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August 31, 2008

51

。《浙江書目》云,此書分內外篇,雜論冠、婚、喪、祭諸禮,皆與門人問答之語。今觀此上、下卷,不著內、外篇之目,上卷則冠禮至祭禮,下卷則喪禮,而附以呂氏家祭諸儀。既無內、外之目,未可遽以《經義考》所載“內外篇”之名實之,應以《涇野禮問》二卷存目。真按:經義考之失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 真按:翁方綱與經義考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三”著錄。

四禮輯宜(10/876

  謹按:《四禮輯宜》一卷,明嵩陽馬從聘編。從聘字起莘。此書無序文及撰輯年月,分冠、婚,喪、祭四者之禮,多述文公《家禮》,意在酌其隨宜可行者,蓋《家禮》之略節耳。但存其目可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三”著錄《四禮輯》一卷。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今日四庫全書總目不同的地方-書名不同例!

明四禮集說(11/953

  謹按:《明四禮集說》八卷,明東魯韓承祚輯。前有萬歷四十年承祚自序,大約宗朱子《文公家禮》,而參以《明會典》,冠、婚、喪、祭以次,分條雜述前人之議,而圖說、儀注、祝文等因類附焉。有明一代所用禮制可因以備考。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三”著錄。

春秋類

春秋世族譜(12/1045

  謹按:《春秋世族譜》一卷,國朝泰州陳厚耀著。自昔杜預有《春秋世譜》之作,其書七卷,而隋、唐書目《春秋大夫世族譜》十三卷,顧啟期撰

52

, 《唐志》作十一卷,或又以為即杜預撰,蓋杜書之佚久矣。近時顧棟高作《春秋大事表》,始著列國爵姓、列國姓氏、卿大夫世系諸篇,詳哉其言之矣。厚耀是編, 先周而後列國,每國先列世次圖,次以世系之可考者,再次以世系之未詳者,附諸小國於後,大意與棟高所編相似,而間有棟高所未及者,要之與《大事表》可以參 互考證,治經者所必資也。前有厚耀自序。書成於康熙五十六年。應鈔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四”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春秋長集證(9/715真按:此應乃編校者回改者.然前亦有作歷而不回改者,豈其例耶!

  謹按:《春秋長曆集證》四冊,國朝陳厚耀著。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康熙丙戌進士,由蘇州府教授改中書舍人,授翰林院編修,陞左諭德,以病乞歸。厚耀自為諸生,經史外諳悉九章算法、西學算數,大學士李光地薦試,得監修算法,因於書局博覽一行、姜、郭諸家而成是書。真按:疑有誤!-何謂一行? 自 杜預《春秋經傳長曆》其書久佚,惟序僅存。其後宋曾元忠有《春秋曆法》,其書亦不傳。惟元趙汸《春秋屬辭》第一百三十一條內,載杜氏《長曆》及唐《大衍 曆》日月異同,與合朔、日食經傳不同之處,是書皆逐年錄入,以備參攷。厚耀之言曰:“杜氏《長曆》久失傳,而《唐書》大衍曆亦未載春秋曆考,不知趙氏何所 本,豈別有所據耶。”據此言則厚耀亦不能悉杜曆與《大衍曆》出入之由,真按:一語定江山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而 惟據諸書所載以互證之耳。大局分三部,曰“曆證”、曰“曆編”、曰“曆存”,蔀章橫圖,以次列焉。蓋杜預《長曆》當唐孔穎達之時猶存於世。近日無錫顧棟高 《春秋大事表》云:“杜元凱《長曆》散見注疏內共百餘條,及閱趙東山《春秋屬辭》,列《大衍曆》與《長曆》錯互,內有《長曆》云云,與疏中所載不同,知另 有《長曆》一書,東山時猶得見此本而今無之。今欲訂定二千年以前之曆日,先之以元凱,申之以東山,兩先生俱終身殫力於《春秋》,決當無誤

