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41

!請敕下內外大臣,細加搜訪,上其遺書。果能斟酌羣言,闡明奧旨,量與旌獎。其書藏諸秘府,以為續學之勸真按:應作以為學之勸! 應令直省各衙門,陸續采訪進呈。」

在此奏後,採訪遺書亦未見實效,於是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四日再頒詔求書,積極進行,詔曰【註五四】:

  「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餘典學,日有孜孜,因思冊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鉅者,羽翼經訓、垂範方 來、因足稱千秋法鑒,卽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兼綜條貫,各自戌家,亦莫不有所發明,可為游藝養心之助,………今內府藏書,揷架不為不富, 然古今來著作之手,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採集,彙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著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 訪。………」

此詔目的雖在充實內府收藏,用儲乙覽。究其實則在作為修撰四庫全書的準備。上詔頒下後,推行澈底,並在詔中略述採輯之標準:

  「歷代流傳舊書內,有闡明性學治法,關係世道人心者,自當首先購覓,至若發揮傳注,考覈典章,旁暨九 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又如歷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集及近時沉潛經史,原本風雅,如顧棟高、陳祖范、任啟運、沈德潛輩,亦各 著成編,並非勦說巵言可比,均概行查明。」

凡合於詔中標準之書,均為錄取,至於那些書應捨棄不顧,詔中亦為之指出:

 「坊肆所售舉業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及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騖,編刻酬唱詩文,瑣屑無當者。」

錄取暨捨棄標準即已明示,在詔中又訂定採輯遺書手續:

 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或官為裝印,其有未經鐫刋,只係鈔本留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並嚴飭所屬,一切善為經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擾。但各省蒐輯之書,卷帙必多,若不加以鑑別

42

,急令呈送,煩複皆所不免。著該督撫等先將各書敍列目錄,注係某朝某人所著,書中要旨何在,簡明開載,具摺奏聞,候彙齊後真按:候原訛作侯,徑改! 令廷臣檢覈,有堪備用者,再行開單行知取進真按:原訛作再開單行知取也,徑改!

  由上詔可見當時對收採遺書立法之細。此道詔旨之後,君臣上下齊力蒐羅,四方競進,海內彬彬,靡然向風,高宗為獎賞進書者,並訂定獎勵辦法。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十四日及七月二十五日兩道諭旨說【註五五】:

 「私人進書在百種以上者,其姓名附載於各書提要之末,各省採進在百種以真按:一作各省採進在百種以者! 亦將某省督撫某人採訪所得,附載於後。」

四庫薈要中依採進遺書繕錄者共一百五十九種,但私人獻書或各督撫採訪之書,並未載具其名於提要之末,而將其姓名著錄於簡明目錄各書附注條中。

   四庫薈要與全書相同之書,並非同用某人採進之本,如隋王通之中說十卷,薈要採用山西巡撫巴延三所上 明顧春世德堂刊本繕錄,四庫全書則依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謄寫;宋許洞之虎鈐經二○卷,薈要據浙江巡撫三寶所上范懋柱家藏明刋本繕錄,四庫全書則依安徽巡 撫採進本謄寫;唐駱賓王之駱丞集,薈要按江蘇巡撫薩載所上明張燮刋本繕錄,四庫全書則依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謄寫;宋郭祥正之青山集三○卷,薈要據兩淮鹽 政李質頴所上馬裕家藏本繕錄,真按:李質穎 四庫全書則依浙江巡撫採進本謄寫。更可稱奇的是,薈要與全書同用一家採進本,而版本亦有不同,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版本的不同 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不同處 如明劉基撰誠意伯文集二○卷附錄一卷,同據浙江巡撫三寶採進本謄寫,而內容並不一致。真批:可留意是否又是一抽換底本之弊端!

