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752

,“三禮”則非有授受淵源,不能臆揣也。……大抵鄭氏之學,其間附會讖文,以及牽合古義者,誠不能無所出入,而大致則貫穿群籍,所得為多。魏王肅之學百倍敬,竭一生之力與鄭氏為難,至于偽造《家語》以助申己說,然日久論定,迄不能奪康成之席也。①

《總目》又巧妙地借助朱子之口,再次肯定了鄭學的地位:

   《鄭志》一書……以存鄭學之梗概,并以見漢代經師專門授受,師弟子反覆研求而後筆之為傳注,其既詳 且慎至于如此。昔朱子與胡紘爭寧宗持禫之禮,反覆辨難,終無據以折之。後讀《禮記‧喪服小記‧疏》所引《鄭志》一條,方得明白證驗。因自書于本議之後,記 其始末,有“向使無鄭康成,則此事終未有所斷決”語,是朱子議禮未嘗不折服于玄矣。後之臆斷談經而動輒排斥鄭學者,亦多見不知量也。②

既然朱子都折服于鄭學,其他講宋學的人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朱子為宋學之宗主。“至于朱子之學上接洙泗,誠宋以來儒者之宗。”③《總目》編纂之日,正是朱學由盛轉衰之時。欲尊漢學,不得不抑朱子。通過檢索《四庫全書》全文電子檢索版《總目》,我們發現,“朱子”一詞在《總目》中出現1 795次,“朱熹”一詞11次,“考亭”30次, 且大都是被貶斥與譏諷的對象。可見,朱子在四庫館中成為千夫所指的公敵(當然也有極少數學者如姚鼐、翁方綱、程晉芳等人宗朱),遭到前所未有的全面攻擊。 《總目》對朱子之全面攻擊,絕非偶然,乃貫串全書之一大主旨。朱子之學自宋理宗之後大行于世,被元、明、清奉為官方哲學,康熙更是大力表彰。但是,至乾隆 時風氣為之一變。錢穆在談到朱子學之流衍時說

①《總目》卷24,《禮記通解》提要。

②《總目》卷33,《鄭志》提要。

③《總目》卷97,《問學錄》提要。

753

   清廷于其時乃一意提倡宋學,并特尊朱子。康熙五十一年,升朱子配享孔廟,續修《朱子全書》,又御纂 《性理精義》。雍正二年,特以其時專治朱子學者陸隴其稼書從祀兩廡。朝廷刻意崇揚于上,而學術界乃肆力反對于下。惠棟定宇專尊漢學,方朱子配享孔廟之年, 乃一十六歲青年,專反宋學與朱子之戴震東原,于陸稼書從祀兩廡時方兩歲,而紀昀曉嵐適一歲。逮此諸人年長成學,而一時風氣大變,成為清代乾嘉盛世漢儒經學 獨行之時代。

   定宇一家,三世傳經,其父士奇天牧,嘗手書楹帖云:六經尊服鄭,百行法程朱。是尊漢猶不反宋。及定 宇則曰:宋儒之禍,甚于秦灰。風氣激變,即在惠氏一家父子之間而可知。東原初從學于江永慎修,慎修極尊朱子……東原自述其學本之慎修,然其為《孟子字義疏 證》,則謂程朱以意見為理而禍天下。是則風氣激變,即在江戴二人師弟子之間而亦可見。①

錢穆晚年心血所萃,即在《朱子新學案》一書,他對於從康熙至乾嘉之間的“風氣激變”把握得極為準確。

  最近,陳祖武又從經筵講論探討朱子學在乾隆時期的變化:

  入清之初,朱子學雖得朝廷提倡而高踞廟堂,但卻未獲實質性發展。隨著經史考證之學的興起,迄于乾隆、嘉慶間,朱子學不惟疏離一時學術主流,而且淪為貶抑對象……此一現象的形成,實為明清更迭之後,百餘年間學術演進之內在邏輯,與清廷文化方略調整交互影響的結果。②

  ①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12-213頁。

  ② 陳祖武:《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國學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54

其論與錢穆之說角度不同,但結論則不謀而合。筆者反覆細繹《總目》全書,認為錢、陳分別從不同角度得出的結論不但可以成立,而且與《總目》反對朱子學說的思想傾向正相吻合,豈偶然哉?

