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予於乾隆壬子三月按試至此,親到碑間,題字於其石頂之側。真按:翁方綱在山東學政-金石採訪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翁方綱與魯峻碑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10頁,《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622頁,此跋僅至“此一紙當為左券矣”止。後署“十月廿五日”,又有小字“乾隆丁未三月,方綱始得親至碑下手題其石”。
71
跋熹平石經殘字
孫退谷跋所藏《漢石經殘字》云:“宋初開地唐御史府,真按:疑為開掘之識誤也. 真按:國無.詞:【開地】1.開拓疆土。《韓非子‧十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漢書‧地理志上》:“至 武帝 攘卻 胡 越 ,開地斥境,南置 交阯 ,北置 朔方 之州。”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山谷用巴西字》:“ 樂羊 為 魏 將,以攻 中山 ……果下之,遂為 魏文侯 開地。”2.翻地;耕地。3.方言。開墾荒地。 得石經十餘石,又嘉祐中居民治地得碎石,洗視乃石經,此本蓋彼時所拓也。”何義門云:“退翁所藏,乃越州石氏模本,今在華亭司農家。真按:王鴻緒與孫承澤 真按:孫承澤與石經 ”司農者,王儼齋也。真按:王鴻緒 真按:王鴻緒與石經 按黃長睿《東觀餘論》云:真按:黃伯思 “漢石經在御史臺,年久散落,好事者時時得之,若騏驥一毛,虯龍片甲。真按:虬 ”今張燾龍學家有十版,真按:翁方綱與石經 真按:黃伯思與石經 真按:國無.詞:【龍學】見“ 龍圖閣學士 ”。【龍圖閣學士】 宋 代職官名。 宋 孫逢吉《職官分紀‧龍圖閣‧學士》:“國朝 大中祥符 三年, 杜鎬 為 龍圖閣 學士,班在樞密直學士之上。六年,詔 龍圖閣 學士、直學士給銜在本官之上。”亦省稱“ 龍閣 ”、“ 龍學 ”。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 龍圖閣 學士舊謂之老龍,但稱龍閣。 宣和 以前,直學士、直閣同為稱,未之有別也。末年 陳亨伯 為發運使,以捕 方 賊功進直學士,佞之者惡其下同直閣,遂稱龍學,于是例以為稱。” 宋 岳珂 《九月十三日始就郊墅拜寶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之命》詩:“晝訪未承龍閣問,晨香猶廁羽衣班。” 張氏婿家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其拓本。《論語》末題云:“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書上。”臣下皆缺,真按:垂夫-應即"垂夬"(缺)之異體.異體字字典無收此體. 此乃當時所刻,字畫高古精善,殊可寶重。真按:斷句之誤-標點亦誤.詳愚所擬稿. 又洪文惠以所得石經,鐫於會稽蓬萊閣,《論語》末有“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云云。真按:標點不當-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應其前不知何謂,故此也不知如何點了. 真按:洪适與石經 予初見黃秋盦所得《般庚》五行,及《論語》二段,真按:翁方綱與黃易的金石學 以為即退谷所藏漢刻殘本,其後見孫淵如所得石經殘字,真按:孫星衍與石經 真按:翁方綱與孫星衍的金石學 《般庚》、《論語》有退谷手跋,據以補《般庚》之末,而其字畫,實在秋盦所得本下,乃知何義門謂是宋越州石氏本,而退谷信以為漢刻耳。真按:孫承澤與石經 真按:孫承澤之誤 又錢梅谿所得《論語‧堯曰篇》四行之下半,真按:錢泳與石經 真按:錢泳的金石採訪學 正與秋盦所得《堯曰篇》四行之上半紙墨接合,今合前後十三段,裝冊詳審定之,真按:斷句不當!-今合前後十三段裝冊,詳審定之. 《論語》末段“左立”下無“孫表”字,與洪氏蓬萊閣重刻者不同。《詩》、《禮》亦頗與洪所得異,真按:洪适與石經 且其筆法在越州石氏本上,此取前後選集十三段,真按:疑有誤!-選字義未詳. 竟即是黃長睿所稱張龍圖、真按:張燾 真按:張燾 王晉玉之本,今就梅谿所精勒者,真按:疑有誤! 正是漢刻之嫡傳真影無疑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真按:翁方綱的版本鑑定學 吾齋中與友研論此事,真按:疑有誤!-疑有訛敓.或當作"吾齋中與友几研論此事"."吾齋中與友研几論此事". 至今三十七年,始克裝冊,而其為漢講堂之真跡益信,安得不記。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原則 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動機 真按:翁方綱與石經