  四、各官員家藏呈進本

  除各省採進圖書及私人獻書外,參與修纂四庫全書及薈要纂修人員也踴躍繳書。這批圖書,多係借用性質,於書本錄副之後,仍給還原主。薈要中依各纂修官員進獻藏本繕錄的共有十九種,如明李東陽之懷麓堂集係據內閣學士紀昀所上清廖方達刊本繕錄

43

,唐元稹之元氏長慶集六○卷補遺六卷係依戶部尚書王際華所上明馬元調刊本繕錄,漢班固之白虎通義二卷係據戶部左侍郎金簡所上元劉世常刊本繕錄等都是明顯之例。

  茲將四庫薈要中各書依據版本之來源,列一簡表如下:

 依據書本  部數1 內府刊本  一三一

2. 武英殿聚珍本  一七

3 內府纂本及圖本  二

4 內府藏本  三四

  通志堂刊本  九四

  天祿琳琅藏本  五

5 永樂大典本  三

6. 浙江巡撫三寶採進本  二一

  吳玉墀家藏本  四

  汪汝瑮家藏本  三

  范懋柱家藏本  一九

  孫仰曾家藏本  四

  鮑士恭家藏本  一

7 江蘇巡撫薩載採進本  四○

  蔣曾瑩家藏本  一

44

  周厚焴家藏本  二真按:應作周厚堉!

8. 山東巡撫徐績採進本  七

9. 安徽巡撫裴宗錫採進本  六

10 兩淮鹽政李質頴採進本  二真按:李質穎

  馬裕家藏本  二三

  江廣達家藏本  三

11 直隸總督周元理採進本  二

12 兩江總督高進採進本  五真按:當作高

13 河南巡撫何煟採進本  二

14 山西巡撫巴延三採進本  四

15 廣東巡撫德保採進本  一

16 江西巡撫海成採進本  六

17 福建巡撫余文儀採進本  二

18 陝西巡撫畢沅採進本  一

19 戶部尚書王際華呈進本  七

20 內閣學士紀昀呈進本  一

21 戶部左侍郎金簡呈進本  一

22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登賢呈進本  三

23 編修查瑩呈進本  一

24 編修勵守謙呈進本  二

45

25 侍讀學氏陸錫熊呈進本真按:當作侍讀學陸錫熊呈進本!

  26

 大學士于敏中呈進本  一

  27 大學士蔣溥呈進本  一

  28 明毛表刊本(未註明何地採進) 一真按:疑當作毛扆!然表亦毛晉子也!

  (註:詳細目錄請參閱附錄三)

   以上依據書本來源與四庫全書顯著不同的計有一百八十八種。至於四庫全書中採自當時社會上最流行書本 謄寫的所謂通行本,四庫薈要中卻沒有此名稱。全書中依通行本繕錄之書,在薈要中著錄的有二十二種,其中八種薈要簡明目錄註明係依據內府藏本,其他十四種則 為各省所採進。嚴格說來,薈要四百六十五種書中,與四庫全書依據書本來源不同的達二百一十種之多,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版本的不同 約可推斷四庫薈要修書時四庫全書第一分書修纂工作也在進行,為求迅速蕆事,而依據書本有限,遂在繕錄時,便將各地採輯而來的相同書一起發下謄繕了事。

第二節 圖書依據的版本

   薈要著錄的書籍,主要來源是內府刊本與藏本,各地採輯以及私人進獻本,已如上述。若按各類的底本而 言,又有宋元明清歷代刊本及抄本,其中以明清兩代刊本為多,而宋元刊本較少。這些圖書中,不乏好的版本,如宋建安魏仲舉編刊的五百家注昌黎集四○卷諸儒姓 氏一卷,宋韓醇音釋及刋刻的柳河東集四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補遺一卷、宋楊文昌刊本諭衡三○卷、宋趙汝洋刊的帝學八卷、宋張實雕梓的太玄經十二卷、以及元王宋 誠刊的元文類七○卷、元蘇天爵刊的石田集十五卷、劉世常刊的白虎通義二卷、留聖刊的吳越春秋六卷、余謙刊的古今韻會擧要三○卷韻母一卷、真按:古今韻會舉要 韓國正刊的詩總聞二○卷等都是目前流傳稀少或已經不見的本子

46

;其他如明張溥自刊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一二四卷、張之象注刊的鹽鐵論等書,都是該書最早刊本。至於清內府刊本及御製諸書,其書校對精良,版本之早,更不待言,茲扰薈要依據之版本,列一簡明表如下:

版本  部數    備註

 1 宋刊本  八

 2 元刊本  八

 3 明刊本  一二二  其中汲古閣刊本一八種

 4 清刊本

  內府刊本  一四八

  通志堂刊本  九一

  刊本  四五

  校本  一

  清原本  一

  內府纂本  一

  內府圖本  一

  內府藏本  四

 5 

  明本  一真按:前用鈔此又用抄!

