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May 30, 2009
真按:國:錄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ㄌㄨˋ 1. 抄寫、謄寫。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錄,謄寫曰錄。」如:「謄錄」。 2.記載。如:「記錄」、「登錄」。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遂進軍幸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3.採納、採取。如:「錄用」。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 4.記載事物的書籍、簿冊。如:「筆錄」、「言行錄」、「備忘錄」。清˙黃宗羲˙陳定生先生墓誌銘:「是時有百官圖、邪黨錄、天鑒錄、同志錄、點將錄,依之以盡殺朝廷之士。」 5. 姓。如上古時有錄圖。 詞:錄1 〔l ㄌㄨˋ〕 1.記錄;記載。《公羊傳‧隱公十年》:“《春秋》錄內而略外。”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指事實錄,具載明天子文武神聖。”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提起筆,把我報告給他的姓名、年齡、籍貫,全錄了上去。”2.登記以便存查。《墨子‧號令》:“城中戍卒,其邑或以下寇,謹備之,數錄其署。”《漢書‧董仲舒傳》:“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 顏師古 注:“錄謂存視也。”3.簿籍,冊籍。《周禮‧天官‧職幣》:“皆辨其物而奠其錄。” 賈公彥 疏:“謂定其所錄簿書。” 唐 韓愈 《故金紫光祿大夫董公行狀》:“謹具歷官行事狀,伏請……牒史館,請垂編錄。” 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是時有百官圖、邪黨錄、天鑒錄、同志錄、點將錄,依之以盡殺朝廷之士。”4.文體名。古代一種應用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是以總領黎庶,則有譜、籍、簿、錄……錄者,領也。古史《世本》,編以簡策,領其名數,故曰錄也。”5.文體名。史籍志書類。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原夫 司馬遷 曰書, 班固 曰志, 蔡邕 曰意, 華嶠 曰典, 張勃 曰錄, 何法盛 曰說,名目雖異,體統不殊。”6.文體名。目錄。 姚華 《論文後編》:“錄始 劉向 ,校讎中秘書而著之錄,今存十篇,《說苑》一篇,並稱敘錄,則二體之合也。”7.文體名。記事文。 夏丏尊葉聖陶 《文心》二五:“書名有的就叫什麼‘筆記’,有的叫什麼‘隨筆’,有的叫什麼‘錄’,有的叫什麼‘鈔’。”8.抄寫;謄錄。《宋史‧李繼和傳》:“ 繼隆 罷兵柄,手錄 唐 李勣 遺戒授 繼和 。” 明 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冰心 《晚晴集‧悼郭老》:“幸而我還能看到許多 郭老 的字跡,有的是錄 毛主席 的或是他自己的詩詞。”9.收藏;收集。《尹文子‧大道上》:“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於廡下。”《漢武帝內傳》:“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錄核。”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陶公 性檢厲,勤於事……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新唐書‧王鍔傳》:“每燕饗,輒錄其餘賣之以收利。”10.采取,采用。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古聖先賢遺後人文字……或觀讀采取或棄捐不錄。”《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三年》:“用人宜錄所長,棄所短。”11.指錄用,任用。《隋書‧裴仁基傳》:“時 隋 大亂,有功者不錄。” 唐 韓愈 《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屢為丞相言,雖懇不見錄。”12.收留;收容。《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資治通鑒‧唐昭宗天復二年》:“﹝ 朱全忠 ﹞募有能入城為諜者。騎士 馬景 請行,曰:‘此行必死,願大王錄其妻子。’” 胡三省 注:“錄,收恤之也。”13.拘捕。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九:“ 充 帳下都督 周勤 時晝寢,夢見百餘人錄 充 ,引入一徑。”《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盡錄諸王公置 鄴 ,使有司察之,不得與人交關。”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王敬則》:“ 敬則 錄得一偷。”14.指查抄。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侯君集 既誅,錄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絕代。”15.檢束。《逸周書‧文酌》:“錄兵免戎。” 朱右曾 校釋:“錄……謂檢束也,弭兵銷鋒之意。”《荀子‧修身》:“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 楊倞 注:“錄,檢束也。”16.統領;管領。《漢書‧于定國傳》:“萬方之事,大錄於君。”