漢《熹平石經》,止有隸書,魏《正始石經》則古文、篆、隸三體書。此一字經、三字經之曉然無疑者。真按:翁方綱論石經 錢辛楣辨萬季野據《後漢書‧儒林傳》,真按:萬斯同與石經 真按:錢大昕對萬斯同訂補 “嘉平四年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蓋范史因太學有魏《三體石經》而致誤,今日漢隸尚有殘本摹傳,而魏三體之文,亦見於洪氏《隸續》,則漢一字石經、魏三字石經,昭如日月,不待辨矣。真按:翁方綱論石經 而《後漢書‧儒林傳》此語,究啟學者之惑,真按:錢大昕對後漢書的訂正 真按:標點不當-尋味此段(至"學者之惑"))皆錢大昕語也.若此標點,則不易明白! 真按:後漢書之誤 錢辛楣此說直斷范史《儒林傳》為誤筆,亦足一洗諸家歧說耳。真按:錢大昕金石學的成績 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的金石學 真按:錢大昕與石經 真按:翁方綱與錢大昕論石經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卷第13頁。
71
跋熹平石經殘字
右《漢石經》殘本,《尚書》十四字、《魯詩》十二字、《儀禮》九字、《公羊》十七字、《論語》十六字,共六十八字。按漢《熹平石經》,宋時有重刻本二,其一為胡寬夫刻於成都,真按:胡元質-見下一篇有.應即此人. 其一為洪文惠刻於會稽。真按:洪适與熹平石經 真按:翁方綱與漢石經 真按:洪适與石經 真按:漢石經的重刻本 顧亭林謂今士大夫家誇為中郎真跡者也。真按:顧炎武與石經 然二刻先後不同,字之多少有無亦異。洪刻之字,雖不見於著錄,然《隸釋》所存凡二千一百餘字,借使多所泐失,亦不至僅存若此之少。真按:洪适與石經 而吾鄉孫退谷家所存,真按:孫承澤與石經 則亭林及見之尚有《尚書‧盤庚篇》三十餘字、《論語‧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三十餘字,皆漢刻也。婁彥發《漢隸字原》所錄,真按:婁機與石經 亦尚二百餘字,皆漢刻也。則此殘本之為漢刻,無可疑者。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真按:翁方綱對漢熹平石經的鑑定 以婁氏本證之,同七字,而輒有不合,則婁摹誤也。孫氏所收《論語》有《堯曰篇》字,此本乃有《子張篇》字,無《堯曰篇》字,是亦非孫本也。洪謂《公羊》、《詩》、《書》、《儀禮》字在《論語》上,今詳玩之,果然。真按:翁方綱的書法鑑賞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鑑定方法論 而近日顧南原《隸辨》,僅同者二字,又不相合,則知顧氏之書以婁氏為本,真按:顧藹吉與石經 未得見石本也真按:石本的定義
72
。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332頁。
72
跋熹平石經殘字三段
右《漢石經殘字》三段,凡百廿許字,當即顧亭林所見者。真按:顧炎武與石經 亭林特撮舉其大數而已,亦未嘗一一細數之也。宋乾道中,洪文惠嘗以所得《尚書》、《儀禮》、《公羊》、《論語》千九百餘字,鐫之越州治蓬萊閣,凡八石,吾邱衍謂其破缺磨滅不異,真古碑者也。真按:斷句不當!-當予連讀!吾邱衍謂其破缺磨滅不異真古碑者也. 以今此拓本校之,則視洪氏所得尚不及十之一。文惠《隸釋》暨《廣川書跋》皆言碑高一丈、廣四尺,今以漢尺度此拓本,每字逕一寸,核之諸書所敘碑石之數,則所謂表裏隸書者,當得其實矣。真按:董逌與石經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二冊第424頁。
72
跋熹平石經尚書論語殘碑真按:原書題作〈漢石經尚書論語殘碑〉.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58_蘇齋題跋\_000327.JPG