  仿宋本  五

  本  二六

47

 6. 永樂大典本  三

 7. 未詳本  二  其中一本僅題內府所藏刊本。

 按上表中有一書依兩種板本繕錄者,即集部之劉賓客文集三○卷據明刊本謄錄,外集則據抄本繕寫;又道園學古錄五○卷據元烏克章刊本謄錄,遺稿六卷則據明虞堪刊本繕錄。

  薈要與全書除了前節提到來源的圖書有一八八種不同之外,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版本的不同 尚有四庫全書中採用當時最流行的書籍,即所謂之通行本,薈要圖書並未加利用。在四庫全書中所用之通行本而為薈要著錄的圖書共二十二種,其中八種四庫薈要註明係依據內府藏本繕寫,另外十四種則為各省採進之書。因此嚴格講起來,薈要與全書依據書本來源相異者達二百一十種之多,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版本的不同 但 是經作者提出文淵閣四庫全書與摛藻堂薈要比勘結果,發現除少數版本不同外,大體一致,也就是說當時採進的地方固然不同,但採進圖書的板本差異尚少。至於板 本不同的,如宋鄭汝諧的東谷易翼傳四卷、宋葉夢得的石林春秋傳二○卷、唐駱賓王的駱丞集四卷、唐王維撰明顧起經注的王右丞詩集十卷年譜一卷外編一卷附錄三 卷、唐杜牧的樊川集二○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宋郭祥正的青山集三○卷等書,一眼便可望見兩種版本顯然不同。再如宋朱震的漢上易傳十一卷卦三卷叢說一卷、宋 陳則通的春秋提綱十卷、清聖祖敕纂世宗釐定高宗筆削的欽定明史三百三十二卷目錄四卷、後蜀彭曉的周易參同契通真義三卷等,也有若干不同,或薈要與全書所依 據之原書本來即有出入,或部分經過刪改釐定後再予謄錄。薈要與全書除了依據版本不同外,造成兩種書內容不同的因素尚有二種:其一是,書經由謄錄人員手抄, 再經校對,難免有魯魚亥豕之誤。其二是,薈要從修纂開始便僅供聖覽用的,而四庫全書則可供借閱,因此薈要校對方面較為謹慎,並且保存原書面貌較多,而四庫 全書中,將若干政治因素的文字,凡不利於滿清統治的文辭,都加刪削。前則造成的不同只是一二字句而已,後者則常常造成薈要與全書內容的出入。如元趙汸的春 秋集傳十卷中,四庫全書便將卷五冬邢人狄人代衛章全段刪除;真按:當作邢人狄人伐衛! 又如北宋蘇洵的嘉祐集,薈要與全書依據書本都是用徐乾學傳是樓所藏卷末題有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刊本繕錄的

48

, 薈要本則多出卷一審敵及卷四廣士兩篇,這兩篇內容都論及夷狄,所以在四庫全書中必需加以割刪;另如陸 游的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卷一最後之「酬妙湛闍黎見贈妙湛能茶其師璘公蓋嘗與先君云」、「次韻魯山新居絕句二首」等三首詩刪去。因此可推想薈要與全書固然版 本相同,內容也多少有出入。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不同處 此外薈要供御覽,數量又較少,因而多半保存原書目錄,全書則為節省篇幅,除少數書外,目錄都被剔除;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不同處 又薈要每冊書後,極大部分附有校正條目,四庫全書則未附,雖說四庫全書最後輯有考證一百卷,並由武英殿以聚珍版擺印成書,但也不及薈要書後考證的詳盡;而放翁逸稿在薈要中自成一書,四庫全書將之併入渭南集,體例亦不甚累同真按:當作雷同! 總之,薈要是專供皇上御覽,因此該書不管在繕寫、裝訂、木盒等都比全書講究外,書的內容也要比全書存真可靠。所以薈要比全書精美完善,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不同處 如果我們擬參考四庫全書,而該書又為薈要收錄的話,應該以參考薈要本為宜。

第三節 圖書依據的校本

  古來書籍,迭經傳抄雕梓,脫漏譌訛,魯魚亥豕的情形,當然不免。真批:然則吳氏所著三書與夫故宮此出版之二書,何故乃訛謬滿紙耶? 高宗為使薈要及全書盡善盡美,便希望能將書中訛字訛句子以改正,於是承辦諸臣便訂定改正訛字的獎勵辦法。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永瑢等奏云【註五六】:

