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pril 4, 2008

76

在 地域上,二南相當於今之河南、湖北、四川等省,邶、鄘、衞在今之河南。王是「王畿」的省稱,也在今之 河南,鄭也在今之河南,齊在今之山東,魏、唐都在今之山西,秦在今之陝西,陳在今之河南,檜在今之河南,曹在今之山東,豳在今之陝西。也就是黃河流域一 帶,是當時周室勢力所能達到的範圍。

   其中周南、召南,前人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如宋代王質的詩總聞,程大昌的考古編以及梁啟超的釋四 始,都主張「南」是一種樂名,可與風、雅並列,分成南、風、雅、頌四部。近人因襲此說的仍然不少。不過二南,實為地域,也應屬國風之內。在左傳隱公三年, 就有「風有采蘩采蘋」的記載。而此兩篇就在召南之中。又韓詩外傳說:「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之始也?』」而關雎篇在周南之中。可見二南的詩篇,早被 列入國風之中,究其內容、風格與時代,都與其他風詩是屬同一範圍的。下面引些例子: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周南、關雎)

這首詩,舊說是祝賀新婚的,而實際上它是一首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全詩分三章,首章詩人藉一對和鳴的雎鳩起興,道出傾慕對方的心願。二章寫男子追求女子不成時內心的苦悶。末章寫男子想像追求到女子以後,美滿親愛的生活。又如: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土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麕)

77

這是一首寫男女相悅,幽會的詩。也分三章,首章寫男士對懷春少女的引誘;次章寫女子的美;末章寫男女幽會時的情形。文筆樸實而大膽,很有民歌的風味。又如: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變,貽我彤管。彤管右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邶風、靜女)

這也是一首男女相約,在僻遠之處幽會的情歌。也分三章,首章寫男女相約,如期而女子不至,男子焦急的情形;二章寫女子贈物,以為紀念。末章寫出由於禮物為美人所贈,所以格外的珍惜。又如;

   「女曰鷄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鴈。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鄭風、女曰鷄鳴)

這也是一首男女幽會的情詩。用相互會話的方式表達。也分三章,首章寫男女的兩情繾綣。二章寫男子欲與偕老的誓言。末章寫女子贈佩以為報答。又如: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鄭風、狡童)

這也是一首極為白描、寫實的戀歌。詩中描寫女子因為心上人「狡童」的不在身邊,而竟連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穩的迷惘。

  總之,十五國風中,這類性質的抒情詩,多得不勝枚舉。在詩序上卻都把它們附會上種種不近情理的解釋。

78

其 實,這些詩都是非常淺顯、明白,依然保存著一股民歌的樸實的野性。細賞它們的內容,不外是相思、求 愛、調情等情感的抒發。但是它們在音韻上的自然和諧,在情感上的誠摯活躍,處處都表現了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從這些戀歌中,可以體會出當時浪漫的人性。愛情 在文學中所佔有的偉大力量與崇高地位,它使社會文學邁向個人文學;使文學的發展,慢慢地傾向於唯美與浪漫的純粹藝術境界。

79

   第六章 春秋戰國的散文

   第一節 動盪的時代

   春秋戰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爭戰不休,殺人盈野的動盪時代;但在文化與思想上也是個百家爭鳴,諸子競起 的大成就時代。所謂「春秋」,大致指東周的前半期,從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到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 止,凡二百四十二年。或有人把它延長到越王勾踐滅吳之年(西元前四七三年)。

   所謂「戰國」,是指東周的後半期加上東周滅亡以後的三十四年,從周敬王四十年(西元前四八○年)到 秦王政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二二年)也就是秦國統一的前一年。凡二百五十九年。在這為期五百年的歷史動盪中,我們發現中國各地,尤其在黃河流域一帶,都沉陷 在戰爭之中,兵戈時舉,烽火狼煙。一切傳統的道德準則與思想觀念,都被激盪得瓦解而成齏粉。這時雖然已經有成熟的詩歌,但已不能擔負起描述這時代的動亂與 社會遽變的功能。於是新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念,被迫萌生。有的人想盡力維護古代傳統思想的舊觀;有的人想從人性的惡端中激發善根;有的人想藉重嚴苛的法律 來安定這紛擾的局面;有的人則抱定了厭世悲觀,自私自利的消極態度

