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pril 3, 2008

1055

 3潤飾原來文字欠佳的地方。

 4增刪若干小節或文字。

 5在全書的開始,加了一闋寓意蒼涼的詞以及幾句讀來十分爽朗而又切合演義歷史小說的開場白:

  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毛本雖然在主要的結構方面,無法推翻羅本,但在一般文字上以及若干小節和形式方面,明顯的較之羅本 為勝,所以毛本一出,各種翻刻的羅本都敗下陣來。以後各地的翻刻,除了李漁刊佈的所謂笑翁評閱第一才子書(絕大部分保留羅本原文,小部分亦採毛本文字)以 外,全以毛本為宗,三國演義也就成了毛本的天下。

  (二)三國演義的特色——歷史小說化

   三國演義,顧名思義,是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所寫成的小說。自羅貫中原本以「晉平陽侯陳壽史傳」 強調它的歷史性為號召而後,明代各本也多半以「按鑑」作號召,到了最後的修改者毛宗崗,依然在各方面盡可能使內容合於史實。這許多編改三國演義的人,他們 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是要使讀者相信,在欣賞了一部小說之後,很自然地又能增加了歷史知識,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他們尤其怕當時思想比較古板的父兄 們,若要知道這部小說處處違背史實

1056

,讀了有害無益,就會禁止子弟們閱讀,豈不是寫作上的大失敗,銷數上的打折損?因此歷次修改三國演義的人,非強調本書的歷史成份其實可靠不可,其理由在此。

  但真是要了解歷史,取三國志、通鑑等書觀看,不是更好嗎?可是真正的史書多半缺乏了趣味性、故事性,使一般人望而生畏。歷史演義的小說,正是要融合二者為一的一種嘗試,一種理想。三國演義一書經歷了許多時代、許多作者的努力,終於使得這一理想嘗試,獲得了絕對的成功。

  然而小說畢竟還是小說,它無法,也不必百分之百的忠於史實。卽以三國演義而言,許各當時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自然不能違背,但是對一些人物的性格和歷史評價,為了小說的發展,為了製造一些高潮和衝突,作者安排必要的想像與刻劃,卻是難免的,也應是無可厚非的。

   小說化了的三國演義,它對當時朝代起迄,群雄興廢,雖然描寫時頗有愛憎,但結果都不離史實。三國演 義中主要的對抗者是劉備與曹操,它強調劉備的仁愛與曹操的奸險,也大致有歷史記載的根據。書中最加意刻劃的人物,顯然是那位「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央 蕭曹」的諸葛亮,而諾葛亮在陳壽三國志中,也確是被讚為「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良相。

  三國演義在大處把握了時代興衰的事實與主要人物的特性,然後開始小說式的刻劃與描寫,那就與歷史家的寫法完全不同了。例如小說中有名的一些情節,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情節,令讀者感到興味盈然,就是作者通過了想像,把歷史小說化了的成就。

  五四以來,許多人評論三國演義,認為它不應被列入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如胡適,就這樣說:

1057

   「三國演義拘守歷史故事太嚴,而想像力太少,創造力太薄。此書中最精采、最有趣味的部份在於赤壁之 戰的前後。從諸葛亮舌戰群儒起,到三氣周瑜為止,三國的人才都會聚在這一塊,三分的局面也定在這一個短時期,所以演義家盡力使用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打 破歷史事實的束縛,故能把這個時期寫的很熱鬧。我們看元人的隔江鬥志與書中的三氣周瑜的不同,便可以推想演義家運用想像力的自由;因為想像力不受歷史的拘 束,所以這一段大能見精彩。但全書的大部份都是嚴守傳說的歷史,而沒有文學的價值。水滸傳全是想像,故能生奇出色,三國演義大部份是演述與穿揷、故無法能 出奇出色。」

   這些話自然也不無道理。但五四以後對中國古典小說重新估價的人,雖一般上大大提高小說的地位,可是 對三國演義一書,由於它是用淺近文言文寫成的,也多少含有一些成見,不願意把它與水滸傳、紅樓夢等量齊觀。三國演義自然是一部有缺點的歷史章回小說,如書 中絕大部份都是敍述戰陣攻打事件,如書中有很多神話道術的描寫,(如孔明能設壇作法借風和續命,以及許多謀士仰觀天象,便知生死兇吉等事),都減低它的格 調,構成它的敗筆。但是在同類型的小說中,它畢竟要算是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清朝金豐在說岳全傳的序中曾說:

  「從來創作者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苟事事皆虛,則過於荒誕,而無以服考古之心;事事忠實,則失於平庸,而無以動一時之聽。」

   這話是很能體諒以歷史事實為背景而編寫小說的艱苦的。以三國九十七年間漫長史事為背景,又以群雄割 據,天下三分為經緯,在虛實之間,要以怎樣的處理才能算盡善盡美,我們從三國演義以後諸多演義章回小說中,竟也找不到一部更好的作品這一事實來看,便不應 再有所苛求。化歷史為小說,先天上既有著創作性的諸多限制

