應 而叔父早逝,真按:顧同吉 家產頗富。真按:真按:家產 顧炎武之家產-顧紹芾之家產 真按:顧紹芾之家產 在顧氏成年以前,與他一起生活的至少有母親王氏、祖父紹芾及世僕陸恩一家。真按:家庭背景的影響 真按:顧炎武之家世 但在一六四○年家中失火,一六四四年家中被劫,一六四五年國破家亡及其後奴變的影響,因而喪失許多家產。真按:家醜 真按:家難 10後來他變賣家產北遊不歸,真按:家產 真按:顧紹芾之家產 雖然生活還小康(例如他自費刻《音學五書》是出自先人之所遺澤11)真按:顧炎武之家產 真按:顧炎武之家境 但並不寬裕;真按:家產 當他顯赫的外甥徐乾學、元文等要他回崑山故鄉終老,他說南方花費太貴,比北方要貴五倍以上,12最後還是死在北方。真按:顧炎武與外甥反目 真按:不返鄉 不過他可稱為「江南士大夫家」。真按:顧炎武之家世 真按:江南士大夫家 真按:顧炎武的階級身分限制 真按:江南士大夫家 13真按:真按:地主階級 家庭背景的影響

  顧母是理學家心目中烈女的典範。真按:母-顧炎武之母 真按:顧炎武與程朱之學-也許因此,顧炎武與失節事大的程朱理學走得較近 真按:顧母王碩人對顧炎武的影響 真按:顧炎武與理學-也許因此,顧炎武與失節事大的程朱理學走得較近 十七歲未婚夫夭折,她即守「望門寡」,事翁姑至孝,曾斷指療姑之疾。當清人攻下崑山時,她曾絕食十五日而殉明朝,可說集當時的貞、孝、忠三德於一身。真按:母-顧炎武之母 顧 氏幼年其母課讀,首先是大學、其後是史記、通鑑、明朝當代史書,尤其注重忠臣烈女的事蹟,「未嘗不三復也」。14臨死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 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15經世思想是外王理想的表現,顧氏的經世思想在成型定性的階段就有不少因 素影響其未來的方向或甚至限制其發展。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顧氏幼年教育的方針是由祖父紹芾決定的,真按:顧紹芾 開始並非以科舉取向,真按:顧紹芾對顧炎武的影響 七歲就塾,

---------

10 張穆,《顧林先生年譜》,真按:原誤作京 收於《詩文集》之後,頁一~三四真按:這些「~」號似常有誤!經覈驗此筆,甚不然! (以下簡稱《年譜》)

11 《詩文集》,頁七○。

12 「答原一公肅兩甥書」,「與李中孚書」,《詩文集》,頁六○~八四。

13 「答王山史書」,《詩文集》,頁八七。

14 「先妣王碩人行狀」,《詩文集》,頁一七○。

15 同14,頁一七二。

424

讀四書時並不只讀正文,尚且註解也讀;九歲讀周易,十歲祖父命讀古兵家孫子、吳子諸書、左傳、國語、國策、真按:戰國策 史記等增廣見聞,真按:少年時,顧炎武 真按:學歷,顧炎武的 甚至包括應付危機的書,因此年局勢不穩,其祖對未來十分悲觀。十一歲又授讀資治通鑑。16這些古籍與科舉考試並無直接關係,但這些書再加上其母的私下課讀之作,與顧氏在經世思想上所表現的廣博有關;真按:顧母王碩人對顧炎武的影響 真按:顧紹芾對顧炎武的影響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例如對於戰略地位重要的了解、對於歷史上典章制度之沿革的清楚等。顧氏大弟子潘耒說:「當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語學問必斂袵推顧先生,凡制度典禮有不能明者,必質諸先生;墜文軼事有不知者,必徵諸先生,先生手畫口誦,探源竟委,真按:探始與顛覆 人人各得其意去。真按:方法論:考鏡源流 」17

  一六二四年明朝局勢較穩之後,顧祖乃命習科舉文字,真按:顧炎武之嗣祖 真按:顧紹芾 十四歲考上生員。此時祖父仍要他讀完通鑑後,再讀尚書、詩經及春秋,且拿邸報給他看,使他留心當世之故,18如此古史今事之配合,更使顧氏對於整個過去到現在的演變有連貫性的了解。真按:顧紹芾對顧炎武的影響 真按:邸報 真按:顧紹芾對顧炎武的教育 真按:顧紹芾對顧炎武的影響

