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pril 3, 2008

151

, 其第四、第五撥運送之書,照例間月一起行走,至三月初五日可以全數運竣。其沿途照料押送,遵旨,每撥 派內務府司員一員前往。至抬運人夫一項,每撥約需四五百名,必得地方官僱備,按站給價呼應較靈。臣和珅昨面奉諭旨,自京至山海關令通永道李調元沿途往來經 理,自山海關至盛京,令兼管府尹伯興於交眾處照料接運,欽此。所有抬運人夫一項,即責成伊二人料理妥協,庶隨到隨運,押送之員,得以行程迅速,所有臣等酌 議分撥起程日期,現在行文知照直隸總督鄭大進及兼管奉天府尹伯興,預為遵照妥辦,理合奏聞,謹奏。(註二十八)

又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二月初七日館臣奏云:

辦理軍機處為咨照劄知事,照得續辦三分四庫全書處具奏,所有存貯裝成書籍,行令遇有便員來京赴館請領等因一摺,奉旨知道了。欽此。欽遵咨照前來,相應抄錄原摺行知遵照辦理可也。須至咨者,右咨,浙江巡撫兼管鹽政,計原奏一單;又須至劄者,右劄,兩淮鹽政。(註二十九)

足見南三閣之書,於乾隆五十一年已開始頒發,並一直延續至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真按:南三閣四庫全書之成書時間

152

 書冊撥發後,其運送亦有一定手續,大抵由地方官員僱挑夫運送,並負監督之責。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十一月初十日大學士兼署直隸總督英廉即曾奏云:

案准尚書額駙公福隆安等抄奏,內開應送盛京文溯閣收貯之四庫全書,分作五撥起程,面奉諭旨,自京至山海關,令通永道李調元沿途往來經理。欽此。欽遵知會到前督臣鄭大進,當即飛飭遵照將應需運人夫,真按:此引數處抬字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多作擡字,不知是原件依然,或簡轉繁故爾. 妥協雇備去後,茲據通永道李調元稟稱,遵即赴京會同內務府司員常福,將頭撥書籍等項共一百八十二抬,於十月二十日自京起程。沿途需用抬夫真按:原訛作招夫,依纂修四庫全書檔案1683頁作擡及此前文作抬徑改! 均 係僱備足用,按站給價,隨到隨運,並無遲誤,亦無擦損,於十月二十九日抵山海關,三十日送至關外紅牆交界處所,交與奉天府尹伯興,逐一點收接運前進等情前 來。臣覆查無異,除飭該道俟二撥書籍起程,乃會同委員妥協照料運送外,所有應送盛京頭撥書籍,已運至山海關與奉省交替緣由,理合繕摺具奏,伏祈皇上睿鑒。 (註三○)

第一撥書,雖然順利運抵,但其間發生官員懈弛罷玩,抬夫脫逃等事,並均受到處分。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十一月二十五日上諭云:

據伯興參奏廣寧縣知縣楊鵬翮領運四庫全書,任聽抬夫,將書箱拋擲路旁,懈弛罷玩,斷難姑容。現在另派幹員,前往廣寧預備運送第二撥書籍外,請旨將廣寧縣知縣楊鵬翮

153

, 交部嚴加查議一摺,所辦殊屬非是。該縣領運書籍,任聽抬夫於途中兩次脫逃,將書箱拋棄,則辦理地方一 切事件,諸事廢弛可知,自應一面具摺參奏革職,一面委員接印,查明該縣經手倉庫錢糧有無未清,方為正辦。乃伯興業經另行派員前往預備運送書籍,而又不將楊 鵬翮即行參奏革職,僅請交部查議,殊不知事理輕重。府尹有稽查屬員之責,運送書籍又係專派伯興辦理,似此一味姑息,其何以整飭吏治耶?著將原摺發還,真按:清高宗之吏治 令伯興遵照另行繕摺參奏外,將此由四百里諭令知之。(註三十一)

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諭亦有:

前 據英廉參奏通永道李調元,於運送盛京書籍,沿途任聽家人胥役需索門包使費,並住宿宴飲必須大戲小班伺 候各情節,業經明降諭旨,將李調元革職拏問,交英廉提同案內人證,嚴審確情,究擬具奏矣。此案應訊人證提齊質訊,想李調元亦斷不能狡飾抵賴,無難定案,何 以尚未見英廉定擬之摺?著傳諭英廉,即將此案質訊明確,迅速定擬具奏,將此諭令知之(註三十三真按:前文三十一,此何得為三十三?下作三十三,則此應作註三十二也!