1058

,應該感到滿意,應該承認它是一部相當成功的作品了。

  (三)三國演義的影響

 1在社會教育方面的影響:

   三國演義一書,自明代中葉以來,即成為民間最流行的一本書,它的內容,在社會教育意義這一點來看, 顯然與水滸傳那樣的書有很大的差異,俗話說:「少不看水滸」,因為看了那些動人的強盜故事,根容易興起結夥行刼以圖僥倖的意念。三國演義就不同了,孟瑤在 她的中國小說史中,分析有四點社會貢獻,即:教仁義,說忠烈,闡愛憎和重智謀。特別由於三國演義是一本動人的小說,它把這些良好的社會教育意識,在不知不 覺之中灌輸給讀者,使他們受到了潛移默化之功,其效果比之硬性的教條式的輸灌,不知大了多少倍。胡適對這本書的文學評價雖打了折扣,但對它的社會教育意 義,卻不吝給予最高的褒揚:

   「三國志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 年來,無數失學國民從這部書裡得著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裡,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他們不求高超的見 解,也不求文學的技能,他們只求一部趣味濃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書。四書、五經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二十四史與通鑑、綱鑑也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古文觀 止與古文辭類纂也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但是三國演義恰能供給這個要求。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要求,我們都曾嘗過它的魔力,我們都曾受過它的恩惠。我們都應該對 它表示相當的敬意與感謝。」

 2在文學方面的影響

1059

  三國演義寫作的成功,在明中葉以後激起了一股撰寫歷史章囘小說的風氣,成為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獨特的一個體系。可惜的是,三國演義以後的歷史章囘小說雖多,但寫得好的卻少,其成就超過三國演義的,更可說是沒有。可觀道人序馮夢龍新列國志,這樣講:

  「自羅貫中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百餘囘,為世所尚。嗣是效顰日衆,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兩漢、唐書、殘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籤並架,然悉出諸村學究杜撰。」

   其實,「效顰」諸作,也不一定全出於「村學究」之手,例如封神演義,據梁章鉅浪跡續談所稱,「是前 明一名宿所撰,意欲與西遊記、水滸鼎立而三。」可見後出的這些章囘演義小說,它不能寫得出色,與寫作者的身份關係不大,主要原因可能在大家都取材於「一代 歷史」,就如東周列國志的作者蔡奡在書前「讀法」中提到的「如封神、水滸、西遊書,全是憑空撰出,卽如三國志最為近實,亦復有許多做造在其內。列國志却不 然,有一件說一件,有一句說一句。連記實事亦記不了,那裡還有工夫去添造。」

  這種長時間事實的堆砌,自然難以動人了。孟瑤的小國小說史,曾列擧三國演義以後的一些演義小說目錄,雖然並不完全,但已可稱得洋洋大觀:

  盤古至唐虞傳,二卷十四則,題景陵鍾惺景伯父編輯。

  有夏誌傳,四卷十九則,題景陵鍾惺景伯父編輯。

  有商誌傳,四卷,題鍾惺伯敬父編輯。

1060

開闢衍繹通俗志傳,六卷八十回,明周游撰。

封神演義,一百回,作者不詳。

東周列國志,一百零八回,作者不詳。

全漢志傳,十二卷,明熊大木撰。

西漢通俗演義,八卷一百零一則,明甄偉撰。

東漢十二帝通俗演義,十卷一百四十六則,明謝詔撰。

續編三國志後傳,十卷一百三十九回,明無名氏撰。

東西晉演義,十二卷五十回,明無名氏撰。

南北史演義,南史六十四卷,北史三十二卷,清杜綱撰。

隋唐演義,一百回,清褚人穫編。

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明熊大木撰。

殘唐五代史演義,六十則,題貫中羅本編輯。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八卷八十則,明熊大木撰。

皇明英烈傳,六卷,武定侯郭勳撰。

洪秀全演義,二集二十九回,番禺董小配撰。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二十六卷四十四回,清呂撫撰。

1061

  萬國演義,六十卷,清張茂烱、沈帷賢、高縉合編。

  泰西歷史演義,三十六回,署洗紅盫主演說。

  以上所列擧的歷史演義小說,都是以一個時代為背景而編演寫成的,此外還有不少以歷史人物為中心而寫成的演義小說,如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說岳全傳等,可以說這一系列的小說,都是受到三國志演義的影響與啟廸,才會有一個興盛蓬勃的局面。

   三國演義除了對歷史章回小說有著巨大的影響以外,對於戲劇方面,也極有關係。因為自三國演義成書以 來,三國故事既家喻戶曉,三國人物,尤其是其中重要的主角人物,也分別有了他們獨特的個性,於是根據書中任何一段情節,都很容易地就可以編寫成一齣戲劇。 所以在清初京戲發展完成,取代了崑曲而成為中國主要的戲劇以後,新編的劇本,就大量從三國演義中取材。曾經有人統計,京戲中的三國戲,有一百四十八齣之 多。受到京戲的影響,或者直接從三國演義中取材而編寫劇本的其他中國地方劇,那更是多到無法估計了。