53

。” 觀棟高此言,則厚耀是編之錄入趙汸諸條,意正相合,至其前後兩著引趙氏語則是偶然複出。而趙汸在元明之交,此目為宋人者,誤矣。若杜預原序既載入“曆編” 之後,則亦宜如棟高《長曆拾遺》,以疏中諸條總附於此較為分明耳。然棟高《朔閏表序》云:“余懷此志六七年,苦無端緒,聞泰興曙峰陳先生有書六卷,屢郵書 求其令嗣而不獲。”是棟高固未見厚耀此編,而其用意精審相等,雖中間小有參差,而正堪參證,皆近日經學家最密實之書。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棟高書尚有刊本,而此僅鈔本,又失其原編卷次。據厚耀自序《春秋世族譜》,謂於史館成《長曆》六卷,則應以六卷著於錄。而古曆法與蔀章橫圖,殊覺多少不均,蓋是書未經作者手付刊本故耳。應刊刻以裨經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四”著錄《春秋長歷》十卷。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春秋道統(12/1046

   謹按:《春秋道統》鈔本八冊,分上、下二卷。前有宋乾道八年晉江傅伯成序,稱是 元祐間春秋博士劉絢質夫著。考絢之書,《文獻通考》作十二卷,《玉海》作五卷,但《書錄解題》止作劉絢《春秋傳》而無“道統”二字之名,陳振孫稱其“所解 明正簡切”者也,乃此鈔本則並無解經之語,止鈔撮《左氏傳》,間及《公》、《穀》、《國語》,及略採諸家一二條而已,且不特《左氏傳》文有刪節,即經之正 文亦止節載其一二字,如近來坊本標題之式,此豈復成宋人之經說哉。且前序中舉後儒之有功於《春秋》者,以杜預、林堯叟並稱,又以“何休學”三字為人名,不 知“學”字乃箋傳之書名也。真按:淺陋如此! 林堯叟是南宋末人,傅伯成此序在南宋初年,尚未見其書,何由稱之?而且“杜林合註”是明末坊間所合刻,傅伯成又何由而以“杜林”並稱乎

54

。傅伯成,泉州人,慶元初為太府丞,寶慶初加龍圖閣學士。此序既曰“乾道八年壬辰”,則是時伯成方舉進士,何得有此官職?此本訛謬種種,非僅卷數不合而已。不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一”著錄不著撰人名氏《春秋道統》二卷。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春秋左傳典略(13/1150

  謹按:《春秋左傳典略》十二卷,明陳許廷著。許廷字靈茂,海鹽儒學生。以薦授兵部司務,移疾歸。博物洽聞,有《蘇庵集》。其撰《漢書雋》自敍云:“山谷詢人曰:《左傳》、《前漢》讀得徹否?又曰:須讀《左傳》、《前漢》精熟,其佳句善字皆當經心。真按:黃庭堅的創作方法論 真按:黃庭堅的讀書方法 廷 曩箋《左典》,有靦詅符。”“詅符”者,見《顏氏家訓》,江南所謂“詅癡符”者是也。朱彝尊稱許廷枕藉《漢書》,熟精《文選》,而其實許廷讀《漢書》之 方,乃尤在上通《左氏》,此書其職志矣。每一公之傳摘若干條,殫思抽祕,間或旁証它書,蓋奄有三《禮》之博奧,荀、揚之詭異,顧起元之《說略》、楊慎之 《丹鉛》未之能或先也。其補《九夏》之詞,則猶可與元結、皮日休之倫頡頏其間。此《左傳》之支裔,不復可以說經之正式繩之矣。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一”著錄。

春秋惜陰錄(12/1004

  謹按:《春秋惜陰錄》八卷,國朝江陰徐世沐著。此則又題其前曰“竊訂”。“竊”之一字見於《孟子》“王者熄”章,真按:後若跡迹不復出校. 後人何敢復用此字以解經哉。然此人之文理,蓋不止此一處而已。自襄公二十二年以後,每年皆附載孔子事。或存其目。

55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二”著錄。

春秋義疏(11/965

  謹按:《春秋義疏》一冊,不分卷數,不著編撰年月,題曰“丹陽蔣家駒千里氏彙輯”。其書採輯諸家之說而以己意貫之,亦不盡宗胡《傳》,而上下旁側又多添注,是家塾鈔本草稿也。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二”著錄。