80

。 這原本是人類在遭遇到空前大衝擊後,思想上必然會產生的自然趨勢。於是繼詩經之後,必須有一種能包容 得下,這萬流匯合,波濤壯闊,瞬息萬變新思潮的新文體。於是在文學的發展史上,有了一個明顯的轉變;記載這動盪時代的歷史事實和表達哲理思想的散文隨之勃 興。這時代的散文作家,風起雲湧,且各持己見。或為歷史家,或為哲學家,或為政治家,或為說客、辯士。雖然他們並不以文學的創作為專業,但是他們的筆觸, 光彩煥發,風致遒勁,文章的結構謹嚴,推理細密。他們驅遣著豐富的想像,生動的比喻,活潑的文辭,美麗的畫面,把這五百年來殺人盈野,征城而戰,弱肉強 食,血淋淋而殘酷的歷史變遷的事實記載下來。他們在思想上更掙脫了傳統的束縛,各收門徒,欲各自為開山鼻祖。所以這個時代,是中國散文的黃金時代,也是哲 學發達的輝煌時代。

  這種散文發達的現象,絕不是偶然的,它來自社會組織形態的改變,和經濟上、物質上的進步,是社會繁榮,人口激增後,帶來民生問題亟待解決的結果。

   第二節 散文興盛的原因

  春秋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的鼎盛時代,思想界澎湃到了極點,所以散文也因而大盛,造成散文興盛的原因相當複雜,今簡括說明於下;

 (一)、歷史文明的承襲 提起春秋戰國散文興盛的原因,不免使我們聯想到春秋以前的文化,究竟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

81

? 因為散文是人類文明遺跡的記錄。了解的史料雖缺,但是我們相信,西周末年或春秋初期,歷史文明已經相 當輝煌。在我國歷史上傳說的神農、堯、舜時代,也就是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工藝上已有精美的陶器製作,與載歌載舞的生活。夏禹的時代,如今並未發現實 物的遺跡,但神話傳說中的夏朝,已有荒淫侈靡的生活。到了殷商時代,從殷墟的卜辭記載中,我們發現此時的畜牧業已很發達,手工業已很精細,青銅器的製作, 是代表了殷商文化的極高成就。在今日出土的彝器中,刻鏤精緻,而且文字的使用也非常普遍。音樂已成熟,詩歌已產生。所以這豐盛的文明,累積到西周時,必已 相當發達,社會組織必已相當繁密,貴族生活必已相當奢侈,人文思想必已相當成熟,而且可能已有相當豐富的文物典籍,否則諸家思想是無所附麗,也無由產生 的。

 (二)、社會形態的改變

  (1)、 生產工具的改良 在正常的途徑上看,為解決民生問題,就不得不先從農業的增產著手,要增加農產就必須開拓耕地的生產面積,以增加農作物的收成,當然為達此 目的,改良生產工具是為最便捷可行的辦法。於是戰國時代,鐵器就被發明而廣泛的使用了。因為鐵器是一種製造方便,耐用經久,而又可普遍製造的生產工具。在 古籍中,有關鐵器在農具及兵器上的使用情形已很普遍。如;

   「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椎一銍,然後成為農。一車必有一斤一鋸一釭一鑽一鑿一銶一軻,然後成為車。一女必有一刀一錐一箴一銶,然後成為女。」(管子輕重乙篇)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篇)   「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如金石;宛鉅鐵鈀,慘如蠭蠆。」(荀子議兵篇)

82

   「夫矢來之鄕,則積鐵以備一鄕。矢來無鄕,則為鐵室以盡備之。」(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篇)

管 子一書有問題,前人已懷疑輕重乙篇是後來好事者所加。他說春秋時已普遍使用鐵器及設置鐵官之事,雖未 必可信,但證之於他書,把它看成是戰國時代的事實,當可採信。自然鐵器應用在耕作與戰爭之後,不但可以大量增產,以應廣大人口的需求;同時也帶來大規模, 大場面,大屠殺的戰爭。

  (2)、 人口激遽的增長 春秋戰國時代所以社會上會發生動亂,究其原因,無疑是人口激增、澎脹後,所引起的民生問題,亟待解決的結果。在這時代中,原來是封建諸侯 防禦侵略的城堡,如今都成了人口麕集的交通文化中心。如河南的大梁,陝西的咸陽,直隸的邯鄲,山東的臨淄等都成了繁華奢侈的大都市。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鬥鷄、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袵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給人足,志高氣揚。」(戰國策、齊策)

