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31

 4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

朱 筠建議中的第二項,言及「臣在翰林,常繙閱前明〔永樂大典〕,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 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覯者,輒具在焉。臣請敕擇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書亡復存,藝林幸甚!」這些話特別受到高宗的垂青,於 是將朱氏所條奏者,交付軍機大臣劉統勳等研議,令揀選翰林等官,詳定規條,酌量辦理。真按:缺下引號!

  軍機大臣劉統勳等奉旨研辦,在經公同研議之後,即開列四項可行辦法覆奏。略為:(註七)

 1漢唐遺書已少,宋遼金元之經註文集及九流百家子餘史別,若無刊本,請購取官鈔等語,應遵奉前旨。如係家藏未刊之書,繕錄副本,將原書寄還,仍令各省妥協蒐採。

 2宋臣鄭樵作圖譜、金石二略,歐陽修、趙明誠則錄金石,聶崇義、呂大臨則錄圖譜,並為考古依據,請兼收圖譜一門,將各省所有鐘銘碑刻,拓取彙選。查古今金石源流,可供考證者具在,至山林荒寂之所,必令官為拓取,恐致紛擾,毋庸瀆辦。

32

3.前 明永樂大典一書,陳編羅載,請擇其中若干部,分別繕寫,以備著錄。查此書原共二萬二千九百餘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就原書目錄檢查,其中不恆經見之書頗 有,若概不分別選擇,殊非採訪遺書本意,應檢派修書翰林,逐一查校。如有實無傳本,而各門湊合尚可成書者,摘開書名,伏候訓示。

4前代校書著錄,如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目等編,俱可師法,應令儒臣,於每書校其得失,撮其大旨,敘於卷首,以便觀覽。查王堯臣等崇文總目,晁公武讀書志,就所藏書籍,編次目錄,另為一書,最為簡當。應仿其體例,分經史子集,詳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垂示久遠。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成書的前置作業

高宗閱覽後,深為同意「永樂大典一書,成自前明,但誇捃拾之繁,未協編摩之式。」為彌補永樂大典的缺失,及滿足自己「附庸風雅,好大喜功」的個性,真批:不知乾隆與吳氏何冤何仇,而行文均皆如是者.不知若生逢當世,猶有此骨氣與文筆否?抑或徼倖于當朝爾?讀書者不可不慎思明辨于此間也! 乃指示:(註六)「令將永樂大典內,原載舊本,酌錄付刊,仍將內府所儲,外省所採,以及武英殿官刻諸書,一并彙齊,繕寫編成四庫,垂示無窮。」大學士劉統勳按指示研議,於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二月十一日覆奏云:(註九)

仰見我皇上,稽古右文,表章典籍。綜群書之淵海,廣四庫之儲藏,補緝搜羅,實為至周且備。……今奉旨校核永樂大典,應請即將此項房屋(翰林院衙門內,

33

現 有迤西房屋一區)作為辦事之所,於檢查較為近便。惟是項書籍,幾及萬本,篇帙浩大,頭緒紛繁,所有查 校人員,必須多為派出,分頭趕辦,方能迅速排纂,剋期集事。臣等謹遵旨於翰林等官內,擇其堪預分校之任者,酌選三十員,耑司查辦,仍即令辦事。翰林院並酌 派軍機司員一二員,作為提調。典簿廳等官,作為收掌,常川在署,經理催趲,母致稍有作輟。但現在並非另行開館,其派出之翰林官等,俱庸請支桌飯銀兩。真按:原訛作毌,徑改! 至此書卷冊繁重,出入搬運,需人執役,翰林院原設供事人等,額數有定,不敷派撥。應請酌設供事十名,皂役四名,真按:當作皁役! 紙 匠二名,以供差遣,俱照例給與公費,俾資口食。其謄錄一項,現在尚無可需用之處,應俟摘出目錄,全行分別奏定後,其中如有應採之本,另須繕錄全函者,再行 奏明酌定員數,選取充補。所有桌凳紙張等項,查明必需應用者,行文戶工二部,支取照例核銷,如此立定章程,上緊趲辦,該員等責成既專,自可作速釐訂成書, 不致有稽時日。

劉氏此摺,幾乎已將校核永樂大典等事宜,規劃無遺。高宗遂於同年二月二十一日批示曰:(註十)「依議。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至此,訪求遺書,遂一變引發成為修纂大書的政策。真按:一變引發不通!