   據陳祖武研究,清高宗在經筵講論中對朱子學的質疑絕非偶然之舉——“在迄於乾隆六十年的三十二次經 筵講學中,明顯地向朱子學提出質疑,竟達十七次之多。顯然,這就殊非偶然之舉了。”清高宗的這些經筵講論在當時正是“最高指示”。不少館臣也曾參與經筵講 論。在編纂《總目》時,首要任務是要吃透皇上的講話精神。清高宗對朱子深表懷疑,以至不滿,每每形諸文字,如《御製讀朱子全書》云:

少時慕才華,研精味辭藻。

微言探月窟,逸興橫云表。

措思每廢餐,兀兀忘昏曉。

雖云俗慮無,卻被詩魔擾。

至理在目前,棄而求深窈。

曠蕩無所歸,悵悵盈懷抱。

近讀文公書,習氣從茲掃。

因知九仞山,一簣功不少。

作此聊自訟,詎足云見道。

此 詩真實地記錄了清高宗由推崇朱子到貶斥朱子的思想歷程。少年與晚年,思想截然相反。清聖祖康熙帝欲借 朱子之名以統一人心,妄圖將政統、道統合二而一,故表彰朱子之學,不遺餘力。所謂“讀書五十載只認得朱子一生所作何事”,本是自欺欺人之談。而清高宗少慕 朱子之名,晚則自訟不已。此為中國近世思想史上的一大關節,特為拈出。學人只知康熙推崇朱子之學,將其定為官方哲學,殊不知乾隆中年以後,因從理學名臣們 身上看到了理學極為虛偽的一面——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爭權奪利,互相傾軋——轉而憎惡理學。這就是為什麼《總目》敢於將朱子作為攻擊之總目標的原因所在

755

。風氣之變,繫乎一人之愛憎。紀昀輩善於察言觀色,自然心領神會。另外,理學經過三百年的“述朱期”,陳陳相因,了無新意。民間學派也早已開始醞釀轉移學術風氣,理學已開始向樸學轉變。在此關鍵時刻,清高宗公開反朱的立場,無疑大大促進了學術的轉型。

   綜觀《總目》全書,其意圖顯然在打破朱學壁壘。例如清朝冉覲祖撰有《書經詳說》一書,以《蔡傳》為 主,旁引《孔傳》、《孔疏》以及宋元以下諸家之說,引證頗繁,如“六宗”、“三江”等,皆援據諸說,最後以《蔡傳》為主,其有稍異于《傳》之處,多削而不 錄。《總目》對此大加揶揄:“蓋篤守宋學,不肯一字異同者也。”①《周易函書約存》提要云:

   煦研思《易》理,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其持論酌于漢學、宋學之間,與朱子頗有異同。然考《朱子語錄》 有曰:“某作《易本義》,欲將文王卦辭大概略說,至其所以然之故,于孔《彖辭》中發之,如此乃不失文王大意,但未暇整頓爾”云云,是朱子于《本義》蓋欲有 所改定而未能,則後人辨訂,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陸游《渭南集》有《朱氏易傳跋》,曰:“《易》道廣大,非一人所能盡。堅守一家之說,未為得也。元晦尊程 氏至矣,然其為說亦已大異,讀者當自知之。”斯可謂天下之通論矣。②

《總 目》借陸游之口,批評朱學末流“堅守一家之說”。朱子為孔子之後的集大成者,其學說長期居於壟斷地 位。朱子去世之後,理學了無進展,其後學陳陳相因,形成了近三百年的“述朱”時期。明中葉以後,朱學雖受到王陽明的有力挑戰,但並未退出歷史舞台。《總 目》對朱子一家之言的打擊可謂致命之創,程朱理學至此已偃旗息鼓,漸次由中心退居邊緣。

①《總目》卷14,《書經詳說》提要。

②《總目》卷6

756

附錄 四庫館臣別集目錄

  一、已閱部分

于敏中.于文襄手札.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本,1943

于敏中.素餘堂集三十四卷.嘉慶九年刻本

王杰.葆淳閣集二十四卷易說二卷.嘉慶二十年刻本

王太岳.青虛山房集十一卷.光緒十九年定興鹿傳霖刻本

王太岳.青虛山房集十卷.稿本(上圖)

王太岳.青虛山房文集五卷詩集尺牘不分卷.抄本(上圖)

王爾烈.瑤峰集二卷附錄一卷.遼海叢書本,19311934年排印本

  王念孫.丁亥詩抄一卷.道光十四年刻本

  王春煦.延青齋詩抄二卷.1921年鉛印本

  王嘉曾.聞音室詩集四卷.乾隆間刻本

方維甸.勤襄公詩稿遺存二卷.道光十三年刻本

平恕.留春書屋詩集十二卷.道光九年刻本

757

  韋謙恒.傳經堂詩抄十二卷.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5

  永瑢.九思堂詩抄.乾隆間刻本

  永瑆.詒晉齋集八卷.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馮敏昌.小羅浮草堂集詩四十卷文九卷.光緒二十年刻本

