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維年譜
七○一 武則天大足元年(改元長安元年)
王維一歲。
父王處廉,曾任汾州司馬。原籍太原府祁縣。遷居蒲州。蒲州後改名河東郡,又改河中府。
王維當生於蒲州。字摩詰,當係以後信佛所自取。
母崔氏,博陵人,系出名門,篤信佛教。
兄弟五人,維居長。以下為縉(小維一歲,代宗時任左丞相)、▼糸單▲、絃、紞。至少有妹一人,因《舊唐書‧王縉傳》有「縉又縱弟妹女尼等廣納財賄」語。維集中有〈別弟妹詩二首〉,起句云:「兩妹日成長」,下過此詩極可能為盧象所作混入集中者。但維有〈山中寄諸弟妹〉詩
2
,又〈偶然作六首〉,中云:「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故相信至少有妹一人。
王之渙十四歲,孟浩然十三歲,綦毋潛十歲,祖詠二歲,李白一歲。
七○九 中宗景龍三年
王維九歲。《新唐書》本傳:「九歲知屬辭。」
七一二 睿宗先天元年。
王維十二歲。
杜甫生。宋之問卒。
七一三 玄宗開元元年
王維十三歲。
太平公主謀廢玄宗,事敗,帝誅公主及其黨羽。
禪宗六祖慧能卒。
七一五 開元三年
王維十五歲。約於本年前後丁父憂。離蒲州往長安,可能係入太學攻讀。(參閱本書〈王維十五離鄉乃入大學試探〉)
3
有詩〈題友人雲母障子〉、〈過秦皇墓〉。
七一六 開元四年
王維十六歲。在太學。可能曾至洛陽,結識祖詠、祖六自虛等人。
有詩〈洛陽女兒行〉。
七一七 開元五年
王維十七歲。在太學。太學中多權貴子弟,這是我們相信王維接近上流社會、結識權貴的管道。
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一八 開元六年
王維十八歲。在大學。
有詩〈哭祖六自虛〉。詩中謂「永去長安道」,知詩作於長安。謂「念昔同攜手」,知至少在洛陽時已締 交。謂「羸疾至中年」,知較為年長,也許要大到十歲左右。謂「南山俱隱逸,東洛類神仙」、「滿地傳都賦,傾朝看藥船」,則知反映道家思想,而王維青少年時 期,應因接受祖自虛輩朋友之引領,接近道家信仰。二十六歲辭官隱於嵩山修道,不為無因。
4
七一九 開元七年
王維十九歲。京兆府試舉解頭。
有應舉詩〈賦得清如玉壺冰〉,另有〈桃源行〉、〈李陵詠〉。
七二○ 開元八年
王維二十歲。近人推斷維本年曾考進士落第。此說雖係推想有此可能,並無確據,但以王維積極尋求仕進的態度來衡量,有資格參試,定不會放棄。故此說可信。
有〈息夫人〉詩。
七二一 開元九年
王維二十一歲,進士及第。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大誤。
《舊唐書》本傳:「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新唐書》本傳:「開元初,擢進士」。
受任太樂署太樂丞,官位從八品下。
七二二 開元十年
王維二十二歲。《舊唐書》本傳:「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當在此頃。
秋,「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貶濟州司倉參軍。一說,被貶是因與王公權貴交遊,犯玄宗之諱
5
,成為「整風」下之犧牲品,或有可能。
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此詩首云:「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自當作於被貶以前。
七二三 開元十一年
王維二十三歲。在濟州任司倉參軍。
有〈被出濟州〉詩。
七二四 開元十二年
王維二十四歲。在濟州。
祖詠進士及第。《唐詩紀事》載其昔年應試詩〈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僅四句,或問其故,曰:「意盡」。可稱落第名作。
七二五 開元十三年
王維二十五歲
裴耀卿當時任濟州刺史,治蝗禍,搶修黃河決堤,為愛民的好官。以後也可能因裴推薦王維給張九齡,王維才得再列朝班。裴歷任戶部侍郎、京兆尹、左丞相。天寶二年卒後,王維曾為之撰〈裴僕射濟州遺愛碑〉,述其美政盛德。文中說:「維也不才,嘗備官屬,公之行事
6
,豈不然乎?維實知之,維能言之。」故維雖貶濟州,能結識裴耀卿,並得到指引照顧,還算是幸運的。
有〈濟州過趙叟家宴〉詩。
七二六 開元十四年
王維二十六歲。下半年辭官隱於嵩山。
祖詠來訪。有〈喜祖三至留宿〉、〈濟州官舍贈祖三〉詩。
七二七 開元十五年
王維二十七歲。
約在本年前後結識了擅長丹青的張諲。維稱諲「吾弟」,可見年歲小於王維。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諲,永嘉人。初隱少室下,閉門修肄,志甚勤苦,不及聲利。後應舉,官至刑部員外郎。明易象,善草隸,兼畫山水。詩格高古。與李頎友善,事王維如兄,皆為 詩酒、丹青之契。」王維與張諲在詩、畫、道三方面志同道合,趣味相投。今集中(趙箋)卷二有〈戲贈張五弟諲〉詩三首,其二云:「閉門二室下,隱居十餘年」 之語,卷八有〈送張諲歸宣城〉,卷六有〈故人張諲工詩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卷四有〈送張五歸山〉,中云:「幾回同攜手,一朝先拂 衣。」可見友情深厚。莊申
7
《王 維研究》(上)考述二人交遊事蹟甚詳。我因而推想,王維有可能在濟州尚未辭官時,已結識張諲,受其 影響,選擇嵩山修道,並由張諲介紹,認識道教方面人物。王維是認為從政與道修不相違背的人,張諲以後應舉為官,也極可能是受到王維的影響。二人思想才藝交 流互動,可以想見。
〈歸嵩山作〉或成於本年。
七二八 開元十六年
王維二十八歲。隱於嵩山。
莊申〈王維年表〉謂天寶三年維「隱於淇上」。陳鐵民〈王維年譜〉疑開元十五年曾官淇上,十六年棄官 隱於淇上。王維〈淇上即事田園〉確實說了「屏居淇水上」的話,可能確曾隱居一段時間。淇水在河南北部,離長安不遠,故二十歲以後,或有隱居淇上之時。至官 於淇上,尚難證實。
七二九 開元十七年
王維二十九歲,返長安閒居。
孟浩然於去歲冬至京師,應試落第,時年四十。二人訂交或在本年。王維為孟「寫真」,自有可能。而《新唐書》浩然傳所稱「維私邀入內署」云云,以及二人有詩互贈,當係多年後浩然再入京師時事
8
,因本年王、孟二人均甚落魄也。
七三○ 開元十八年
王維三十歲。在長安賦閒。
拜薦福寺頓教道光禪師學禪。道光禪師於開元二十七年圓寂,維撰〈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中云:「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故拜師約在本年。又,張說卒於本年。
七三一 開元十九年
王維三十一歲。賦閒長安。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語見《舊唐書》本傳。維卒年六十一歲,故妻子約卒於本年。其妻姓氏無考,亦未留有子女。因維卒前不到一年,有〈責躬薦弟表〉上給肅宗,中稱「闃然孤獨,迥無子孫。」
七三四 開元二十二年
王維三十四歲。賦閒長安、洛陽一帶,頭尾已約六年之久,其目的自然是有所活動,待機出仕。洛陽地近嵩山隱居之處,故不時返居嵩山,自屬可能。又若曾隱居淇上,則地近長安,來往亦甚便利。
本年五月張九齡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中書令,王維獻〈上張令公〉詩自薦
9
。舊說以為張說,在張九齡之前任中書令者,但以獻詩張九齡之可能性較大,說見次年條下。
七三五 開元二十三年
王維三十五歲。
得張九齡引薦,擢為右拾遺。從八品上。張九齡為正人君子,亦為文壇領袖。一時文士俊彥,如韋陟、孫 逖、包融、皇甫冉、李泌、盧象均蒙賞拔。王維應是上詩於先,本年授官,又有〈獻始興公〉詩於後(原註:時拜右拾遺),以示感激。兩年後張九齡因薦引了上書 忤旨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受到牽連,左授荊州長史,王維有〈寄荊州張丞相〉詩,表示了思念舊恩,願同進退之意。張九齡是大詩人,故王維一貫的賦詩明志。稍後張 九齡有〈答王維〉詩:「荊門憐野雁,湘水斷飛鴻。知己如相憶,南湖一片風。」裴耀卿此時在朝任侍中之職,對王維的復職相信也有所助力。
七三六 開元二十四年
王維三十六歲。
再朝列班,或在洛陽,或在長安,開始寫一些應制、應教的作品。當時的官場豪門子弟,很可能有些與王維在太學時期便已結識的,此時均已做著不小的官,如「五韋」:韋陟、韋斌是韋安石(睿宗時丞相)之子
10
;韋孚、韋恒、韋濟是韋嗣立(中宗時兵部尚書)之子,加上先後曾中進士的崔顥、盧象、祖詠、李頎、綦毋潛等人,詩酒唱和,王維生活愉快。
〈同盧拾遺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韋給事山居〉、〈韋侍郎山居〉等詩或作於此年。
七三七 開元二十五年
王維三十七歲。
是年暮春三月,與太師、左右丞相等當朝權貴讌集於逍遙谷,王維的官位最小,但受命效王羲之寫蘭亭集 序之事,寫了〈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谷讌集序〉,文末維稱「蓋不獲命,豈曰能賢」,其實得意已極。四月間張九齡罷相,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維 有〈寄荊州張丞相〉詩示意。張一失勢,無其他背景的羽翼如樹倒猢猻散,陸續調職離京。王維也在這年秋天,調監察御史(正八品上),監察塞上,並留任河西節 度判官。
有〈使至塞上〉、〈出塞作〉、〈涼州郊外遊望〉等作。
七三八 開元二十六年
王維三十八歲。
崔希逸本年中調任河南尹,維約於本年底或明年初,返長安仍任監察御史。
有〈涼州賽神〉、〈雙黃鵠歌送別〉等作。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