34

 第三節 訪書運動之高潮

  大規模的「整理典籍,修纂圖書」,於人才之網羅外,便需奠基於文獻資料的齊備。清室繼統百年以來,於 圖書之不斷徵求,內府藏書已堪稱豐厚。但我國家歷史悠久,文明鼎盛,歷代著述弘博,前賢著作,自非有清內府所能專備。何況許多古籍,傳播廣遠,同一種書, 每多傳存著各種異時異地之版本,而各版本間難免又互有出入,故素來整理修纂圖書的人,無不以比勘文字,釐定正本為依歸。要比勘文字,則捨廣儲副本無由,清 高宗深悉此中道理,於是在立意修纂大書(四庫全書)之同時,真按:此即亭林所謂行文猶自注之弊也! 極積推動民間藏書之採訪。真按:當作積極! 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三月二十八日,再頒詔曰:(註十一)

前 經降旨令各該督撫等,訪求遺書,彙登冊府。近允廷臣所議,以翰林院舊藏永樂大典,詳加別擇校勘,其世 不經見之書,多至三四百種,將擇其醇備者付梓流傳,餘亦錄存彙輯,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統按經史子集,編定目錄,命為四庫全書,俾古今圖籍, 薈萃無遺,永昭藝林盛軌。乃各省奏到書單,廖廖無幾真按:當作寥寥無幾! 且不過近人解經論學,詩文私集數種,聊以塞白。其實係唐宋以來名家著作

35

,或舊版僅存,或副稿略具,卓然可傳者,竟不概見。當此文治光明之日,名山藏弆,何可使之隱而弗彰?此必督撫等視為具文,地方官亦第奉行故習,所謂上以實求,而下以名應,殊未體朕殷殷咨訪之意,且此事並非難辦,尚且率略若此,其他尚可問乎?

況初次降旨時,惟恐有司辦理不善,藉端擾累,曾令凡民間所有藏書,無論刻本寫本,皆官為借鈔,仍將原本給還。揆之事理人情,並無阻礙,何觀望不前,一至於此?必係督撫等因遺編著述非出一人,疑其中或有違背忌諱字面,恐涉于干礙,預存寧略濫之見;真按:原訛作毌,徑改! 藏 書家因而窺其意旨,一切祕而不宣,甚無謂也。文人著書立說,各抒所長,或傳聞互異,或記載失實,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觀,原不妨兼收並蓄;即或字義觸礙, 如南北史之互相詆毀,此乃前人偏見,與近時無涉,又何必過於畏首畏尾耶?朕辦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天下,豈有下詔訪求遺籍,顧於書中尋摘瑕疵真按:原作願於書中尋摘瑕疵,徑改! 罪 及藏書之人乎?若此番明切宣諭後,仍似從前疑畏,不肯將所藏書名開報,聽地方官購借,將來或別有破露違礙之處,則是其人有意隱匿收存,其取戾轉不小矣!且 江浙諸大省著名藏書之家,指不勝屈,即或其家散佚,仍不過轉落人手;聞之蘇湖間,書賈書船,皆能知其底裡,更無難於物色

36

, 督撫等果實力訪覓,何遽終湮?惟當嚴飭地方官,勿假手吏胥,藉名滋擾,眾人自無不踴躍樂從;即有收藏 吝惜之人,泥於借書一痴俗流,此在友朋則然,今明旨徵求,借後仍還故物,於彼毫無所損,又豈可獨抱祕文,不欲公之同好乎?再各省聚書最富者,原不盡皆本地 人之撰著,祇論其書有可採,更不必計及非其地產,則搜輯之途更寬,方不致多有遺逸。著再傳諭各督撫等,予以半年之限,即遵朕旨,實力速為妥辦,俟得有若干 部,即陸續奏報,不必先行檢閱。若再似從前之因循搪塞,惟該督撫是問!將此一併通諭中外知之。

高 宗對從前訪書成績,表示強烈不滿,並指出督撫等之搪塞敷衍,以致形同具文,歸咎要求不嚴。以是嚴飭所 屬,以半年為限,如再辦理不力,惟該督撫是問。至於民間藏書所以祕而不宣,或在恐懼書中遷涉到違礙的原因,於是一方面故示寬大,令凡自動呈獻者,設有違礙 文字,亦不罪及藏書之人;一方面則警告,但若似從前疑畏,不肯將藏書開報,則將來一經發現藏有違礙文字之書,視同有意隱匿,為罪不輕。此種剛柔並施,寬猛 並濟的手段,實係日後訪書湊效的主因。真按:當作奏效!

  高宗為全力辦好採訪遺書政策,另又頒令各種優惠條件真按:頒令二字不通! 獎掖民間獻書,其方法略為:

37

 1倍價收購:坊肆及藏書家,往往以圖書牟利,如倍價收購,正如同以千金市駿馬之骨,天下藏書,不難誘出。故高宗敕令督撫嚴飭各所屬,倍價購買。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江西巡撫奏文中即有(註十二):「自展限倍價購買以來,……據各處蒐購」之語。

 2.贈書:進書凡五百種以上,高宗賞內府銅活字印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達一百種以上者,賞內府初印本〔佩文韻府〕一部。

 3鈐印:凡進到各書在其篇首,鈐蓋翰林院印,並載明年月姓名於面頁,為發還依據。鈐印在增其榮耀,載明姓名,作發還依據,則在取信。

 4題詠:進書百種以上者,令擇其中精醇之本進呈乙覽,高宗親為評詠題識簡端,並令書館先行錄副,儘先發還。

 5載名:私人進書在百種以上者,其姓名附載於各書提要之末;各省採進在百種以下者,則將由某省督撫某人採訪所得,亦附載於提要之末,用以滿足凡人好名心願。(註十三)

在名利相誘掖下,獻書之路大開。然而欲求徹底,還得依賴各地方官吏的全力配合,而地方僚屬的發動,有賴督撫大員的監督,所以高宗令「若似從前之因循搪塞,惟該督撫是問

38

。」由於君命如山,各督撫遂不敢視訪書令為具文,首先「通令各屬,宣播恩旨,俾家喻戶曉。」(註十四)宣播皇恩的方法是「刊刷謄黃分發各屬遍貼曉諭」。(註十五)其次發動各僚屬,廣肆搜訪,茲摘舉當時辦理的情形如下:真按:原訛作辨理,徑改!