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耒水》:“《桂陽列仙傳》云: 耽 ……常與眾兒共牧牛,更直為帥,錄牛無散。”《資治通鑒‧晉穆帝升平四年》:“以 太原王 恪 為太宰,專錄朝政。”17.次第。《國語‧吳語》:“今大國越錄,而造於弊邑之軍壘,敢請亂故。” 韋昭 注:“錄,第也。”18.談說。 清 陳文菘 《李延公詩序》:“姓名為當世所諱,不肯錄之齒牙間。”19.通“ 祿 ”。 三國 魏 嵇康 《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至乎卜世與年,則無益於 周 錄矣。” 戴明揚 校注:“‘錄’或作通‘祿’……案‘錄’與‘祿’通。”20.通“ 碌 ”。21.通“ 籙 ”。參見“ 錄紀 ”。22.通“ 綠 ”。青黃色。參見“ 錄蘭 ”。23.通“ 綠 ”。利劍名。《荀子‧性惡》:“ 桓公 之蔥, 太公 之闕, 文王 之錄……此皆古之良劍也。” 楊倞 注:“蔥,青色也。錄與綠同,二劍以色為名。” 錄2 〔l ㄌㄩˋ〕 省察;甄別。 漢 揚雄 《太玄‧窮》:“正其足,蹛于狴獄,三歲見錄。”《新唐書‧蔣欽緒傳》:“ 開元 三年,以御史中丞錄 河南 囚。”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 後主 嘗……親錄囚徒,原貸甚眾。”《朱元璋傳》第七章二:“除了空印案和 郭桓 案兩次大屠殺以外,還有 洪武 四年錄(甄別)天下官吏。” 異. 真按:録 真按:國:彔 部首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ㄌㄨˋ 雕刻木材。廣韻˙入聲˙屋韻:「彔,刻木也。」 詞:彔1 〔l ㄌㄨˋ〕 〔《廣韻》盧谷切,入屋,來。〕 1.見“ 彔彔 ”。2.本。3.刻木。4.姓。 【彔曲】玲瓏曲折貌。 清 黃景仁 《憶餘杭‧夜起》詞:“錄曲紅欄欹斷沼,潑剌遊鱗窺夢悄。” 【彔彔】一個一個可計數的樣子。 【彔蔌】象聲詞。 宋 趙師俠 《蝶戀花‧戊申秋夜》詞:“夜雨鳴簷聲錄蔌。薄酒澆愁,不那更籌促。” ﹝真按:引例中錄蔌必為誤轉也.﹞ 異. 真按:录 “所述”“所”字右下一點太重濁。“世殊”“世”字中間一小直之頂作微折。“文”字末尾微作泐損狀。此十四處驗以此刻,乃亦皆石泐所致。大抵虛舟所見宋本,病在太滑熟失真,而以縱宕轉有神采。此本謹細多傷於弱,真按:國:傷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ㄕㄤ 1. 皮肉破損的地方。如:「他腿上有一處傷。」 2.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傷省。 3.受傷﹑使受傷。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 4.耗損、毀壞。如:「傷身」、「傷神」、「傷腦筋」。 5.妨礙。如:「無傷大雅」。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之十六:「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交流列四瀆,清濁不相傷。」 6. 毀謗。如:「出口傷人」。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人傷堯以不慈之名。」 7.悲痛,使憂心悲痛。如:「傷別」、「傷慟」、「傷兮感舊」。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隋書˙卷七十˙李密傳:「柴孝和溺死於洛水,密甚傷之。」 詞:傷1 〔shn ㄕㄤ〕 〔《廣韻》式羊切,平陽,書。〕 1.創傷。《書‧說命上》:“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左傳‧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傷而死。”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我往年殺黑魚,冥謫為虎,比因殺人,冥官笞余一百,今免放,杖傷遍體。”《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知縣是有了成心的,只要從重坐罪,先分付仵作報傷要重。”《負曝閑談》第一回:“ 陸華園 裝作受傷,弄了兩個人扶。” 魯迅 《朝花夕拾‧范愛農》:“他大怒之後,脫了衣服,照了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2.特指創傷之淺者。《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鄭玄 注:“創之淺者曰傷。”3.傷害,損害。《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宋 蘇舜欽 《頂破二山詩》:“近年返暴雨,頗亦傷田疇。” 毛澤東 《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雖在困難時期,我們仍要注意賦稅的限度,使負擔雖重而民不傷。”4.中傷,詆毀。《呂氏春秋‧察微》:“ 郈昭伯 怒,傷之於 昭公 。” 高誘 注:“傷猶譖也。”《史記‧蘇秦列傳》:“今來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傷臣於王者。”5.妨礙。《論語‧先進》:“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唐 韓愈 《祭田橫墓文》:“苟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這樣不傷大雅而又含有象徵意義的詞兒正合於一個青年戀人寄興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Posted by 孫守真 at 8:18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