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ugust 30, 2008

441

邵晉涵稿

442

443

經部

易說存悔

   《易說存悔》二卷,國朝汪憲撰。憲字千陂,錢塘人。乾隆乙丑進士,刑部陝西司員外郎。憲謂學《易》期於寡過,欲過之寡唯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漸消,可日趨 於吉,故以“存悔”顏其齋,而所著《易說》即題曰“存悔”。所說唯上、下經,有“擬議”數條列於卷首,譏自漢以來儒者說《易》之病在調停經傳。文王作彖 辭,今不求諸彖而執彖傳以解彖,是有孔子之《易》,無文王之《易》矣;周公作爻辭,今不求諸爻而執爻傳以解爻,是有孔子之《易》,無周公之《易》矣。孔子 作傳多取言外之意,當別為孔子之《易》,雖述而實作也。夫自宋儒好言圖位,欲高其說於文、周之上,故謂四聖各自為《易》。憲敷衍其說,遂謂孔子異於文、 周,殊不知傳以翼經,漢儒以彖象、《文言傳》解釋上、下經,義相貫通,遠有端緒,今乖離經傳,而反譏漢儒為調停,可乎。真按:邵晉涵之易學 然此書兼取互體,尚能自抒所見,如《損》、《益》二卦申明人事,以見盛衰之始,議論明晰。雖前後多沿舊解,要屬沈潛經訓而有得者也。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存目四”著錄。

444

洪範口義

  《洪範口義》二卷,宋胡瑗翼之撰。《文獻通考》作《洪範解》,朱彝尊《經義考》列“未見”一門,《永樂大典》中尚存完本。真按:邵晉涵與永樂大典 晁 公武謂:“係門人所錄,無緒次首尾。”今按其書先後貫澈,條理整齊,當為瑗自撰之書。《宋史》稱瑗善於訓迪,設經義、治事二齋,分授弟子。此書蓋經義齋講 習所傳也。自唐及宋初皆墨守《注疏》,人無異議,洎劉敞、歐陽修諸儒經說,始各標己見,不受前人之範圍。瑗於諸儒中最為醇謹,然如釋“天錫洪範”為“錫自 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五行次第定為箕子所陳,而不辨《洛書》本文之多寡;“五福六極”之應通於四海,不當指一身而言,皆駁正《註疏》,自抒心得。又 詳舉《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經注經,語更精確。要其大旨,歸於建中出治,定皇極為九疇之本,不欲以陰陽災異諸說流為禨祥,南宋諸儒之學實導源於此。然瑗 本以躬行為人師,持論偶有異同,皆從容審定,無後來翻新立異之弊。瑗之德行可傳,其書益可寶貴。真按:作者品德的重要-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宋藝文志》本一卷,今校定字句,釐為二卷。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一”著錄。

洪範統一

   《洪範統一》一卷,宋趙善湘撰。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仕至資政殿大學士,封天水郡公,贈少師。《宋史》有傳。此書成於開禧時,《宋史》謂之《洪 範統論》,《經義考》又作“統紀”,今按善湘自序,定為“統一”。善湘謂,漢儒《鴻範五行傳》祇以五事庶徵為五行之驗,而五紀八政諸疇散而不傳其統,徵引 事應,語多傅會,因采歐陽修《唐志》、蘇洵《洪範圖論》遺意,定皇極為九疇之統,每疇之中,如“五行”則水、火、木、金皆統於土,“五視”則貌、言、視、 聽皆統於思,得其疇而九疇可以一貫矣。先是,朱子與陸氏九淵論“皇極”之義,真按:陸九淵 往復辨難,各持一說

445

。此書以“大中”釋“皇極”,本諸《註疏》,與陸氏合,復謂九疇皆運於君心,發為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極”之旨,蓋能通懷彼我,兼兩家之長者也。《經義考》列“未見”一門,今從《永樂大典》中按經文前後編次如左。真按:邵晉涵辦理永樂大典輯佚書之成績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書類一”著錄。