 1飭各學校教官,親詣藏書之家,宛轉開導。(註十六)

 2.派員於書賈坊林,窮鄉僻壤,留意購求。(註十七)

 3.通 飭所屬佐雜教職,詳細訪查:敎職一官,與士子日相晉接,各佐雜亦與士民最為親近。奉宣恩旨,勸繳甚易,令其會同親赴各處,按每縣之鄉村,查各家之書籍,自 行呈出者,帶回代繳。無人查閱者,問其家所有之書,悉數攜回,代為校閱,繳其違礙,餘則發還。在城士民,速自檢查,呈繳敎職轉繳。離州縣窵遠者,即於敎佐 等到挨查之時,逐一繳出。其有家存書籍,無人閱看者,盡速交官代閱代繳,並再因親及友,多方勸說。(註十八)

 4遴選地方紳士,及各學生監等人,幫同蒐訪: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湖廣總督也奏云:「嚴飭府縣,協同各學教官,傳齊紳士生監等,廣為蒐覓。」又乾隆四十四年九月閩督曾上奏云:「札令各屬,於地方紳士中,慎選制行循謹,真按:國無!待查!詞:【制行】1.規定道德和行為准則。《禮記‧表記》:“聖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 孔穎達 疏:“聖人之制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謂不將己之所能以為法,恐凡人不能行也。” 陸德明 釋文:“行,下孟反。” 秦觀 《陳寔論》:“古之君子初無意於制行,其制行也因時而已。”2.指德行。 宋濂 《題湯處士墓銘後》:“予觀老友 陶先生 所撰《湯處士墓銘》,嘆其制行淳厚。” 劉大櫆 《祭左繭齋文》:“君之制行,可謂無咎。” 馮桂芬 《耕漁軒記》:“ 良夫 與諸公唱和,制行尤高。” 素為閭井悅服者,每縣數人,分派城鄉,轉向親友密訪。」(註十九)

39

5以分發敎職之空閑人員,派赴各處,詢訪清查,並勵之以繳書多寡,為將來補用名次:乾隆四十三(一七七八)年八月湖廣總督奏摺中云及:「若祗責諸地方官,及各學教官並委員等,諭之地保,家諭戶曉之,其呈繳雖可偏及真按:當作其呈繳雖可徧及. 但內有現非攻書之人,及止家存婦女,勢難自行清檢。臣前以教職閑空人員甚多,曾經奏明,以該員俱係本地之人,派其各赴原籍府分,因親及友,易於訪詢,更便代為清查,事本不煩,且勵以繳書多寡,即為將來補用名次先後,是以無不爭先踴躍,協力搜羅。」(註二十)

6發動僚屬姻親戚友,協力查訪: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八月一日李質穎奏云:「令其因親及友,廣為訪覓。」(註二十一)

7.各 省設局並定章程統籌辦理: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六日湖南巡撫覺羅敦奏云:「設局監抄。」(註廿二)又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六日浙江巡撫三寶奏中亦云:「首查明浙省 書局辦理章程,原係派分收掌、登號、清檢各有專員,其購買與訪借,分列簿籍登記,將部數、本數,係某員經手,某家之書,逐一詳記,除將入奏各書敬謹收貯 外,若退還之書,……即令解回,交還本人。」(註廿三)

嚴飭各僚屬、士紳等,並發動各人之姻親戚友,廣為搜覓,由各城鄉到窵遠之區,凡藏書之家或書賈坊林都不放過

40

,可見當日訪書政策,甚為徹底。高宗另又採重點式的徵書,特別指示:(註二十四)

遺籍珍藏,固隨地俱有,而江浙人文淵藪,其流傳較別省更多,果能切實搜尋,自無不漸臻美備。

又云:

聞 東南從前藏書最富之家,如崑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杭 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苑氏之天一閣,皆其著名者,餘者亦指不勝屈,並有原藏書目,至今尚為人傳錄者。即其子孫不能保守,而輾轉流播,仍為他姓所有,第須尋 原竟委,自不至湮沒人間;縱或散落他方,為之隨處蹤求,亦不難於薈萃。又聞蘇州有一種賈客,惟事收買舊書,如山塘開舖之金姓者,乃專門世業,於古書存佚原 委,頗能諳悉。又湖州向多賈客書船,平時在各處州縣兌賣書籍,與藏書家往來最熟,其於某氏舊有某書,曾購某本,問之無不深知。如能向此等人善為咨詢,詳加 物色,因而四處借抄,仍將原書迅速發還,諒無不踴躍從事。

0 comments: