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是 語見於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曰: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市村器堂氏依此文,乃云:雕屬廢像,撰屬遺經,卽非刻書之謂。予則以為陸氏在明,猶逮見舊本,而記 云雕板,恐宋藏中,必有作雕板者矣。又案:此語不載於隋書及諸雜史等。信斯語也,則隋時已有雕板也。予嘗怪漢有熹平石經,魏有三字石經,經傳之有石刻,其 來已久矣。夫陰文刻石,與陽文刊木,僅一轉之間耳;後世無乃推廣其事,以及經史乎?予以為墨板,蓋昉於六朝。何以知之?顏氏家訓曰:「江南書本,穴皆誤作 六。」夫書本之為言,乃對墨板而言之也。顏之推北齊人,則北齊時既知雕版矣。玉燭寶典引字訓解瀹字云:「其字或草下,或水旁,或火旁,皆依書本。」已曰皆 依書本,亦可證其對墨板也。是隋以前有墨版之證。
又近人孫毓修中國雕板源流考引敦煌石室書錄:「大隋永陀羅尼經上面,左有施主李和順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宋太平興國五年翻雕隋本。」遂謂雕板肇自隋時。總括以上諸說,謂雕板始於隋以前之理由,不外下列數端:
一由於漢靈帝詔刊章捕張儉之文,證知雕印之術,東漢時卽有之。
二由於書賈刊印揚五伴侶之六言歌,及顏氏家訓等書之稱本,證知北朝時有雕本。
三由於歷代三寶記「勅廢像遺經,悉令雕板」之語,及敦煌石室書錄:宋太平興國五年,翻雕大隋永陀羅尼經之事,證知隋時有雕本。
以上諸證,驟視之,一若鑿鑿可據;而細案之,實皆謬悠之說也。刊章捕儉之事,見於後漢書黨錮列傳
22
。原文云:
又張儉鄉人朱並,承望中常侍侯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列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而儉為之魁。靈帝詔刊章捕儉等。
李賢注云:「刊,削。不欲宣露並名(案:朱並之名),故削除之,而直捕儉等。」是刊之義為削除,不為雕刻。明人不甚讀書,故有此誤解。是漢代有雕本之說,實妄語也。
書賈刊印揚五伴侶六言歌之說,尤為杜撰無根。且俊之陽姓,非揚字也。北史卷四七陽休之傳云:
(休之弟)俊之…當文襄時,多作六言歌辭,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市不絕。俊之嘗過市,取而改之,言其字誤。賣書者曰:陽五古之賢人,作此伴侶,君何所知,輕敢議論。俊之大喜。
是陽五伴侶之六言歌,當時曾「寫而賣之」,絕無雕板印行之事。洪氏欺人之談,不圖莫君復津津樂道之也。至本字非謂墨版,葉德輝氏曾辨之。書林清話卷一書有刻板之始節云:
若以諸書稱本,定為墨版之證,則劉向別錄:「校讎者,一人持本。」後漢章帝「賜黃香淮南子、孟子各一本」,亦得謂墨板始於兩漢乎?
