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ugust 26, 2008

121

  以上六事足以證明,四庫進呈本在《四庫全書》修成後一直存放在翰林院,其中原計劃發還的私人進呈書並未發還。

  至於在庚子事變中翰林院藏書被燬情形,當時英國使館人員威爾在《庚子使館被圍記》中這樣描述:「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池及井中真按:四庫全書纂修研究有引,然作龍式池及井中! 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有綢面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其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寶貴之書如此之多,皆在平時所決不能見者,心不能忍,皆欲揀選抱歸。自火光中覓一路,抱之而奔。」﹝37﹞翰林院在東交民巷,與使館區接近,威爾所記得於目睹,最為可信。

  當時侵略者揀選的多是裝潢精麗的《永樂大典》等書,對那些民間獻來的普通裝潢的書籍並不知道其價值所在,因而絕大部分被燬。所謂「龍式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之語,正與桂芬所述「典籍盡投諸溷」相印證,其慘狀可堪回首!四庫存目書進呈本之厄運如此。真批:所以說集中保管就好麼?現今明清檔案均然也。還是藏富天下為是。然若原本真本徒只孤本者,則難免矣,不及時而為複製、廣流傳,更待何日耶!

五、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的殘餘

  四庫存目書進呈本之得以傳至今日者,為數甚少,這少量殘餘之物大抵通過這樣三種渠道從翰林院出來。真批:可見真是凡事陰陽,無有盜者,又寧焉存.然則得之于手段之不正者,亦可安矣! 一是公開發還,有記載的只有乾隆四十年發還兩淮三百種,其中馬裕呈本一百五十六種,總商江廣達等購進者一百四十五種。二是乾隆中修《四庫全書》當中及完成之後

37﹞ 轉引自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排印《古代要籍概述》本。

122

,直到八國聯軍侵略北京,這一百二十多年間,被有機會進入翰林院的人們「抵換盜竊」出來的。三是庚子兵燹燼餘之書,流落市肆,被公私藏書者收購的。

  近七八年來,我從事《四庫存目標注》工作,真批:此書愚甫購得之也.尚在明目書社台北店,還未領取,不意今日有台大門口砍傷案,乃愚往借書且領書時,或常經之途也.(近因貪喫台大便當,多由公館後門入,而于新生側門出以嚮明目,則罕至矣) 又參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輯印工作,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四庫存目之書的傳本,尤其是四庫存目書進呈本,見到一百多種。又通過王重民先生《中國善本書提要》了解到原北平圖書館有27種存目書進呈本,現存台北,但大陸的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保存了全套膠卷,可以查閱。中央圖書館現已知的存目書進呈本有29種,有的來台時看到了,還有的是友人代查或從書目上知道的。出於客觀上的困難,這些還不全面。總計迄今所見所知存目書進呈本194種,分布在26家收藏單位。(余另撰有《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知見錄》詳記之)其中北京圖書館現藏61種,原北平圖書館27種現存台北故宮,上海圖書館15種,南京圖書館11種,中央圖書館29種,北大5種,浙江省圖、清華各4種,吉林大學、揚州市圖、美國會圖各3種,中科院圖書館、人民大學、西安市文管會、鎮江博物館、杭州市圖、山東省圖各2種,天津市圖、無錫市圖、青島博物館、中山圖書館、江西省圖、天一閣、瑞安玉海樓、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各1種。另有8種近人所見而不知今藏何處。

  這194種四庫存目書進呈本包括影宋鈔本2種、稿本5種、明刻本67種、明鈔本39種、影明鈔本1種、清刻本8種、清鈔本54種、明活字本1種、康熙活字本1種、舊鈔本16種。

  這些進呈本,除北大藏《晏元獻公類要》、原北平圖書館藏《九朝談纂》是據四庫館籤條和館臣校筆判斷外,真按:當作簽條,蓋繁簡錯亂者. 其餘都是依據第一葉「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和面頁進書木記判定的

123

。其中面頁有木記的只有85種。北京圖書館的冀淑英老師告訴我,「翰林院印」有假的。真按:摘要 冀老師的話是有根據的。但我現在還沒有能力和條件進行鑒別,只能留待今後去辦。