  顧氏對於經世思想的自覺與努力並非在明亡之後才有。早在他考試失敗而明朝危機加深時已經開始萌芽。真按:學歷,顧炎武的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不過從他十四歲成生員,十五歲入復社,真按:顧炎武入復社時間的爭議 19一直要到一六三八年二十六歲之前,真按:古偉瀛之誤-古偉瀛所引之資料,正作十四歲,乃古氏筆誤或誤讀? 似乎還並未有何經世意識,真按:學歷,顧炎武的 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顧氏也自言在這個時候他獨好五經及宋人性理書,20顧氏寫信給黃宗羲:「炎武自中年以前,不過從諸文士之後,注蟲魚,吟風月而已。」21給外甥的信上也說:「追憶曩遊,未登弱冠之年,即與斯文之會,隨廚俊之後塵,步揚班之逸躅,人推月旦,家擅雕龍,此一時也。」真按:荒唐少年時-少年時,顧炎武22一六三九年鄉試失敗,他首次有經世的自覺。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真按:年譜,顧炎武 真按:學歷,顧炎武的 在天下郡國利病書序中寫道:「崇禎卯,真按:原誤作巳 秋闈被擯,退而讀書。感四國之多虞,真按:少年時,顧炎武-荒唐少年時 恥經生之寡術,於是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志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帙。一為輿地之記,一為利病之書。」23顯然顧氏經世思想的興起也是一種自身與外在形勢的配合結果真按: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真按:顧炎武求學歷程-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思想背景,顧炎武-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

16 《年譜》,頁六~七。

17 《黃汝成編,日知錄集釋》(臺北中華書局校印本,民六五,臺三版),序2。(以下簡稱《日知錄》)

18 同註16,頁七。

19 《年譜》,頁七。

20 「三朝紀事闕文序」,《詩文集》,頁一六二。

21 「與黃太沖書」,《詩文集》,頁二四六。

22 「答原一公肅兩甥書」,《詩文集》,頁六○。

23 「天下郡國利病書序」,《詩文集》,頁一三七。本文中並未以此書來研究顧氏的經世思想,主要是因 為我們沒有把握確定那些是顧氏的看法,那些不是,甚至是顧氏想要批判的。顧氏本人在該序中就明顯地表示該稿並非他思想的代表:「亂後多有散佚,亦或增補, 而其書本不曾先定義例,又多往代之言,地勢民風與今不盡合,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刊正,姑以初稿存之篋中,以待後之君子斟酌去取云爾。真按:有待 真按:著作的理念-後世意識,顧炎武 真按:著作方法論-後世意識,顧炎武 真按:後世意識,顧炎武 」故本文主要的取材是顧氏自稱「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的日知錄為主。真按:本文之取材 真按:天下郡國利病書 真按:著作考,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真按:天下郡國利病書與顧炎武的經世思想 真按:天下郡國利病書之成書 真按:本文之取材 見「與友人論門人書」,《詩文集》,頁五一。真按:緒論

425

。由於本身考試受挫而讀書,適逢國家有了問題才引發經世之念。真按:顧炎武經世思想的淵源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他在尋求解決時代危機的方法時,所依賴的是歷史及當代史料。在顧氏心目中史學是經世觀念的供應所。真按:史學,顧炎武的 真按:善本的追求 真按:顧炎武的經世之學

  一六四四年明朝京師淪陷,次年清軍渡江,顧氏家鄉崑山縣受害嚴重。當地士紳先是接受新政權,可是薙 髮令一下,立刻發生暴動,崑山官民守了三星期之後城破,顧氏與其好友歸莊、吳其沆皆參與守城。吳氏被難,顧的兩位弟弟也死於是役,他的生母何太夫人被清軍 砍斷右臂,他的母親絕食而死。24崑山之役顯然是為文化問題而起。真按:崑山起義 真按:崑山起義的肇因 中國百姓在歷史上接受改朝換代的事實,可是對於異族入主,再加諸形體上的強制行為就無法接受了。顧氏文中對於保全頭髮者常表讚佩之意,「徐生……全髮自經者也。」25「昔有陳亮工者,真按:陳芳績 與吾同居荒邨,堅守毛髮,歷四五年,莫不憐其志節。」26顧氏自己也是在四五年後,真按:薙髮 真按:氣節 為防仇家陷害,所以剪了髮,但並未薙髮,他化裝成商人,可避免清廷注意。真按:顧炎武與薙髮可是他並未放棄經世的理想。真按:經世之志-顧炎武的經世之志 真按:顧炎武的經世之志 真按:薙髮

   流轉吳會間,何地為吾土?登高望九州,憑陵盡戎鹵……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真按:薙髮 仇讐在門戶……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27