按葉氏所論甚諦。島田氏所引顏氏家訓語見書證篇,該篇蓋以江南本、江北本對校書之正譌,所言「書本」之處甚夥,觀其全文,皆知其非謂墨板。如言:「漢書田肯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博覽經籍
23
,偏精班漢,梁代謂之漢聖。顯子臻不墜家業,讀班史呼為田肯,梁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以雌黃改宵字為肯,元帝無以難之。吾至江北見本為肯。」可知也。又按宋書卷五二王誕傳:「晉孝武帝崩,(誕)從叔尚書令珣,真按:王珣 為哀策文,久而未就。謂誕曰:猶少序節物一句,因出本示誕,誕攬筆便益之。」此謂草藁為本,益足證島田氏持論之謬。是北朝有刻本之說,亦不足據也。
至河汾燕閒錄謂隋代有雕本之說,市村器堂辨其誤解歷代三寶記之語,所論良是,而島田氏竟悍然不從。其後葉德輝氏復駁島田,而申雕指廢像,撰指遺經之說。實則陸氏之誤,王漁洋已早辨之,固不待近人而後發其覆也。居易錄卷五云:
印本書,始於五代,諸家之說皆然。惟陸文裕燕閒錄云:「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勅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案:撰字,居易錄並不作板),此印書之始。」予詳其文義,蓋雕者乃像,撰者乃經,儼山連讀之誤耳。
按王氏以為印本書始於五代雖誤,而辨陸氏之譌,則立論甚允。查明寶顏堂本河汾燕閒錄,實作雕撰與漁洋所引同,不作雕板。且歷代三寶記、宋磧砂藏經中有之(見設席兩函)真按:國無!待查! 。今據影印本,錄其原文(見卷十二)如下:
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屬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塔寺毀廢,經像淪亡,…弟子往籍三寶因緣,今膺千年昌運;作民父母,思極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
24
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宋 本撰字既不作板,則島田謂陸氏根據舊本之說,可不攻自破。且三寶記一書,所述乃歷 代崇奉佛法,撰述佛典之事。上引一節,卽繫於歷敍隋代撰述佛典之後。再證以「重顯尊容」及「再崇神化」之語,則「雕」屬於「像」,「撰」屬於「經」,本無 疑義。後人不檢原書,乃從而鋪張之,真所謂瞽說者也。至孫氏雕板源流考所引敦煌石室祕錄之陀羅尼經,乃伯希和氏於敦煌千佛洞中所獲者,原卷題大隋求(求, 非永)陀羅尼經尾有題記云:「太平興國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雕板畢工手記」一行。按大隋求者,乃梵文Mahapratisara之譯語,卽陀羅尼之名。如唐不空金剛所譯者亦稱大隋求陀羅尼經(說見日人籐田豐八撰中國印刷起源,楊維新譯,載圖書館學季刊六卷二期),而孫氏誤為隋唐之隋,遂衍為太平興國翻雕隋本,而致訛誤也。夫如是,則隋代有刻本之說,亦不足據矣。
然則,吾國圖書之有刻本,究昉於何時耶?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五引僧園逸錄云: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玄 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駄無餘。」惟此書所記,多怪誕不經,所引諸書,亦皆不見於著錄。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云:「馮贄者,不知何 人,自言取家世所蓄異書,撮其異說。而所引書名,皆古今所不聞;且其記事造語,如出一手,正如世俗所行東坡杜詩注之類。然則所謂馮贄者,及其所蓄書,皆子 虛烏有也。」四庫提要據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真按:辨偽 考為宋王銍偽作。是其書前人多不之信。然據唐釋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玄奘法師曾「造像十俱胝」,「俱胝」乃梵文數字之譯音,據一切經音義謂「俱胝」為一億,卽一千萬,或謂十萬或百萬,無論「俱胝」作十萬、百萬或千萬,十俱胝乃是一龐大之數字
25