敷文鄭氏書說

  《敷文鄭氏書說》,宋鄭朴撰。《宋史‧藝文志》及焦竑《經籍志》俱作一卷,朱彝尊《經義考》不著於目,蓋其書自明初已為難得之本,故久而失傳,彝尊實未見也。今《永樂大典》中散見諸韻者尚得二十七條,真按:邵晉涵辦理永樂大典輯佚書之成績 前有胡巖起序,稱其“不章解句釋而抽關啟籥,能發其精微之蘊”。今《永樂大典》所載每條皆有標題,蓋即原書之體例也。朴長於持論,如釋“作服汝服〔明〕”,真按:作服汝服.作服汝明 則 發明“服以象德”之義;釋“俶擾天紀”,則推言天人相應之幾;《大禹謨》言“謙受益,滿招損”,《仲虺之誥》言“好問則裕,自用則小”,皆能反復推詳以自 伸其說。至謂伊尹事太甲,必俟冕服奉歸,而始釋其“弗狎”、“弗順”之慚;《虞書》言“三就”、“三居”,當以輕重、遠近為差等,而極論孔傳分計道里之 非,尤為卓然有見。其論《太誓》“十有三年”,當從《書序》作“十一年”,以《洪範》、《史記》為證,又能參稽博考而得其實也。惟《五子之歌》上推傳子、 傳賢之更變,立論未免迂遠。其釋《周書》者僅得五條,疑《永樂大典》原本或有缺佚。今就其尚存者,依經文前後編次如左。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未著錄。真按:邵晉涵辦理永樂大典輯佚書之成績 真按:辦理四庫全書輯自永樂大典諸未著錄書

446

史部

史記

   《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遷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漢書‧藝文志》作“《太史公》百三十篇”,附於春秋家。 《東平思王傳》亦作《太史公書》,自漢以後乃稱《史記》焉。遷自言繼《春秋》而論次其文,後之學者疑辨相屬。以今考之,其敘事多本《左氏春秋》,所謂“古 文”也,秦漢以來故事次第增敘焉。其義則取諸《公羊春秋》,辨文家、質家之同異,論定人物多寓“文與而實不與”之意,皆公羊氏之法也。遷嘗問《春秋》於董 仲舒,仲舒故善公羊之學者,遷能伸明其義例,雖未必盡得聖經之傳,要可見漢人經學各有師承矣。其文章體例則參諸《呂氏春秋》而稍爲通變。《呂氏春秋》為十 二紀、八覽、六論,此書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篇帙之離合、先後不必盡同,要其立綱分目,節次相成,首尾通貫,指歸則一而已。世嘗 譏史遷義法背經訓,而稱其文章為創古獨製,豈得為通論哉。真按:邵晉涵的史學 真按:邵晉涵與司馬遷 《史 記》注傳於後者三家,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其初各為一書,後人併附分註,以便檢覽,明監本《史記》亦三家並列也。遷引六經之 文,間易以訓詁,皆本西漢諸儒之舊說。裴駰引徐廣《音義》,多識古文奇字,復取經傳訓釋以為《集解》,扶微學而闡隱義,賴以不墜

447

。是遷能述經典之遺文,而駰能存先儒之軼說,考諸經古義者必歸焉,不僅史法為後人所遵守也。貞、守節復推廣《集解》所未備而申以辨論,如謂《夏本紀》失載有窮、后羿之事,《衛世家》宜考武公受命之年,陳佗五父一人而分為二,闞止、宰我二事而合為一,互引說以折衷其是非,真按:衆-不復一一出校. 視顏師古之注《漢書》專宗班氏者為一變焉。三家注間有脫落,明震澤王氏刻本較為完善,監本取以校定字句,並存三家之註,惟《索隱》有單行本云。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一”著錄。

史記集解

   《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宋裴駰撰。駰以徐廣《音義》粗有發明,殊恨省略,乃採九經、諸史,并《漢書音義》及眾書之目而為《集解》。其所引之書,多先儒 舊說為後世所失傳者,張守節《正義》嘗備述其引書目次。然史文同於《國語》者,駰多引唐固、虞翻注;史文同於《孟子》者,駰多引劉熙注;史文同於《韓詩》 者,駰多引薛君注,而守節未著於目,則知當日採經傳百家,刪其游辭,取其要實,詞約而義博,守節固不能遍數也。然司馬貞與守節皆推重此書,為之敷闡義訓, 間存疏證,後人合為一書,轉於《集解》妄有刪節,監本尤多訛誤。今唯汲古閣毛氏本猶存《集解》原書之舊,取校監本,如《帝舜紀》“昔高陽氏才子八人”句下 脫“名見《左傳》”四字,“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句下亦脫“名見《左傳》”四字。《秦始皇本紀》“輕車重馬東就食”句下脫“徐廣曰一無此‘重’字”八字。 《項羽本紀》“其九月會稽守”句下脫“徐廣曰爾時未言太守”九字。《武帝紀》“祠上帝明堂”句下脫“徐廣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適二年,故但祀明堂”十八字, “然其效可覩矣”句下脫“又數本皆無‘可’字”七字。《河渠書》“岸善崩”句下脫“如淳曰河水岸”六字。《司馬相如傳》“傍徨乎海外”句下,《集解》引郭 璞云“青丘,山名,上有田亦有國,出九尾狐,在海外

448

”, 監本誤作《正義》。《自序》“《易》大傳”句下,《集解》引張晏曰“謂《易繫辭》”,監本亦誤作《正義》。至於字句異同、前後互見,如《夏本紀》“九江入 賜大龜”句下,引孔安國曰“出於九江水中”,監本作“山中”。《孝文本紀》“昌至渭橋”句下,引蘇林曰“在長安北三里”,監本多“渭橋”二字;“祁侯賀為 將軍”句下,引徐廣曰“姓繒”,監本多一“賀”字;“當有玉英見”句下,引《瑞應圖》云“玉英五帝並修則見”,監本作“五常”;“屬國悍為將屯將軍”句 下,引徐廣曰“姓徐”,監本多一“悍”字。《孝景本紀》“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為繩侯”句下,引徐廣曰“一作‘應’”,監本多一“平”字。《武帝紀》“自 太主”句下引徐廣曰“武帝姑也”,監本多“太主”二字。《龜策列傳》“蝟辱於鵲”句下,引郭璞曰“蝟憎其意心惡之也”,監本作“而心惡之”。尋繹大旨,當 由古注簡質,後人以意為增益也。然坊本流傳脫誤尤甚,如《夏本紀》“灃水所同”句下,引孔安國曰“灃水所同,同於渭也”,坊本缺一“同”字。《項羽本紀》 “乃封項伯為射陽侯”句下,脫“徐廣曰項伯名纏字伯”九字。任意刪節,尚不若監本之粗備焉。《貨殖傳》“糵麴鹽豉千”句下,真按:國無!詞:瓵1 y 〡ˊ〕〔《廣韻》與之切,平之,以。〕陶製的容器。 真按:瀚典點校本作「糵麴鹽豉千瓵」!漢書作「糵麴鹽豉千合」 引孫叔敖云“瓵,瓦器,受斗六升合為瓵,音貽”,當是“孫叔然”之訛,而毛本、監本俱未刊正,是校讎之疎也。《集解》原本八十卷,今毛本作百三十卷,祇以篇數分卷,其原書之分合次第已不可考見。就今行世之本,行列整齊,字句詳審,終當以毛本為最善耳。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一”著錄。

史記正義

  《史記正義》二十卷,唐張守節撰。守節自言涉學三十餘年,

449

六 籍九流、地理《蒼》《雅》,銳心觀採。蓋積一生精力為之,故能通裴駰之訓辭,折司馬貞之同異,題曰“正義”,殆欲與《五經正義》並傳矣。自明監本多所節 刪,失其本旨,坊刻本互有增損,輾轉舛訛,唯震澤王氏所刻稱為足本。今取監本與王氏本對勘,則監本之脫誤殆不可枚舉,撮其大指,約有三端。夫《正義》所長 者,地理也,以《括地志》為主,証以諸家輿地之說,以今証古,源委瞭然,故自序曰“郡國城邑委曲詳明”,而監本忽而略之。如《周本紀》“子帶立為王”句 下,脫“《左傳》云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一也”十七字。《秦本紀》“反秦於淮南句 下,脫“楚淮北之地盡入於秦”九字。《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句下,脫“孟康云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十九字。《呂后本紀》 “呂平爲扶柳侯”句下,脫“漢扶柳縣也,有澤”七字。《孝景本紀》“遂西圍梁”句下,脫“梁孝王都睢陽,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陸侯”句下,脫“應 劭云平陸西河縣”八字;《孝武本紀》“見五畤”句下,脫“或曰在雍州雍縣南。孟康云畤者神靈上帝也”十八字。《晉世家》“是爲晉侯”句下,脫“其城南半入 州。城中削爲坊,城牆北半見在”十七字:《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脫“案安平縣屬定州也”八字;“餓死沙丘宮”句下,脫“《括地志》云趙武 靈王墓在蔚州靈丘縣東三十里,應說是也”二十三字。《韓世家》“得封於韓原”句下,脫”《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於韓原故城也”十六字。真按:瀚典同. 《淮 陰侯列傳》“家在伊廬”句下,脫“韋昭及《括地志》皆說之也”十字。《貨殖列傳》“殷人都河西”句下,脫“盤庚都殷墟,地屬河西也”十字;“周人都河南” 句下,脫“周自平王以下都洛陽”九字。《自序》“戹困鄱”句下,脫“漢末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反田。《褒魯記》曰靈帝末汝南陳子游為魯相,陳蕃子也,國人 為諱而改焉”三十九字。又如《秦本紀》“樗里疾相韓”句下,《正義》“福昌縣東十四里”,監本脫“十四里”三字。《貨殖傳》“夫燕亦勃碣之間”句下,《正 義》“碣石渤海在西北”,監本脫“北”字