  只有翰林院印的107種進呈本,當然可以參照《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採進書目》以及原書上的印章來推測它們係哪一家所進呈。但結論不可靠。例如四庫館纂修官周永年,是山東濟南人,家藏書豐富,真按:當作裡,又是繁簡字錯亂者. 當時曾以個人名義獻書,有33種以「編修周永年家藏本」的名義收入《四庫全書總目》﹝38﹞。但山東巡撫採進的清初鈔本《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元范脝撰)面 頁有「乾隆三十□年□月山東巡撫徐績送到范德機□□計書三□」進書木記,而卷內鈐有「借書園印」、「周永年印」、「林汲山房」等印,都是周永年藏書章。但 進呈的名義是山東巡撫徐績,《四庫全書總目》亦注「山東巡撫採進本」,不注「編修周永年家藏本」。如果面頁佚去,我們據印章定為編修周永年進呈本,就不妥 當。再如四庫館臣勵守謙進呈的書有不少是黃叔琳舊藏,有「北平黃氏萬卷樓圖書」印記。同時左副都御史黃登賢進呈圖書299種之多,黃登賢是黃叔琳的兒子,真按:黃叔琳傳記資料 真按:黃登賢與黃叔琳 所獻圖書為前代故物,亦鈐「北平黃氏萬卷樓圖書」印記。如果佚去面頁進呈木記,據藏書章判定進呈者,就會出現偏差。傅增湘曾收得清徐岳《見聞錄》,乾隆十七年刻本,作一跋云:「此帙鈐有北平黃氏萬卷樓印記,又有翰林院大官印,是此書亦經黃叔琳進入四庫館。」﹝39﹞按:黃叔琳已於乾隆二十一年去世

38﹞ 其中著錄4種,存目29種。見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262頁, 1937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出版,商務印書館發行。

39﹞ 《藏園群書題記》461頁,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傅熹年整理本。

124

,不可能在乾隆三十八年獻書。這部書佚去面頁。《四庫總目》據英廉進呈本存目,《四庫採進書目》未記此書。真按:此書愚尚未OCR完,待蕆事則再查檢.目前則未查有徐岳之見聞錄一種也.○今案愚所製吳慰祖四庫採進書目文本確無清人徐岳與其所著見聞錄也.(含徐嶽、見聞録之檢索)民國九十七年八月廿六日。 則黃登賢、勵守謙都有可能進呈此書,僅據北平黃氏印定為黃氏所獻,理由是不充足的。

  出於以上原因,我們只據有進呈木記的85種書分析一下它們的進呈者。85種當中,兩淮鹽政李質穎進呈本20種,浙江范懋柱天一閣進呈本13種,浙江汪啟淑7種、吳玉墀6種,浙江鮑士恭、兩淮馬裕各5種,浙江巡撫三寶4種,編修勵守謙浙江汪汝瑮、衍聖公孔昭煥各3種,江蘇周厚堉及山東巡撫、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各2種,其餘都保、黃登賢、于敏中、紀昀、鄭仲夔、孫仰曾、周永年、蔣曾瑩、安徽巡撫各1種。

  兩淮呈本26(鹽政李質穎20、馬裕5、鄭仲夔1,數量較多,應當是由於乾隆四十年曾公開發還三百種。當然有些面頁木記佚去,無法確認進呈人,三百種發還書留存至今的遠不止26種。

  這194種 進呈本,有不少鈐蓋私人藏書章者,其中有進呈時已鈐蓋者,如朱彝尊、汲古閣、吳焯及北平黃氏等印記。但有些印記是乾隆以後收藏者鈐蓋的。例如鈐法式善印者 七種,翁同龢印者四種,錢桂森印者八種,盛昱、繆荃孫印者各二種,阮元、秦恩復、袁芳瑛、何元錫、于昌進印者各一種,丁丙印者五種,就其時代而論,大抵都 在清朝中後期。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曾在翰林院供職。

  法式善在乾隆後期至嘉慶前期,長期供職翰林院,作庶吉士、檢討、司業、編修、侍講、侍讀、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纂《皇清文穎》、《全唐文》等。他收藏的四庫進呈本鈐有「詩龕書畫印」、「詩裏求人龕中取友我褱如何王孟韋柳」等印記。

125

  翁同龢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五年陞翰林院侍講,六年遷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清制:右庶子兼侍講)。歷充實錄館纂修,總纂,國史館纂修,武英殿纂修等。光緒中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所藏四庫進呈本鈐「虞山翁同龢印」、「常熟翁同龢藏本」等印記。

  錢桂森,泰州人,字馨伯,號犀盦,道光三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擢詹事府少詹士真按:當作少詹事!涉上文庶吉士而音誤也! 光緒九年遷詹事(清制: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銜,少詹士兼侍講學士),十年遷內閣學士,歷充廣東、浙江鄉試正考官,署安徽學政。光緒十八年病免。所藏四庫進呈本鈐「犀盦藏本」、「教經堂錢氏章」、「錢桂森辛白甫」等印記。《嘉業堂藏書志》所收《黃文簡公介庵集》,真按:前有作黃文簡公介菴集! 為四庫進呈本,有錢桂森印。董康為是書撰解題有云:「光緒初錢桂森直清閟時携出者」。