。 造十俱胝之像絕非雕像或繪像,應為印像。則雲仙雜記所引僧園逸錄謂玄奘印普賢像施人之事,實與玄奘傳之記載相合。玄奘生於隋開皇二十年(六○○),卒於唐 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且唐武后天授三年(六九二),義淨寄回中國之南海寄法傳有「印絹紙」之記載,故玄奘印施佛像應為可靠之事。惟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 像,其方法仍未脫離印章使用之範疇,故初唐可謂雕版印刷術之萌芽時期。然就真實可據之材料言之,自中唐以後,其事已盛行,殆可斷言。故籍所載唐代刻書史 實,有如下列:
一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自注云:「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予市肆之中也。」元氏此序,作於唐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
二全唐文卷六二四馮宿禁板印時憲書奏:「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曆日鬻於 市。每歲司天台未奏頒下新曆,其印曆已滿天下。」按馮宿貞元時進士。文宗太和九年(八三五),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此奏之陳,當在東川節度使任內。蓋由於 目擊當地情形,遂慨乎言之也。舊唐書文宗本紀亦載:「太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諸道府,不得私置曆日板。」太和九年後於長慶四年,僅數載耳。
三司空表聖文集卷九,為東都敬愛寺講律僧惠確化募雕刻律疏:「今者以日光舊疏,龍象弘持,京寺盛筵,天人信受。口迷後學,競扇異端;自洛城罔遇,時交乃焚(焚,全唐文作楚);印本漸虞散失
26
, 欲更雕鎪。惠確無愧專精,頗嘗講授。遠欽信士,擔結良緣,所希龜鏡屯口,津梁靡絕,再定不刊之典,永資善誘之方。必期字字鐫銘,種慧牙(牙,全唐文作良) 而不竭;生生親眷,遇勝會而同聞。」並於題下附小字,謂:印本共八百紙云云。按司空圖咸通中進士。文中所述「洛城罔遇,時交乃焚」之語,殆指武宗會昌五年 (八四五)用道士趙歸真語廢佛之事。是在會昌之時已有日光舊疏之刊本流行。
四范攄雲溪友議卷下羡門遠篇:「紇干尚書泉,苦求龍虎之丹,十五餘稔。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稔】禾-8-13 注音一式 ㄖㄣˇ 解釋 1.稻麥等農作物成熟。說文解字:稔,穀熟也。2.收成。南史˙卷三十五˙顧顗之傳:吳興頻歲失稔,今茲尤饉。3. 年。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杜預˙注:稔, 一年也。4.了解﹑熟悉。如:素稔﹑未稔。按:稔从念得聲,亦日母古歸泥也. 及鎮江右,乃大延方術之士,作劉弘傳,雕印數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燒煉之者。」按范攄亦咸通人。紇干泉生平不詳,頗疑「泉」為「■」字之誤。紇干■撰有序通解錄,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注云:「字咸一,大中(宣宗年號,八四七~八五九)中江西觀察使。」或卽此人也。
五宋王讜唐語林卷七:「僖宗入蜀,太史曆本不及江東。市有印貨者,每差互朔晦, 貨者各徵節侯,因爭執。里人拘而送公,執政曰:『爾非爭月之大小盡乎?同行經紀,一日半日,殊是小事。』遂叱去。而不知陰陽之曆,吉凶是擇,所誤於象多 矣。」案僖宗入蜀在太和元年(八八一)。
六柳玭家訓序(據武英殿本舊五代史唐明宗紀注引)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玭】玉-4-8 注音一式 (又音)ㄆ|ˊ 解釋 之又音。ㄆ|ㄣˊ pn(00937)(之又音)ㄆ|ㄢˊ pin(00919)教育部國語辭典【玭】玉-4-8 注音一式 (又音)ㄆ|ㄢˊ 解釋 之又音。ㄆ|ㄣˊ pn(00937) (之又音)ㄆ|ˊ p(00818) 教育部國語辭典【玭】玉-4-8 注音一式 ㄆ|ㄣˊ 解釋 1.蚌的別名。說文解字˙玭字˙段玉裁˙注:玭,本是蚌名……。韋昭曰:玭,蚌也。2.蚌珠﹑珍珠。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流羽之威蕤,垂環玭之琳琅。(之又音)ㄆ|ㄢˊ pin(00919)(之又音)ㄆ|ˊ p(00818) 云:「中和三年(八八三)癸卯夏,鑾輿在蜀之三年也。余為中書舍人,旬休,閱書於重城之東南。其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板印紙,浸染不可曉。」