450

。此雖殘闕在一二字之間,要亦有關考證也。《正義序》曰“古典幽微,竊探其美”,是其徵明故實,頗為該博,而監本任意去取,不顧文義。如《夏本紀》“臯陶作士”句下,脫“士若大理卿也”六字;“於是夔行樂”句下,脫“若今太常卿也”六字。《周本紀》“作命”句下,真按:國無.詞:臩1 〔un ㄍㄨㄤˇ〕〔《廣韻》俱往切,上養,見。〕〔《廣韻》俱永切,上梗,見。〕驚跑。 王闓運 《嚴伯受甫哀詞》:“臩獶獟吾視聽兮。”臩2 jin ㄐㄩㄥˇ〕同“ 1 ”。人名用字。《史記‧周本紀》:“ 穆王 之道缺,乃命 伯臩 申誡太僕國之政,作《臩命》。”按,今本《書‧〈冏命〉序》作“伯冏”。冏1 jin ㄐㄩㄥˇ〕亦作“ 1 ”。亦作“ 2 ”。1.明亮。《藝文類聚》卷三引 郭璞 詩:“融風拂晨霄,陽精一何冏。” 南朝 王融 《齊明王歌辭‧清楚引》:“清月冏將曙,浩露零中宵。” 孟郊 《石淙》詩之九:“潛角時聳光,隱鱗乍漂冏。”2.照耀。 北周 衛元嵩 《元包經‧太陽》:“覞於醜,冏於垠。” 蘇源明 傳:“冏於垠,照夫遠也。”3.鳥飛貌。參見“ 冏然 ”。○按:漢語大詞典冏也只有1,沒有2,何故加1 脫“應劭云太僕周穆王所置,蓋大御眾僕之長,中大夫也”二十一字;“以應為太后養地”句下,脫“太后,秦昭之母宣太后芊氏”十一字。真按:瀚典本亦無此數字.愚疑芊氏乃芈氏之訛也! 《秦 始皇本紀》“爲我遺鎬池君”句下,脫“張晏云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紂矣,今武王可伐矣”三十二字。《敘論》“孝明皇帝”句 下,脫“班固《典引》云後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詔問班固太史遷贊語中寧有非耶,班固上表陳秦過失及賈誼言奏之”四十二字。《項羽本紀》“會稽守”句下,脫 “守音狩,景帝中二年七月更郡守為太守”十六字。《孝景本紀》“伐馳道樹殖蘭池”句下,脫“案馳道,天子秦始皇作之,丈而樹”十三字。《孝武本紀》“是時 上求神君”句下,脫“《漢武帝故事》云,起柏梁臺以處神君,長陵女子也,先是,嫁為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子悼痛之,歲中亦死,而靈宛若,祠之遂聞言, 宛若為主,民人多往請福,說家人小事有驗,平原君亦事之,至後子孫尊貴。及上即位,太后延於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為營柏梁臺舍之。 初,霍去病微時自禱神君,及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謂神君曰:‘吾以神君精潔,故齋戒祈福,今欲媱此真按:疑當作「今欲婬此」待查! 非也。’自絕不復往,神君慙之,乃去也”一百七十字;真按:霍去病如何抵抗色誘-以今早愚看A片之洩,自愈慚矣! “見安期生”句下,脫“《列仙傳》云,安期生瑯琊阜鄉亭人也,賣藥海邊,秦始皇請語三夜,賜金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真按:疑當斷作「皆置,去」,謂皆棄置,然後離去也. 留書以赤玉舄一重為報,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下’”五十九字;“李少君病死”句下,脫“《漢書起居》云,李少君將去,武帝夢與其登嵩高山,半道有使乘龍,時從雲中云:‘太一請少君。’帝謂左右:‘將舍我去矣。’數月而少君病死,又發棺看,唯衣冠在也”六十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