  盛昱,清宗室,鑲白旗人,字伯希,一作伯羲、伯兮,號意園。光緒二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國子監祭酒,光緒二十五年冬去世,即庚子八國聯軍犯京前一年。

  餘不詳考。這些曾在翰林院供職的人家藏有從翰林院流出的書籍,而他們生活於庚子事變以前,可以斷定並非兵燹燼餘流入市肆者,其來路恐大都不正。真批:前愚有批手段之不正當矣!有點像竊國者侯的味道! 當然,在庚子以前已偶有輾轉流入市肆者,孫衣言(號琴西真按:孫衣言 真批:在查閱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時識得此人!此人出現頻率極高,似為孫詒讓之先人. 於光緒四年在金陵曾購得《花史》稿本,有翰林院印,為四庫進呈本,即是一例。所以徑認庚子以前獲得進呈本者全都是從翰林院竊出,亦未免偏激。真批:然其總歸之源頭仍自翰院竊出也.此亦不過銷贓買贓之一事,又何涇渭乎!

  至於庚子事變以後,市肆出售進呈本者就屢見不鮮了,購者不必避嫌,而售者亦光明正大。孫壯、秦更年、劉復、葉景葵、劉明陽、趙元方、劉承幹、傅增湘、張鈞衡、周叔弢等都或多或少收藏有四庫存目書進呈本

126

  1934年趙萬里先生在《重整范氏天一閣藏書記略》﹝40﹞ 一文中這樣記述四庫進呈本的流出情況:「《四庫全書》完成後,庫本所據之底本,並未發還范氏,仍舊藏在翰林院裡。日久為翰林學士拿回家去的,為數不少。前 有法梧門,後有錢犀盦,都是不告而取的健者。輾轉流入廠肆,為公私藏家收得。我見過的此類天一閣書,約有五十餘種。」趙萬里先生久司北京圖書館採訪編目之 職,真批:雅賊一籮筐.此亦任真書房所以倒閉之故也.然則若今日即便錢、法再來,愚亦再開書庫乎,則未也!斯愚寧覆滅于天下,也不願得逞于宵小者之野心也.有點寧為玉碎,失節事大的味道. 博見洽聞,所述當可信從。

六、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的特殊價值

  關於四庫存目書的價值,我曾撰文專門探討。這裏要談的是:同樣是四庫進呈本,存目書進呈本有什麼特殊價值;同樣是四庫存目書,進呈本有什麼特殊用途。

  在四庫採進本中,《四庫全書》底本和《四庫存目》原本,功用不盡同。《四庫》底本,由於有《四庫全 書》存世,這些書得以保存,已不成問題。但庫本和底本有差距,有的是政治原因,作了字句修改;有的雖非政治原因,館臣亦進行了一些增訂或刪併。有些增刪, 《四庫提要》中有交待。有些修訂,尤其政治原因的修訂,《提要》中沒全交代。這樣就需要依賴《四庫》底本,才能正本清源。這個問題過去有人從不同角度討論 過,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

  《四庫存目》中記載的書有6793種之多,真按:四庫全書存目的數量 真按:四庫全書的統計數字 但在我標註《四庫存目》和參加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過程中所作的大範圍調查結果表明

40﹞ 《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八卷一期,1934年。

127

,至少有一千五百種以上四庫存目書已經失傳,其中珍貴的歷史資料不可勝計。這些書失傳的原因,主要在於 四庫存目書進呈本慘遭兵燹,大都被燬。失傳的這些存目書,當時的進呈本,是所有存目書進呈本中最罕傳的部分。所以進呈本失傳了,一部書也就失傳了。從這個 意義上講,存目書進呈本的被燬,損失比《四庫》底本要大得多。反過來說,存目書進呈本的保存,其意義亦較《四庫》底本大。現在我所知見的194種存目書進呈本,屬於唯一傳世之本的為數不少,它們是書種子,其特殊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四庫存目書進呈本,又包括兩部分:一是《四庫存目》所依據的原本,一是重複進呈的本子。