《隸釋》云:“石經《尚書》殘碑,較孔安國《尚書》多十字,少二十一字,不同者五十五字,借用者八字。”方綱案:此所謂多少幾字者,僅指洪氏所得見者言 之,今若以孔本度其全碑之字,合存與闕計之,《尚書‧盤庚篇》之五行,第一行七十一字、第二行七十四字、第三行七十九字、第四行七十六字。《論語‧為政 篇》之八行、第一行連空格凡七十六字、第二行七十四字、第三行七十三字、第四行七十五字、第五行七十四字、第六行七十二字、第七行七十一字。《堯曰篇》之 四行,第一行七十四字、第二行七十九字、第三行七十四字,其各末一行,則難計也。蓋《隸釋》、《廣川書跋》皆言碑高一丈,廣四尺,以漢尺度之,每字高、廣 一寸,以諸書所記碑石之數,核之諸經字數,則所謂表裏隸書,當得其實。其每行之數不同者,則或經文有增損,較今板本不同者,不可以臆知矣。真按:翁方綱的版本校勘學
宋乾道中,洪适以所得《尚書》、《儀禮》、《公羊》、《論語》千九百餘字,鎸之會稽蓬萊閣,凡八石。真按:漢石經的重刻本 真按:洪适與熹平石經 吾邱衍云:“《石經遣字碑》,會稽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不異真古碑。真按:斷句可議者-此又當斷開. ” 竊以蓬萊閣石刻,不見於諸家著錄,《隸釋》所載,則《尚書》五百四十七字,《魯詩》百七十三字,《儀禮》四十五字,《公羊》三百七十五字,《論語》九百七 十一字。其為八石,或牽連接續鐫之,或每段別自起訖,皆未可知。今《堯曰篇》文,自起一行,前無鄰接之字,而《尚書‧盤庚篇》“庚”字、《論語‧堯曰篇》 “冠”字、“然”字,尚皆微露一二筆。《為政篇》“女”字,尚有“全”字。而洪皆云闕,則或疑其未必是蓬萊閣重刻本也。真按:標點不當-愚擬稿曰:「《為政篇》“女”字尚有全字,而洪皆云闕,則或疑其未必是蓬萊閣重刻本也。」「“女”字尚有全字。」當予連讀,而「全」字不當加引號,句號應作逗號。蓋謂其「女」字尚全,而洪适皆謂闕也。 然洪所云闕者,如《禮器碑》“更”字、“國”字之類,今拓本尚有可辨,則或當日偶未細檢者,尚不止此碑。真按:洪适治學的毛病 真按:洪适之失 而重摹《漢石經》者,復有成都胡元質刻本、真按:中國古籍善本目錄導航系統有! 真按:google有! 真按:前一篇有「其一為胡寬夫刻於成都」應即一人. 越州石氏重刻本、靖江王府重刻本。真按:漢石經的重刻本 顧炎武謂見於鄒平張氏、京師孫氏家者,《尚書‧盤庚篇》三十餘字,《論語‧為政篇》七十餘字、《堯曰篇》三十餘字,似乎所見即是此本,特字數未之核爾。真按:顧炎武與石經 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則直以為蔡邕原本,真按:孫承澤與石經 謂宋初開地唐御史府,真按:則前疑開地為開掘者,應誤而無疑矣. 得《石經》十餘石,又嘉祐中居民治地,得碎石,洗視乃《石經》,此本蓋彼時所拓也。然黃伯思見《尚書》二百三十六字,董逌見《論語》第一至第十四一石,二百七十八字,十八至二十一石,真按:十八至二十,一石:謂論語十八至二十篇為一石. 三百五十七字。二書所舉,與今本異者,蓋即洪所見之本。真按:洪适與石經 而孫氏藏本,裝入《硯山齋秘籍》者,後為華亭王鴻緒所得,真按:王鴻緒與石經 真按:王鴻緒與孫承澤 長洲何焯,猶及見之。何云:“是越州石氏模本。真按:何焯與孫承澤 真按:何焯與石經 ”然亦不言所以定為石氏本之據。真按:翁方綱的版本著錄學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真按:摘要 要之孫氏所得,即此拓本之字,則灼然無疑者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 乾隆四十二年秋八月廿六日,北平翁方綱跋。
洪氏又云:“諸經字體各不同,《公羊》、《詩》、《書》、《儀禮》,又在《論語》上。《劉寬碑陰》、《王曜題名》,則《公羊》、《詩》、《書》之雁行,真按:國:雁行 注音一式 |ㄢˋ ㄏㄤˊ 1. 群雁飛行的行列。唐˙盧綸˙奉和太常王卿酬中書李舍人中書寓直春夜對月見寄詩:「露如輕雨月如霜,不見星河見雁行。」唐˙馬戴˙灞上秋居詩:「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2.排列整齊,井然有序的樣子。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唐˙陳鴻˙東城父老傳:「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後,隨昌雁行,歸於雞坊。」 3.比喻兄弟。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踰。」唐˙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詩:「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 詞:【雁行】亦作“鴈行”。 1.側身而進。形容恭謹。