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May 17, 2009

177

  注:第一段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六卷第2頁,第二段見影印本第八冊第2043頁。

177

跋陸放翁焦山題名

  焦山《陸放翁題名》真按:標點可議者-可以不加書名號嘛!要加也整個加起來,那有這樣好腰斬人家的?沈先生文獻大家,言必有據吧?不知可有緣得教一二,見我是少見多怪呢? 正書,十行,五十八字,後又行楷題二行,十四字。隆興二年甲申,放翁年四十,以左通直郎通判鎮江府事,時莆陽守韓元吉省母於京口,真按:文海本文集亦作無. 真按:國:無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ㄇㄛˊ 見「南無」條。 ㄨˊ w(11249 無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ㄨˊ 1. 沒有。如:「有頭無尾」、「獨一無二」。孫子˙軍爭:「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 2.不要。通「毋」。孟子˙告子下:「無曲防,無遏糴。」南朝梁˙劉孝威˙公無渡河詩:「請公無渡河,河廣風威厲。」 3.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唐˙杜甫˙丹青引:「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4.不論、不管。如:「事無大小,都由他決定。」詩經˙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5. 不、沒。書經˙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珠簾無隔露,羅幌不勝風。」 6.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 7.用於句首。無義。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 8.用於句末。同「否」。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9.姓。如漢代有無且。 ㄇㄛˊ m(01045 詞:無1 w ㄨˊ〕 〔《廣韻》武夫切,平虞,微。〕 1.沒有。《詩‧小雅‧車攻》:“之子于征,有聞無聲。” 傳:“有善聞而無諠譁之聲。”《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關漢卿 《蝴蝶夢》第一摺:“福無重受日,禍有併來時。” 魯迅 《朝花夕拾‧范愛農》:“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2.哲學概念。指虛無、空虛等。《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韓愈 《明水賦》:“應於有,生於無。”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讀者是種種不同的,有的愛讀《江賦》《海賦》,有的欣賞《小園》或《枯樹》。後者是徘徊於有無生滅之間的文人。”3.非,不是。《管子‧形勢》:“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4.死的婉辭。《北齊書‧神武帝紀下》:“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 鮮卑 小兒共事。”《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 蕭嶷 ﹞臨終,召子 子廉 子恪 曰:‘吾無後,當共相勉勵,篤睦為先。’”5.微小。《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對揚我 高祖 之休命”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魚豢 《魏略》:“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 ,禮同藩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 盧弼 集解引 趙一清 曰:“無,微也;無功,謂微功也。”6.連詞。不論。《詩‧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 等。” 蘇軾 《密州通判廳題名記》:“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療病》:“人無貴賤窮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7.連詞,即使。《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8.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今 亡, 秦王 王,則 武安君 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南朝 沈約 《冠子祝文》:“無恥下問,乃致高車。” 納蘭性德 《河瀆神》詞:“清漏沈沈無寐,為伊判得憔悴。”9.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未曾”、“沒”。《荀子‧正名》:“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10.副詞,表示反問,相當於“得無”。《儀禮‧士喪禮》:“兆基,無有後艱?” 鄭玄 注:“兆域之始,得無後將有艱難乎?”《韓非子‧內儲說上》:“太仁 薛公 則大臣無重,太不忍諸 則父兄犯法。” 王先慎 集解:“此謂 齊王 不裁抑 薛公 ,則大臣得無重乎?無,猶得無。”11.副詞。表示禁止,相當於“不可”、“不要”。《書‧益稷》:“無若 丹朱 傲,惟慢遊是好。”《史記‧孟嘗君列傳》:“君不如令敝邑深合於 ,而君無攻,又無借兵食。” 韓愈 《元和聖德詩》:“皇帝曰嘻,無汝煩苦。” 鈕琇 《觚賸‧蛟橋幻遇》:“三生夙契,今當與君償之,幸無疑懼。”12.副詞。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 白居易 《問劉十九》詩:“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楊巨源 《寄江州白司馬》詩:“ 江州 司馬平安否, 惠遠 東林住得無?”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一摺:“阻隔三千里,你可便近新來安樂無?” 顧炎武 《塞下曲》:“陛下寬仁多不殺,可能生入 玉門 無?”13.助詞。用於句首,無義。《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傳:“無念,念也。”《左傳‧昭公六年》:“《書》曰:‘聖作則。’無寧以善人為則,而則人之辟乎?” 杜預 注:“無寧,寧也。”14.通“ ”。覆蓋的布。15.通“ ”。古國名。後以為姓氏,假“許”為之。 周宣王 時有 無專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周無專鼎》:“司徒 南仲 右, 無專 入門立中廷。” 阮元 釋:“ 無專 ,‘無’字當讀為鄦。古鄦字每省邑。” 2 m ㄇㄛˊ〕 見“ 2 ”。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416.htm 真按:韓元吉 與先生道故舊,有《京口唱和集》,先生為之序者也。真按:陸游與韓元吉 隆興二年閏十一月二十九日庚辰,其明年二月壬午,則二月三日也。真按:翁方綱的曆算學與史學 真按:翁方綱的曆算學 都 元敬《瘞鶴銘》跋云,“正德丁丑冬,與錢德孚、俞貞明踏雪尋《瘞鶴銘》於石壁下,未至銘數十步,崖上有宋嘉熙二年陸放翁題字云,‘踏雪觀《瘞鶴銘》’,乃 知昔人好奇,已先於予”云云。今驗此拓本,乃知其後別有嘉熙二年李濬、李夢得、韓□題名,而都氏乃誤以為放翁題名之年月。嘉熙是理宗第三改元之歲,在放翁 卒後三十年矣。近日汪退谷撰《瘞鶴銘考》,真按:汪士鋐沿襲都穆之誤 遂據都跋載《陸放翁題名》,系於嘉熙二年,宜亟正之也。真按:都穆之誤 真按:踵謬沿訛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得不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與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原則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六卷第1-2頁。