  《四庫存目》的原本,它能幫助我們糾正《四庫提要》的訛誤,補充《提要》的不足。

  例如:《筆史》二卷,四庫入存目,《提要》云:「國朝楊忍本撰」。又云:「內篇一卷,分原始、定 名、屬籍、結撰、效用、膺秩、寵遇、引退、考成九門。」按:北京圖書館藏有是書進呈本,作者作「楊思本」,《提要》誤為「楊忍本」。進呈本前有萬曆三十三 年丘兆麟序,則顯然為明朝人撰,《提要》誤為「國朝」。進呈本內篇九門,最後一門為「告成」,而《提要》誤為「考成」。北圖的進呈本有四庫館臣鄭際唐所擬 提要稿,又鈐「存目」木記,據此可定為《存目》所據原本。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誤 根據這個《存目》原本,至少糾正《四庫提要》上面三條錯誤。而這三條錯誤鄭際唐所撰提要稿均不誤,更可見《四庫提要》定本之粗疏。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誤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得失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謬

  又如:《奇遊漫記》,明董傳策撰。《四庫存目》著錄為四卷,北京圖書館藏有兩本,一是《董幼海先生全集》本,作八卷,另一個本子四卷

128

。兩本相校,實出一版。唯四卷本佚去後半,僅存前四卷,卷首目錄亦被人割去後四卷,只存前四卷。首葉鈐 「翰林院印」,知即《存目》所據原本,館臣為作偽者所紿,以殘本為全本,遂有此誤。檢《四庫採進書目》,知當時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兩淮鹽政均有呈本,可 見館臣對此書並未參校異同,擇其足本著錄。若不見到進呈原本,則《存目》致誤之由將無法弄明。真按:辦理四庫全書的缺失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謬

  重複進呈的本子,同樣是鈐記蓋章,作為歷史上一次重大文化活動的遺物,其文物價值當時大學士劉統勳早已指出。除此之外,複本對我們評價《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都有幫助。

  例如:《王氏存笥稿》二十卷,明王維楨撰,四庫入存目。此書二十卷本現傳世者有明嘉靖刻本三個,均 不稀見。又有萬曆七年刻本,作《王槐野先生存笥稿》二十卷《續集》九卷。承北京清華大學劉薔女士函告,清華圖書館有四庫進呈本,是萬曆七年所刻。首葉鈐 「翰林院印」,面頁有進書木記:「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汪汝瑮家藏存笥稿集壹部計書拾本。」《四庫存目》所據為江蘇進呈二十卷本,沒有《續 集》九卷,遠不如浙江汪汝瑮進呈此本完足。可見館臣沒有做到《凡例》所說的「擇其足本錄之」﹝41﹞。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謬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行不一 真按:辦理四庫全書的缺失

  由此可見,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確有特殊的學術價值。真批:愚無間然矣!真是大開眼界,嘆作觀止.

七、結語

以上對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的採辦問題、發還問題、保存問題及亡佚問題作了實事求是的考察和分析

41﹞ 《四庫全書總目》卷首。

129

,基本澄清了這些書存放翰林院並慘遭八國聯軍破壞的歷史真相。同時對劫後殘餘的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的現狀及其特殊價值進行了初步探討。由於我在史料占有方面還不夠全面,學識亦有很大局限,因此,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希望同行專家給予指正和補充。真批:先生如此,愚又何顏!無怪乎吾師沛公盛讚其人為菊生後一人也.

130

附錄: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知見錄

  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各督撫鹽政採進遺書一萬三千五百餘種。擇其三千四百六十一種纂為《四庫全 書》。另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種,僅存書名,各系提要,而不收其書,謂之「存目」。其餘者則禁燬書及複本也。各地呈本,原擬於《四庫全書》纂就之後,盡數發 還,而實際發還者只有三百九十種。真按:四庫全書的底本並未歸還 所 有《四庫全書》底本及四庫存目書等,乾隆以後一直存貯翰林院,並准許士子借閱或錄副,其中四庫存目諸書以《四庫全書》不曾收錄,尤為學者珍視。其間借而不 還,或盜竊抵換者亦時有之,但絕大多數仍存翰林院。庚子八國聯軍犯京,翰林院與使館毗鄰,遂淪為戰場,院內書籍慘遭兵燹,燬於一旦。其後,燼餘之物及先前 發還或盜竊抵換之本間或流入市肆,為公私藏家爭購,進呈之本漸為人重。余撰《四庫存目標注》,又與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於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獲見不少, 積有筆記。又檢諸家書錄,亦偶有所得。更有二三友好,郵笥相告。約計百九十四種,輯為《四庫存目書進呈本知見錄》,四方同好,或願一顧,真批:何啻!今幸得學生書局印行先生此本,而得電子化存布于網際以結有緣有,好心人,則不唯讀書販子之幸也,亦希冀為文獻盡分心力云.愚薄才,無鉅著,唯竊以附驥尾,續貂毛爾. 從而匡其不逮,補其未備,集成全目,尤所幸也。杜澤遜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