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pril 4, 2008

1225

朝鮮板《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三十二冊,一千三百八十七葉。

  《周易》三冊。(序、凡例附,九十五葉)。

  《尚書》三冊,《古文考》附,一百三十三葉。

  《毛詩》陸冊,二百八十八葉。

  《春秋左傳》陸冊,二百單八葉。

  《禮記》十冊,四百七十七葉。

  《論語》、《孝經》共二冊,八十九葉。

  《孟子》二冊,九十七葉。

   東都講官物觀等放山鼎《考文目錄》(《考文》西條掌書記山井鼎謹輯),採輯校讎書若干卷,援引書若 干卷,以校如鼎之舊《考文》為書也。撰足利學所藏書寫本《周易》三通,《毛詩》二通,《尚書》、《禮記》、《孝經》、《孟子》各一通,《論語》二通,《魯 論》、皇侃《義疏》各一通;活字板《周易》、《禮記》、《左傳》、《論語》、《孟子》各一通;宋板《周易》、《尚書》、《毛詩》、《左傳》、《禮記》各一 通,與今本字異者。鼎言曰,書寫本,吾邦古博士家所藏,為唐以前物,活字板,本學印書,寫本皆世之所無。此《考文》所由而興,但頗有遺漏。臣愚昧,掇拾係 各條後,題曰“補遺”。每條各四目,曰“經”,曰“注”,曰“釋文”,曰“疏”,放前書之舊。其句中字或闕,註每句下;“謹按”正誤條闕本名,注每條下, 竝嵌以“補遺”別之。

  《考文》原三十二卷,郡山教官物茂卿題。“大連苗裔”印。

  凡例“存舊”一條,假如《禮記》,按《唐藝文志》、《文獻通考》等皆云鄭玄《注》二十卷,孔穎達《正義》七十卷,今校之於古本宋板,與《志》、《考》所言相脗合矣,而今諸刻《十三經註疏》本分為六十三卷、永懷堂所刊注本隨其篇數分為四十九卷之類,皆後世梓者失真。

  其補缺者,則必存上卜數字,使相接續;但其闕漏處諸本皆闕,

1226

而崇禎本(世所謂“汲古閣本”)接續備具者,多係強補,甚難信用,今據宋板別摘其字,稱“某作某”。

   有曰“宋板”者,乃足利學所藏《五經正義》一通。所以識其為“宋板”者,字體平穩如錢大,欵格寬 廣,每行字數參差不齊,絕無明世諸刻輕佻務整齊者之態,且字凡遇宋諸帝諱,輒缺其點畫,如“殷”、“弘”、“胤”、“敦”、“眩”、“徵”、“敬”、 “讓”、“慎”之類,以此驗之,宋板無疑。

   有曰“古本”者,足利學所藏書寫本《周易》三通各三本,《略例》一通,《尚書》一通三本,《毛詩》 二通各十本,《禮記》一通十本,《論語》二通各二本,皇侃《義疏》一通十本,《古文孝經》一通,《孟子》一通七本,皆此方古博士家所傳也。所以識者,其 《禮記》書尾猶存永和年中清原良賢句讀舊跋。

   又活字板《禮記》,其和訓皆古博士家所授受,而每卷末有落款可徵,亦古時物。而凡古本,其經文、註 文,皆與宋板、明板頗有異同。其《論語》“適莫”章,今《注疏》本無註,而此本有之。又按《文獻通考》,石經《論語‧述而》篇“舉一隅”下有“而示之”三 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之類。《孟子》有題辭(《注疏》本或無之)及章指矣(初修《考文》時疑孫奭刪去之,後閱《文獻通考》,唐陸善經刪 去之也)。《尚書》孔安國傳字體太奇,多古文,今別為《古文考》。且如杜預奏議引《書》傳云“亮,信也”,“陰,默也”。宋板、明板皆無“亮信也”三字, 而此本有之。《周易》王弼注,與《略例》別行。凡如此類,皆唐以前所傳者亦無疑。