《莊子‧天道》:“ 士成綺 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側身貌。” 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上下交讓,道路鴈行。”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私造假印案》:“伺大員談笑會飲時,將稿文雁行斜進。”2.《禮記‧王制》:“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 陳澔 集說:“父之齒,兄之齒,謂其人年與父等,或與兄等也。隨行,隨其後也;鴈行,並行而稍後也。”後因以比喻兄弟。 唐 錢起 《李四勸為尉氏尉李七勉為開封尉》詩:“采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 明 張煌言 《祭四叔文》:“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長。”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附蘭省和韻》:“但惜雁行千里隔,不同繞膝學兒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訪翠》:“結羅帕,煙花雁行;逢令節,齊鬥新妝。” 【雁行】亦作“鴈行”。 1.飛雁的行列。 南朝 梁簡文帝 《雜句從軍行》:“邐迤觀鵝翼,參差睹雁行。” 唐 盧綸 《春夜對月見寄》詩:“露如輕雨月如霜,不見星河見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詩:“日摧花蕊急,雲避雁行高。” 元 郝經 《後聽角行》詩:“霜天裂卻浮雲散,鴈行斷盡疏星接。”2.形容排列整齊而有次序。《梁書‧陳伯之傳》:“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隱 《昨日》詩:“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林氏》:“早起,命駕至母家,嚴妝子女,載與俱歸。入門,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藝雜著‧那個城》:“黃昏已經畏縮,趕緊擁抱一切城頭塔頂,雁行的房屋,擁抱在自己的懷裏。”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張緬傳》:“殿中郎缺,帝謂 徐勉 曰:‘此曹舊用文學,且雁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勉 舉 緬 充選。”4.陣名。橫列展開,似飛雁的行列,故名。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雁行者,所以觸側應□﹝也﹞。”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也。”5.同列;同等。《梁書‧侯景傳》:“但尊王平昔見與,比肩共獎帝室,雖形勢參差,寒暑小異,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隸釋‧石經論語殘碑》 宋 洪適 釋:“予詳玩遺字,《公羊》、《詩》、《書》、《儀禮》又在《論語》上, 劉寬 碑陰, 王曜 題名,則《公羊》、《詩》、《書》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華 《曲海一勺‧駢史上》:“且《詩》《書》相匹,其說舊矣。至以曲代史,而與詩雁行,未之前聞。”6.居前的行列。雁,通“ 顏 ”。《韓非子‧存韓》:“先時五諸侯共伐 秦 , 韓 反與諸侯先為雁行以向 秦 軍於 關 下矣。”《通雅‧釋詁》:“雁行,猶顏行……前行曰顏,通作雁。《韓非子》‘先為雁行以向 秦 軍’,《戰國‧韓策》‘ 韓 ,居為隱蔽,出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晉‧王羲之傳》‘我書比 鍾繇 當抗行,比 張芝 猶當雁行’,皆謂顏行也。本借用,後又為之解曰:雁飛大者居前,故世習稱雁行。而不知用顏行。” 《黃初孔廟碑》,則《論語》之苗裔。若然,則洪氏之論,固謂瘦勝於肥矣真按: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的隸書賞鑑學 洪适的隸書賞鑑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