27
由以上六證觀之,知自中唐以來,刻書之風已盛。刻書地域,西極巴蜀,東至揚越,中原則有洛陽淮南。刻書範圍,則有詩集、釋經、曆書、小學字書及陰陽五行 等書。所刻書名,除前擧者外、尚有可徵於日本文獻者。日人木宮秦彥撰日支交通史卷上載:日本清和天皇貞觀四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八六二)真如法親王入唐, 其隨從有釋宗叡者,於貞觀七年(咸通六年)返國,齎回經論章疏一百三十四部,一百四十三卷,今存有宗叡新書寫請來法門等目錄。目錄中有下列三書:
加持尊勝并大悲真言及大佛頂真言合三卷(並印子前者也)
西川印子唐韻一部五卷
同印子玉篇一部三十卷
此所云印子,卽雕印之本。觀乎中晚唐時刻書地域之廣,與刻書之業之盛,知其前必尚有一相當長久之歷史也。
或又據劉知幾史通卷一二記修隋書事,有「太宗崩後,刊勒始成」之語,以為初唐時 圖書已有刻本之證。其實史通書中,慣用刊字,而刊字皆與著字同義,如云:「列以章句,刊之竹帛」(卷六敍事篇);及「前史所刊,後來取證」 (卷七曲筆 篇)等語可見。則此亦非初唐時已有刻本之的證也。
惟就杜工部「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之語驗之,爾時既知以木代石,必已知刻版印書;此不僅就情勢度之如此,而尚有堅強之旁證在也。
日本、韓國文化,襲自吾國,印刷術亦由吾國所輸入,此固日、韓人所津津樂道,而世人亦絕不能有異辭者
28
。 日本今傳古刻本,有百萬塔陀羅尼經卷若干。百萬塔之造,經始於天平寶字八年(唐代宗廣德二年,七六四),畢功於神護景雲四年(唐代宗大曆五年,七七○)。 每塔露盤之下,各置印本陀羅尼經一卷。雖其版為銅為木,彼邦人士,尚無定論;然其為七六四至七七○年間之印本,則無可疑。又韓國現存最早之刻本為一九六六 年十月十三日於慶州市佛國寺釋迦塔所發現之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其雕印年代,據韓人考證,大約於七○四至七五一年。此二印本恰與杜工部作李潮八分小篆歌 時,同其後先。爾時,雕板之術,既已傳至日本、韓國;則中土之知刻書,又必前乎此也。
然則,吾國雕刻印書之始,至遲亦當在盛唐時矣。真按:摘要 真按:印刷史
唐代刻本,今猶有傳世者: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有唐懿宗咸通九年(八六八)四月十五日王玠刊印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附圖八)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玠】玉-4-8 注音一式 ㄐ|ㄝˋ 注音二式 ji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大圭。說文解字:玠,大圭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 僖宗乾符四年(八七七)刻本曆書(附圖九),及中和二年(八八二)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刻本曆書(附圖十),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昭宗光化三年(九○○)刻本 切韻。以上皆出敦煌石室,確然可信。又有唐成都卞家刻本陀羅尼經咒(附圖十一),至江陵楊氏所藏之開元雜報七葉,疑好事者影射孫可之讀開元雜報一文而偽作 之(孫氏原文,記其所得之殘本開元雜報,似是抄本,非刻本也)。而日本所存永徽六年刻本阿昆達磨大毘婆娑論,天祐二年刊本之陶淵明歸去來辭,以及延喜十三 年刊本之文選,皆日人所偽造。書林清話卷一曾論及之,此不具述。
西方印刷術,始於十五世紀中葉之約翰谷騰堡(John Gutenberg)。彼受吾國骨牌影響,而發明活字印刷術。其試驗成功,在一四四五年。後於長慶四年者(姑不論盛唐)六百餘載;後於宋慶曆間(
29
一○四一~一○四八)畢昇發明膠泥活字時,亦復四百年也。
二、五代刻書狀況
往昔學者,多謂吾國圖書之有刻本,始於五代;由前文證之,知其非是。而國子監刻書,則實始於五代時也。五代時刻書之風已盛,而最彰明較著者,於官刻,則有監本九經三傳;於私刻,則有毋昭裔之刻文選、初學記及九經等。此外詩集及字書等之傳刻,亦頗有足記者焉。分述於後:
一監刻九經三傳