或庵評公穀(11/937

   謹按:《或庵評公穀》二冊,不分卷數,國朝王源著,源字崑繩,號或庵,大興人, 流寓江淮,舉康熙癸酉順天鄉試。所評《文章練要》,以《左氏傳》為六宗之首,以《公》、《穀》為百家之首,又曰:《公》、《穀》,《左氏》之支流也。諸家 自《孟》、《莊》而後皆未及評,評者祇《公》、《穀》而已。《公羊》、《穀梁》二傳本以詁經,學者惟當審其於聖經筆削同異合離之所以然,不當僅以文字目 之,況此又選而加評,其去坊本雜選者無幾。真按:翁方綱的春秋學 真按:翁方綱的經學 或僅存其目可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二”著錄《或庵評春秋三傳》不分卷。

春秋剩義(2/71

  謹按:《春秋剩義》上下二卷,國朝宜黃應麟著。亦摘經文標題而爲之說。皆就所見一端言之,故以“剩義”名。前有自序。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二”著錄。

56

春秋經傳類求(9/714

  謹按:《春秋經傳類求》十二卷,國朝常熟孫從添、長洲過臨汾同輯。凡百二十類,每類前列書法,後載事類,前綱後目,前經後傳。其自述謂本於蘇軾云“《春秋》當以類求”一語,故其卷前列《春秋諸國圖說》一篇亦取之蘇軾《指掌圖》,而不知《指掌圖》乃後人贗作,非軾書也。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存目二”著錄。

左氏始末(12/1047

   謹按:《左氏始末》十二卷,明唐順之編。順之著述自《荊川集》外,如《文》、 《武》、《稗編》等書皆留心實用之學,此所編《左氏始末》亦見其融會古事。前無序,有目,蓋其門人輩重為編校者也。事以人系,人以類分,白王后以至名臣, 各有條貫矣。惟第十二卷之“禮樂”、“方技”二門,則左氏所記之事本皆按年分敍,於諸典禮初無始末之可言,而“方技”特其一端,亦不須以始末系之。若宋程 公說《春秋分紀》、元吳澄《春秋纂言》,及近日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所列條目,庶為該悉,然又皆不專左氏之傳也。今既專以左氏之文自分頭緒,自不能求其諸 類咸具,而如順之是書,亦足為讀《左》者貫穿之一助耳。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左逸短長合刻(12/1048

  〔謹按〕:《左逸短長合刻》一冊,偽撰《左傳》逸文三則、《戰國策》逸文三則,前題云“延陵蔣謹手次,子世枋重訂”。真按:蔣世枋 前有世枋序,題云“壬申己月叔方子題”。其文則一手所偽造者,無足深論。不存其目可耳。

57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五經總義類

四如講稿(6/483

   謹按:《四如講稿》六卷,宋黃仲元著。仲元字善甫,莆田人。咸淳七年進士,官國 子監簿。宋亡,更名曰淵。《福建通志》暨《莆田縣志》載是書皆作《四書講稿》,實則所講兼及諸經,不止四書也。此本出其裔孫家藏,至嘉靖二十五年始鏤於 板,而已殘闕不全矣。然其中實有發先儒所未發者。朱彝尊《經義考》亦未載其目。真按:經義考漏收之書 今雖印本僅存,而中間已有字句漫漶處,其邊縫“某經字”則刻板者所為,參差錯出,非刻書之體,而目錄摘出“某經”自不可少。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應刊刻以備宋人經說。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六經奧論(13/1149

