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在修訂本前
我這本「修辭析論」,自民國七十年出版以來,受到大學 院校師生和社會讀者的欣賞,採作教材、參考書,因而一再重版,前後已印多次。他們給我許多鼓勵,也告訴我一些瑕疵。他們說這本書的優點是辭格的取捨恰當, 範圍的釐定清楚;尤其是每一條辭例都有深入淺出的分析,名文佳句的妙處剖露無遺,對教學與寫作,方便而有用。缺點是某些章節材料稍嫌冗雜,引申略見枝蔓, 舉例有些重複,標目不夠清楚等。我參照他們的意見,從頭檢討、修訂,充實優點,改進缺點。希望它以更完善的形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為修辭學這門學問盡些 微貢獻。感謝大家的愛護,也感謝文史哲出版社承印這個修訂本。
著者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日
2
自序
我 讀書很雜,經、史、子、集,都涉獵了一些。不過小時讀經書,是父親督導的;後來念詩詞,才是自己志願的;再後來看古典小說,甚至外國翻譯文學名著,更是興 之所至了。父親要我讀經,還須背誦,當時深以為苦;但習慣成自然,等自己念詩詞時,就以能誦為樂了。甚至讀史、讀子、看小說、翻譯等,也能默記一些其中的 名言佳句。因為沉浸典冊,涵泳詩書,不知不覺就走上學文的道路了。由吸收而至發表,自己也執筆寫作。因寫作的需要,又旁及詩話、詞評、文則、析義等書,對 修辭技巧作進一步研究。且讀且記,也頗有收穫。
以後任教專上學校,擔任修辭課程,看了更多有關修辭 的書,對修辭有更廣泛更深入的認識。盱衡眾書,校短量長,就立下自著一本研究修辭專著的意願。首先,我的構想,是這本專著,、不但要有充實的內容,精美的 辭例,讓喜歡鑽研修辭的人有探討的興趣;而且應該藉各種佳例,指出作者的用意,說明創作的原理,使有志寫作的人瞭解修辭的方法,提高作品的水準。為達到這 個目標,就要確定適當的範圍,搜集足夠的辭例,還要分析作法和評論優劣。因此,難事也就來了:先是怎樣擬訂格目
3
, 應該有哪些格目,不要哪些格目?選擇去取,煞費考量。 其次是辭例的搜尋。以前所記誦的名文佳句,用來講課有餘,取作著書不足;而有些記得文句,卻忘了出處;更有些只剩浮光掠影,不省全文。為解決這個問題,書 桌上排滿了書,真像獺祭魚;爬羅剔抉,又如沙裏淘金。再其次是有了辭例,怎樣去分析它。多數辭例,固然意義明確,容易瞭解作者用意:但有少數辭例,意義隱 晦,很難猜透作者匠心,而精微要妙之作,卻正在這些辭例中。為了加上適當的分析,夜半不寐,蹀躞尋思,也是常有的事。又其次是,別人認為平凡的辭例,筆者 卻認為不錯;別人認為有名的辭例,筆者卻認為不好。評優論劣,下筆實難。排比研判,斟酌推敲,常有旬日躊躇的情形。這樣念茲在茲,除教課外,所有時間精 力,灌注在此,經兩年而完稿。再經修飾琢磨,成為本書。
為實現自己的構想,達到預期的目標,本書的要點是, 分上、中、下三篇,每篇章數約略相等。上篇討論意境,中篇討論字句,下篇討論形式。希望在全書結構上,能修短有度,穠纖合宜。每篇各章,先說明格目的意 義,確定明白的界限;再列舉本格辭例而加以分析,辭例文白兼收,分析力求入扣;末後作一評論,主要是在闡優,偶然也有摘劣,但都務期中肯。大致是:說明格 目的文字較少,分析評論的話語較多,旨在探賾發微,有新的發現。例如上篇第一章「譬喻」,對譬喻種類,只約舉數例;多數筆墨,討論如何以已知、具體、酷 似、取近、求新等方法創造佳喻。中篇「析字」章,雖分九個細目,但只簡單撮述;而以兩倍有餘的文字詳論其中借形、借音、牽附三目的優點,並附以「謬衍」的 作法。因它們對修辭功用有輕重之分,故而詳略不同。下篇「回文」章,辭例中,回文句多於回文詩
4
,而分析評論之言尤為詳盡。因一般認為回文詩奇險難能,十分可貴;而筆者從修辭功用看,以為回文句才是正途,回文詩卻是小道,故有厚此薄彼之論。
文學裏,韻文為重要角色;韻文裏,音節為重要條件。本書立,「音節」一章,討論音節在修辭上的功用。用實例說明詩人們如何以聲、韻、調作為修辭的手段,表現他心中的意念。辭例雖多舊詩,但溫故可以知新,對新詩的創作當有幫助。
最後「省略」章,由評省略的得失,附論文章的繁簡。文章有繁所當繁,簡所當簡;也有繁所不當繁,簡所不當簡。如何權衡增損,適得其中,也是作家們可以參考的。
修辭佳例,除少數是社會上原已存在的「天籟」,妙手 偶得之外,大多數是作家們苦心孤詣,自我創造的。但自我創造也必須為讀者所接受,所謂雕琢也要近於自然。如果一味逞奇鬥巧,讀者不能領會,甚至不合語言軌 轍,那就失去修辭的意義了。本書偶有批評名作中不當的字句,以筆者看來,都因雕鏤太過,違反自然的緣故。
寫完本書,略敘筆者對修辭的看法,以作為本書的簡介。學疏識淺,缺誤必多,敬祈方家指教是幸。
中華民國七十年八月
5
寫在修訂本前………………………一
自序…………………………………二
前言…………一
上篇 意境的寫實與理想
第一章 譬喻………………三五
第二章 映襯………………五三
第三章 摹狀……………六七
第四章 示現 八一
第五章 呼告…………九三
第六章 設問……一○七
6
第七章 夸飾………一一九
第八章 擬化………………一三三
第九章 音節………………………一四三
第十章 聯緜…………一五九
中篇 字句的取樸與求新
第十一章 飛白…………一七一
第十二章 引用……………一八五
第十三章 襲改……………一九七
第十四章 借代………………二一三
第十五章 轉品……………………二三三
第十六章 析字………………二四七
第十七章 雙關……………………二六五
第十八章 統一…………………二七九
第十九章 曲繞…………………二九三
第二十章 諱飾……………………三○五
7
第廿一章 倒反…………………三一五
下篇 形式的整齊與變化
第廿二章 對偶……………三二七
第廿三章 排比……………三四一
第廿四章 複疊……………三五三
第廿五章 層遞……………三七三
第廿六章 回文……………三八五
第廿七章 頂真……………三九九
第廿八章 錯綜……………四一五
第廿九章 倒裝……………四三一
第三十章 省略……………四四三
本書參考書目………………四五五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