  明亡之前顧氏的經世為尋找解決國家危機、探討民生利病的具體方案,而明亡之後,所關切的是恢復之業。經世的熱誠縱無二致,經世的方向則大異其趣。真按:顧炎武思想的階段性

(二)南明時期的活動

  一六四五年南明唐王遙授顧氏兵部職方司主事,是年秋,去探望殉明的好友吳其沆家,該年寫了四篇文章: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真按:顧炎武的七大論文 真按:編年--顧炎武作品編年 這是顧氏政論文字中少數知道寫作年代的。真按:編年--顧炎武作品編年 這 些文字顯然是想在明朝危急存亡之秋,為晚明政權借箸代籌,企圖恢復國力的努力。軍制論想改善屯田,恢復到明太祖:「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的理想, 如果不變軍制,「又何以兆謀敵愾,成克復之勳哉?」28錢法論主張「倣前代之制,凡州縣之存留支放,一切以錢代之。使天下非制餞不敢入於官而錢重,錢重, 而上之權重。」29田功論建議招募土豪之忠義者開荒,一方面收地利,一方面可充實邊防。他引用宋魏了翁之言:「不惟可以制虜,而又以防他盜之出入

-----------

24 《年譜》,頁一六~八。

25 「常熟陳君墓誌銘」,《詩文集》,頁一六八。

26 「與潘次耕札」,《詩文集》,頁一七五。

27 「流轉」,《詩文集》,頁三百。

28 《詩文集》,頁一二九。

29 《詩文集》,頁一三四。

426

。」顧氏以為此「正今日之急務」。30而形勢論似乎是南明局勢下的作品,真按:顧炎武的七大論文 真按:著作考,顧炎武 顧氏在此文中討論在南方立國如何防守以及北伐,他以歷代史實來舉例:「……漢高之起自沛入秦,真按:劉邦 自南陽析酈;光武起自南陽;真按:劉秀 宋武滅南燕,真按:宋武帝 自淮入泗,減秦自汴入河,此皆古來以南伐北之明證,有地利而後動者也。如愚之策,聯天下之半以為一,用之若常山之蛇,真按:兵法 則雖有苻秦百萬之師,真按:苻堅 完顏三十二軍之眾,不能闚我地;而蓄威固銳,以伺敵人之暇,則功可成也。」31從這些政論看來,顧氏的思想已有一種危機迫切之感。對於面臨亡天下的情勢,他從歷史中不但想找出存活之方,還想尋求恢復之道。從一六四五至一六五七年顧氏北遊之前,真按:顧炎武北遊之日 亦即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五歲之前,真按:顧炎武北遊之日 顧氏足跡多半在長江下游,金陵、徐州、蘇州等地,到底在做什麼,實難查考,真按:顧炎武的抗清事業 真按:顧炎武的遊歷 真按:顧炎武之遊歷、游歷 有說他在江南從事復明運動,具體資料有限,真按:顧炎武的反清復明事業? 因當時文網日密,而顧氏本人即使有所行動也會儘量暗中進行。真按:顧炎武的祕密活動 我 們從年譜中看到一六四六年記:「將往閩中赴職方之召,以母喪未葬不果行。」32次年似曾至海上,十年之間回崑山之日短,淹留江南之時長,尤其是南京故都。 北遊之前不久,他常寫在江南十年的況味:「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33「十載歸鄉縣,三年旅舊都。風期嘗磊 落,節行特崎嶇。」34「南方不可託,吾亦久飄蕩。」35真按:身世之感

  從顧氏這十年左右的詩作中我們約略可看出他的心靈狀況。這些詩約可分為三類:真按:亭林詩的研究 真按:編年--顧炎武作品編年 一類與明皇室有關,如謁明孝陵、元日懷故君,南明使臣來訪之感慨;一類乃悼殉明之亡友親人或與友人唱和互勉安慰;一類乃旅行之間觸景而發者:如范文正公祠。這些詩作所呈現的情緒十分複雜,包括:國仇家恨、懷友、傷逝、追慕古人、表示恢復神州之願望,也時有力不從心之感。真按:絕不絕望,困境處世學,大受,不可小知,逆境處世學,

   「聞道今天子,中興自福州。二京皆望幸,四海願同仇。」36「蕃文來督府,降表送蘇州。殺戮神人哭,腥汙郡色愁。真按:好詞! 」37「伏念五年來,王塗正崩淪。東夷擾天紀,反以晦為元。我今一正之,乃見天王春。正朔雖未同,變夷有一人……天造不假夷,夷行亂三辰;人時不授夷,夷德違北民,留此三始朝

--------

30 《詩文集》,頁一三二。

31 《詩文集》,頁一三一。

32 《年譜》,頁一九。

33 「贈朱監紀四輔」,《詩文集》,頁三○九。

34 「松江別張處土慤王處士煒暨諸友人」,真按:王煒 真按:張慤 《詩文集》,頁三二二。

35 「贈萬舉人壽」,真按:原誤作旗 真按:萬壽祺 《詩文集》,頁三○二。

36 「聞詔」,《詩文集》,頁二七三。

37 「上吳侍郎暘」,真按:吳暘 《詩文集》,頁二七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