      三、西遊記

   西遊記是我國第一部成功的長篇神話小說。這部小說在敍述許多神怪、荒誕故事的同時,把神事與人事相 結合,又出之以諷刺、諧謔的筆謂,使讀者感到有濃郁的人情味。作者憑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洞察世情的人生經歷,使這一部以玄奘西天取經為背景的小說,竟成為 一部老少咸宜、趣味性極濃厚的書,實在可說是小說史上的一個奇跡。

  西遊記一書成為後世傳誦的小說,現在知道是始於明萬曆年間逝世的吳承恩。但在吳氏以前,這個唐僧取經的故事早已在逐步發展醞釀

1062

。玄奘往印度求經,是真人實事。主角自然是玄奘,可是到了吳承恩寫定以後的小說中,三藏成了配角,主角反而是孫行者與猪八戒,由此可見這一段玄奘的經歷,通過了長時間的傳說、渲染、增刪改寫,變動是如何的大,淵源是如何的複雜了。

  (一)西遊記的歷史淵源

   玄奘,俗姓陳,緱氏人。他二十六歲時「誓遊西方,以問所惑」,結果在外十七年(六二八——六四 五),歷五十多國,經無數困難,終於携回佛教經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長安以後,又著手翻譯,在十九年中,譯成重要經論七十三部,共一千三百三十卷。玄奘非 凡的經歷,見於他自己著的大唐西域記和慧立著的慈恩三藏法師傳。

  在慈恩三藏法師傳中,已稍有誇大的描寫,如這一段:

    「從此已去,卽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 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飲食衣服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 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卽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到了宋初編輯的太平廣記,引獨異志及唐新語,則又把這段話更加神化化了。

   「沙門玄奘,唐武德初(年代誤)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多)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鏁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濃血,牀上獨坐,莫知來由。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

1063

,告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闢,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以上兩段文字,引自胡適西遊記考證)

  由後一段文字,可知在唐末民間,玄奘的事跡已在加油添醋地開始神化了。

  宋代說書,沿襲前朝講唱變文的風氣,「說經」蔚成四家之一。吳自牧夢梁錄說:

   「談經者,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者,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有寶庵、管庵、喜然和尚等。又有說諢經者,戴忻庵。」

  像唐僧取經這樣的故事,很可能是屬於「說諢經」一類的,因為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這種南宋時說話人的稿本。這個稿本是一種具有單句標題的分囘小說,共有十七囘,第一囘文字與標題全缺,第八囘缺標題,其目錄如下:

    「行程遇猴行者第二。入大梵天王宮第三。入香山寺第四。過獅子林及樹人關第五。過長坑大蛇嶺處第 六。入九龍池處第七。「遇深沙神」第八。入鬼子母國處第九。經過女人國處第十。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入沉香國處第十二。入波羅國處第十三。入優鉢羅國處第 十四。天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轉玉香林寺受心經第十六。到陝西五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看了這些標題,已可以知道南宋時的說話人,已把玄奘取經的故事完全歪曲了、神話了。其中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後世西遊記中的主角孫悟空,此時已經出現了。在「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文中,這樣介紹猴行者的出場:

1064

    「偶於一日午時,見一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 西天取經否?』法師合掌曰:『貧僧奉勅,為東土衆生未有佛教,是取經也。』秀才曰:『和尚生前兩迴去取經,中路遭難。此迴若去,千死萬死。』法師曰:『你 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法師應 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衆生獲大利益。』當便改呼為『猴行者』。」

  這樣的猴行者,顯然已是後世孫行者的雛形了。此外,第八囘所敍的深沙神,就足沙僧的影子,而「詩話」中的一些妖魔、災難,也就是以後八十一難的發吠。

  據胡適、鄭振鐸等人的考證,詩話中的猴行者,是源自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Ramayana)中的主角、神通廣大的猴王哈奴曼(Hanunan)。我們推想玄奘自印度取經囘來,或者也帶囘幾部與佛經無關的其他古籍,至少,口頭也談到一些諸如拉麻傳之類的著作,因而猴行者竟也跑進取經故事中去了。

   西遊記在元代,經過戲曲家的改編,又使內容與情節有一次增大的機會。元雜劇中除了今日能見到的一些 劇目,可推知確與西游故事有關以外,我們還能從錄鬼簿中,知道早期元雜劇作家吳昌齡,曾撰有「西天取經」雜劇,題目是「老囘囘東樓叫佛」,正名是「唐三藏 西天取經」。另有「西遊記雜劇」一經,共六本二十四節之多,可見是很長的劇本,其中包括有「猪八戒一本四折」,著者近人考定為元末明初人楊景言,馬廉的錄 鬼簿新校注將它繫於「西天取經」之後,顯然也認為它最遲當係元明之際的作品。凡此,都可見在元代雜劇中,對西遊記故事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