177

跋陸游書詩境二字真批:此根本詩集便有了,還要錄在此?(〈又得桂林陸放翁書詩境字石本扁于齋壁(以下庚子)〉)唯既沈津是書乃輯錄所見題跋,則錄此亦宜也.也可便對校。唯應於注中注出為宜,否則難免有捨本逐末之感,不知有本而輯以為佚之憾矣. ○此篇缺字訛謬,愚按于此帖.http://tw.myblog.yahoo.com/jw!ob4NscCdAxS_yWJbxTvlgfR./article?mid=44033 ○「《宋史‧方信孺傳》」以下則見文海本文集1060頁〈跋方孚若刻詩境字〉.

  “兩字石紋青欲滴,桂林龍隱之巖壑真按:詩集作"桂林龍隱之巖壁". 山川知我此齋名,萬古英靈墨餘瀝。開禧嘉定隔几載真按:簡化字之餘孽-詩集即作"開禧嘉定隔幾載". 四牡黃華□疆敵真按:詩集正作"四牡皇華卻彊敵". 真按:疑有誤!-彊敵? 會寧城邊樂作時,舊使誓言猶歷歷。不知參議今何在?洞天空明了無跡。虞山高高湘水深,五絃琴聲在虛碧。三楓八桂接韶陽,鳴絃舜泉漉酒香。韶護雲山非款乃真按:疑有誤!-韶頀? 真按:詩集正作"韶頀雲山非欸乃".一句二誤,此誤甚矣! 真按:疑有誤!-欸乃? 真按:詞無.國無. 石臼樽罍漫郎。真按:疑有誤!-弔?○詩集正作"石臼樽罍弔漫郎". 渭南老子忘甲子,淋灕信筆皆羲皇。真按:疑有誤!-淋漓-應又係簡化字之誤轉也.有前科.○詩集正作"淋漓信筆皆羲皇". 好庵游戲聲鏗鏘,一峰一石拜龜堂。落我簷間鏡湖光,急起追之翻渺茫。槎枒月明寫松竹,不是黃潭乳竇旁。”