像 這種人口眾多,奢侈華靡的大都市,在西周時代是從未得見的。我們從史記貨殖列傳中,已明顯地看到這種 都市發展的情形,人口增加後,賴以生產的土地隨之增值,於是新的富商巨賈,應時而生,也帶來種種社會問題,諸如衣食的溫飽、貧富的不均,傳統道德的崩潰等 等,於是以武力爭奪土地的戰爭爆發。誠如孟子所說:「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所以「春秋無義戰」,真是 一點不錯。這都是為了解決人口問題而導入的歧途。

  (3)、商業社會的興起 在這多變的時代中,商業社會乘勢而起,商人的地位提高,如陶朱、猗頓、子貢之流,都是以經商致富的大財主。鄭、弦高的退敵,呂不韋的謀奪政權,都是商人地位抬高的明證。甚至政府也重視到經濟措施

83

,考慮到某些日用品的專賣。漢書食貨志說:「秦用商鞅之法……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可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在日漸擴展之中。

  但是在農業社會初入商業社會的過渡期中,人們唯利是圖,舊有的道德觀念在利慾之沖擊下,已瓦解殆盡,盪然無存。我們從古籍尋到的記載是;

   「商鞅壞井田,開阡陌……王制遂滅,僭差無度,庶人之富者鉅萬。」(漢書食貨志)

    「及周室衰,禮法墮……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穀不足而貨有餘。於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無用之 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禮義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土木被文錦,犬馬食肉粟。而貧者短褐不完,唅菽飲水。甚為編戶齊民, 同列以財力相君。雖為僕虜,猶亡慍色。」(史記貨殖傳)

  (三)、文化思想的改變 社會秩序,經濟制度破壞之餘,文化思想上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狂濤駭浪,卿相 可以降為皁隸;布衣可以執掌政事;富商巨買,登上了政治舞台;貴族王孫,淪落在窮鄉僻野。於是在封建社會中,本為貴族所專有的知識,流入民間,因此獨立的 思潮開始抬頭,知識份子面對那動盪不安的局勢,自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處世哲理。誠如孟子所說,那是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時代,也如莊子 所言,是個「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衆伎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 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 以自為方。」的時代

84

,他們都想盡力發表自己心目中聖王的政治理想。他們也都能運用盛水不漏的嚴密推理,去抒發複雜的,人本的現實主義的哲學。

   再者,春秋時代本來有百餘國,到了戰國時期,已只存七雄。這五百年來,國與國間的征戰,人與人間的 殺戮,其悲慘劇烈之情形可知。所謂「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這種動亂紛擾的歷史事實,絕不是詩歌的形式所能容納得下,所以他們不得不借重說理 的散文,這就是戰國散文勃興的原因。

   第三節 哲理散文

   春秋戰國時代,有五百年漫長的歷史,其間政治社會混亂,傳統的道德與思想,已不能挽回既倒的狂瀾, 於是新的、創造的哲學思想紛紛萌芽。有的極力維護道德傳統;有的消極、厭世而破壞;有的想藉仁愛及實用之學,來拯救擾攘的局勢;有的想用嚴明的峻法,來挽 回這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思想上的蓬勃與絢爛,為中國的哲學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激辯與朝氣。他們的論著,雖然都是哲學思想上的瑰寶,但書中也都蘊藏了很 豐富的文學趣味。他們都善用美麗的文辭,生動的筆觸,文學趣味濃厚的比喩技巧,去表現思想哲理,所以也不啻是文學上的珍品。現在拋開他們在哲學上輝煌的成 就不說。就是在文學上造成的影響,也是不朽的。

    (一)、清靜無為的老子

  在這些哲學家中,最早出現的本當是「老子」。「老子」的作者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85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關於他的神話很多,有的說他活到二百多歲;有的說他出關得道成仙而去。於是就又有「老子化胡經」、「老子七十二變化圖」之作。道家更以他為宗教的始祖。他曾做過周的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問禮於他。他說: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慾,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大約他的生活時代與孔子相去不遠。應當生於西元前四百七十一年(周元王時)以前。他又說:「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知道他所代表的思想是消極、厭世的。他的書有道德經上下二篇,共八十一章。文字非常簡略樸直,是他的門徒記載下來的語錄。

   因為他當時所處的時代政治紊亂,言治者紛紛而出,皆各持己見,使天下愈形擾攘。於是他主張「無 為」、「無治」,以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治無欲。」他的思想是「有」、「無」 相通的。他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他以為既有的都是壞的,因而都走向無。所以 「鷄犬之聲相聞,而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他理想國的景象。他不喜歡賢能與強力,而以謙虛與柔弱為至德。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 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 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