  謹按:《六經奧論》六卷,前題曰“鄭樵漁仲著”。昔秀水朱彝尊跋是書云:“世傳《六經奧論》六卷,成化中盱江危邦輔藏本,黎溫序而行之,云是鄭漁仲所著,荊川唐氏輯《稗編》從之。今觀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真按:朱彝尊的辨偽學 漁 仲嘗上書曰:‘十年為經旨之學,以其所得者作《書考》,作《書辨譌》,作《詩傳》,作《詩辨妄》,作《春秋考》,作《諸經序》,作《刊謬正俗跋》;五六年 為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之學,所得者作《春秋列國圖》,作《爾雅注》,作《詩名物志》。’而《奧論》曾未之及,則非漁仲所著審矣。真按:朱彝尊的辨偽學 ”彝尊之跋,第據其所上書無此書名,斷爲非樵作,此猶不足以定之。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真按:朱彝尊的辨偽學 今觀其論《詩》卷內引晦庵說《詩》一條,考《宋史》樵本傳,卒於高宗幸建康之歲,又有“請修金正隆官制,并料舍人必自敗”之語

58

。高宗幸建康在紹興三十二年,采石之役正在三十一年,則樵之卒在三十二年壬午,真按:鄭樵之生卒 旁批:年五十九,樵之生在崇寧三年甲申。其時朱子已三十三歲矣,然朱子《詩傳》之成在淳熙四年,真按:詩集傳成書時間 而晦庵之號則始於淳熙二年,真按:朱熹號晦庵之始 樵不得預稱之。至於論《書》卷內則有“朱文公語錄”云云,竟稱朱子之謚,則其為後人贗作無疑。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嘉興曹氏輯《學海類編》,曾摘此內《論禮》一卷,目曰《禮經奧旨》,應歸併入此六卷內。以《六經奧論》不知作者,存其目可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九經辨字瀆蒙(6/439

   謹按:《九經辨字瀆蒙》十二卷,歸安沈炳震輯。無序例年月。通校九經中重文、衍 字、傳訛等條而分類記之,以便童蒙習覽者。其中當分別觀之。如第一卷“重文”、第二卷“無重文”,此則讀經者自知之;第三卷“傳譌”,亦皆傳注所已具;第 六卷“通借”、第十二卷“注解傳述人”,又皆人所習見習知,無庸摘出者。惟第四卷、第五卷之“傳異”,以石經及諸本同異之字與《注疏》本相校,彙於一處, 可資考核;第七至第九卷之“異讀”,亦可與此相參証。此五卷者,尚為經學有用之書。或因此而全鈔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古微書(6/444

  謹按:《古微書》六冊,明孫瑴輯。瑴字子雙,華容人,自號賁居子。按其書前有序例,自稱家世藏書,稍有異本,輒從羲、頡以降,訖於陳、隋,釐為四部:一曰“刪微”,周末圖緯諸書也;二曰“焚微”,秦前諸書也;三曰“綫微”,漢晉間箋疏諸書也;四曰“闕微”,

59

上古之書也。大約多從《十三經註疏》及廿一史志內摘取為之者,每卷附以己說。前無總目,不著全書卷數。此六冊則止“刪微”三十六卷,自《尚書緯》至《河洛緯》各種,乃其四部中之一部,而《浙江進書總目》直云“《古微書》三十六卷”,誤也。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蓋于各省進呈書目先有寓目也. 卷次既不全,自不能遽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著錄。真按:擬不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山草堂談經(9/718

