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跋鍾楷二帖(蔡司業藏本)真按:蔡之定 真按:原題作〈跋蔡司業所藏鍾楷二帖〉.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110.jpg
此淳熙秘閣本也,宋南渡後《秘閣帖》一再刻,皆有鍾書。此則淳熙十二年脩內司就《淳化》原本重摹者,真按:原稿本作修內司!不作脩! 與《大觀帖》行次疏密不同,真按:原稿作踈(疎). 所以“英”字尚無缺筆,而“竊”、“致”、“遠”、“逞”諸字稍有摹異,真按:疑有誤! “榮石”以字中間小點竟不甚可辨,真按:原文實作「(上艹下宋)名」(即"策名"或"榮名"也). 異: 字號 C11505 正字 【】艸-07-11 音讀 ㄙㄨㄥˋ 亦榮之異體. 策之異體略有差異. 真按:疑有誤!-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111.jpg 真按:疑有誤!-原文應非以也.狠不清!○又或「此」上又有一字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111.jpg 真按:疑有誤!-可字似事字. 又辨字未見也.不知沈津何辨? 而事/可字下該字右旁又有似「三十」字樣.「三」字則疑如前有似三之符號也. 此所以《黔江帖》訛為“榮石”也,真按:榮乃"上艹下宋"之字,而"石"無誤也. 即此一字亦可考見南渡後法帖之原流矣。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字體筆畫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學方法論 《還示帖》所摹尤精,正得王臨鍾之神韻,真按:王羲之臨鍾繇書法 諸本所摹皆不及此。此拓本實是南宋時工人用蟬翼拓者,真按:原稿作搨. 脩內司本久無其全帙,真按:原稿作修內司. 真按:原稿作「修內司本,世久無其全帙」世字在右旁沈忘插入了. 初白老人詩注,尚未甚足據耳。真按:國:據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13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ㄐㄩˋ 1. 倚靠。詩經˙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戰國策˙燕策一:「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2.占有﹑占守。如:「割據」﹑「竊據」﹑「據為己有」。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先據北山上者勝。」 3.按照﹑依照。如:「據說如此」﹑「據理力爭」﹑「據實相告」。 4.引證﹑援引。如:「引經據典」。新唐書˙卷一三二˙劉子玄傳:「子玄善持論,辯據明銳。」 5.憑證,可作為證明的事物。如:「借據」﹑「收據」﹑「真憑實據」﹑「無憑無據」。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 6.姓。如明代有據成。 詞:據1 〔j ㄐㄩˋ〕 〔《廣韻》居御切,去御,見。〕 亦作“ 据2 ”。 1.依靠,依從。《詩‧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毛 傳:“據,依也。”《左傳‧僖公五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楊伯峻 注:“據,依也。”《後漢書‧皇甫嵩傳》:“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宋 曾鞏 《池州貴池縣主簿沈君夫人元氏墓志銘》:“姑曰微婦,余老誰據?” 清 納蘭性德 《減字木蘭花》詞:“斷魂無據,萬水千山何處去?”2.依照,根據。《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晉 羊祜 《讓開府表》:“據今光祿大夫 李喜 ,秉節高亮,正身在朝……而猶未蒙此選,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 元 高文秀 《澠池會》楔子:“據我說,玉璧不當與他。”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據傳說,鬼王是只用一隻腳走路的。”3.定,安。《戰國策‧中山策》:“ 燕 趙 好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也。” 吳曾祺 補注:“據,安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上黨 民走 趙 , 趙 軍 長平 ,以按據 上黨 民。”4.按。《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參見“ 據地 ”。5.證據。《後漢書‧魯丕傳》:“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 唐 陸贄 《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施之於事而易從,考之於文而有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兩家爭個不歇,叫中證問時,各人為一邊,也沒個的據。”6.指憑據。即用作證明的書面文件。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損文書》:“憲命以成案錄為據,付之。”《宋史‧食貨志上一》:“願往者,給據津發。”