  有曰“正德本”者,乃明正德刊《十三經注疏》,世稀有之。

  有曰“嘉靖本”、“萬歷本”、“崇禎本”,通稱“今本”,而此所校以“崇禎本”為主,參以諸本,以“崇禎本”世所尚也。

  《尚書古文考》一卷,皆取其中古寫之字摘出考證之,非謂孔壁之“古文”也,但以古今異字而記之耳。

1227

《湘山野錄抄本正集》六卷《續集》上下二卷。

  與《津逮秘書》內所刻之卷數不同,而抄本脫誤亦太甚,中間刻本所有條子,抄本轉無之。

六、不辦書目(3/143

《繡斧西征錄》一冊。

  (眉注:一。)

  (格按:版心題“繡斧西征錄不辦之一”

《硯譜四種》一冊。

  (眉注:二。)

  (格按:版心題“硯譜三種不辦之二”。)

《燕几圖》一冊。

  (眉注:三。)

  即從《說郛》內抄出者,毋庸另為專校。

  (格按:版心題“燕几圖等不辦之三”。)

《五代春秋》

  已入《尹河南集》。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

《偽齊錄》一冊。

  (眉注:四。)

  即纂修英前單內所校辦之楊堯弼《偽豫傳》,毋庸另為校辦。

《南燼紀聞錄》一冊。

  (眉注:五。)

  已入《學海類編》內,此毋庸另校辦(此抄本作宋辛棄疾撰)。

《畫竹譜》一冊。

  (眉注:六。)

  即從《說郛》內抄出者。毋庸另為校辦。

1228

《北苑別錄》一冊。

  (眉注:七。)

  即從《說郛》內抄出者。毋庸另為校辦(此抄本作“宋趙汝礪撰”)。

《翰林志》一冊。

  即從《說郡》內抄出者。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

《遊城南記》一冊。

  即從《說郛》內抄出者。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

《圖畫見聞志》一冊。

  (眉注:八。)

  即《津逮秘書》中之一冊。毋庸另辦。

《申鑒》一冊。

  已入《漢魏叢書》。毋庸另為校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鈞乙。)

《錦带書》一冊。

  (眉注:九。)

  已入《津逮秘書》。毋庸另辦。

《正易心法》一冊。

  (眉注:十。)

  已入《津逮秘書》。毋庸另辦。

 《述異記》一冊。

  (眉注:十一。)

  已入《漢魏叢書》,毋庸另辦。

 《錄異記》一冊。

  (眉注:十二。)

1229

  已入《津逮秘書》。毋庸另辦。

《陝西名勝志》十三卷。

  (眉注:十三。)

  明曹學佺撰。按學佺撰有《一統名勝志》一百九十八卷,乃為全書,此特其中之一省耳,應歸《名勝志》全部。毋庸專為校辦。

《雜譜》一冊。

  (眉注:十四。)

  內《荔支譜》、《橘錄》、《竹譜》、《菊譜》等五種,皆係《百川學海》內者。毋庸另辦。

《芍藥譜》一冊。

  亦《百川學海》內者。毋庸另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

《古四聲等子韻》一冊。

  已歸纂修任前單內辦過。毋庸另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又版心題“古四聲等子韻等不辦之四”。)

《滇載記》一冊。

  已歸纂修任前單內辦過。毋庸另辦。

  (格按:此條已經墨筆鉤乙。)

《羅湖野錄》四卷。

  (眉注:十五。)

  宋僧曉瑩著。第一行題曰“寶顏堂訂正”,而其下一行校正姓氏挖去,蓋欲冒為專刻之本耳,其實即眉公《續秘笈》中一種也。毋庸另為校辦。

《丸經》一冊。

  已入《津逮秘書》。毋庸另辦。

  (格按:此條經墨筆鉤乙。)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