四庫全書既有庋藏處所,也頒發告竣,而其冊數浩博,自必設職任官,加以典守,始克發揮其功用及維護其安全。早在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六月初一日上諭中清高宗即指示曰

154

昨四庫館呈進裒集永樂大典散篇內有麟台故事一編,真按:麟臺故事 為 宋時待制程俱撰,具詳當時館閣之制,所載典掌三館、秘閣書籍,以執政領閣事,又有直秘閣、秘閣校理等官,頗稱核備。方今搜羅遺籍,彙為四庫全書,每輯錄奏 進,朕親披閱釐定,特於文華殿後,建文淵閣以弆之,以充策府,而昭文治,淵海縹緗,蔚然稱盛。第文淵閣國朝雖為大學士兼銜,而非職掌,在昔並無其地,茲既 崇構鼎新,琅函環列,不可不設官兼掌,以副其實,自宜酌衷宋制,設立淵閣領閣事總其成,其次為直閣事,同司典掌;又其次為校理,分司註冊點驗。所有閣中書 籍,按時檢曝,雖責之內府官屬,而一切職掌,則領閣事以下各任之,於內閣翰詹衙門內兼用,其每銜應設幾員及以何官兼充,著大學士會同吏部翰林院定議,用垂 久遠。至於四庫所集,多人間未見之書,朕勤加採訪,非徒廣金匱石室之藏,將以嘉惠藝林,啟牖後學,公天下之好也。惟是鐫刊流傳,僅什之一,而鈔錄儲藏者, 外間仍無由窺觀,豈朕右文本意乎!翰林原許讀中秘書,即大臣官員中,有嗜古勤學者,並許告之所司,赴閣觀覽。第不得攜取出外,致有損失,其如何酌定章程? 並著具議以聞。(註三十三)

155

館臣遵循旨意,尋議定辦法覆奏云:

請 參仿宋制,置文淵閣領閣事二員,以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充,總司典掌。置文淵閣直閣 事六員:以由科甲出身之內閣學士,由內班出身之滿詹事、少詹事、侍讀、侍講學士,漢詹士、少詹士、侍讀、侍講學士等官兼充,同司典守釐輯。置文淵閣校理十 六員:以由內班出身之滿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編修、檢討,漢庶子、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修撰、編修、檢討,及由科甲出身之內閣 侍讀等官兼充,分司註冊、點驗。以上皆為定額,仍仿宋代館職結銜例。一切章奏文移,令其繫銜於本銜之上。如遇缺員,領閣事、直閣事,由翰林院具疏請簡;校 理,由領閣事大學士會同掌院學士遴員引見,如遇出差,照日講官例請署。再管鑰啟閉,內府司存,亦宜參仿宋制,置提學閣事一員,以內務府大臣兼充。如遇缺 員,即由內務府具疏請簡。再排次清釐,似非內府員役所能,亦宜參仿宋制,置文淵閣檢閱八員,以由科甲出身之內閣中書兼充,如遇缺員,由領額事大學士遴員奏補。真按:疑當作領閣事大學士! 至閣中書籍,若概許開函繙閱,不無黦損,請俟全書告竣,各藏副本於翰林院。如大臣官員欲觀秘書,淮其告之領閣事赴署請閱。有願持筆札就札就鈔者,亦聽

156

,不許私攜出院。如遇疑誤,須對正本者,令其識明某書某卷某葉,彙為一單,告之領額事真按:當作領閣事!見纂修四庫全書檔案527. 酌派校理一員,同詣閣中請書檢對。(註三十四)

足見當年對閣書的管理,設想得相當周密完備。

 第五節 七閣全書之異同

 七閣四庫全書成書時間與庋藏地點各不相同,又內廷四閣及南三閣取用謄錄人員方式,亦互有差異,已如上述外,書成之後,發現各閣全書又有以下殊別:

 1冊數不同

  各閣四庫全書當日究竟裝成若干冊,素來無確切文獻可稽。真按:四庫全書的冊數 據清高宗御製詩五集卷九題文淵閣疊去歲詩韻云:

  茲三萬六千冊內,一語為君難最精。(註三十五)

又卷九八題文津閣云:

  癸巳始之乙巳成。(其下註云:至乙巳年四分全部告成,每部三萬六千冊,可謂書城之鉅觀矣)。(註三十六)

所謂三萬六千冊者,蓋舉其整數而言。據今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文淵閣,經過清點真按:四庫全書的冊數

157

, 共計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文溯閣後人點檢有兩說,一為三萬六千二百七十五冊(此據東北叢刊第六期董 眾選印文溯閣四庫全書議);一為三萬六千三百一十八冊(此據日文支那時報十九卷一號水野梅曉文),文津閣據國立北平圖書館概況所提報告為三萬六千三百冊。 (註三十七)而文瀾閣志載文瀾閣書凡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註三十八)除以上四閣之外,文源、文匯、文宗三閣,俱遭動亂,成為劫灰,無由得知詳確數量。

 2.裝潢差異

  各閣四庫全書,均仿永樂大典,採包背裝形制。而為識別部類,書皮之顏色,均區分為五種顏色。即:總目黃色、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其中文瀾閣書,經部為葵綠色,略與各閣藏書有別。至於紙張亦有不同,內廷四閣,用開化榜紙,南三閣則否,同時南三閣書本較北三閣本紙張稍小。真按:此有檔案可稽,惜吳氏未之見也.