  馮培.鶴半巢詩存十五卷附詞館剩稿二卷.嘉慶三年家刻本

  吉夢熊.研經堂文集三卷詩集十三卷.道光十二年刻本

  百齡.守意龕詩集二十八卷.道光二十六年重刻本

  朱珪.知足齋詩集二十卷續集四卷文集六卷進呈稿二卷.嘉慶十年刻本

  朱筠.笥河詩集二十卷文抄三卷.嘉慶九年刻本

  劉汝謨.寄舂吟一卷詞一卷.光緒三年劉宗海刻本

  劉綸.須庵內集十六卷外集八卷.乾隆三十七年用拙堂刻本

  劉墉.劉文清公遺集十七卷.道光六年東武味經書屋刻本

  劉權之.長沙劉文恪公詩集進呈集二卷剩餘詩草二卷續草二卷.光緒五年刻本

  紀昀.紀曉嵐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紀昀.紀曉嵐詩文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孫永清.寶岩堂詩集四卷.道光間刻本

  孫玉庭.延釐堂集.同治十一年刻本

  許兆椿.秋水閣詩集八卷.嘉慶二十一年刻本;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任大椿.子田初集四卷.乾隆間刻本

  莊承籛.古綆齋試帖二卷律賦二卷.乾隆十年刻本

  莊通敏.澹香齋試帖一卷.乾隆十年刻本

  李孜.惜分陰齋詩抄十六卷.嘉慶四年刻本

  李鼎元.師竹齋集十四卷.嘉慶七年刻本

  吳俊.榮性堂文集八卷詩集二十卷.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吳樹萱.霽春堂集十四卷.嘉慶六年刻本

  吳省蘭.聽彝堂偶存稿二十一卷附文字辨訛不分卷.乾隆間刻本

758

  吳錫麒.有正味齋詩集十六卷.嘉慶十三年序刻本

  吳蔚光.執虛詩抄二卷詞抄一卷.光緒二十一年排印本

  吳蔚光.素修堂詩集二十四卷後集六卷.嘉慶十八年刻本

  吳壽昌.虛白齋存稿十四卷.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5

  余集.憶漫庵剩稿不分卷.清刻本

  余集.秋室學古錄六卷歸棹錄一卷憶剩稿一卷.嘉慶間刻本

  邵晉涵.南江詩抄四卷文抄十二卷札記四卷.嘉慶八年至道光十二年刻本

  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聚學軒叢書第五集第八十三冊,貴池劉世珩校刊本

  運昌.存素堂文集四卷續集一卷.嘉慶十二年刻本

  楊揆.桐華吟館詩抄十二卷.嘉慶十二年刻本

  汪昶.柏井集六卷.同治九年刻本

  汪如藻.頌聖詩經進詩稿不分卷.清刻本

  汪如洋.葆沖書屋集四卷外集二卷詩餘一卷.嘉慶刻本

  汪學金.靜厓詩初稿十二卷續稿六卷後稿十二卷井福堂文稿.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沈初.蘭韻堂文集五卷御覽集十二卷經進文稿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3

  沈琨.嘉蔭堂文集三卷.清抄本

  沈琨.嘉蔭堂詩存四卷.嘉慶十八年家刻本

  沈叔埏.頤彩堂文集十六卷.光緒九年刻本

  周煌.海山存稿內集八卷外集十二卷.乾隆五十八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九輯第29

  周永年.先正讀書訣一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12冊第279310

  陳昌圖.南屏山房集二十四卷.乾隆五十六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4

  陳昌齊.賜書堂全集.清刻本

  陸錫熊.寶奎堂文集十二卷篁村詩集十二卷詩餘一卷.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759

  張敦培.蔚秀軒詩存一卷.光緒十四年刻本

  張羲年.啖蔗全集.光緒十九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張塤.竹葉庵文集詩二十四卷詞九卷.乾隆五十一年自刻本

  張九鐔.笙雅堂全集.嘉慶十六年刻本

  鄒炳泰.午風堂全集.嘉慶四年刻本

  鄒炳泰.午風堂叢談.盛宣懷刻本,1911

  金土松.喬羽書巢詩內集六卷外集四卷.嘉慶七年刻本

  金兆燕.國子先生全集.道光二十六年補刻本

  金學詩.播琴堂詩集十二卷.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林澍蕃.南陔草六卷附一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第26

  英廉.夢堂詩稿十五卷.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趙懷玉.亦有生齋詩抄三十二卷.嘉慶二十年刻本