如:收據;借據。7.占有,占據,處於。《墨子‧修身》:“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唐 元稹 《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 燕 寇勃起,洞無藩籬,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試,其事何哉?據逸安而易萌漸也。” 郭沫若 《歷史人物‧屈原研究》:“到 郢都 被據,又被趕到了 江 南。”8.抵拒。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夫執介胄而後能據敵者,故非聖人之所貴也。” 唐 元稹 《故萬州刺史劉君墓志銘》:“ 青陵 故城,地高要,得之,可以據賊矣。”9.跨;蹲。《書‧禹貢》“ 濟河 惟 兗州 ” 孔 傳:“東南據 濟 。” 孔穎達 疏:“據,謂跨之。” 唐 薛收 《琵琶賦》:“龜腹鳳頸,熊據龍旋。”參見“ 據鞍 ”。10.確實。《前漢書平話》卷中:“第三坐閤者,據精神猛惡,寡人見之甚懼,是誰也?”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四摺:“這 漢 英布 武勇誰如?據慷慨堪稱許,善韜略,曉兵書。”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摺:“據一表儀容非俗,打扮的諸餘裏俏簇。”11.古 印度 長度單位。約相當於 晉 時的十里。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迦維羅衛國 ﹞王田去宮一據。據者, 晉 言十里也。”12.姓。 明 有 据成 。見《續通志‧氏族七》。 據2 〔j ㄐ〡ˇ〕 搏擊;爪持。《老子》:“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朱謙之 注引 王念孫 《讀書雜志》卷二:“《戰國策‧楚策》:‘ 楚 與 秦 構難,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引之 曰:《太平御覽‧兵部》引此‘搏’作‘據’,‘據’字是也。‘據’讀若戟,謂兩虎相挶持也……《老子》曰‘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鹽鐵論‧擊之篇》曰‘虎兕相拒,而螻蟻得志’,皆其證也。”《史記‧呂太后本紀》:“﹝七年﹞三月中, 呂后 祓,還過 軹道 ,見物如蒼犬,據 高后 掖…… 高后 遂病掖傷。”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音戟。” 漢 桓寬 《鹽鐵論‧擊之》:“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兩敵相機而匹夫乘間。” 真按:簡化字之礙讀也!-原稿作据. 嘉慶十一年春三月望日,真按:原稿無日字-嘉慶十一年春三月望. 北平翁方綱為生甫司成題。真按:原稿作翁○○. 真按:蔡之定-應即此人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11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111.jpg
219
跋晉楷三種(舊拓本)真按:原稿題作〈題舊拓晉楷三種〉.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086.jpg
此《黃庭》、真按:黃庭經-翁方綱與王羲之 《樂毅》,真按:樂毅論的版本-王羲之書法 真按:此上原稿尚有「又?黃?庭之前」在此右邊,如欲插入狀。然句意又不通,故沈氏刪不錄? 皆元祐《秘閣續帖》本。真按:標點可議者-皆元祐秘閣續帖本. 真按:宋代閣帖的種類與版本 真按:此下實尚有「元祐五年庚午所勒?石黃庭、樂毅皆在其第五卷」.﹝字後加?者,愚未敢定所識之字無誤也.﹞ 袖亭前輩此跋,真按:此字又似補、衲? 補亭,皇清書史有: 『觀保字伯容,號補亭,一號蘊玉,索綽絡氏。曾祖都圖賜姓石,隸內務府正白旗。乾隆二十年進士,官禮部尚書,諡文恭。 觀保字 石渠寶笈著錄 』 乾隆20年進士,猶晚于翁,則此前輩者非矣. 援退谷《閒者軒帖考》,然退谷此條指宋人《博古堂帖》,真按:『中國宋代匯刻叢帖。紹興年間(1131-1162),新昌(今浙江省新昌縣) 石邦哲輯刻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自周穆王《吉日癸巳》至唐代白居易《詩簡》計27種,陳思《寶刻叢 …』 『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後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家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 …』 『《越州石氏帖》即是《博古堂帖》,或稱《越州石氏博古堂帖》。此帖刻於南宋 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年),所刻魏、晉、唐人書法,凡二十七種,多為小楷,如《黃庭 …』 『刻帖的種類 集刻諸家的叢帖,較著名的主要有《淳化閣帖》,除《淳化閣帖》一系外,著名的有《大觀帖》、《澄清堂帖》、《博古堂帖》、《群玉堂帖》、《鬱孤台帖》、《寶晉齋 …』 蓋是由越州石氏帖重摹本,則其《曹娥》、《樂毅》皆非此本矣。至於新安吳氏之《樂毅》,即《餘清齋帖》所勒,真按:吳廷 則又遠在此本下耳真按:翁方綱對吳廷餘清齋法帖的批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