 「………該謄錄粗率誤寫者,每錯一次,記過一次。倘能將原本訛字看出,簽請酌改得當者,每一處記功一次。至分校各員除校改謄錄錯誤分所應為,毋庸記功外,若能將原本訛錯應改之處,校正簽出,精確得當者,每一處記功一次,校畢後交覆校官校勘,如謄錄有錯,真按:原訛作繕錄,徑改! 分校官未得看出,經分校之員查改者,將原辦之分校謄錄各記過一次,若覆校人員能於原本錯誤處簽改切當者,將覆校官記功一次。」

49

足見對原書錯誤相當重視。但是,古今圖書,經過傳鈔或刷印者,不止一次,版本不同,有時互有出入,兩本一有出入,必須互相比勘,於是高宗敕令除薈要或全書依據抄錄之底本外,凡可得到之各種阪本,應加利用,以與底本互相讎校,並於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諭曰:

  「昨諭四庫全書薈要處呈進抄錄各種書籍,朕於幾餘披閱,見黏簽考訂之處,頗為詳細,所有各簽,曾令其 附錄於每卷之末,即官板諸書,亦可附刊卷尾。惟民間藏板及坊肆鐫行之本,難以概行刊入,其原書譌舛,業經訂正者,外間仍無由得之,尚未足以示天下也。前經 降旨令將四庫全書總目及各書提要編刊頒行,所有諸書校定各簽,並著總裁等另為編次,與總目提要一體付聚珍版排行流傳,既不虛諸臣校勘之勤,而海內承學者, 得以由此研尋,凡所藏書,皆成善本,亦以嘉惠士林之至意。」

於是四庫薈要每冊之後,都付有校勘記,而四庫全書則於書成之後,另編成考證一書。四庫薈要所附校勘亦較四庫全書考證為詳。如周易注疏,卷五較全書多:「習彖注文習坎之謂也,刊本坎訛險,據經文及毛本改。」一條;卷五較全書多真批:前已有此句可必再重? 「象曰初六旅瑣瑣句,注文而為斯卑賤之役,據考證卑字似屬衍文。」一條;卷十較全書多「象曰和兌之者行未疑也,疏初九居兌之初,刊本九訛六,今改。」、「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真按:當讀作「渙其躬,志在外也」 疏故得之悔,故曰渙其躬無悔,刊本悔並訛咎,據爻辭改。」二條;卷十一較全書多:「聖人有以見天下章,疏故引七卦之義以證成之刊本,義訛議真按:斷句不當!-當作疏故引七卦之義以證成之,刊本「義」訛「議」. 今改」一條,卷十二較全書多「神農氏沒節疏,此覆說上文通其變之事,刊本其訛則,據經文改」一條。又如周易口義薈要之考證較四庫全書考證多廿條,為節省篇幅不加錄出,像這些例子很多,由此又可以考見薈要較全書本完善精審。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較四庫全書本精良 真按: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不同處

  事實上,薈要書冊之後有少部分並未附校勘記,大概是承辦諸臣疏漏,至於橫渠易說、易璇璣、漢上易傳、明史紀事本末真按:原訛作明史紀事本未,徑改! 難經本義、渭南文集等都因未得到底本以外之板本供校勘,而未附校勘記。至於一種書以幾種板本校勘,並不一定。有時僅以一種,有時則用數種版本校對,全視流傳本多少而定。舉凡用作校勘之本,並於第一函之簡明目中詳細註明,茲將依據之校本做一統計,亦表列如下:

50

版本  部數  備註

1 宋刊本  六二  原題諸家所刊宋本均作一種統計

2 金刊本  一

3. 元刊本  六二

4 明刊本

  國子監本  六八

  汲古閣本  三二

  刊本  一八八

5. 清刊本

  仿宋刊本  二

  通志堂刊本  三

  內府袖珍本  一

  刊本  四四

6. 道藏本  三

7. 永樂大典本  一八

8. 抄本

  仿宋抄本  七

  稿本  一真批:稿本怎麼與抄本同列?且置于其下!

9. 未詳版本  一五

  (註:詳細書目請參閱附錄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