  《宋史‧方信孺傳》,信孺使北時年才三十,按孚若以國信所參議官如金軍,在寧宗開禧三年丁卯春。真按:宋寧宗 是年,金遣韓元靚使宋,近臣薦信孺可使,自蕭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韶州。武溪“詩境”字《跋》云:“開禧丁卯正月書。真按:斷句之誤-自蕭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韶州武溪“詩境”字《跋》云:“○文海本文集此文下一頁(1061)即有『其桂林白龍洞刻放翁詩境字在嘉定癸酉,自跋云:「此字始刻於韶之武溪,再刻於道之窊尊,三刻於桂之龍隱巖。」』『此字始刻於韶之武溪』可證此韶州武溪不可斷開也。 時信孺丞蕭山,放翁退居鏡湖,年八十三矣。真按:方信孺與陸游 後五年,嘉定辛未,信孺假守曲江,謹橅刻於武溪深碑陰,九月旦,莆田方信孺識。孚若於開禧丁卯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和議,議用弗就。已而王柟使金宣和議,柟曰:信孺當其難,柟當其易,柟每見金人必問信孺安在?”其知韶州,真按:標點可議者-此下引號當在「九月旦,莆田方信孺識。」句下也。 史不記其歲月,其官廣西漕,則史無之矣。據此二刻真按:以下文與文海本文集不同。 并所作“虞泉銘”,其知韶時年三十三,漕廣西時年三十七也。真按:方信孺之仕履 方綱丙申夏按試韶州,於九成臺碑陰得孚若所刻放翁書“詩境”字,拓歸扁於小齋,今又八年矣,真按:翁方綱作品編年 真按:翁方綱與陸游書法石刻 真按:翁方綱在廣東的金石採訪 而故友李南磵郡丞於桂林龍隱巖寄拓此本,至去年冬始得寄到,今復扁之齋壁,作詩識之。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李文藻 信手文字精靈,非偶然也。真按:疑有誤!-應係『信乎文字精靈,非偶然也。』之訛也。 道州之刻,當再訪之。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陸游 乾隆四十五年,歲在庚子春正月四日,北平翁方綱。

  注:見潘景鄭先生輯《蘇齋題跋補》。

177

跋金陵雜詠二首真按:此二首應非本篇有二首,而是謂〈金陵雜詠二首〉也。 ○此原稿似是人代筆者.字頗矜拘.疑乃翁子代書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5_復初齋文稿(六)\_001168.jpg

  右宋武陽黃履安中《金陵雜詠》,真按:黃履 隸額周沔正書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此應係讀作「隸額,周沔正書」.蓋既隸額了,何復又云正書?蓋以隸書為額,而周沔正書正文也。或周名沔正耶?○按:百度百科有周沔. 『黃履詩,溧水尉周沔書,刻江寧府治。』(新漢籍:子/筆記/客座贅語/卷五/古碑刻(P.158)) 嘉定錢詹事為跋,真按:錢大昕-應即此人 考證甚詳,所引盧熊《蘇州府志》云:“熙寧六年,自洪徙蘇,六年六月移江寧府,七月去任。”愚按其文似是“徙蘇”下脫“元祐”二字,非“熙寧”二字,誤也。真按:斷句不當!-『愚按其文似是“徙蘇”下脫“元祐”二字,非“熙寧”二字誤也。』『非“熙寧”二字誤也。』謂乃下脫元祐二字,並非前熙寧二字有誤。 《登長干塔詩》云:“祥符庚戌感光瑞,迄今八十有二載。”自大中祥符三年庚戌至元祐六年辛未,正八十二年,此詩蓋元祐六年秋至七年之作也。

  郭功父乞身歸當塗,真按:郭祥正之仕履 在元祐四年己巳,此云脫身事幽討真按:標點可議者-此云「脫身事幽討」. 則是功父家居時也。晁美叔乞越州,真按:晁端彥 在元祐七年壬申,真按:晁端彥之仕履 此與同登長干塔,猶是美叔在金陵時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