  趙懷玉.亦有生齋文集二十卷.嘉慶道光間刻本

  趙懷玉.亦有生齋全集六十八卷.嘉慶道光間刻本

  饒慶捷.桐陰詩集八卷.1937年鉛印本

  祝德麟.悅親樓詩集三十卷.嘉慶二年姑蘇張遇青刻本

  祖之望.皆山堂詩抄十二卷.嘉慶十七年留香室刻本

  姚頤.雨春軒詩草十卷經進詩一卷.乾隆五十二年刻本

  姚鼐.惜抱軒書錄.清光緒五年(1879)刻本

  姚鼐.惜抱軒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

  洪梧.群玉堂日抄一卷.稿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翁方綱.復初齋詩集七十卷.清抄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翁方綱.復初齋集外文四卷.清魏氏續語堂抄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翁方綱.蘇齋筆記四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9

  翁方綱.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翁方綱.翁氏家事略記.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顧宗泰.月滿樓詩集二十七卷.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760

  顧宗泰.月滿樓文集六卷詩集十卷詞集一卷.乾隆間刻本

  錢棨.湘舲詩稿四卷.嘉慶十四年刻本

  錢栻.適意吟一卷有真意齋遺文一卷.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秦瀛.小峴山人詩集二十六卷文集六卷文續集二卷.

  曹秀先.賜書堂全集.清刻本

  曹文埴.石鼓硯齋詩抄三十二卷試帖二卷文抄二十卷直廬集八卷.嘉慶五年家刻本

  曹錫寶.古雪齋詩八卷.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曹錫寶.古雪齋文一卷.宣統二年鉛印本

  曾燠.賞雨茅屋集二十二卷.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溫汝适.攜雪齋詩抄六卷續一卷文抄三卷.嘉慶刻本

  謝登雋.退滋堂詩抄八卷補遺一卷.道光十一年滋蘭堂刻本

  裘曰修.裘文達公詩集六卷.嘉慶刻本

  裘曰修.裘文達公文集六卷附補遺一卷.乾隆間刻本;嘉慶刻本

  裘曰修.裘文達公全集文集六卷詩集八卷奏議一卷.乾隆間刻本

  鮑之鍾.論山詩抄十五卷.道光詠真堂刻本

  竇光鼐.省吾齋文稿不分卷.道光二年刻本

  竇光鼐.省吾齋古文集十二卷詩賦集十二卷.乾隆刻本

  裴謙.竹溪詩草四卷.嘉慶二十五年澹明堂刻本

  蔡新.緝齋文集八卷首一卷附錄二卷.乾隆五十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29

  蔡廷衡.梁州剩草一卷.光緒五年刻本

  德保.樂賢堂詩抄三卷.乾隆五十三年英和刻本

  潘奕雋.三松堂詩文集三十卷.嘉慶十六年序刻本

  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戴震.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997

  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

761

 二、未見部分

王杰.王偉人集不分卷.清刻本

王中地.六觶軒詩抄八卷

永璇.古訓堂詩.清抄本

馮應榴.踵息齋詩文集.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馮應榴.學語稿.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馮敏昌.馮魚山先生書札.稿本(國家圖書館藏)

關槐.青城山人集十八卷.清刻本

關槐.惜分陰齋詩文集二十卷.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劉躍雲.貽拙齋詩文集.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劉墉.劉文清公家書.抄本(甘肅省圖書館藏)

孫土毅.百一山房詩集八卷.清刻本

孫士毅.百一山房文集十二卷.清刻本

孫辰東.种紙山房詩稿十二卷.道光間刻本

孫希旦.孫敬軒先生遺稿.道光十年刻本

孫希旦.敬軒遺文.玉海樓抄本(溫州圖書館藏)

李堯棟.寫十三經堂詩集.清抄本(常熟文管會藏)

李廷敬.平遠山房詩抄.清刻本

李汪度.寶幢詩抄不分卷.抄本(南京圖書館藏)

李友棠.侯鯖集.乾隆間刻本

楊世綸.尚志堂詩集一卷.咸豐七年刻本

言朝標.孟晉齋詩集四卷.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宋銑.靜永堂詩稿四卷.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周永年.林汲山房遺文不分卷.清抄本

陸費墀.頤齋文稿不分卷.清抄本(國家圖書館藏)

張志楓.古松齋詩抄二卷.出版地、出版時間均不詳

張塤.瘦銅詩覺不分卷.清抄本

谷際岐.采蘭堂詩文稿不分卷.稿本(寧波天一閣藏)

谷際岐.龍華山草一卷彩雲別墅存稿一卷.嘉慶十二年刻本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