  謹按:《山草堂談經》九卷,明郝敬著。敬字仲輿,京山人。萬歷己丑進士,歷官行人司副。真批:前未詳仕里,此反詳. 此書一名《經解緒言》。敬所著《九經解》凡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七萬言,此則撮其大要,先為《緒言》九卷刊行者也。前有敬之師李維楨序,敬又自作題辭。每經為若干條,朱彝尊謂其難經伉伉真按:詞:伉1 kn ㄎㄤˋ〕〔《廣韻》苦浪切,去宕,溪。〕1.匹敵;相當。《戰國策‧趙策三》:“今君不能與 文信侯 相伉以權,而責 文信侯 少禮,臣竊為君不取也。”《穀梁傳‧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 曹伯 失正矣。”2.擔當,承當。《呂氏春秋‧士節》:“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今 晏子 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 高誘 注:“伉,當也。”3.高貌。《詩‧大雅‧綿》:“迺立皋門,皋門有伉。” 傳:“伉,高貌。”4.指高。 沈括 《池州新作鼓角門記》:“凡郡邑之府門必為崇堙伉石。”5.強大;強壯。《韓非子‧亡徵》:“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參見“ 伉健 ”。6.驕縱;驕佚。《穀梁傳‧桓公十八年》:“ 之會,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稱數也。” 范寧 注:“ 之會,夫人驕伉,不可言及,故舍而弗數。” 荀悅 《申鑒‧政體》:“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劬,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7.謂致於極點。《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將脩志意,正身行,伉隆高,致忠信,期文理。”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三》:“伉者極也……伉、致、期皆極也。伉隆高,猶言致隆高。《仲尼篇》曰:‘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王制篇》曰:‘致隆高,綦文理。’皆其證矣。”8.高尚。參見“ 伉行 ”。9.通“ ”。抵擋;抵抗。《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 ﹞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吳師道 補正:“伉、抗古字通。”《後漢書‧仲長統傳》:“角知者皆窮,角力者皆負,形不堪復伉,埶不足復校,乃始羈首係頸,就我之銜紲耳。”10.姓。 伉喜 。見《姓解》卷一引《風俗通》。伉2 〔n ㄍㄤ〕〔《集韻》居郎切,平唐,見。〕質直;剛直。 揚雄 《法言‧吾子》:“或問:‘君子尚辭乎?’曰:‘君子事之為尚。事勝辭則伉,辭勝事則賦。’”《隸釋‧漢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 楗為 武陽 楊君 ,厥字 孟文 ,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議駮,君遂執爭。”《宋史‧唐介傳》:“ 為人簡伉,以敢言見憚…… 神宗 謂其先朝遺直,故大用之。” 真按:詞:【伉2伉】剛直貌。《藝文類聚》卷四九引 華嶠 《後漢書》:“ 劉愷 為太常,論議常引正大義,諸儒為之語曰:‘難經伉伉 劉太常 。’”伉2 〔n ㄍㄤ〕 蓋所議未盡平允,而此可見其概云。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存目”著錄《談經》九卷。

拙存堂經質(4/289

   謹按:《拙存堂經質》二冊,不分卷數,明冒起宗著,起宗字宗起,如臯人。崇禎戊 辰進士,官山東按察僉事,遷湖廣布政參議。有《拙存堂集》。此與所著《史拈》皆題云“拙存堂逸稿”,蓋皆其集外之文也。《經質》凡九十六篇,諸經分條以質 師析疑,故名“經質”。中所論晰頗有關於經義,而朱彝尊《經義考》不載,真按:經義考漏收之書 蓋其書流傳甚少。應鈔錄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存目”著錄《拙存堂經質》二卷。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60

十三經字辨(9/717

   謹按:《十三經字辨》八卷,國朝南通州陳鶴齡著。先是,鶴齡著有《五經四書字 辨》,此其自為補訂成書者。前列“校畫”一卷,既不按今《字彙》諸書之部分,亦不依《說文》、《玉篇》之部分,其所收字亦有應收不收者。且既以“十三經” 為書名,自應於每一字下就諸經之文分別詳說,今則仍是《字彙》諸書之式,無取乎“十三經”之目矣。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學 其所列經目亦少《孝經》一種,豈以《孝經》中竟無可辨之字乎。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五經總義類存目”著錄《十三經字辨》不分卷。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經書言學指要(14/1266

  謹按:《經書言學指要》一卷,國朝江陰楊名時著。前後止二條六頁,而有注、有評。前有自序,謂“於學術原本標揭數言,以見大意”,非著為一書也。或酌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擬存目而未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四書類

論語筆解(8/658

   謹按:《論語筆解》上、下二卷,唐韓愈著。韓子《論語注》十卷今已不傳,此《筆 解》則《通志》作“二卷”,許勃序作“十卷”,《中興書目》作“二十卷”。宋慶元中建安魏仲舉刻《昌黎集五百家注》本附以是書,亦作“十卷”,今所傳《五 百家注》本或併此遺之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云,今本乃王存序。王存,宋人,曾刻此書於會稽郡齋,即所謂“錢塘江氏家藏本”也。然此刻本前無王存序,有祕 書丞許勃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