 3鈐記互殊

  北四閣所儲四庫全書,每冊首卷之第一葉,均鈐蓋各儲書閣寶印。如「文淵閣寶」、「文溯閣寶」四字方形大璽,即為其例。而各冊書本最末一葉,則均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形玉璽。惟文津閣書末獨蓋有「避暑山莊」及「太上皇帝之寶」之小篆朱文方印各一方

158

,為其變例。至於南三閣,則首鈐「古稀天子之寶」,末印「乾隆御覽之寶」,與內廷四閣又不相同。真批:此均有檔案可稽,此不如黃氏來得詳明矣!吳氏既知此數,應亦見過案文,何故不舉例證實之?

 4版本及校勘有別

   由於四庫全書依以謄錄之底本,或採自內府所藏,或取用各官員進呈本,或依據各省呈進之書,因而同一 種書,往往有幾種不同版本同時存儲於四庫館中。修書當日,內廷四閣即同時進行抄繕,因而常有書名作者相同的一種書,取用了不同版本做為謄繕底本,於是便發 現各閣四庫全書中,有少數圖書出現版本不一致的現象。真按:辦理四庫全書的弊端 真按:四庫全書的毛病 又因四庫之書採用謄錄,其書手及校對人員難免有學識上良莠的區別,同時敬業精神也因人而異,遂造成抄繕與校勘上有優劣的區分。再者四庫全書各閣在成書之後,清高宗屢次發現誤寫、缺卷及違礙文字等人為疏失所肇致的錯誤,乃令重檢、覆勘,其中文淵閣由於地近輦轂,翠華所常蒞臨,故校勘上較諸他閣為精良真批:完全是一己臆測之辭,不足採信! 又各閣書之書前所冠提要,由於陸續刪潤修改,以致各閣全書之書前提要,亦互有不同。

 5命運不一

  四庫全書之修纂,迄今已逾二百餘年,此其間內憂外患,動亂之頻仍,實為曠古以來所未有,影響各閣四庫全書之存燬,造成各閣不同的命運。

159

1)文淵閣書,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為避日本侵奪,由政府將全書運抵上海,其後又運至南京,再轉運四川。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真按:當作杪字!教育部國語辭典【杪】木-4-8 注音一式 ㄇ|ㄠˇ 解釋 1.樹枝末端。如:木杪﹑樹杪。 2.末端﹑末尾。如:歲杪﹑月杪。南朝梁˙吳均˙征客詩:鞚中懸明月,劍杪照蓮花。3.細微。通渺。後漢書˙卷二十八下˙馮衍傳:闊略杪小之禮,蕩佚人閒之事。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秒】禾-4-9 注音一式 ㄇ|ㄠˇ 解釋 1.稻穀的芒。說文解字:秒,禾芒也。如:禾秒、麥秒。 2.時間的名稱。六十秒為一分。3. 量詞:(1)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秒為一分。如:他花了十二秒時間跑完一百公 尺。(2)計算弧、角的單位。六十秒為一分,六十分為一度。(3 計算經緯度的 單位。六十秒為一分。 政府遷臺時,運至臺中北溝儲存。民國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再搬遷至臺北近郊士林國立故宮博物院新廈存放。七十二年(一九八三)臺灣商務印書館將之影印出版,目前已化身千百,真批:既已出版,何故吳氏常用寫本耶?當然,近水樓臺,或者易於閱覽乎爾.亦足令人稱羨也! 其印本流傳世界各地,無虞淪毀。真批:任真所以藏富天下也.

2)文源閣書於清咸豐十年(一八六○),燬於英法聯軍之火。真按:四庫全書之存佚

3)文溯閣書於民國三年(一九一四)曾運至北平,民國十四年又運回瀋陽。目前淪陷大陸,據稱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時,中共將之移厝於甘肅省圖書館。真批:用中共?不用匪共,豈其時已解嚴耶?

4)文津閣書,民國四年(一九一五)運抵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建成開館後,劃歸該館保管並供借閱。大陸淪陷,亦隨神州蒙塵,今尚存在北平。

5)文匯閣書於咸豐四年(一八五○),燬於太平天國之戰火。

6)文宗閣書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遭鴉片戰爭之火燬去一部份。至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書與閣俱燬於太平天國之亂。

7)文瀾閣書,咸豐十年(一八六○)太平天國軍第二次攻杭州,是閣倒壞,閣書全遭散失

160

, 幸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搜集一部份。據丁申記述,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共得八三八九冊,光緒六年 (一八八○)地方官重建文瀾閣落成,丁氏兄弟將蒐得之書全部送閣,並開始倩人補抄殘缺之書,後又由在杭州之官吏士紳,派人遠赴北平補抄,至民國十五年(一 九二六),大體抄齊,其後將之劃歸浙江省立圖書館保管公開借覽。大陸淪陷,並未搶運出來。真批:幸未遭文革去!看來書燬於自己人之手者佔絕大部分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