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May 15, 2009

162

,今石尚完好,庶幾其弗湮乎真按:泥菩薩過江-即翁此篇亦已湮沒在稿中,要非沈先生整理出,又幾人去碰? ?乾隆戊戌冬日。大興翁方綱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三冊第638

162

跋美原神泉詩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文篇題作「跋美原神泉詩(癸卯)」題下癸卯二小注可為本篇編年資,乃刪去?以文獻整理論,愚不敢同也。

  右《美原神泉詩》在富平,凡二面,其一面篆額云“大唐裕明子書”,其下為垂拱四年徐彥伯序,尹元凱、翁念、李通三人為賦、五言六韻詩。而元凱篆書者也,真按:斷句標點皆誤!-此賦乃作動詞也.豈可與受詞斷開? 其下為垂拱四年徐彥伯序,尹元凱、翁念、李通三人為賦五言六韻詩,而元凱篆書者也。 彥伯、元凱皆一字字真按:疑有誤!-原書亦然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3_000015.00.tif 應是劉承幹錄時誤讀原稿,或原稿有誤也。疑為「皆一字存」或「皆存一字」之訛。 其三詩皆仿韋烜而作,真按:原書作訪不作仿也.一字之差,文義全別。 非專頌神泉也。其一面隸額云《美原神泉詩序》。其下為《夏日游神泉序》。美原縣尉□□旦,字□□。序後有主簿賈言淑詩,詩二首,亦皆五言六韻。篆書、刻手皆不工,詩既不載於唐籤真按:胡震亨唐音統籤-應即此. 篆亦不著於碑錄,亟宜錄之,并闕其泐者數字,以備考焉。真按:翁方綱的金石目錄學與辨偽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著錄學

  注:見《集外文》第三卷第14頁。

162

跋唐碑(梅華溪縮本)真按:注作梅花溪. 真按:錢泳-應即此人

  蕓臺中丞此言為唐楷溯原,真按:簡化字之餘孽-芸臺中丞! 真按:阮元-芸臺中丞成了蕓臺中丞.可憐! 予曩者頗持此論,因附識於此,正與梅溪隸法足相證也。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關捩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與阮元論書學 真按:翁方綱與阮元論書學源流 蓋唐楷皆祖右軍,而右軍實原於周岐陽十鼓及漢人分隸真按:王羲之與漢隸 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楷書 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書法與漢晉書法的淵源-代表作 真按:翁方綱論王羲之書法的淵源 真按:摘要 真按:王羲之與石鼓文 今就漢隸以求唐楷之正脈,則《韓勅碑》褚也,真按:褚遂良書法之淵源-韓勑碑=禮器碑 《孔廟碑》虞也,真按:虞世南書體之淵源-孔廟碑 《鄭固碑》歐也,真按:歐陽詢書法的淵源-鄭固碑 《魯峻碑》顏也。真按:顏真卿書法的淵源-魯峻碑 真按:摘要 若合六朝諸家以求津逮,則虞法惟智永《千文》而已。真按:虞世南書體之淵源-智永 歐法雖有姚秦《金像銘》,真按:歐陽詢書法的源流 特出宋人重刻,非真跡,獨孔廟北齊《乾明元年碑》,殘泐之餘,存者僅百許字,而承隸、正楷之法具備。愚意直欲斷定此碑是北齊三公郎中劉珉所書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真按:翁方綱不敢造次 真按:翁方綱對劉珉書法的鑑定 褚法源遠流長,指不勝屈,真按:翁方綱論褚遂良書法的淵源 以愚所見無過於《龍門山磨崖古驗方序》真按:標點可議者-龍門山磨崖《古驗方序》. 《常醜奴墓志》二種矣。而梁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何義門、真按:何焯 徐壇長皆目見之,真按:徐用錫 今在誰氏篋中?此梅谿大兄所宜寤寐求之者也,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學-錢泳 真按:錢泳-應即此人. 附系於此,以申禱切。真按:翁方綱的讀書筆記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無心而得,至誠則靈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零丁帖 嘉慶乙丑夏五月望前一日。方綱。

  注:見《梅花溪縮本唐碑》。

162

跋石浮屠銘

  右《石浮屠銘并序》,寧思道書,不著撰人名氏,自神龍元年乙巳,中宗復位,遷武后於上陽宮,真按:武則天 復國號曰唐,至是七年矣。故是碑書曰唐中興七年也。顧氏《金石文字記》,蓋僅見其拓本,故止以拓本目之,而不知其石今尚存也。真按:顧炎武所不知 真按:顧炎武之失 朱氏《日下舊聞》,則并其文亦不具載,壹似信顧氏之文,若其石不存者真按:斷句可議者-連讀或許不易誤解! 是亦未之考也。真按:朱彝尊之失 真按:朱彝尊採用顧炎武的說法 朱又改“屠”為“圖”,而不知此石實是“屠”也。真按:方法論:親見親訪 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親臨其地-田野調查 真按:目驗-不耳食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7頁。

162

跋石浮圖頌

  右《石浮圖頌》,太極元年八月建,和州陽丞王利貞文,真按:沈津擅改原文-或簡化誤故也.文海本文集作歷. 不著書者姓名。中云“孝乎惟孝”。竹垞引包咸《〈論語〉註》云:“美,大孝之辭真按:斷句之誤-豈此可斷開?美大孝之辭,謂孝乎惟孝此句乃褒美大孝之辭也.美,動詞.否則如此讀「美」在何處?有如此注釋不注正文者耶? ”今碑文同此讀。予按陸氏《釋文》云,包咸、周氏并為章句,列於學官,然陸氏尚不能舉包氏章句之卷數,亦惟云以何晏《集解》為主而已,真按:翁方綱論唐人經學詮釋學 何氏《集解》固明據包氏“美大孝之辭”云矣。雖至邢《疏》曰,書言小異,而《論語》“孝乎,惟孝”之讀如故也。真按:斷句之誤-又與前文不一矣!疑此書不但非一手所成,連此篇並一人所做也! 其稱“注”者,乃後宋刊本注疏對舉之詞,包氏固未嘗有注之目,而唐人所習,惟何氏之《集解》而已,不當舍其近所習者,而曰與包氏同也。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衷諸實際,不陳義過高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不妄作 真按:翁方綱論唐人經學詮釋學 竹垞《吉金貞石志鈔》,此頌文失其四句,內“昭”“■”疑“祐”字也。真按:礻后,下同. 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二十四卷第7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