五代監本九經三傳之刻,始於唐明宗長興三年(九三二)。舊五代史唐明宗紀:「長興三年二月辛未,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從之。」此吾國官刻經書之始也。册府元龜卷六○八學校部: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後 唐宰相馮道、李愚重經學,因言:漢時崇儒,有三字石經,唐朝亦於國學刊刻。今朝廷日不暇給,無能別有刊立。嘗見吳蜀之人鬻版印文字,色類絕多,終不及經 典。如經典校定,雕摹流行,瀰益於文教矣。乃奏聞。敕下儒官田敏等考校經注。敏於經注,長於詩傳,考訂刊正,援引證據,聯為篇卷,先經奏定,而後雕刻。」 則是倡此擧者,為五朝長樂老之馮道。馮氏之人品,殊無足稱;而此擧在吾國圖書版刻災上,固當大書而特書者也。
諸經以唐開戍石經為藍本,而加入注文,校訂者皆專業之博士或儒生,繕寫刻鏤,亦皆選能手為之,蓋至為矜慎。五代會要卷八經籍云:真按:本書引用材料 「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
30
。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鈔寫注出,真按:疑即句讀也.教育部國語辭典【句度】 注音一式 ㄐㄩˋ ㄉㄨˋ 解釋: 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文中語意完足的稱為句,語意未完而可稍停頓的稱為讀。書面上用圈和點來標示。唐˙元稹˙樂府古題序: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書:書字未識偏旁,高談稷契;讀書未知句度,下視服鄭。亦作句讀。 仔細看讀。然後僱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板,廣頒天下。…其年四月,敕差太子賓客馬縞、太常丞陳觀、太常博士段顒、路航、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官。兼委國子監於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據此,可見當時刊刻之不苟矣。
按開成石經所刻者,為: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 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十二經,亦卽所謂九經三傳。爾時孟子一書,尚不為學林所重,故不之及(今開成石經之孟子,係清人所補刻者)。而別有五經文 字及九經字樣兩種。五代監本,既據石經為祖本,故所刻經數與石經同,且亦附刻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此刻經始於後唐長興三年,而畢工則在後周廣順三年(九五 三)。册府元龜卷六○八學校部云:「(周太祖)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獻印板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策(同册)。奏 曰:『臣等自長興三年,校勘雕印九經書籍,經注繁多,年代殊邈,傳寫紕繆,漸失根源。臣守官膠庠,職司校定,旁求援據,上備雕鐫,幸遇聖朝,克終盛事。播 文德於有截,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截然】 注音一式 ㄐ|ㄝˊ ㄖㄢˊ 注音二式 ji rn 相似詞 相反詞 解釋 分 明的樣子。詩經˙商頌˙長發九有有截句下鄭玄˙箋:故天下歸鄉湯,九州齊一截然。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詞采:即于情事截然絕不相關之處,亦 有連環細筍伏於其中,看到後來方知其妙。態度嚴肅的樣子。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推原漢魏以來,而截然謂當以盛唐為法。 傳世教以無窮,謹具陳進。』」按長興三年迄廣順三年,凡四易代,歷時二十有二載,在干戈紛擾之際,而成此鉅業,不可謂非盛事也。
王明清揮塵餘話卷二云:真按:當作麈字 揮麈餘話.「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鶚書五經,…刊板於國子監,為監中印書之始。明清家有鶚書五經印本存焉,後題長興二年也。」按二字當是三字之誤。此所謂五經,當指易、書、詩、禮記及春秋左傳。是此五者,刻於長興時。玉海卷四三云:「景德二年九月,國子監言:尚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